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身疼
腰痛,骨節(jié)
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35)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提要]
太陽傷寒的證治。
[闡論]
第1條太陽病提綱證,是
中風、
傷寒的共有脈證。第3條為太陽傷寒脈證。本條又講述了太陽傷寒的證治。因此,必須
前后合參,才能認識
太陽傷寒證的證治全貌。
本條提出
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
氣喘等八個
癥狀,是太陽傷寒的主要
臨床表現(xiàn),治以麻黃湯為主方,故前賢稱為“傷寒八證”或“麻黃八證”。太陽傷寒證,因為感受
寒邪,
衛(wèi)陽外閉,營陰郁滯而成。因
寒性凝滯收引,主痛。寒邪襲表,使
營血運行澀滯不暢,
經(jīng)脈筋肉拘緊,故見頭、身、
關節(jié)諸痛。疼痛是寒邪為病的特點,營陰郁滯的表現(xiàn),其疼痛的部位,又與
經(jīng)脈循行部位
相關。“惡風”是
惡寒的互詞,與第3條合參,為傷寒證必見癥狀。因寒為
陰邪,最易傷人
陽氣,衛(wèi)陽被傷,因此必惡寒。寒主收引閉斂,全身
毛竅腠理為寒邪所閉塞,所以無汗;
風寒外束,表閉陽郁,而不得宣泄,所以發(fā)熱;
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閉無汗,影響
肺氣的宣降不利,故作喘。其喘源于無汗,故曰“無汗而喘”。所以
辨證的關鍵在于無汗,以此與
太陽中風作出鑒別。本條論述詳于證而略于脈,從第3條可知,太陽傷寒應見浮緊之脈,且
寸關尺三部均應浮緊,方屬太陽傷寒正證。開腠
發(fā)汗為本證的治療原則,唯麻黃湯可勝此任。
根據(jù)《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的旨意,當選用辛溫發(fā)汗之峻劑。麻黃湯正是具備了這樣的
作用。方中麻黃味辛性溫,人肺與
膀胱經(jīng),《
本經(jīng)》謂其“發(fā)表
出汗,去
邪熱氣,
止咳逆
上氣”,故本方用以發(fā)汗
解表,驅(qū)在表之風寒,
宣肺平喘以通肺氣之郁閉,為
主藥;桂枝
解肌發(fā)汗,
溫經(jīng)通脈,與麻黃相伍則發(fā)汗解表之力大增,蓋因麻黃發(fā)汗,能開
肌腠毛竅,以開卻邪之路;桂枝解肌,能溫經(jīng)
通陽,相得
相須,汗徹則邪除,發(fā)熱、惡寒、頭痛、
身痛可解。杏仁宣肺利氣,止咳平喘,與麻黃相伍,則肺氣可宣可降而喘止。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以緩麻、桂剽悍之性,使無過汗傷正之弊。四藥合用,為
發(fā)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劑。
麻黃湯證的辨證以身疼、脈浮緊、無汗而喘作為審證要點為宜。尤其無汗一癥更為關鍵,因無汗是“寒則腠理閉”的結(jié)果。鑒于臨床易于掌握,
歸納太陽傷寒證有四大主癥的特點:一是
惡寒發(fā)熱,二是無汗而喘,三是頭身諸痛,四是
脈陰陽俱緊。
辨證之中當須鑒別
證候的不同性質(zhì),如惡寒一癥,有陰陽之分。據(jù)“
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麻黃湯證的惡寒必與發(fā)熱相兼。無汗一癥,亦有多種病情:
陽虛無汗,必伴以
四肢厥逆、
小便清長,一般頭不痛;津傷無汗,多伴以
口渴、尿少,舌少
津液;水飲內(nèi)蓄無汗,多伴有
心下滿、
浮腫、
小便不利;麻黃湯證無汗,是寒邪外束腠理郁閉所致,常伴發(fā)熱惡寒、脈浮緊。
麻黃湯是臨床較為常用的
方劑,但有人往往以其為峻汗之劑,不敢取用。事實則不然,只要有是證,即可用其方。
本方的古今應用
1.古人應用
(1)《
肘后備急方》:治
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即用本方搗為末,溫服
方寸匕,日三。
(2)《
外臺秘要》:
深師麻黃湯,療新
久咳嗽,
唾膿血,連年不差,晝夜
肩息,于本方去杏仁加
大棗。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三拗湯治
感冒風邪,
鼻塞聲重,語聲不出,或
傷風傷冷、頭痛
目眩、四肢拘蜷、
咳嗽多痰、
胸滿氣短,于本方去桂,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且麻黃、杏仁、甘草三味均生用,加
生姜。
(4)《
傷寒來蘇集》:治冷
風哮,與
風寒濕三氣成痹等證,用此輒效,非傷寒一證所拘也。
(5)《
眼科錦囊》:治風寒所侵而眼
目赤腫,生障翳者。
(6)《
傷寒大白》:仲景治北方冬令,
