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以屋頂為天,臺基為地,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合一的格局。
其中,屋頂為重中之重,梁思成將其稱為“中國建筑之冠冕”。
然而,等級社會下,雖視屋頂為天,不同階層的人確也不可同頂一片藍天。森嚴的禮制依然對屋頂的規(guī)制進行了區(qū)隔,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不共戴天”吧。
魏克晶先生將中國的屋頂樣式分為三大類,幾十種樣式,款款美不勝收,宛若綿延于空中的無邊海浪,凝固于天際的壯闊樂章,穿越了時光的恢弘詩歌。
其間常見于古建筑的屋頂有:
一、廡殿頂
廡殿頂有前后左右四面斜坡,屋頂有一條正脊,正脊兩端向檐角連有四條垂脊。
所以,宋代又稱為“五脊殿”。又因其四面斜坡,故又叫“四阿頂”。
廡殿頂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屋頂,早在原始社會的西安半坡遺址的復原研究中,便有四坡頂的形制。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fā)現廡殿頂。
在長期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廡殿頂“尊貴”起來,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宮觀。唐代明文規(guī)定,宮殿一律使用廡殿頂,直至清朝,廡殿頂成為等級最高的屋頂形式。
廡殿頂分為重檐廡殿頂和單檐廡殿頂兩個等級。
重檐廡殿頂規(guī)格最高,通常用于皇宮主殿以及重要的佛殿等。
所謂重檐廡殿頂,即有雙重屋檐,在廡殿頂下再輔以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因而共有九脊。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稱重檐為“四阿重屋”,可見這種形式歷史之悠遠,因而成為皇家和重要寺廟的至尊古制。
據魏克晶先生統(tǒng)計,中國現存重檐廡殿頂近20座,主要分布于宮殿、城樓、孔廟、岳廟等建筑群內。
北京紫禁城,是廡殿頂建筑最為集中之地。
其中太和殿、中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皇極殿、奉先殿、紫禁城的南、北門均為重檐廡殿頂。
其他次要宮殿,如嬪妃居所的景陽宮、咸福宮以及英華殿等都是單檐廡殿頂。
二、懸山頂
懸山頂是前后兩面坡的屋頂,因兩面坡的兩端屋檐挑出墻外懸在空中,故名懸山,又稱“挑山”。
懸山頂也是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五脊,但不能稱為五脊殿,那是廡殿頂的專屬名稱,懸山頂不夠格。
懸山頂的歷史也很悠久,據魏克晶先生考證,西安半坡遺址中也有發(fā)現。但在后代的運用中等級不高,重要建筑一般不用懸山頂,多用于寺廟配殿、民居等。
三、歇山頂
歇山頂是一種懸山頂套在廡殿頂上的屋頂形式。上部懸山頂五脊,下部廡殿頂四脊(又稱“戧脊”),共九脊,故別稱“九脊殿”。
其等級規(guī)格僅次于廡殿頂,也有重檐、單檐之分,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大屋頂,最早的建筑實例是漢代的石闕頂。
重檐歇山頂在紫禁城內隨處可見。如三大殿之一、舉辦宮殿宴會的保和殿;皇太后的寢宮慈寧宮。
單檐歇山頂有皇帝讀書的昭仁殿、祭祀昊天上帝的天穹寶殿等。
四、硬山頂
硬山頂為“人”字形前后兩坡頂,形似懸山頂,但兩邊屋檐不挑出屋身,而直接與墻體相連。
硬山頂出現比較遲,宋《營造法式》沒有記載,宋畫和雕刻也沒有出現硬山頂形象,因為這種屋頂的的山墻需要青磚封護,故而推測其出現當在明、清以后,青磚大量生產使用之時,才能成民居的主要形式。
硬山頂的等級也比較低,主要用于民居,亦可用于大型建筑群的配殿、民間祠堂和寺廟等。
五、卷棚頂
卷棚頂是指硬山、懸山、歇山三種屋頂前后兩坡連接處不做正脊,而做成弧形曲面的形式,也稱“元寶脊”。這種形式等級最低,多用于園林和民居。
以上為有等級的屋頂,其中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為中國屋頂最基本的四種形式:同時又加上單檐、重檐、有脊和卷棚的變化,便形成了非常豐富的組合以及等級——
第一級:重檐廡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
第二級:重檐歇山頂。常見于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筑。
第三級:單檐廡殿頂。重要的建筑。
第四級: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筑。
第五級:有脊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級:有脊硬山頂。民居。
第七級:卷棚歇山頂。園林、民居。
第八級:卷棚懸山頂。民居。
第九級:卷棚硬山頂。民居。
此外,還有許多無關等級,或用于亭臺樓閣或有其他特殊用途的屋頂,如攢尖頂、盔頂、盝頂等等繁多的花樣,使中國式屋頂成了一條極為絢麗的風景線。
(本圖來自樓慶西先生的《屋頂》)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