哲學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是思考的最高境界,現在很多“高檔”教育說的批判性思維之類,比起哲學思考訓練來說,僅僅是一門小術。我們要得到一個愛思考的小孩,可以聽聽哲學家怎么說,尤其是兒童哲學之父奧斯卡·柏尼菲怎么說。
大約剛好四年前,“童書媽媽三川玲”公眾號開始撰寫,第二篇文章就是 給孩子看點哲學書 。這樣的選題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引潮流風氣之先,一個比較明顯的例證就是華爾街日報當時就邀請我去寫專欄,編輯老師顧蔚跟我說,因為她發(fā)現,她朋友圈里面的金融經濟界大佬、高管都在轉這篇文章,她發(fā)現:華爾街日報的讀者非常喜歡童書媽媽的文章。
這讓我意識到,談論哲學,不僅僅是我和白先生這樣書齋里面的人喜歡的事情,也不是文化人、知識分子的孩子該去看哲學書。哲學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是思考的最高境界,現在很多“高檔”教育說的批判性思維之類,比起哲學思考來說,僅僅是一門小術。
我在那篇文章中推薦了四套哲學書,第一套就是《兒童哲學智慧書》。這套書來自哲學大國法國,非常挑戰(zhàn)讀者的是,這套書全書全是問題,每一個跨頁有四五個問題,加起來一本書就是某個主題下的四五十個問題——而且,該書還不提供答案。
這么古怪的書卻在全球引起了孩子們的追捧,光在中國,這套書幾年內就賣了十萬套一百萬冊以上,我女兒極其喜歡這套書,證據是她經常拿著其中的一本去上廁所。
后來我才知道,這套書大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來自于它有一個智慧的作者奧斯卡,奧斯卡小時候的愿望是要當個消防員,但他讀了蘇格拉底的故事之后,開始改變主意,決定做一個哲學家,像蘇格拉底一樣,以提問為生。
不過,他提問的對象是孩子。奧斯卡20多年來一直在給孩子們做兒童哲學工作坊——法國小孩聰三歲開始就去哲學工作坊,這樣的工作坊在社區(qū)里面就有,比我們的早教中心還普及——這套書的問題,是奧斯卡從工作坊里面總結出來的,最能點燃孩子們思考的那些問題。也約等于一個人一生,最應該思考的那些問題。
我沒有想到,四年后的今天,我有幸能和奧斯卡面對面對談,屬于我們倆的時間有一個半小時之多,我很有自知之明,除了打扮得宜,我不打算展示任何我的風采,我只負責提問挖掘,把奧斯卡思考的秘密都挖出來給我自己,也給童書媽媽的讀者。
今天挖到的是核心部分:如何給孩子提問,如何啟發(fā)孩子思考。
父母之所以皆禍害,
是因為他們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之外
三川玲:中國的豆瓣網上有個小組,小組的名字叫做“父母皆禍害”。小組里的人認為,父母不但不是他應該感謝、應該愛的人,反而是他應該恨的人,奧斯卡·柏尼菲先生怎么看這個問題?
奧斯卡·柏尼菲:孩子憎恨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父母很容易就會造成很多麻煩,他們也沒有給孩子機會去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就好像相愛的兩個人從來不吵架一樣,如果真是這樣,這一定是非常奇怪的一對情侶。
當你真愛一個人的時候,你是會焦慮的,你又會非常敏感,你會非常在乎他們告訴你的每一句話。哪怕是任何他們做了,或者沒做的事情,都會讓你覺得緊張。
比如,一個丈夫如果從來不帶鮮花回家,妻子也許不說什么,但是她會想,為什么每一次回來都不帶鮮花。也許有一天,她就爆發(fā)了,她跟丈夫說,你從來都沒有送過我花。丈夫可能說,你從來沒有跟我要過花啊。妻子會說,我不認為我應該去要,你就應該知道。
這個例子其實在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是一樣的情況。
家長對孩子有期待,想要獲得一些東西。孩子也會期待從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東西。但通常情況是,他們的這種期待都沒有說出口。
當我們真正的愛的時候,我們會非常的敏感。然后我們也很小心,我們甚至有點緊張,有時候這種壓力就會慢慢累積起來。當我們真的因為一件事情生氣的時候,就會爆發(fā)出來所有的不滿。這就是我為什么建議父母親和孩子展開對話和交流,不要等到火山要爆發(fā)的那一刻。
孩子的大腦會思考一些事情,家長有責任去知道。
父母對待孩子往往特別簡單,照顧他吃、睡、生活,送他去學校,帶他玩。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生活就是這樣的。而他們之間談論的事情也往往是:“你吃了嗎”“你睡了嗎”“現在去睡覺,太晚了”“你在學校一切都好嗎”或者“出去玩吧”……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他一直在思考,他會有很多的情緒,有些可能表達了出來,有些可能沒有表達出來。家長首先應該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思考感興趣,這些孩子的思考也確實非常有趣。
我認為,成年人在思考方面可能有點懶惰。一些父母給孩子看《兒童哲學智慧書》時,會非常吃驚。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孩子原來是有思考的。
我建議父母要花一點時間去深入了解孩子們到底在想什么。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坐下來,很平和、平等地來交流,可以交流任何事情。
提問的力量
三川玲:《兒童哲學智慧書》這套書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特別的。這套書里,每一頁都有四五個問題,整套書就是由問題組成的。翻到書的最后一頁,也沒有答案。我想問奧斯卡·柏尼菲先生,為什么會寫出這么奇怪的書?
