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風溫兼寒。俗稱
風寒包火。)【因】
伏氣溫病。感冷風搏引而發(fā)?;蛱鞎r溫暖。感風寒郁而暴發(fā)。一為
伏氣。一為
新感。
病因不同。
病勢亦
輕重迥異?!咀C】冷風引發(fā)伏溫者。初起必
頭疼身熱。微
惡風寒。繼則
灼熱自汗??什粣汉?a title="醫(yī)學百科:咳嗽" target="_blank" rel="summary">咳嗽
心煩。
尺膚熱甚。劇則
鼻鼾多眠。語言難出。狀如
驚癇。手足螈。面若火熏。
舌苔初則白薄。邊尖紅燥。繼即舌赤苔黃。甚或深紅無苔。風寒搏束
溫邪者。初起
頭痛怕風。
惡寒無汗。繼即身熱咳嗽。煩渴自汗。
咽痛喉腫。舌苔白燥邊紅。甚則白燥起刺或由白而轉黃?!久}】右寸浮洪。左弦緩者。此新感引動伏氣。仲景所謂
發(fā)汗已。
身灼熱者。名曰風溫是也。甚則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
外風引動
內熱。仲景所謂
傷寒七八日不解。時時惡風。舌上
干燥。大渴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
熱結在里。
表里俱熱是也。若右浮數(shù)。左弦緊。乃
外寒束搏內熱。仲景所謂心煩
口渴。背微惡寒者是也。發(fā)汗后。脈轉浮洪有力。仲景所謂服
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是也?!局巍坷滹L引發(fā)
伏熱。先與
蔥豉桔梗湯。輕清
疏風以
解表。繼與
新加白虎湯。辛涼泄熱以清里。
里熱大盛。已見風動螈者。速與
羚角鉤藤湯。甘咸靜鎮(zhèn)以
熄風。終與
人參白虎湯。加鮮
石斛、梨汁、蔗漿等。甘寒救液以善后。若風寒搏束內熱。先與
新加三拗湯。減輕
麻黃。重加
牛蒡。微散風寒以解表。繼與
連翹梔豉湯。加嫩
桑芽鮮竹葉。輕泄溫邪以清里。其間痰多者。加淡
竹瀝(兩瓢)、
生姜汁(兩滴、和勻、同沖)。食滯者加生
蘿卜汁(兩大瓢)、
枳實汁(兩小瓢、和勻、同沖)。見疹者加炒牛蒡(三錢)、活水
蘆筍。(一兩)。喉痛者。加
金果欖(一錢)、安南子(三枚)、制
月石(五分)、吹
加味冰硼散(
冰片一分、
硼砂一錢、
風化硝、
山豆根、
青黛、
膽礬、
牛黃各二分、吹喉最效、如痰涎壅塞、以鵝翎蘸
桐油和
皂莢末少許
探吐、喉已成癰者、以
喉針刺患處流膿、膿凈
自愈)??傄哉C肺胃為要法。【秀按】風溫
四時皆有。惟春為甚。新感從口鼻而內襲
三焦。伏氣多匿于
膜原?;騼壬嵊跔I。二證屬于肺胃者。照俞君按證施治。自能奏效。若
邪伏膜原。初用微發(fā)其汗后。風寒之
表邪雖解。而膜原之
伏邪。尚欲出而不能遽出。證必
寒熱如瘧。胸膈
痞滿。心中懊。
嘔吐不食。速用
柴胡達原飲。開達膜原。使伏邪外潰。熱從外透。此時辨其為
燥熱。則用新加白虎湯。辛涼甘寒以清泄之。為
濕熱。則用
增減黃連瀉心湯。苦辛淡滲以清利之。如有下證。辨其輕重緩急。酌用諸承氣法引而竭之。若內舍于營。證較膜原伏邪為尤急。初用蔥豉桔梗湯。辛涼發(fā)汗后。表邪雖解。臨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即灼熱自汗。
煩躁不寐。神識時清時昏。夜多
譫語。脈數(shù)
舌絳。甚則
肢厥脈陷。急宜清透營熱。使伏熱轉出
氣分。氣宣衛(wèi)泄?;驈恼疃狻;驈?a title="醫(yī)學百科:狂汗" target="_blank" rel="summary">狂汗而解。輕則
玳瑁郁金湯。重則
犀地清絡飲。皆可選用。劇則紫雪品
行軍散。歷驗如神?!玖薄糠鼫刈詢劝l(fā)。風寒從外搏。而為內熱外寒之證者。予治甚多。重則麻杏石甘湯。加
連翹、牛蒡、
桑葉、
丹皮。輕則
桑菊飲加麻黃。惟麻黃用量極輕。約二
分至三分為止。但取其輕揚之性。疏肺
透表。效如桴鼓。奈
吳鞠通。
溫病初起惡風寒者。主用桂枝湯
解肌。豈知
桂枝辛熱灼營。溫病忌用。洄溪批葉案云。風溫證服桂枝
生姜。必吐血。甚則
失音。吳氏豈未之見耶。宜乎夢隱譏其誣圣誤世也。鞠通又謂溫病忌汗。最喜解肌。予讀《
傷寒論》。病患臟無他病條。發(fā)汗則愈。病常自汗出條。須發(fā)其汗則愈。并主桂枝湯??梢姽鹬秋L寒發(fā)汗之劑。非外寒搏內熱之劑也。王大昌謂鞠通溫病條辨一書。以桂枝湯為治溫首方。更屬可議。洵不誣焉?!緲s齋按】張畹香溫暑醫(yī)旨說∶“風溫分三焦治,
葳蕤湯、
葦莖湯、
銀翹散、白虎湯
上焦藥也;
黃芩湯提
少陰邪并肺而祛之,亦上焦藥也;
至寶丹、
紫雪、
牛黃丸,芳香
開竅,心宮藥,心肺同屬上焦藥也。
涼膈散,由上焦至中
下焦藥也。舌黃滑濃,痰多,用象貝,蔞仁,或
葶藶大棗湯,皆肺分下藥也。葉氏所云“忌下”者,
不用承氣耳。予逢夾
少陽邪者加
柴胡,其頭痛由于
血虛者,用芎歸無不效。風溫有夾食者,予亦不用消導,以
風能消谷,即油膩濃味,不過多痰,祛其痰可也;若湊入
消導,勉強
成方,即屬誤事。又葉案中有風溫劫
傷陰津,用生地、
阿膠、
麥冬、
白芍、
炙甘草、蔗漿,又或用
沙參、麥冬、
玉竹,其大旨總以甘藥為主。若辛溫表散,或剛燥消導,未有不傷及
陰液者;其驟變?yōu)?a title="醫(yī)學百科:痙厥" target="_blank" rel="summary">痙厥,緩變?yōu)?a title="醫(yī)學百科:虛勞" target="_blank" rel="summary">虛勞,皆未經顧及陰分之過耳。按張氏為清代嘉、道、咸、同年間(1796─1870)人,世居紹興洗馬
池頭;
曹炳章先生稱他為∶“古越治傷寒溫暑之前輩,于
醫(yī)學富有
經驗?!保ㄒ姀埵稀稖厥钺t(yī)旨》提要)這篇學說,是張氏對風溫
治法的經驗總結,當然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