太陽經(jīng)惡寒發(fā)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癥,以麻黃、桂枝,發(fā)營衛(wèi)之邪,從
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郁,故用杏仁潤肺,以
開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
溫熱之地,三時溫熱之時,故陶氏有加減法:里有熱加
石膏、
黃芩;
少陽見癥,加
柴胡;
陽明見癥,加干葛;小便不利,加
木通、
車前子。夏秋用
羌活、
獨活,易去麻黃、桂枝。
2.現(xiàn)代臨床應用
(1)
普通感冒、
流行性感冒:屬風寒
表實證,證見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癥。尤其是西北、東北高寒地區(qū),用以治療風寒
外感,傷寒表實證,每每取效。如李風林報告用麻黃湯治療小兒
流感發(fā)熱167例療效觀察,
治愈率94%。
(2)
腎炎水腫:屬于
陽水兼風寒表實證者,如南京
中醫(yī)學院
腎炎研究組用本方治療腎炎,服藥后
大都表現(xiàn)為
小便增多。
(3)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等?。簩儆陲L寒表實證者。
(4)小兒
麻疹內(nèi)陷:如葉橘泉用本方和
二仙湯(黃芩、
白芍)治小兒麻疹內(nèi)陷,
見點后忽退隱,
高熱無汗而喘,有并發(fā)
肺炎傾向者,往往麻疹復顯
喘息自平。
(5)治療
銀屑病:夏少農(nóng)報告,用麻黃湯合
四物湯加減治療
兒童銀屑病10例療效滿意。一般服藥4~49劑,平均服19劑。其中2例
痊愈,5例基本痊愈,2例顯著進步,1例進步。
此外,本方還用以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
面神經(jīng)麻痹、急慢性
鼻炎等。
3.筆者臨床應用
(1)使用本方需
注意如下事宜:
?、?a title="醫(yī)學百科:先煎" rel="summary">先煎麻黃去上沫,以免令人發(fā)煩;②分三次溫服;③藥后覆取微微汗出為宜,不須啜粥。④恰當掌握藥量的比例,一般麻黃、桂枝、甘草的比例為3:2:1。若比例不當,可影響發(fā)汗解表的效果。⑤本方發(fā)汗力較強,只宜于外感風寒無汗表實證。對于
表虛自汗、外感
風熱、體虛外感、
產(chǎn)后、
失血病人等均不宜用。⑥本方只宜暫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就不須再服。如汗后不解,則當以
桂枝湯代之。
(2)原方“麻黃去上沫”的見解,麻黃湯方后注云:“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
陶弘景云:“去上沫,沫令人煩。”然而,對麻黃上沫為何令人
心煩,其理歷代醫(yī)家一直沒有闡明。經(jīng)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麻黃上沫含
麻黃堿。麻黃堿具有
興奮交感神經(jīng)、使心跳加快、心煩、
血壓升高等作用,故其“上沫令人煩”。
(3)風寒外感:用于普通感冒、流感,屬于風寒表實證,癥見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尤其是西北、東北高寒地區(qū),用以治風寒外感,傷寒表實證,每每取效。
(4)
四時外感的用方: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因時”制宜,對四時外感采取春用銀翹(散),夏用
香薷(飲),秋用杏蘇(散),冬用麻黃(湯)。以此用方大有裨益。
醫(yī)案選錄
醫(yī)案一:太陽傷寒證
陳××,年六旬。
小貿(mào)營生,日在風雪中行走,冬月感寒。病人
蒙頭而臥,自
云頭痛甚不能轉(zhuǎn)側(cè),足筋抽痛,不能履地,稍移動,則痛欲死,發(fā)熱無汗,脈緊有力,乃太陽傷寒證也。即以麻黃湯取汗,果微汗出而頭
足痛減,稍能進食。以其
元氣素虧,繼進桂枝新加湯四劑,痛減,食更增,調(diào)理月余,始能外貿(mào)。(《
古方醫(yī)案選編》)
醫(yī)案二:太陽傷寒證
閆××,男,12歲。
面目浮腫,
氣促,伴有惡寒發(fā)熱,已有
一周余。自訴
寒熱,時頭痛甚劇,午后寒熱稍減,始病未見汗出。胃納略差,
大便如常,小便量少,
舌色正常,苔薄白,脈略浮緊。此乃風寒外束,
肺氣不宣,而致
水道通調(diào)失職。方用麻黃湯加
桑白皮、
大腹皮、
生姜皮,服一劑得微汗出,浮腫、氣促等外感癥狀減輕,繼用前方去桂枝,加蘇葉,繼服兩劑,余癥基本消除;后取
五苓散加減調(diào)理而愈。 (聶惠民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