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詩詞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后臺回復(fù)“日歷”可獲取詩詞日歷和免費圖書
今日優(yōu)課,點擊收聽→《金瓶梅》情事
公元730年,江夏。
和風熏柳,春意醉人,正是煙花三月時節(jié)。
李白得知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下廣陵(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武昌)黃鶴樓相會。
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他到江邊,兩人執(zhí)手相別。
滾滾東逝的長江上,李白目送著孟浩然的帆船遠去,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還是在五年前,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錢多任性的他,一出蜀地就散金三十萬,揮金如土之手筆,可見一斑。
也難怪他敢在《將進酒》里寫下“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豪言。
27歲那年,李白漫游湖北,客居安陸。他聽說孟浩然隱居在老家襄陽,便前去拜訪。
年長李白12歲的孟浩然,是李白一直以來心存景仰的文壇前輩。李孟二人稟性相投,一見如故,遂結(jié)為摯友。
黃鶴樓送孟浩然下?lián)P州的這年初夏,懷揣夢想的李白抵達帝都長安。
那時候的李白,青年才俊,意氣風發(fā),渴求著能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賞識,一展抱負。
終于在苦熬了十二個蹉跎歲月后,他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接見,領(lǐng)供奉翰林一職。
這一切,都離開不開他的另一個好朋友,賀知章的提攜。
和孟浩然一樣,賀知章也是李白一直景仰的文壇前輩。兩人相識于長安紫極宮,當時的賀知章已是83歲高齡。
白發(fā)蒼蒼的他,讀完李白遞上的《蜀道難》時,內(nèi)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他盯著李白驚訝的問道:“你是不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中國文學史上,令后代無數(shù)文人墨客稱羨的“金龜換酒“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李賀二人的這次邂逅上。
賀知章去世后,李白獨自對酒,撫今追思,悵然有懷。想起當年“金龜換酒”一事,百感交集,遂寫下了悼念賀知章的《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并序)》:
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后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公元744年,“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受奸小饞謗,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這年夏天,他在洛陽遇到了蹭蹬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他們的這次相遇,被聞一多先生譽為“晴天里的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
這一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
與不溫不火的杜甫相比,當時的李白已是名揚天下的大人物。但生性真誠豪爽的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知名度比杜甫高而小覷杜甫,反而在杜甫面前顯得十分低調(diào),從不以自己的才名倨傲。
這使得“性豪也嗜酒”、“結(jié)交皆老蒼”的杜甫,對李白一度好感大增。
李杜二人在平等對待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次年春天,李杜二人再次相約,同游齊魯。
同年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
臨行時,李白寫下了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與杜甫分別后,李白曾一度旅居在沙丘城。因為懷念杜甫,遂又寫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寄贈于他: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此后,李杜二人再未謀面。
在后來的日子里,杜甫曾寫下了二十多篇追懷思念李白的詩作,表達自己對李白的關(guān)懷掛念。
在盛唐詩壇,大家都在關(guān)心李白飛的高不高。唯獨杜甫,關(guān)心李白飛的累不累。
50歲那年,李白的又一個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縣尉。
遭貶理由是“不護細行”,也就是說,王昌齡遭貶,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因為生活小節(jié)不夠檢點而已。
李白在揚州聽到消息后,十分掛懷,只是苦于自身力量單薄,無力出手相助。
在替王昌齡前景憂愁的同時,他懷著滿腹的關(guān)切同情,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與王昌齡是于巴陵意外相逢的,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們的相逢就像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唐伯虎遇到了對穿腸一樣,可謂一見如故,不覺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其時,皓月當空,江水漫流。兩個以七絕并駕齊驅(qū)的詩壇大咖,趁著月夜,坐在江邊的小船上,一邊泛舟,一邊喝酒,彼時唐詩朋友圈里的奇聞趣事,花邊新聞,無不成為他們二人酒后的談資。
在生活中,兩個性情相投的人,就像是兩塊相互吸引的磁鐵一樣,總能一拍即合。
李白和王昌齡如此,和孟浩然,賀知章,杜甫,又何嘗不是?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性情相投,一拍即合的朋友,李白才能寫出這么多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詩篇。
作者簡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