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學習《傷寒論》,首先需要弄懂何謂六經,或者說搞懂六經是掌握《傷寒論》核心精神的關鍵一點不為過。那么我是根據(jù)內經的開闔樞原理,結合人體的生理氣化的規(guī)律,并參考了一些現(xiàn)代醫(yī)學的生理常識,做了這樣一個模型圖示。圖中沒有標注任何解剖學上的組織和器官,這只是一個功能原理圖示。
我構造這個模型,并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想通過這個圖示,向大家分享一個,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弄懂人體氣血升降出入規(guī)律的工具,以及更加簡便學習《傷寒論》的方法。
首先我們看一下什么是太陰和太陽
最外面一層殼是太陽,相當于人體的體表,代表人體的皮膚、結締組織、毛細血管網等。它的表面上有許多小孔,可以讓體內的衛(wèi)氣自由出入。殼是空心的腔層,相當于人體內部的膀胱、子宮這些同樣可以直接和外界產生溝通的腔體。
《靈樞》經說太陽主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體內的衛(wèi)氣營血,它被送到體表后能熏膚、充身、澤毛、濡利關節(jié),固護我們的內體。
那太陽為什么又被稱為寒水之經呢,因為它能釋放出體內多余的熱和代謝廢物。而且它有一個精妙之處,就是代謝廢物清輕的部分可以通過汗液的形式從表皮宣發(fā)出去,渾濁的部分可以通過尿液的形式從內部排泄出去,對維持內體恒溫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所以不管從生理氣化還是解剖的接觸上來講,足太陽膀胱經和腑都應歸為六經氣化里的太陽這一層。
那么學人可能會問,手太陽小腸經和腑屬于六經氣化的太陽層面嗎。我認為小腸是有太陽主開的屬性的。
《素問·靈蘭秘典》又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其實這個氣化就包含了手太陽小腸的氣化作用。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人體吃進肚子的食物所產生的水分,絕大部分在小腸這個地方就被回收掉了,然后進入腹網膜,以后游走于三焦水道。水液在三焦內可以通過運載蛋白的攜帶,克服地心引力向上輸送至胸腔隨靜脈血回流心房,所以太陰肺相當于風箱,在它的鼓動下,體內的津液通過體循環(huán)送至太陽層。這些津液不斷的游走于我們全身各個組織,所產生的的代謝廢物,又借助少陰血脈系統(tǒng)流入腎臟,過濾掉毒素,儲存在膀胱。
手太陽小腸經,從結構上來說,屬于陽明消化系統(tǒng)的一部分,從功能上說,小腸發(fā)揮的仍然是太陽主開的功能(受氣取汁,變化為赤,散津于脾)。從結構上說,膀胱屬于西醫(yī)泌尿系統(tǒng)的一部分,從功能上說,膀胱發(fā)揮的也是太陽主開的功能(排泄多余津液)。
這就是仲景六經理論最高明的地方,六經的模型它沒有被經絡、臟腑生理結構的位置局限,而是以經絡和臟腑的氣化功用上,來提煉規(guī)律。
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電學繪圖,就是把電源、開關、電阻、二極管、各種電器元件實物串在一起,要求畫出工作原理示意圖。這時候,如果元件的兩端之間電壓為零,或某兩點之間電阻無限大,就說明這兩點在工作中沒有電流通過,最終畫出來的電路圖必須簡化省略掉這些部分。
這就是我構造六經生理模型結構圖的靈感來源。
那么和太陽表層直接相連的是少陰的血脈。
如圖所示,大球的內部正中心還有一個飛碟狀的小球,那是少陰。少陰實際上就是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腎(動力源)、心(動力泵)、能量傳輸管道(血脈)共同組成。通過圖示可以看出,少陰從小球體這個核心區(qū)一直延伸出來(用虛線表示的盤面),橫穿厥陰、太陰、少陽、直至太陽層,為所有的組織器官輸送營養(yǎng)物質,所以少陰為樞。
