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書法發(fā)展史來看,書體當中最簡單的應當是隸書。為什么這樣說?一是隸書前面有篆書,按理來說,它的筆法更為簡單,但在辨識度方面卻有難度,因此,隸書也就成了繼篆書之后最容易學的書體了。二是隸書在字形和結(jié)構(gòu)上也較為簡單,更易掌握。隸書雖然久遠,但對于大多數(shù)字來說,它與現(xiàn)在的結(jié)字并無二致,辨識度更容易一些,可以說,學習隸書的人是很多的。
上圖中的這幅隸書作品,是七屆書法蘭亭獎中的一幅獲獎作品,有的人認為,這幅隸書作品寫得很輕松,并沒有人們?nèi)粘K姷降哪菢痈叽笊系碾`書,也就是古隸的形態(tài),而采用了八分隸書或標準隸書的寫法,讓人一看都是很普通的寫法。也有的人覺得,這樣的隸書,特點并不明顯,筆法也就那樣,那為什么它能獲得書法蘭亭獎?其實,只要我們進行一些分析,就覺得它能獲獎,必有其高妙之處。
這幅作品最顯著的特點不是它的字形,而是顯示了這位作者對隸書書法進行全融會貫通,如果仔細觀點,這幅作品是融合了《石門頌》、《大開通》、《張遷碑》等多個碑版書法,由此可見,他并不是專精一家,說明了他平日在多個碑貼上下足了功夫。在衡量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或質(zhì)量高低時,并不是精于某一種書體,通過對同一書體的多個碑帖的學習臨摹,可以掌握各種碑帖不同的用筆方法。如學習《石門頌》,可以提高線質(zhì),可以打破隸書書寫上的沉寂感;學習《張遷碑》可以掌握各種筆法,如方筆、圓筆、提按等。
所謂筆法交叉,是指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用筆上的豐富程度,如同一幅作品中,可以有方筆,也可以有平移用筆等,只有在一幅作品中有了多種筆法的組合書寫,作品的質(zhì)量水平才能提升起來。如果一個人只學習過《石門頌》,別人一看你的創(chuàng)作作品,就知道這樣一個筆法太過簡單,質(zhì)量當然不高,線條的質(zhì)量更不高級了。相反,如果對多個碑帖的臨摹學習,線條自然就會融合多個筆法去書寫,其質(zhì)量自然也就高級起來了。如何進行筆法交叉?這其實并沒有多么復雜的,有老師做了這樣的實驗,就是要求學生用一周時間寫《石門》,下周又換到《張遷碑》如此交叉,筆法也就跟著交叉起來了。
這里的哲理,實際上就是作品中的矛盾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與處理。我們可以看到,這幅作品中在字的大小、正側(cè)等方面都有表現(xiàn),在墨色的變化上也有干枯濃淡的處理,用筆上有中鋒和側(cè)鋒的對比,行筆上也有順筆與澀筆,在字內(nèi)空間的處理上,有疏密之分,也有黑白對比,這一個個小的矛盾關(guān)系,都無時無刻地存在著。為什么要這么處理?這是因為書法藝術(shù)性的需要,就像一個小的社會關(guān)系一樣,有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有高的、有矮的,盡管這樣,但他們是很和諧的。書法也就是制造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
我們看到這幅作品中,既有這個碑帖的影子,也有那個碑帖的成分,既像這個,又像那個,但誰也不像,又都像誰。這個程度上,我們便認為這樣的作品就是自成一體的作品。米芾認為,“古人書各個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書法是要從古人書法學起,但學了古人以后,又不能完全像古人,要從古人的風格中提煉出與自己有關(guān)的特點,最后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就叫自成一體。這幅作品中的風格就是作者學了古人的多個碑帖后所形成的,這樣的作品才會得到評委的認可。
當然,這幅作品也有它的一些不足之處,如作者為了表現(xiàn)隸書風格,但缺少了書法的靈動感,創(chuàng)作中顯得有所拘謹,用筆不夠大膽,沒有把《大開通》、《石門頌》那種恣肆感寫出來。大家覺得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