奧斯卡·柏尼菲:蘇格拉底是我心里信奉的導師。當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深深愛上了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我最早的理想是要當一個消防員。了解了蘇格拉底以后,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當時我并不知道這是一個工作,還是一個職業(yè),但是,我知道我想做這樣的事情。
蘇格拉底就是在雅典的大街上行走,還邀請每一個人跟他一起去思考,我覺得這件事情真是棒透了。當然,蘇格拉底的結局不是很好,他因為問了太多的問題最后被處死了。也許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哲學問答法并不是一個很受歡迎的職業(yè)。
我知道他做這件事情非常偉大,也非常英雄。他發(fā)現了這種提問的力量。
在我12歲、13歲的時候有一個物理老師,他教我們壓力這個概念,壓力就是一個東西的重量和面積,但是對我來說,我并不想學這個公式,我就問我的物理老師。為什么是這些重量除以面積呢?為什么不是重量除以數量呢?
當然,我當時的想法并不科學,只是孩子一時的突發(fā)奇想。但當我問這個老師時,老師非常震驚。他直接呆了,整個表情都變了,因為他不能回答我的問題,也根本沒有期待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看到他的反應,我也很吃驚。我只是告訴他我的一個想法而已,但你知道嗎?我們都認為他很權威,有很多的知識,但很明顯,他只是習得了這些知識,但思考并不一定在那里。這就是提問所具有的力量。
我因此發(fā)現了一種思考的武術——思想功夫。思考真的和武術一樣,是非常棒的練習,同樣有非常強的效果。任何奇怪的問題其實都應該是我們的朋友。
亞里士多德,這位古老的哲學家曾經說過,驚奇是思考和知識的第一步。所以,我們應該對這種驚奇的狀況很高興才對,但很多人都不喜歡。
被提問讓他感覺自己好像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軟弱和無能。我們根本就不去傾聽,然后去假裝自己其實很強大。這就是問題能夠揭示的現象。
孩子天然就會問很多問題。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他會問一些大人感到非常奇怪的問題。
為什么這片云不會掉下來?家長就會說,這很正常。但其實這并不正常,你這么回答根本沒有解釋到這個問題。但我們已經進入了一種思維慣性。
所以,這種對話可以是兩種不同的方式,你教你孩子的同時,你的孩子也在教你。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要讓自己愛上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套書,里面的問題多過答案。
昨天,我在和一些孩子討論時,我說我并不知道中國其他的童書是什么樣的,但是我很肯定的是,這是唯一一套問題多于答案的書。因為在法國和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情況。我想要證明,問題是非常美好、非常重要的。
實用技能
兩個向兒童提問的策略
三川玲:如果我的孩子問我,云為什么不會掉下來,我應該怎么回答,或者我應該怎么跟她交流呢?
奧斯卡·柏尼菲:在這點上,你要像巨人一樣去思考。
我來給出幾個家長和孩子交流時常用的策略。
策略一:你給我一個想法,我也給你一個想法
首先,你不要認為自己一定能夠給出答案。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認為,只有大人才會思考。
所以,如果孩子問你一個問題,那第一策略就是跟他做個交流。你跟孩子說,你給我一個答案,我也會給你一個答案。這種情況下,你跟你孩子同時在思考。要不然你就變成了媽媽的手,總是用手給他喂食。也許,孩子會回答我不知道,這也沒有關系。
思考其實并不一定就是知識。知識是你學會的,你重復出來。老師這么教,你這么做,書上這么寫,你就這么做。為什么不呢?反正這樣也很有用,但是思考是不同的,思考必須要自己去想,要得出一個想法,這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你要教會你的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不只是在重復。
你可以跟他說,就算你不知道,我也不在乎,你完全可以創(chuàng)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答案。也許他會說,有一些隱型的小人托著這個云彩。尤其是孩子五六歲時,還沒有到那種抽象和科學思維的發(fā)展階段,那也沒有問題。
家長也要用一點點批判性思維,不能對孩子的答案合盤全收。你接著問他,你見過這些隱型小人嗎?我們怎么知道他是存在的呢?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提供一個解釋,如果你有的話。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也可以去借助網絡。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在獨立思考。
這是第一個策略:你給我一個想法,我也給你一個想法。
策略二: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第二個策略,就是家長也可以給孩子一個答案,但很多情況下,這可能會引發(fā)新的問題。當孩子五歲時,尤其是男孩,他們會問很多為什么。如果家長給了孩子一個答案時,他接著問為什么?