所謂衛(wèi)出下焦,其實就是通過少陰把先天元氣送到體表來固護人體。太陽病發(fā)汗太過會消耗少陰元氣,引起亡陽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湯,就是把少陰元氣補足,再送到體表就能止住漏汗。這些在六經生理模型圖中都能直觀的反應出來。
空腔內還有一個球面,是太陰。太陰即包括足太陰脾和手太陰肺,也包括我們整個胸腹腔內部的腹網膜,以及呼吸道粘膜。
《靈樞經·根結》篇說,太陰主開是怎么開的呢。《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實際上揭示的就是體內的津液從太陰發(fā)散到太陽的過程。
我們細化一下這個生理過程:
首先飲入于胃,我們喝下一杯水以后,游溢精氣,上輸于脾,是水谷精微通過胃壁毛細血管回收后暫存至胸腔腹網膜;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是大腹區(qū)域的水液,在組織間隙中又被靜脈血管回收到下腔總靜脈,然后回流至心房再到肺,即太陰脾——少陰/少陽——太陰肺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液隨著肺循環(huán)和體循環(huán),送到太陽層,包括皮膚和膀胱,即太陰肺——少陰/少陽——太陽。
太陰和太陽都主開,兩者之間是一個協(xié)同作用,水谷精微被吃進肚子里面以后,首先借助少陰的血脈體從陽明升提出來,緩存在太陰腹網膜,然后借道少陽三焦水道的,傳送到太陰肺,再通過心肺循環(huán)和體循環(huán)敷布全身送達太陽。
所以太陰和太陽是協(xié)同作用,太陰是這張腹網膜相當于一個過濾網,它把有營養(yǎng)的精華物質發(fā)配到五臟六腑,輕清的物質升發(fā)到太陰肺,走體循環(huán)敷布全身。同時沒有營養(yǎng)的渾濁的物質,就又通過少陰血脈注入腎臟形成原尿,過濾以后儲存到膀胱。
那么傷寒的太陽證,和溫病的衛(wèi)分證是什么區(qū)別呢。
一般來講,風邪和寒邪會引起太陽寒水運行不暢,衛(wèi)氣收斂,所以惡寒怕冷,寒水凝滯不行呢就會散熱不暢,故而發(fā)熱,經絡凝滯,所以頭項僵痛,這就是《傷寒論》里的太陽病核心癥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僵痛而惡寒。
而《溫病學》里面提到的這個風溫之邪呢,一般它是不影響太陽寒水的運行,熱邪它往往是隨呼吸道襲入肺部,饒亂了六經氣化過程中,太陰這一層面,對津液氣血的發(fā)散,導致熱郁于內,造成衛(wèi)氣無法不宣法,如葉天士說,溫熱上受,首先犯肺,初時為衛(wèi)分證。然后《溫病條辨》有“太陰之為病,兩寸獨大,尺膚熱,身熱自汗,午后熱身,口渴,或不渴而咳……”
所以溫病學和傷寒論并非不能匯通,衛(wèi)氣營血是人體的物質基礎,而六經是衛(wèi)氣營血升降出入的路徑,我們搞懂這個六經出入的規(guī)律,非常有益于去理解后世的溫病發(fā)作的機理。
結合六經開闔樞理論,再去看臟腑別通論,尤其是結合這個生理模型圖,就會很容易理解。
比如脾和小腸別通,太陰主升散氣血,《傷寒論》中講,太陰病提綱是,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從圖示中可以直觀看到,太陰包裹少陰,少陰又包裹了陽明管道中的一小部分(即小腸)。少陰把熱能傳遞給小腸,于是腸道里的水被蒸騰后進入少陰血脈,再通過太陰脾(腹網膜)往外擴散。所以小腸虛寒,會導致脾不散精,反過來脾氣下陷也會導致腸鳴腹瀉,這樣看來,脾與小腸旁通不是很自然的事實嗎。
又比如膀胱與肺旁通,《金匱.肺痿肺癰病》篇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
上虛何以不能制下?肺痿為什么會導致尿頻?
