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啟讀”書吧
\ | /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話。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能夠如此盛傳?有道理嗎?
1964年,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本杰明.S.布魯斯研究了人類從出生到十七八歲間的成長過程,得出結論:
在4歲前都可達到相當于17歲時所測定智力水平的50%;4-8歲間,發(fā)展另外30%;最后20%在8-17歲之間完成。
這一結論,也得到了現(xiàn)代教育家、科學家的廣泛認可。
這里所說的“智力水平”,并不是指所吸引的知識或智慧,而是指短短三四年間構建的“學習模式”(也有說是心理特點、個性傾向等雛形),以后的成長、學習,都將在這種“模式”為基礎,在這種“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或延展。
新西蘭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中也指出:“教育必須從出生開始”。
由此可見,我們老祖宗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5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現(xiàn)在,我們的很多家長也都知道幼兒出生后的短短三年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
現(xiàn)在,
有很多的年輕家長對“三年之愛”卻是想想覺得很重要,說說就常常顯得不那么重要、而擺在次要位置了,真正到了自己身上,往往能省事就省事,連要也不要了。
費爾.西爾瓦博士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在這關鍵的三年里發(fā)展緩慢的幼兒進入童年期、青春期時可能會碰到麻煩。如果我們不在早期階段幫助他們,那么,他們很可能將在整個一生中一直經(jīng)歷那些問題所帶來的煩惱?!?/p>
另一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
15%-20%的落后青年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是他們在童年早期沒有獲得必要的健康檢查以及利于發(fā)展的經(jīng)驗。
這里的“經(jīng)驗”,是指他們自己的經(jīng)歷、體會,而不是“過來人”的說教。所以,布贊認為:“讓他犯自己的錯,然后從錯誤與嘗試中進行學習。”可見,我們現(xiàn)在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不讓孩子走彎路,常常告誡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殊不知,這樣的教導對孩子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反而是會助長他們的一些壞習氣,使他們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幼兒借助于活動而學習,他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教育者,而父母是他們最好的啟蒙老師。研究者強調,孩子們的學習需要積極鼓勵,所謂啟蒙,應該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只有在孩子經(jīng)過深思熟慮、百思不得其解、向家長求助的時候,才可以一點一點地抽絲剝繭式地引導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去發(fā)現(xiàn),而不能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不能譏諷他們“這么簡單,連這個都不會!”
對每個孩子來說,生長在一個良好的、充實的、能夠充分欣賞和鼓勵的環(huán)境中是很重要的。一些優(yōu)秀的稱職的父母,正是因為給孩子提供了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才使孩子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在以后的教育中才會省心省力更省錢。
【新光影像】
讀書改變生活
學習改變命運
《新光影像》
用影像記錄生活。
“V” 習慣
物無美惡 過則為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