這時,你可以重新問他:你有沒有聽到我第一個答案,你可以幫我重復一遍嗎?
因為你可能經常發(fā)現,其實你的孩子根本沒有認真聽你在說什么,他其實只是想要通過問問題來獲得你的注意。但是,你卻希望能夠和他展開一場真正的討論。
所以,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告訴他,你看我已經回答你了,但是你根本就沒有聽。我并不介意去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但是你至少應該認真傾聽吧。這樣,你才可以和孩子展開一點真正的討論,而不只是不停地說說說。
這是家長們可以使用的兩個小的策略。
孩子把我當成了一個提供答案的機器
我該怎么辦
三川玲:現在,我女兒提一個問題,就問我:你可以給我一個答案嗎?我感覺我是她的一個機器,被她指使著去網絡上查一個標準答案給她,這種情況怎么打破呢?
奧斯卡·柏尼菲: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比如說,孩子一個字不認識,他問你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說,你先試試看,我們在一句話里使用這個詞,我們來玩一個猜測的游戲,你認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你先讓孩子給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之后再去查字典。我管這個叫做猜測游戲,因為我不想讓它成為一種懲罰,它應該是一個很有趣的游戲,這樣他就能夠區(qū)分什么是思考,什么是知識。思考和知識之間的區(qū)別。
三川玲: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能馬上告訴她非常確切的答案,我是應該忍住不說嗎?
奧斯卡·柏尼菲:是,耐心是最重要的。我非常喜歡一些現代的智慧,所以,我也看了很多中國的成語和諺語。我去訪問了很多國家,我對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非常感興趣。其實每一種文化里都有自己的智慧在里面,這種智慧一般能在兩種地方被發(fā)現,一個是傳統(tǒng)故事,另一個是諺語、成語。當然,也會有一些哲學理念和抽象理念,比如中國的老子、孟子和莊子。
我聽到一個很有趣的中國成語是“三思而后行”。非常簡單,非常有趣,也非常健康,但做起來非常難。其實,這個成語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有耐心。
我知道,現在大城市里人們的壓力很大,說時間就是金錢。我告訴他們,首先忘掉時間,忘掉金錢吧,慢下來,把你學到的知識先往旁邊放一放,跟你孩子玩一個思考的小游戲,先觀察一下他是怎么想的。家長需要的,首先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思考的環(huán)境給孩子。
你可以在帶他去博物館時,讓他選擇一幅畫,你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你可以首先問他,你從這幅畫里面看到了什么。也許有一個房子,外面有一個人,那么你首先可以先在畫上檢測一下是不是真的有一個人。
你可以再問他:這代表著什么呢?為什么這個人要站在房子外面呢?
當然你問這個問題,他一開始會很吃驚,他說,畫上就是這樣的。一個房子外面站著一個人。
你不用解釋任何東西,而是繼續(xù)提問:為什么這個男的會在外面?他可以在里面,他也可能沒有房子,也可能只有房子沒有人啊。但是,這個畫家是畫了一個房子又畫了一個人,那你是怎么認為的呢?
你一定要用一種游戲的方式進行討論,又是一個猜謎游戲,這樣你可能就會和你的孩子有一個非常特別非常享受的時光。這個是可以在博物館里一起玩的猜謎游戲。當然你也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你們也可以去游樂場,游樂場的游戲更容易一點,也可以去餐館。
孩子很喜歡思考,你得給他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思考的機會,就好像我們去游泳一樣。也許很多孩子會害怕水,或者是害怕自行車,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有同樣的經歷。
當我教我自己的孩子騎自行車時,沒有輔助輪時,他們一開始根本不愿意嘗試。當他們第一次去試沒有輔助輪子的自行車時,真的非常緊張。我的兒子就摔下來很多次。他說,爸爸我再也不想騎自行車了。但是我們持續(xù)地練習、練習,三天以后,我們根本不能把他從自行車上拽下來,他騎著自行車就消失了。
思考這件事,孩子一開始肯定會有一點抵觸,尤其是一些孩子沒有習慣思考對話的時候,但是他會慢慢享受這個過程的。
三川玲:我是一個老被別人問問題,從小到大都積極尋找答案的人。結果發(fā)現我很擅長回答問題,卻很不會提問,你能傳授一些向孩子提問的方法嗎?
