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生怕自己被社會拋棄。這也導致大多數(shù)人每天都生活在負面情緒當中,如何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幸福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的必修課。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曾經(jīng)在自己的公開課當中提到:“究竟是什么能夠讓人們在生命當中保持健康和幸福呢?”
對于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最終的人生目標也有所不同。
有些人終其一生只想追求財富自由,有的人想要追求高尚的社會地位,有的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商業(yè)帝國,也有些人只想要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追求和睦的家庭。
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人們每天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中,需要面對大量信息的轟炸,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也應該問一問自己的內(nèi)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又有哪些人能夠找尋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
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育要奮斗要努力,要去完成更多的任務,攀上更高的山峰,追尋更高的理想,這導致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似乎都是為了追求更高質(zhì)量的生活,
每天忙忙碌碌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工作當中,反而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正需求,
人們認為追求高水平的物質(zhì)生活就是自己人生的意義,但是人生的意義真的僅僅是如此嗎?
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真的是讓人們在生命歷程當中保持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嗎?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滿足心理平衡的重要原則,心理學家稱之為投入回報原則。
實際上很好理解,那就是在你付出的同時必須得到相應的回報。
當個體給予和奉獻的時候,需要得到對方同等的回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保持個體心理平衡,這才是人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
人們在生活當中也可以運用這一投入和回報的原則,幫助自己在生活當中獲取更強的幸福感。根據(jù)哈佛大學的一項心理學實驗報告結(jié)果顯示,
人們在做好事的時候,大腦細胞會變得更加活躍,并且會產(chǎn)生愉悅感,這種愉悅感類似于個體正在經(jīng)歷他人的表揚,大腦會受到刺激分泌大量多巴胺,這是一種正向的積極反饋。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那些樂于助人、愿意付出、愿意關心別人的人,能夠比其他人過得更加開心,生活幸福感更高。
幸福是人們永恒的話題,也是哲學、心理學等社會人文學科的重點討論內(nèi)容,站在應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探討幸福,實際上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活水平。
實際上,生活的幸福感與大多數(shù)外在物質(zhì)條件沒有直接關系,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0年的心理學實驗同樣證明,
無論是經(jīng)濟條件、社會階層還是交往能力,都不會對人們的生活幸福感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
歸根結(jié)底,幸福實際上是個體的主觀感受,外在的一切事物無非是通過我們內(nèi)心映射出來的影像而已,雖然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都致力于追求物質(zhì)方面的享樂。
但實際上付出的意義永遠比享樂更重要。
而哈佛大學的這項實驗結(jié)果同樣揭示了能夠讓人們保持幸福感的原因。心理學家在使用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在生活當中能夠保持高度幸福感的人身上都有以下三種特征。
一、拒絕情緒化。二、擁有充足的睡眠。三、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壞情緒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不僅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人們應該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情緒,能夠識別自己的情緒,并且給所有情緒準確地打上標簽,并且有意識的進行情緒管理。
而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運動習慣,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免疫能力。充足的睡眠能夠促進神經(jīng)元的生長,讓大腦始終保持在靈活清醒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頭腦的活躍度也會上升。
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則能夠幫助人們擁有更加強健的體魄。
對于幸福的追求和探索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良好的情緒管理、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運動習慣都能夠幫助提升個體的生活幸福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