從我們這個圖示上看,如果太陰肺痿,肺氣虛弱,肺氣不張,那么中焦水液就會蓄積在腹腔,不能被氣化后形成津液游行于體表,最終變成廢棄的痰液和唾沫,或者從三焦網膜回收到少陰血脈,不走心肺循環(huán),直接從膀胱排走,所以尿頻。甚至是遺尿,因為腹腔有水液儲留,腹壓增加,迫使膀胱不自主遺漏。
治法也很簡單,甘草干姜湯溫太陰脾臟,促進腹腔內水液升散到肺并輸送到全身。
大家看結合我們的六經模型圖示,去理解太陰和太陽是不是要直觀得多。
少陽少陰結構解釋
在我構建的這個六經生理結構模型圖中,太陽層內部的空腔是少陽,代表人體組織間隙和三焦網膜(太陰)中的通道(少陽)。大球中心有一個小的球體,和一個貫穿整個球面的圓盤,這是少陰,代表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
《靈樞·邪客》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shù)焉。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經文說的就是食物進入陽明消化系統(tǒng)充分消磨以后,營養(yǎng)成分物質借助少陰血脈系統(tǒng)溉五臟,清輕之氣直接通過組織間隙(少陽)摶積在胸中,游行于四肢百骨骸。
少陰少陽同為樞,在人體的很多地方血管(少陰)和淋巴、組織間隙(少陰)是交織在一起的,兩者共同作用,起著為各臟腑及組織器官輸送營養(yǎng)物質,帶走代謝廢物的作用。如《傷寒論》少陰病篇有一個四逆散證,四肢厥逆、腹痛下利等癥狀跟四逆湯證很像,但四逆散方只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味藥就能治愈。我們用模型圖可以直觀的看待這一病理現(xiàn)象:腎間動氣鼓動心臟搏出血液,把熱量傳到全身。如果少陽三焦的組織間隙壅塞拘急,把少陰的血脈都卡住了,那血液自然沒有辦法達到四肢末梢,從而導致出現(xiàn)四肢厥逆或腹痛下利。
少陰少陽同為樞,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少陰的微絲血管可以直接深入到臟器內部,為組織器官的細胞提供營養(yǎng)物質,但少陽作為三焦油網膜,只為氣血津精液的輸送提供通道,不能進入其它臟器。所以我的這個圖中,少陰橫貫整個球體,少陽只是充塞于球體內部介于組織之間的間隙。所以少陽病多為氣化問題,不會引起血分證。少陰病除了有四逆湯諸方調氣化,還有桃紅湯證、黃連雞子阿膠湯證等血分病變。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是少陰元陽不足,循環(huán)系統(tǒng)供血不足的衰像。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少陽樞機不利,氣有余便是火的壅遏之狀。
臟腑別通論認為腎與三焦別通。因為心腎屬少陰,三焦和膽屬少陽,在氣血升降出入方面起到樞紐的協(xié)同作用。
在模型中可以直觀看到,腎間動氣通過少陰血脈系統(tǒng)把能量輸送到三焦,推動三焦氣化津液,三焦為決瀆之官,相當于體內的運河,能量最終還是來自于少陰腎。
但膽與心又是怎么別通的呢?答案都在我們的六經生理結構模型中找到。
《靈樞經·營衛(wèi)生會》: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名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
我們體內的衛(wèi)氣行于脈外,營氣行于脈內,各自于繞行身體五十周,夜晚匯合于體內,然后血舍魂歸肝,故而入睡。
營氣是按照經脈流注的順序,寅時起于手太陰肺經,卯時注入手陽明大腸經,辰時足陽明胃經,直至亥時流至手少陽三焦經,子時流入足少陽膽經,丑時再藏進足厥陰肝經。等于說營晚上九點集結在三焦,十一點是子時,有那么一滴血回流入膽以后,膽開始休息。我們知道,膽為中正之官,十一臟皆取決于膽,膽說鳴金收兵,那么五臟六腑就休息,人體各個器官對血液的灌注需求大大降低,于是丑時,對于臟腑來說,多余的血也與三焦內停留的氣血一起藏入厥陰肝臟,結束一天的生活。
衛(wèi)氣的運行方式和營氣不同,衛(wèi)氣白天在體外運行二十五周,夜間在體內運行二十五周。如果晚上丑時也要歸肝,怎么辦呢?衛(wèi)氣也有自己的軌道交通,那就是太陽——少陽——少陰——厥陰路線。
也就是說,夜半而大會之前,營氣和衛(wèi)氣都各自按照自己的路線先在三焦這個地方集合。集合以后,等到子時,一滴血入膽,身體鳴金收兵,臟腑休息,減少血液灌注,最終所有的氣血于丑時入肝儲藏。修養(yǎng)生息,等待寅時再釋放。
所以臨床上冠心病患者容易在子時發(fā)生心絞痛。原因在于,子時氣血回流到膽,膽的消化功能停止作業(yè),如果當晚過食油膩,血液中還有大量濃稠的血脂,就很容易誘發(fā)心臟病。
陽明厥陰結構解釋
如圖所示,陽明是中間那條中空的管道,相當于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從口到肛門是和外界直接貫通的;厥陰是包圍少陰的那個球體,包括肝臟和實質性臟器都屬于厥陰系統(tǒng)。