奧斯卡·柏尼菲:在書上,我其實是有一些具體操作的建議的,比如說在提問的藝術上。然后有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問題。比如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么”和“為什么”的。就像我剛才舉的在博物館看畫的例子,我就用到了這里,“我看到了什么”,“什么在那里”,“這是什么?”首先是看到了什么,第二步就是,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你需要給出一個理由?
比如說,這是什么,這是一個杯子。為什么這個杯子在這兒?這是為了讓我喝上龍井茶。我是龍井茶的粉絲,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來中國的原因之一。
我們還需要區(qū)分不同種類的問題。比如什么時候?在哪兒?誰?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話,就很容易自然運用出來。
基于我對孩子的了解,他們一定會做一些事情,也會做錯事。比如,你問他,你是不是打了你的朋友?他會說,那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你可以告訴他,我沒有在問你為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事實,你有沒有打你的朋友?
但是他其實并不想告訴你這個事實,就是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當孩子用為什么來替換了什么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借口。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夠記得這一點的話,你立刻就能發(fā)現,你可以告訴他,你說我想要的是事實是什么,并不是為什么。首先,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我們再看原因是什么。
還有另外一組,“對,可是……”咱們要學學孩子的表達方法:對,可是……
其實他說的是“是”,然后又說了“不是”。你首先應該告訴我“是,為什么”,之后我們再看“可是”,這是一種很簡單的邏輯。但有時候,會讓人頭腦當中發(fā)生一些很奇怪的情況,這些情況阻止了溝通的順暢。
我也會約見很多有問題的情侶,情侶之間最經典的問題,并不是他們沒有溝通,而是他們不停地辯護。
我愿意給你示范一下如何提問,比如《兒童哲學智慧書》有一本是《知識,是什么》,這本書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怎么知道宇宙是存在的呢?
宇宙是非常大的,宇宙是無限的。這里面有五種不同的答案,比如:在夏天的夜空,我能看到星星,所以我確定宇宙存在;因為爸爸媽媽告訴我宇宙是存在的,這是第二個答案;第三個是,我自己就能夠明白宇宙是存在的;第四個是,科學家有一天突然發(fā)現了宇宙;第五,我不確定宇宙是一定存在的;第六,地球一定得待在什么地方才行。
試試看,你的孩子更認同哪一個答案。他選的這個答案就可以告訴你很多關于孩子的想法。
試著去了解你的孩子,你一定會有驚奇的發(fā)現,但是請一定要高興,對這些驚奇的發(fā)現一定要感到高興。
在每一個答案背后,都有更多的問題,去引導你深入思考這個答案,發(fā)掘更深層次的問題。
舉個例子吧。你是怎么知道宇宙存在呢?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因為在夏天的夜空當中我能夠看見星星,所以我確定宇宙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帶來新的問題。
第一個是:你的眼睛能看見所有存在的東西嗎?
第二個是:你的眼睛會不會看錯了?
第三個問題:為了確定一個東西是不是真的存在,最好能夠摸到它對嗎?
最后一個問題:看見一個東西,就一定能知道它是什么嗎?
孩子可以試著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提出來的答案都能夠帶來新的思考。
第二個例子:你是怎么知道宇宙存在呢?孩子選擇的答案是,爸爸媽媽告訴我宇宙是存在的。
我們可以問他:可是爸爸媽媽是怎么知道宇宙存在的呢?有時候爸爸媽媽講的故事是不是編出來的呢?爸爸媽媽總是正確的嗎?如果只有他們告訴你宇宙是存在的,而別人又不這么說,你還會相信嗎?
如此,你一定能夠發(fā)現你孩子的一些想法。但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著給出自己的答案。
跟孩子約定的唯一規(guī)則就是,你要想象創(chuàng)造一個答案,不能說我不知道。
備注:本文封面及配圖來自奧斯卡·柏尼菲博士所著的《兒童哲學智慧書》。
奧斯卡·柏尼菲博士
法國應用哲學院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哲學顧問。他通過兒童哲學工作坊、成人思維工作坊,在全世界各地培養(yǎng)孩子和老師們的思考能力。兒童哲學暢銷書《兒童哲學智慧書》作者。書中很多問題,都是全世界孩子們所共同擁有的困惑和疑問。
——END——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童書媽媽分享好東西
敬 請 聯 系
微信 madge1110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chuàng) | 好制造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