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文賦》,全稱《唐陸柬之書陸機文賦卷》,無款,紙本墨跡卷。據(jù)《石渠寶笈》記載:縱八寸,橫一丈一尺一寸(縱26.6厘米,橫370厘米),行書,一百四十四行,一千六百六十八字。該作為晉代陸機撰文,唐代陸柬之作書,墨跡章法和氣韻中可以窺見深厚的王書風范,為陸柬之行楷代表作,同時也是少有的從初唐時期流傳至今的名家真跡之一。清時入內(nèi)府,后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陸柬之文賦》字體以正、行為主,間參草字,雖三體并用,但上下照應(yīng),左右顧盼,配合默契,渾然天成。筆致圓潤而少露鋒芒,表現(xiàn)出平和簡靜的意境。筆法飄縱,無滯無礙,超逸神俊,深得晉人韻味,從中透露出深厚的《蘭亭》根底,趙孟頫書曾得力于此。
此卷流傳有緒,有趙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孫承澤等人跋記。作品卷前引首有明代李東陽篆題“二陸文翰”及沈度隸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帖后無余紙,名款已失。帖中“淵”、“世”等字均作缺筆,蓋避唐代帝王名諱之故。卷后題跋者以趙孟頫為最重要,他于跋中提到的陸柬之另兩件作品《蘭亭詩》和《蘭若碑》,今已不存。
元代書法家揭傒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jié)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于此卷為之三嘆?!痹w孟頫評價更高,曰:“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趙孟頫《文賦》跋)。趙孟頫曾臨學此帖,從中領(lǐng)悟晉人筆法和結(jié)體,受益匪淺。孫承澤在給《文賦》墨跡所寫的跋文上說:“趙文敏(孟頫)晚年書法全從此(指《文賦》)得力,人鮮見司諫(指陸柬之)書,遂不知文敏所自來耳”。
陸柬之,唐代吳縣人,虞世南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崇文侍書學士。書法早年學其舅,晚學“二王”,“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晚擅出藍”之譽。時與虞、歐、褚稱為初唐書壇“四子”。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帖與《書陸機文賦》墨跡為最著。張懷瓘《書斷》評其書曰:“晚習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跡,猶有怯懦,總章以后,乃備筋骨,殊矜質(zhì)樸,恥夫纖靡,故欲暴露瑕疵,雖為時鄙。”又說:“至于興會,則穹理造微。然工于仿效,劣于獨斷?!彼臅ㄟz跡傳世甚少,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窺全貌了。但元代歐陽玄的一段話值得我們玩味。歐陽玄說:“李公(李倜)謂其書態(tài)不同,此正柬之(陸柬之)妙處,近代米元章(米芾)書矯亢跌宕,世咸稱其自創(chuàng)一法,乃不知其全學柬之《頭陀寺碑》耳,元章秘而不言,以陸書少傳于世也?!边@段話是說米芾的書風,并不是他自己獨創(chuàng)的,而全是從陸柬之書寫的《頭陀寺碑》中學到的,只是因為陸柬之留下的手跡很稀少,別人難以看到,所以米芾也就秘而不宣了。這說明陸柬之的書風除了《文賦》外,還有屬“矮亢跌宕”的一路。
整理/豫石
《文化藝術(shù)報》 總第4283期 T01版妙 技
○ 張國朝
傳王羲之《書論》語:“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币鉃闀ㄓ猩願W玄妙之技法,非學問淵博、通達大志之人,是學不好的。書法乃讀書人之事,承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作為中國文化之精髓,書法自肇始以來,便一直被文化精英承遞。子曰“士志于道”。書家,首先應(yīng)為懷抱獨立精神和高潔操守之“士”,更有敢于“弘道”之擔當,正所謂“心有高標,方可致遠”。
