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10年全國卷Ⅱ(8分)
三 2010年北京卷(7分)
四 2010年上海秋季卷 (8分)
五 2010年廣東卷(7分)
六 2010年山東卷(8分)
七 2010年江蘇卷
八 2010年湖北卷
九 2010年天津卷(6分)
十 2010年重慶卷 (6分)
十一 2010年陜西卷
十二 2010年湖南卷 (7分)
十三 2010年福建卷(6分)
十四 2010年安徽卷
十五 2010年江西卷(6分)
十六 2010年遼寧卷
十七 2010年浙江卷(6分)
十八 2010年四川卷(8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2010年全國卷Ⅰ)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huì,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cēn cī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釋】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xué)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答案提示】詩歌借素蝶的活動、意愿,表現(xiàn)詩人了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的熱愛、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時,也有對惡意的攻擊、誹謗、陷害的害怕與擔憂。
再看詩歌內(nèi)容。從字面上說,這首詩歌沒有什么難理解的語句。作為一首詠物詩,詩歌一至六句都是在寫素蝶的活動。素蝶伴隨著蜜蜂在綠蕙草間飛舞,為躲避黃雀的襲擊,它們又隱藏于青薇里;春日映照下,它們從花間突然竟相飛起,風兒吹來,它們又瞬間一起回到草樹里。五六句是一至四句的概括。“參差”,形容素蝶在樹葉間飛來飛去的樣子。這兩句是說它們每天或出沒于花叢之中,或在飛舞在綠葉之間。“繞”、“隱”、“出沒”、“參差”形容素蝶的飛舞準確、生動,“忽”、“乍”兩字又情態(tài)畢現(xiàn)。七八兩句借素蝶的心愿,表達情感,“芳華”即芳花。美麗的花兒,美好的綠樹,希望能永遠與你們相依相伴在一起。
詠物詩在寫作上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譬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馬》、《畫鷹》、《孤饜》,李商隱的《流鶯》,王維的《早雁》等,這是解這類題目的一個思考方向、解題方法。一至六句寫素蝶的活動,六句詩六個畫面。在春天里,它們映著溫和的陽光,乘著和煦的春風,隨蜂兒在青草、花叢間飛舞,時而紛紛飛起,時而又共同飄蕩歸去。這些描寫給我們的感覺是,素蝶生活的環(huán)境是美好的,它們是自由的、快樂的,當然同時它們也要時時提防黃雀的襲擊。讀到這里,如果聯(lián)系劉孝綽的生平,“他恃才傲骨物,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就不難看出素蝶的生活里面,有著詩人自己的影子。他熱愛、依戀美好的事物,渴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后兩句借素蝶之口寫自己的志愿,表達對美好的事物、生活的向往、熱愛。然而 “他恃才傲物”,生活中、仕途上就不免常常遭到別人的忌恨、攻擊。
再來看考試題目的設(shè)計。第(1)題從詩歌內(nèi)容設(shè)問,較簡單,第(2)題問的是詩歌的主題及主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方法簡單,關(guān)于詩歌的含意,給出的參考答案是:“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表現(xiàn)了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這樣的理解我認為有點勉強,更可能的答案應(yīng)該是詩歌借素蝶的活動、意愿,表現(xiàn)詩人了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的熱愛、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時,也有對惡意的攻擊、誹謗、陷害的害怕與擔憂。
聯(lián)系劉孝綽雖然自負才華自視甚高,但一生僅做到秘書監(jiān),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詩中蘊含著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素蝶即白蝶,詩首聯(lián)寫蝴蝶為了躲避天敵(“蜂”、“雀”)時而繞著草花飛,時而躲藏在草花叢中。頷聯(lián)寫蝴蝶在陽光照射下隨風翩翩起舞。頸聯(lián)寫出蝴蝶在花草樹木間出沒。詩的前三聯(lián)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紅花、綠草、白蝶、陽光、嘉樹,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充滿了無限生機。最后寫出蝴蝶的期盼:希望這些提供蝴蝶棲息的花草樹木能夠永遠存在。這首詠物詩傳達了古人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愿望。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2010年高考語文安徽卷考)