陽明主合,指的是把消化道里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血脈、組織液(少陰少陽)送到厥陰里儲藏起來。
厥陰主合,主要收藏人體的血液,利用血液中的營養(yǎng)成分完成合成代謝,再把合成的各種蛋白質、脂肪等對人體有用的物質通過血液送出去,供給全身組織器官利用。所以像胰腺、甲狀腺、腎上腺、卵巢這些具有一定激素合成功能的器官,也可以歸為厥陰。厥陰又何叫兩陰交盡的地方呢,因為營養(yǎng)藏進去以后還能合成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再升發(fā)出來。
《素問·經脈別論》有一段話,講的就是陽明和厥陰的協(xié)同原理,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素問這段話就反應了食物進入人體,轉換成精氣以后,在人體內運行的兩條路線: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陽明——少陰——厥陰,這是反應陽明厥陰主合最直接的一條路線,比如淀粉在消化道內分解成葡萄糖(陽明),然后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少陰),血糖多了就直接送到肝臟里合成肝糖元儲存起來(厥陰)。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陽明——少陰——太陰,這是反應人體氣血開的一條路線,比如同樣是淀粉在消化道內分解成葡萄糖(陽明),然后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少陰),人體四肢和大腦需要血糖供應,所以葡萄糖通過下腔靜脈和腹網膜(太陰)被送到心房,再通過心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送到全身(太陽)。
前面講心和膽旁通時候,人體氣血歸藏到肝還有一個合的路線,太陽——少陽——少陰——厥陰。
前面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的時候,還提到了一條,水飲在人體里升降的路線,陽明——少陰——太陰——太陽。
所以我們只有搞懂了這些氣血升降的路線,你才更容易理解六經病理。
《傷寒論》陽明之為病,胃家實。說明陽明病就是消化系統(tǒng)堵塞了。
那么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大承氣湯主之,為什么不大便會發(fā)狂、譫語,從圖中可以直觀看到,少陰直接包裹陽明,不大便五六日以后,糞毒會直接從陽明進入少陰,影響神明清醒。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這是陽明與少陽合并。從模型圖中可以直觀看到,少陽和陽明是直接相連的,少陽樞機不利,導致熱郁陽明,陽明胃家實為少陽結所致,治以大柴胡湯解郁通下。
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從模型圖上看,太陽和陽性在上焦部位也是直接相連的,太陽主開出了問題,氣血津液就會滯留在腹網膜,陽明內的津液就沒有辦法送給太陰,即感冒伴腹瀉。葛根湯實則是桂枝湯重用生姜,加葛根,無汗加麻黃。是的,我認為葛根湯是桂枝湯的加減變化,因為既然下利,說明中焦升散的力量不夠,桂枝湯本來就是建中焦,補營衛(wèi)氣血的。然后無汗加麻黃,下利加葛根。
傷寒論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這一條其實是太陰陽明同病,從模型圖中可以看到,太陰包裹陽明,兩者直接相連。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是陽明氣盛不降所以大便難;澀則小便數(shù),是太陰陰虛導致津氣無法生散到太陰肺,故而小便數(shù)。麻仁丸用大黃、枳實、麻仁潤腸恢復陽明降的不能;用杏仁潤肺利氣,增強太陰升的功能,只有太陰源源不斷的升,人體的津液才不會尿頻遺失,徹底根治。
通過太陽陽明合并,少陽陽明合并,太陰陽明合并,以及陽明病累及少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傷寒論六經合病,都有生理基礎的,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我們這個六經生理結構模型中,清晰可查。
再來看下什么是厥陰病。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饑而不欲食。由于厥陰病在整本《傷寒論》中是最復雜的,有的醫(yī)家無法講清厥陰病與其它五經病的關系,干脆說厥陰病是不能歸入其它五經病的雜病。
盡管有關厥陰病的條文占比分量不大,但能否說清厥陰病,可以直接看出一個醫(yī)家有沒有真正掌握傷寒論。因為要想徹底弄懂厥陰病,必須把人體的氣血升降出入的每條線路都能清楚,六經開闔樞,其實包含了多條氣血在人體內部升降出入條路線!