妙技者,正如鐘繇所說:“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用筆者天也”。說明用筆之崇高、神秘,而不可力致。用筆是第一等技法,是書法之基礎(chǔ)和前提,具有決定性意義。換言之,書法美的產(chǎn)生全在筆法,書法美本于用筆。與“流美者地也”對照,沒有精妙用筆技法,就沒有精美作品。衛(wèi)鑠《筆陣圖》里講:“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惫糯^“三端”,即文士筆端、武士鋒端、辯士舌端;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三端”各有妙用,但用筆為先,“六藝”奧妙無窮,惟書為重。可見,用筆之于書法可謂天之大矣,否則也不會有相傳鐘太傅盜墓以求筆法的典故。
“流美者地也”。書法自古為小道,先賢的書作,是才情、學養(yǎng)、志向和品質(zhì)的流露??v觀書史,青史留名的書家,哪個不是飽學之士?面對一件件傳世經(jīng)典作品,除了感官上享受玄妙之美外,更多的是文辭上給人的心靈觸動。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中談到:“筆蘸墨畫在紙帛上,留下了筆跡,突破了空白,創(chuàng)始了形象……從這一畫之筆跡,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內(nèi)之美”。“萬象之美”、“心內(nèi)之美”,都是“用筆者天也”所致。
“曲高和寡,妙技難工”。玄妙之技須從勤思勤學得來。相傳鐘繇臨死時才把所得蔡邕筆法示于兒子鐘會,并說,他精心研究書法三十年,于用筆方法尚未完全明白,自得到蔡邕筆法,方才悟出其中三昧。張芝以勤學聞名,據(jù)傳家中衣帛,皆先書寫而后染,臨池學書,水為之黑。學書要學一手絕技、妙技,一下筆就能驚蛇走虺。諸如《莊子》中的“庖丁解?!?、“郢人斫堊”、“佝僂承蜩”等,都是絕技使然,令人驚嘆。世上事物紛繁復(fù)雜,只要反復(fù)實踐,掌握其客觀規(guī)律,就能得心應(yīng)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書道者,文字也,體勢也,點畫也,筆墨也,篇章也。須深諳此道,明察其理,尋乎其技?!笆汲贾馀V畷r,所見無非全牛者?!睉浳覍W書之初,所見是通篇文章以及每個漢字,并不知所蘊含的技法,更談不上掌握玄機和規(guī)律?!叭曛?,未嘗見全牛也。”學書三五年后,每每面對法帖,所見不再是一個個漢字,而開始關(guān)注點畫的用筆、墨色的變化、字勢和氣韻等?!胺浇裰畷r,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苯?jīng)過數(shù)十年勤奮練習,現(xiàn)在臨帖寫字,基本上達到了遺貌取神,不再緊盯著每字每劃,生描硬摹,而是執(zhí)筆妙運,好像神差鬼使一般。自然依乎漢字點畫特性,順應(yīng)毛筆使轉(zhuǎn)天機,不丟不頂,不違不悖,游刃有余,悠然自得。以前總覺毛筆不好使,寫不了多少字就得換,每次外出都要抱得一大堆毛筆回去。寫不好字總在工具上找原因。實乃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非筆之頹矣,不知使筆之理,未明點畫之法度,違道而運,毛筆焉有不廢之理?技肇乎道,由道進技,技進乎道,由技得道,往返生成,難言先后,亦不必究。
人之于書,豈有外于規(guī)矩?規(guī)矩入巧,得心應(yīng)手,千形萬狀,順露逆藏,肥瘦修短,輕重虛實,偃仰向背,粗細疏密,快慢疾徐,陰陽剛?cè)?,濃淡枯潤,如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莫測其跡,變化無窮。次乃從道進乎技,再由技進乎道。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書法需要妙技,需用高尚的情操與質(zhì)量去書寫,還需要對書法以漢字為載體的獨特書寫規(guī)律去探究,以致妙悟書法的自然美。言其質(zhì),抒其性,傳其神,健全道德,升華人格。懷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敬畏與熱愛,從容進取,百折不撓,在做人、求知、從藝之大道上,演繹人生藝術(shù),藝術(shù)人生。
(作者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西部書界新秀系列高研班負責人)
《文化藝術(shù)報》 總第4283期 T03版
文化藝術(shù)報社
刊號:CN61—32
郵發(fā)代號:51—2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