歲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為什么會發(fā)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9、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詩歌欣賞題,安徽卷與全國Ⅰ卷都給出了關(guān)于詩人或詩歌寫作背景的備注,提示或幫助學(xué)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情感、主題。孟子說“知人論世”,這是我國古典文學(xué)欣賞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學(xué)生結(jié)合備注欣賞詩歌、解答題目就很重要,這其實也是給了學(xué)生一把解題的鑰匙。本詩的“注”就杜甫寫作這首詩的背景作了簡要介紹,是理解詩歌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解析(2)】第二問“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考查的是學(xué)生對詩歌寫作手法的理解。我認為這首詩的表達技巧可以從下幾方面作答:一、三四兩句運用對偶,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烘托、渲染邊亂的深重、緊迫,可以想見百姓的疾苦,國運的危急;二、借代手法的運用。“煙塵犯雪嶺”結(jié)合備注可知戰(zhàn)爭的煙火已燒到雪嶺,同樣,“鼓角動江城”的鼓角也代指戰(zhàn)爭。這是用事物的特點來借代事物本身,其好處就是形象、生動、具體。借代是古詩詞欣賞中常用的手法,學(xué)生必須掌握。三、“請纓”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容、思想感情,增加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簡單的典故學(xué)生必須熟記于心。四、對比手法的運用。一是“天地日流血”艱難的時事與朝廷無人請纓的強烈對比、與自己壯心寂寞的對比,一是朝廷大臣身居高位卻無人請纓與自己心懷壯志、卻只能寂寞、孤獨形成對比,同時自己的年老、漂泊的境況與與報效國家的一顆壯心其實也是一種對比。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2010年全國卷Ⅱ)
夢中/作①
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
【注】①本詩約作于皇祐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jié)束,斧已爛攤子掉.回家后發(fā)現(xiàn)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2)】本題考查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
(2)夜涼吹笛千山月:
語序:夜涼月千山吹笛。
夜涼:暗示了時間,夜深。夜深而吹笛,則不免孤獨寂寞。
【詩意】在夜深充滿涼意、月亮照射著無數(shù)山峰的時候吹起了笛子。
(3)路暗迷人百種花:
路暗:道路上光線暗淡。既是夢中景象,也是“百種花”造成的結(jié)果。
迷人: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
語序:百種花路暗迷人。
【詩意】許多種開放的花把道路變得陰暗起來,使人分辨不清。
(4)棋罷不知人換世:
棋罷:用“王質(zhì)爛柯”之典。《列仙全傳》記載:王質(zhì),晉時衢州(今浙江省內(nèi))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觀。老人與之食,似棗核,吮其汁便解饑渴。后老人對王質(zhì)說:“你來已久,可回去了。”王質(zhì)取斧,柄已盡爛。遂歸家,已歷數(shù)百年。親人無復(fù)存世,后入山得道。
【詩意】一局棋下完,不知道人間已經(jīng)變換了世代。
(5)酒闌無奈客思家:
酒闌:酒盡。喝酒喝到酣暢。
無奈:無可奈何。
【詩意】酒已喝完了,但無可奈何我還是在思念著家鄉(xiāng)。
(6)【總評】正如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此詩四句寫了秋夜、春宵、棋罷、酒闌四個不同的意境,正是“夢中作”的特點。也因此,參考答案第二小問的第二個小點說“擬景寫情”,所謂“擬”,有“揣度、猜測”之意,即詩人是揣度夢中之景以抒情。前兩句寫秋夜夜深獨吹笛,寫亂花使詩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達的正是“注”中所言的被貶后焦慮、失意之情;第三句寫人世間容易變換,第四句直寫思念家鄉(xiāng),表達的是詩人對無聊的官場的幻滅和厭倦,從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著返回家鄉(xiāng)。
【賞析】這是一首體制十分奇特、藝術(shù)手法十分講究的詩。一句一絕,四句詩是四個不同的獨立意境,雖然此詩四個畫面各自獨立,然而組合在一起卻又成為一幅構(gòu)思完整、意境連綿的圖畫。全詩一句一截,各自獨立,描繪了秋夜、春宵、棋罷、酒闌四個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單軸畫。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認為,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此詩之祖。不過,細細體味,這四句給人的意象又是統(tǒng)一的,正可以詩題的一個“夢”字貫通。因為是夢,故爾有意識流動變幻不定,前后不連貫的特點,使詩中的景和事顯得迷離惝憶,隱隱綽綽,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詩之關(guān)目,一個“客”字便是夢的原由,夢的主旨,夢的歸宿。李后主尚有“夢里不知身是客”的時候,到底給人片刻慰籍??蓺W陽公表現(xiàn)的夢,卻是客愁貫穿于始終,令人抑郁不展,魘魔難去。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可見這客愁之深之切了。詩題“夢中作”,這當然不可能,可全詩卻給人以無庸置疑的夢境之感,有如身歷親受。詩人良苦用心和絕妙手筆,可發(fā)一贊嘆。
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試題。(2010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適用于寧夏、海南、陜西、吉林、黑龍江)
雨雪曲
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xué)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侍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末句中的“別路”是什么意思?
(2)詩人把“旗彩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首詩表現(xiàn)了戍卒什么樣的情感?