消渴,是因為厥陰主合的功能不正常了,如肝炎、肝硬化,陽明就合不進厥陰,胃里消磨的營養(yǎng)物質(血糖、氨基酸等),無法送進肝臟儲存,血液處于高滲狀態(tài),就會時常感到口渴。
氣上沖心,是因為厥陰不通,陽明里的能量合不進厥陰,內部化熱以后反逆到厥陰心包,故臨床常見老年人因飽餐胃氣上沖,而致心肌梗塞發(fā)作?!稖夭l辨.中焦篇》還有“陽明溫病,下之不通……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彼载赎幐卧谙陆怪鞑匮赎幮陌皇蔷彺鎭韽闹薪构┙o到上焦的氣血,不長時間的儲血。
這里補充說明一下,在解釋心和膽旁通的時候講到,氣血流注的順序是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過。亥時的時候衛(wèi)氣從太陽回到少陽留在三焦,營血也按照經脈流注順序到達三焦經。其實,亥時只是軀體外周的血液會從外邊跑回到三焦,身體內部的營血在戌時就流入了心包經,丑時的時候,直接進入厥陰。這也是體內的一條升降路線,陽明——厥陰心包——厥陰肝。
饑而不欲食呢,有的病人有這種經驗,就是晚上11——到凌晨5點,子丑寅三個時辰厥陰當令,病人會莫名其妙的餓醒,胃有一種揪得發(fā)痛的感覺,但又不想吃東西。這既是因為厥陰屬于兩陰交盡的地方,在子夜一陽生,但厥陰有病,氣血升發(fā)不出來,人體各個器官處于低血糖狀態(tài),就會產生饑餓感,但陽明合不進厥陰,不想受納,所以饑而不欲食。
臟腑別通論認為,心包和胃別通,肝和大腸別通,站在六經的層面,就是陽明和厥陰的協(xié)同作用。
大腸有腸系膜可以直接和肝連通,津液從腸系膜下腔靜脈回流到肝。
肝主疏泄,有協(xié)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的傳導正常,亦關于肝氣升降。有時候肝氣郁結會導致便秘,長期便秘又會引起肝氣橫逆,血壓上亢。胃壁靜脈吸收的營養(yǎng),要上傳到上焦,可以暫時緩存在心包,兩者在生理功也是協(xié)調作用。
那么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內關穴在心包經上,按壓它能止嘔,大概是因為通過刺激內關穴,增加心包緩存來自中焦氣血的容量,緩解胃氣上逆。
理解了厥陰的生理,再看《傷寒論》講厥陰病,就很容易領悟其中的病理。
比如烏梅丸治久利,方如下: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本方看似很雜亂,其實含義都在六經生理結構圖中:
厥陰:烏梅引藥入厥陰經,黃柏清相火、疏利肝經濕熱,當歸補肝體,蜀椒鼓舞肝陽,助厥陰氣血升發(fā)
少陰:附子補命門陽氣,桂枝疏通少陰血脈、細辛發(fā)散腎陽
太陰:人參補太陰脾氣,干姜溫太陰助升發(fā)
合起來看,烏梅丸治厥陰病久利,仍然遵義循厥陰——少陰——太陰的路線,需要清厥陰濕熱,就加黃柏。清完厥陰濕熱之后,就要幫助厥陰升發(fā)陽氣,然后用蜀椒。
治好厥陰以后,要治久利,得恢復人的生理功能,恢復身體的氣機,就必須按照六經規(guī)律,推動少陰,和太陰的氣化功能。
懂了這個規(guī)律,對烏梅丸的應用可以非常靈活,李士懋老前輩在用烏梅丸的時候,肝體不足加大當歸的量,相火太旺可以加大黃柏的量,腎氣不足導致少陰轉不出去,就加大附子的量,總之在這個框架里,把人體氣血升降出入調得妥妥的。
再看四逆湯,雖然是少陰下利,但仍然遵循少陰——太陰的路線,所以四逆湯用附子不忘加干姜。
再看理中湯,治太陰下利,只要把太陰主開的功能調好即可,所以理中丸里干姜、人參、白術、甘草、全是補太陰助升提的藥。
結語:
溫病學派,把人體按照衛(wèi)氣營血建立參考系,提出治病法軌——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優(yōu)可透熱轉氣,入血猶恐耗血散血,直須涼血散血。衛(wèi)氣營血的辯證理論體系,之所以能被很多后世的醫(yī)家廣泛接受,就是因為能根據(jù)病癥清晰定位疾病到了衛(wèi)氣營血哪一步,然后又有治病法軌可以按部就班,是涼血,還是清營,或者透熱轉氣。
其實六經體系也如此,如果把六經的生理原理搞懂了,就能根據(jù)病癥清晰定位疾病到了六經的哪一個區(qū)域,然后按照六經升降出入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實施救治。而且六經這套體系僅僅是各生理框架,衛(wèi)氣營血、臟腑經絡、三焦都是物質基礎,也就說六經這個框架相當于是個開源系統(tǒng),能夠和各種辨證結合起來一起運用。希望讀者能理解我構建這個六經生理結構模型的初衷,只是想更好的理解仲景的六經思想,絕無標新立異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