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在白帝城托孤后,諸葛亮力主北伐中原。對于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后人評價褒貶不一。而在閱讀了諸葛亮遞交給劉禪的《出師表》后,筆者認為答案早已經被諸葛亮寫出來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strong>
為什么這么說的,讓我們首先將目光轉移到白帝城托孤時期。在劉備伐吳失敗前,蜀漢集團已經失去了荊州這塊根據地,這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失去了實現(xiàn)的基礎。在劉備去世后,蜀漢最大的危險不是外部敵國,而是內部的不穩(wěn)定。
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諸葛亮并不是唯一的顧命大臣,另外一個是李嚴。在這兩個人中,諸葛亮代表著荊州集團的利益,而李嚴則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和李嚴,就是為了平衡蜀國的內部各方勢力。
作為益州本土派的李嚴,不僅想搞內部分裂,還鼓動諸葛亮進爵稱王。但是,諸葛亮顯然不會上了李嚴的當,在李嚴表露出像分裂蜀漢的苗頭下,諸葛亮則號召蜀國君臣應當“北伐中原,復興漢室”,其用意就是則是希望整個蜀國內部團結在一個目標下。也即大家心往一處使,才不容易發(fā)生內部分裂。
進一步來說,在劉禪時期的蜀漢帝國內,盡管諸葛亮通過扶持荊州派來打壓強大的益州本土派,從而維系蜀國的政治平衡。但是,荊州集團畢竟是外來戶,俗話說的話,“強龍不壓地頭蛇”。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尤其是趙云等劉備嫡系的老去或逝去,被打壓的益州集團很快就會再次崛起,并掌握蜀國的大權。而在諸葛亮死后,掌權的益州本土派面對鄧艾大軍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
所以,諸葛亮特別強調的“益州疲弊”,表面是將益州的農業(yè)生產、人口等實力上的薄弱,在更深的層面上,則強調了益州本土派只希望過安穩(wěn)的日子。在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投降的是這些益州本土派,在鄧艾打劉禪的時候,投降的依然是這批本土士族。
那么,面對疲弊的益州,諸葛亮該怎么辦呢?
答案不言而喻,如同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日本,在國內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那就通過戰(zhàn)爭來轉移矛盾和國民的注意力。諸葛亮堅持北伐中原,也是希望通過外部戰(zhàn)爭來化解內部危機。而且,如果北伐失敗了,大家一起同仇敵愾,更加仇恨曹魏;如果北伐成功了,那么大家“打土豪、分田地”,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諸葛亮堅持北伐,就是希望抵消了益州疲弊的負面影響,借助戰(zhàn)爭來培養(yǎng)人才和部下,從而在蜀漢國內完成政令和軍令的統(tǒng)一,進而實現(xiàn)為蜀漢續(xù)命的目的。
文/情懷歷史
(漫談三國:二十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