【賞析】江總今存征戍詩五首:《隴頭水二首》、《關(guān)山月》、《驄馬驅(qū)》、《雨雪曲》,皆為樂府橫吹曲辭,多描寫邊塞之荒僻與離人之憂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點題,“榆溪”乃邊關(guān)之溪,“隴西”乃邊關(guān)要塞,可見戍地之寒遠。“天寒旗彩壞”雖未如“風掣紅旗凍不翻”形象,卻異曲同工。詩末回首遙望來時路,無限思鄉(xiāng)之愁起。《樂府詩鑒賞辭典》稱此詩“蒼涼勁直,頗有氣骨”,筆者亦有同感。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南朝陳大臣。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遂擢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xué)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反,臺城陷,輾轉(zhuǎn)避難,流寓嶺南。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年)還為中書侍郎。后主即位,歷任尚書仆射、尚書令,世稱「江令」。江總雖身為宰相,但不理政務(wù),終日與陳暄、孔范等陪侍陳后主,游宴后宮,吟作艷詩,荒唐無度,當時謂之狎客。入隋,為秦王文學(xué),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輯有《
三、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2010年北京卷)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cú)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fù)/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fā)的基調(diào)。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2、結(jié)合全詩,簡述結(jié)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
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注釋】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quán)貴當?shù)?、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xiàn)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
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zhuǎn)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
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xiàn)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xiàn)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quán)貴,棄官還鄉(xiāng),曾作《歸去來辭》?!缎新冯y》,樂府“雜曲歌辭”調(diào)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登——望——想——嘆,是全詩的脈絡(luò)。
詩人登高望遠,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前四句應(yīng)該是詩人登高所見,“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此為詩人聯(lián)想之一,“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鵷鸞”此為詩人聯(lián)想之二。
第一題,從全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看,以悲嘆為主——嘆人生短暫,世事難料;嘆賢愚不分,壯志難酬。
第二題,通覽全詩,分清哪些是詩人登高所見,哪些是見之后的感嘆,然后抓住關(guān)鍵性語句組織答案。
四、 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題。(8分) (2010年上海秋季卷)
[越調(diào)] 平湖樂
堯廟秋社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①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14、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15、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xiàn)了當?shù)氐拿耧L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jié)。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
16、“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 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3分)
(1)村民們舉杯暢飲,喜慶豐收;彈琴賽歌,歡聲笑語。
(2)B
(3)化用了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寫的是隱居之樂,曲作者表達了積極用世的志向和與民同樂的意趣。
五、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2010年廣東卷)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 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1)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
【參考答案】(1)阻隔,隔斷之意。詩人身處江西,目光被樹阻隔而難以望見江東。同時,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東,一語雙關(guān),增強了對江東的留戀之情。
