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航母甲板的布局稱為斜角甲板,是50年代噴氣戰(zhàn)機出現(xiàn)后重新設計的。此前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航母都是直通甲板,同一條跑道起降共用,這主要是因為螺旋槳式飛機相對輕巧,自行起飛即可,用不著,也沒有發(fā)明蒸汽彈射器。蒸汽彈射器的出現(xiàn),與艦載機越造越大有直接關系(這又與海軍航空兵的任務更加多樣,特別是戰(zhàn)略核打擊等任務的要求有關)。更大的艦載機不光需要彈射,而且在航母甲板能增加太多的情況下,甲板調度難度增大了。因而發(fā)明了斜角甲板。借助彈射器縮短起飛距離的貢獻,它破除了甲板全長度都用于起飛的慣例,將甲板分出一半左右用于降落,從而形成了一定條件下的同時起降能力。但是,如果前后劃分起降區(qū),降落的飛機在降落失敗的情況下仍可能繼續(xù)向上撞入起飛區(qū),因而將降落跑道斜置一個角度,不僅使著艦時撞上艦島的可能大大降低,還有利于著艦失敗后拉起復飛。而且這樣一斜切,甲板剩余的邊角正好用于飛機起降前后的周轉。這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也幾乎是航母最合理的甲板布局,因而各國都幾乎不假思索地沿用下來。
上圖是較早期斜角甲板的雛形
在斜角甲板上,降落跑道其實始終只有一條。雖長度有限,但借助攔阻索完全夠飛機停下。而起飛區(qū)跑道也只有一條,只是在噸位較大的航母上得以左右并列安裝兩臺彈射器,其實也不會完全同時彈射,更不宜說這就是兩條跑道。美國大型航母又占用著陸區(qū)設有兩部彈射器,是為了增加短時出動強度,此時就無法降落了。而且此時其軸線交叉,更必須輪流彈射。
在沒有彈射器,采用滑躍起飛的英國”皇家方舟“號等航母上,由于”海鷂”戰(zhàn)斗機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反而回到了直通甲板。只有在既用滑躍起飛,又采用水平起降戰(zhàn)斗機,而且是重型戰(zhàn)斗機的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上,又增設了一條侵入降落區(qū)的長跑道,以使艦載機能攜帶更多載荷起飛,彌補先天不足。使用這條跑道時,著艦也不能進行。
因此,你在圖上畫出的并非兩條功能等同的跑道,而是一條起飛跑道,一條降落跑道,相互不能替代對方功能,這與地面機場是完全不同的。至于一長一短,則是彈射器幫忙縮短了起飛距離的結果。對降落,雖然也有攔阻索縮短了距離,但從靜止沖出去和沖得很快了停下來,自然是后者需要更長的距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