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玲
01
清明小長假的前兩天,我和丹姐見面。
閑話家常時,聊到孩子的學習。
丹姐兒子正值中考前最重要的沖刺階段。我問她:“你晚上要陪著復習嗎”?
她說不用,都是孩子爸爸管。他們爺倆晚上一起進書房,大人練書法,孩子做習題,而丹姐只管自己去打羽毛球。
我十分驚訝。
丹姐和姐夫戀愛時我就認識他們。姐夫家境優(yōu)越,自小富養(yǎng),人簡單又貪玩,始終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丹姐一直是標準的陪讀媽媽。
姐夫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穩(wěn)定,壓力不大,全部業(yè)余愛好就是打游戲,十幾年玩下來,絕對的網游高手,不知砸了多少錢升級買裝備。一家老小瑣的碎事務皆是丹姐操持,大的小的輪番伺候,活像養(yǎng)著倆兒子。
我簡直無法想象,這樣一個男人到了四十歲,竟然能突然改頭換面,嚴格自律,陪伴孩子,健身學習,還堅持練毛筆字讀唐詩。
我忍不住問丹姐:“姐夫這是什么時候脫胎換骨的?厲害?。 ?/p>
丹姐淡淡笑笑,說:“是從他爸去世開始的”。
丹姐的公公生前是個文化人,學識淵博、德高望重。2015年查出腸癌晚期,歷經兩次手術,前前后后住院半年多,直至去年離世。這期間,一直是丹姐夫妻和婆婆輪流照顧。
丹姐說,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刻起,姐夫才真正從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大孩子,成為全家的主心骨。
我不驚訝了。
一個男人多年來舒適安逸高枕無憂,突然有一天,生活被徹底打破,從一個被老婆老媽輪番伺候的少爺主子,變成了奔波于單位醫(yī)院家庭三點一線的平頭百姓。
他要向單位領導說明原因遞上請假條,要托人找關系給主刀醫(yī)生塞紅包,他親眼看著一生要強、體面的父親,最后被病痛折磨得形容枯槁,他第一次看到人生的脆弱與無常,王孫權貴尊華榮寵,在死亡面前如此平等。
從目睹醫(yī)院病房里人間疾苦,到火葬場親身體會陰陽兩隔。人在那一刻,想不成熟都難。
他看到老媽孑然一身的背影,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孤單。
他看到老婆發(fā)間層出的白發(fā),才知道什么是辛苦和操勞。
經歷死亡之后,人會懂得什么叫責任。
02
王姨遭遇婚變的那年,她已52歲。
倆人燕好一生,夫唱婦隨,卻在一夕之間,婚姻傾覆。
仲秋節(jié)前夜,丈夫坐在客廳沙發(fā)上,垂著頭告知她,已在外與人有了私生子,女方即將臨盆。
多諷刺。少來夫妻老來伴,而他,是老來得子,然后去伴別的女人。
王姨三天三夜沒合眼,精神幾近崩潰。
接下來的日子,與影視劇無異。爭吵、撕扯、破口大罵。男人自知理虧,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求速離,因小三著急合法生子。
35年同床共枕患難與共又如何,一朝情盡,恩斷義絕。
王姨一夜蒼老,迅速消瘦。
后來她告訴我們,那期間,她不眠不休地準備了幾套方案:
1、找小三談判,出一筆錢,讓她遠走高飛,永遠不準出現(xiàn)。
2、耗著不離,即使婚姻名存實亡,也不能讓他們名正言順地生孩子做夫妻。
3、撕破臉皮做潑婦,讓一對狗男女身敗名裂臭名昭著。
......
那段時日她一腔仇恨無處安放,甚至想過不惜用極端手段,魚死網破,血債血償。
她說,我五十多的人了,大不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怕什么。
而三個月后的某天,王姨接到一個電話。
是她老閨蜜的親屬打來的。
當王姨匆匆趕到醫(yī)院,閨蜜已被送往太平間。
老閨蜜的家屬哭著告訴王姨,她獨自在家突發(fā)心肌梗塞,丈夫外出前后不過一小時,回家發(fā)現(xiàn),她已倒在洗手間,手上沾著水,盆里還有兩件未洗完的衣服。
王姨顫抖著掀開蒙在閨蜜身上的白床單。她最好的老姐妹,年僅50歲,連一句話都來不及留。一周之前,她們還聚在一起,討論退休后跳不跳廣場舞,報不報攝影班,兒女們未來的婚事如何操辦,以后幫不幫晚輩帶孩子.....
辦完老閨蜜的后事,王姨放棄了原定的報復。
她理清頭緒,聘請專業(yè)律師,與男人做了最終談判,男方最后同意凈身出戶。
王姨說,她是在看到閨蜜遺容的那一刻了悟的。
離婚算什么?能健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幸運和資本。
負心人,只需讓他滾。無法原諒的,就抽身。
在生死面前,這些都是狗屁。
縱然人生各有辛酸,人最大的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能在任何遭遇里好好活下去。
03
迄今為止,對我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歷,是媽媽彌留之際,我在醫(yī)院的那幾天。
那時媽媽已深度昏迷,護士破例讓我進重癥監(jiān)護室陪護。
ICU里共六張床,每個床上都躺著一個重癥病人。身上插滿管子、呼吸機、監(jiān)護儀。我在床前握著媽媽的手,抬頭看著面前這六個昏迷的男女,突然懂得,什么叫無常。
人生一世,不到死,都不是終點。
媽媽走后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沒有回過神。每天匆匆上班下班,直到一個起風的深秋傍晚,我走在小區(qū)的馬路對面,車燈流曳,寒意四起。我才真正意識到,那個天天傍晚帶著兒子在小區(qū)門口長椅上等我回家的人,真的不在了。
后來我徹底拋棄了原有的生活狀態(tài),去做了很多事,很多我早就想過卻一直沒有付諸行動的事。
升職、加薪、旅行、開公眾號、寫作、出書......每當取得一點成就,我都會想,媽媽看到我這樣,應該會高興的吧。
她沒有留給我任何話。
所以我更加知道,此生的每一天,我都不會再讓自己有遺憾。
今年清明,讀到一首南宋高翥的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朝露,逝者如斯。生命如飛火流螢。
當那些熟悉的、深愛的人,被命運從我們身邊抽離,強行帶走之后,令我們重新探索和思考,對生命有更深度的認知和體驗。這是比痛徹心扉更有價值的事。
這是他們給我們的死亡教育。
從此不空耗,不辜負,不恐懼。
若你能去墓地靜坐片刻,就會懂得,那里才是最好的教育基地。
我們這些活得紛亂急切又焦慮的人,帶著無法平復難以了斷的煩惱,到故人墓前,隔著一抔黃土,靜心思量。
我們唯一的幸運在于,還有機會,以墓地為起點,重新活過。
哪些值不值,什么要不要,自此明了。
就像看完一部災難片后的寬慰,也如同一場惡夢醒來時的慶幸——
還好,我們尚有機會,一切還來得及。
桃花的話:
我自小很膽小,恐懼死亡,害怕醫(yī)院。在經歷了親人離世之后,才漸漸有了生死觀。
后來我知道,許多人跟我一樣,在親歷生死之后,一夜成長。
活著的人,要更好的活著。死去的人,教會了我們如何珍惜。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悟,愿你能來與我說說。
※作者簡介:李愛玲:情感作家,職場女性,80后媽媽。在夜里寫字,關于女人、情愛、獨立和改變。微博@李愛玲的桃花馬。微信公眾號:桃花馬上石榴裙(ID:taohuama2015),新書《你才是自己的過來人》熱銷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