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更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師,其講授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被哈佛學生選為“最受歡迎的課程”。本書中,泰勒告訴我們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同時,他也告誡我們,幸福的終極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只要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全然投入到生活中去,我們就能獲得加倍的幸福。
Part1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要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必須是自發(fā)的,它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
人和事業(yè)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既不是金錢,也不是名譽、聲望或權力,而應該是幸福。
請設定你的幸福目標
設定目標就是用語言給自己一種承諾,這承諾本身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未來。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信念是一種會自動實現(xiàn)的預言。
增強幸福感,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減少不得不做的事。我們可以輕松地對外界那些與強加到我們身上的東西說“不”,而對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說“是”。
人生的四種生活型態(tài)
一個人的生活形態(tài)決定了他的幸福,忙碌奔波型的人會忽略過程中的幸福,享樂主義型的人會注重當下的享樂而忽略結果的痛苦,只有能感悟幸福型的人才能同時在此刻和將來擁有幸福。
◎忙碌奔波型
這種人認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xiàn)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獲得未來幸福的必由之路。他們承受著現(xiàn)在的痛苦,為的是追求未來的快樂。
“忙碌奔波型”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享受他們的工作,還堅守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目標實現(xiàn),就會開心快樂?!?/p>
根源在于,我們從不會因為過程而受到獎勵,能否達到目標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結果,而無視過程。
◎享樂主義型
為及時享樂而出賣未來的幸福人生,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享樂主義型”。
“享樂主義型”的格言就是“及時行樂,逃避痛苦”。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卻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后果。
◎虛無主義型
有一種人對生命已經(jīng)喪失了希望和欲望,他們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可以稱其為“虛無主義型”。
“虛無主義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經(jīng)放棄追求幸福的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型”代表為了現(xiàn)在而活, “虛無主義型” 則代表沉迷于過去而放棄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
◎感悟幸福型
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如果企圖永遠幸福,可能會導致失敗與失望,因為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時為我們帶來當下與未來的幸福。重點是,就算我們必須犧牲一些眼前的快樂,也不要忘記我們?nèi)匀豢梢詮纳畹姆椒矫婷姹M可能地發(fā)掘出能為當下和未來帶來幸福的行動。
Part2 幸福無處不在
在本書的第二大部分中,泰勒首先列舉兩個有關幸福操練的具體案例,分別是幸福學習法和幸福工作法。通過這兩個例子,泰勒教我們?nèi)绾谓?jīng)營自己的幸福。
一、幸福學習法
◎心流體驗
心流,就是個體完全地沉浸于體驗本身,而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
在心流狀態(tài)中,我們享受著巔峰體驗,同時也做出了巔峰表現(xiàn):我們既感受到了快樂,又展現(xiàn)出最好的狀態(tài)。運動員把這種情形稱為“在狀態(tài)”。
◎迎接挑戰(zhàn)
掙扎、困難和挑戰(zhàn)都是豐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無捷徑。對于他人的困難,尤其是對孩子,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迎接挑戰(zhàn)。
◎全然地接納自己
除了那些極端貧窮和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之外,幸福和不幸福其實是很公平的。
無論收入或社會地位怎樣,我們都要“全然地接納自己”。
二、幸福工作法
生活中很多人被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牽絆,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并不是因為真的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將物質(zhì)與財富放在快樂和意義之上)讓他們不開心。
◎熱情是幸福的動力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我們通常會在感興趣的事上更努力。沒有熱情,動機便會削弱;有了熱情,不但動機會堅定,連效率也會提高。
◎?qū)ふ沂姑?/strong>
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tài)度:任務、職業(yè)或使命感。對于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他們的力量源于內(nèi)在。
找尋使命感,需要努力和清醒的頭腦。通常我們所得到的鼓勵是去找一份適合自己當下能力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在“我可以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間,選擇后者才是以幸福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三、經(jīng)營幸福
唯一能夠區(qū)分“非??鞓返娜恕迸c“不快樂的人”的因素就是他們是否具有廣泛而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與朋友、家人和愛人共享美好時光是幸福的必需品。
◎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指的是我們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們的個性。它包含我們的生活原則,但這些原則未必與我們平時所宣稱的一致。
如果我們因為財富、權力或是名聲被愛,那只是有條件的愛;如果因為踏實、力量或是善良而被愛,那才是無條件的愛。
◎打造幸福圈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把孩子在母親身邊的一定范圍稱為“創(chuàng)造力圈”。在這個圈內(nèi),孩子們勇于嘗試,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來,因為他們知道那個永遠無條件愛他們的人就在身旁。
無條件的愛所帶來的力量,等同于給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身處其中,我們就能勇于追求有意義且快樂的事情。
Part3 幸福像花兒一樣
你怎樣培植一朵花,你就應該怎樣培養(yǎng)你的幸福。仁愛之心是幸福的土壤,好習慣是幸福的肥料,幸福深度是幸福的根,全然接納自己是幸福的陽光,心靈的智慧能幫助你幸福的成長,淡定從容能幫助你欣賞幸福的花朵。
一、幸福的土壤——仁愛之心
自助與助人是分不開的: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就越開心;自己越開心,就越容易去幫助別人。我們并不需要在利他或利己上做出選擇,它們是可以共存的。
幸福不是犧牲,也不是在現(xiàn)在和未來中二選一。它既不是純粹的意義也不是單純的快樂,既不是只關注自己也不是無保留地為他人奉獻——它是所有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的要素,是和諧共生的結果。
二、幸福的肥料——培養(yǎng)好習慣
具備意義和快樂的行為,就像是暗室里的蠟燭,只需要一根就可以點亮整個屋子。一次幸福的經(jīng)歷,可以感染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這些雖小但有連鎖效應的事情叫做“幸福催化劑”。
如果想讓生活變得更好,一個比較容易和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幸福催化劑”。從小事情著手比大幅度改變的阻力要小得多?!靶腋4呋瘎彼軒Ыo我們的,除了幸福之外,還有更旺盛的精力。
三、幸福的根——幸福深度
幸福的深度指我們內(nèi)心深處基本的幸福感。幸福的深度就像是樹根,提供養(yǎng)分,是生命的支柱。
對于增強幸福感,適當?shù)剡\用時間可能是最重要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其實蘊藏了很多幸福的潛力,以及拓展充實生命的可能性,如果能善加利用,時間就會成為幸福的看護者。
四、幸福的陽光——全然接納自己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障礙——那種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錯覺。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獲得幸福,那么很自然,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會減弱。
要想找到價值,人們必須相信自己有資格享有這種價值。若要為幸福而奮斗,人們必須相信他自己有資格擁有幸福。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接受真正的自己。
在我們收到一份禮物之前,無論這禮物來自朋友還是大自然,我們都必須事先有接受它的意愿。內(nèi)在的價值感是一種接受的態(tài)度,一種接受幸福的態(tài)度。
五、幸福的成長——心靈的智慧
通常,一位老師或是一本書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一件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事。最終,我們的進步,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幸福,都是來自于我們認識自己以及向自己提問的能力。
六、享受幸福的花朵——淡定從容
在這個快節(jié)奏、忙碌奔波的世界里,我們怎樣才能多享受一下生活?壞消息是,世界上并沒有魔術,我們只能簡化生活,只能自己減速;而好消息是,簡化和減速這樣的舉動并不會影響我們?nèi)〉贸晒Α?/p>
要想提升我們的幸福感,簡化生活是一個最佳的方法。這代表“捍衛(wèi)”我們的時間,學會說“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無論再怎么“好吃”,如果我們吃得太快或是太多,東西就會變味了。美味要慢慢品嘗,這是需要時間的。若要成為生活的鑒賞家,享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也是需要時間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