虛實相生手法是詩歌中一種比較典型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具體理論可參閱《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不管怎樣,要明確的是虛實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仙府夢境,憶前想后,“代為之思”均屬虛寫,不能實現(xiàn)的和尚未實現(xiàn)的,都是虛寫。
本詩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見是寫實,思之入夢是寫虛;下片中的燈下寫信,無人傳寄是寫實,想雁幫倒忙而時已晚是寫虛。均是以虛襯實,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
此外,此詩的細節(jié)描寫特點明顯,應(yīng)注意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細致入微的動作和心理對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在鑒賞下聯(lián)妙處的時候,不妨開掘其帶有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寫完信,無人傳,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瀾明顯。這不妨引導(dǎo)學(xué)生鑒賞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答案二)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錯過大雁傳信時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xiàn)實中情感阻隔。(詞人實寫燈下寫書信,虛寫希望大雁捎帶思念,卻是節(jié)令已過。流露濃重的牽掛不舍愁緒及深深的無奈之情。)
首句開門見山,交待出"江水"、"煙樹"等重重阻隔,展現(xiàn)一片迷蒙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懷念。她極目瞭望,茫無所見:"江水"、"煙樹"、"江東路"等客觀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遙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遠樹時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呈現(xiàn)出來。"望不見江東路"是這種惆悵情思的繼續(xù)。接著,作者把特定的強烈的感情深化,把滿腔的幽怨化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夢,夢是遂愿的手段?,F(xiàn)實生活中無從獲得的東西,就企望夢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遙望中沉思獲得了頓悟:"只有夢來去",這是一種復(fù)雜的情緒,霧靄迷蒙的客觀美的襯托下,這種仿佛、模糊的潛意識,渴望離別重逢,只有夢中才能自由地來去:"更不怕江攔住",從"江水西頭隔煙樹"到"不怕江攔住"是一個回合,似乎可以沖破時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飛到思念中的親人身邊。但這個"夢"還沒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著做。
詞的上片,寫相思者想見對方而又不得見,望不見,只好夢中相會的情景。而下片通過燈前寫信的細節(jié),進一步細膩精微地表達主人公感情的發(fā)展。夢中相會終是空虛的,她要謀求實的交流與聯(lián)系。"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以傾訴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深情,但"算沒個、人傳與"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淵。"直饒尋得雁分付","直饒",宋代語言中,有"縱使"的意思。詞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寫的信無人傳遞,一轉(zhuǎn)念間,鴻雁傳書又燃燒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燈下深情的書信交與飛雁;然而又一想,縱然"尋得"傳書的飛雁,"又還是秋將暮",雁要南飛了,因此連托雁傳書的愿望也難達到。由此可知,她寫的信是要傳送到北方去。燈下寫信這一感情細膩的刻劃,把女主人公的直覺、情緒、思想、夢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動,"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那回環(huán)曲折的描摹過程中用"算"、"直饒、還是"等表現(xiàn)心聲的口語化語言,把一個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畫得細致感人,魅力無窮。
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指出,"山谷此詞,堪稱佳作"。它"筆力奇橫無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復(fù)不置,故佳"。此說不無道理。細讀全詞,黃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確乎具有民間詞的意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詞淡雅中見清新,樸素中見真情,通過多種意境淋漓盡致地抒寫了離情。
[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據(jù)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
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上。
它一聲高吭的鳴叫可以響徹九州大地,伸長脖子可以遠望到最僻遠的地方。
此時正值秋風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來。
一下子就飛到了昆侖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時才往回飛。
它只遺憾處身的位置不適合于自己,它的悲傷真的讓我傷心難過??!
【賞析】這首詩很可能是為嵇康的悼詩或者悼其下獄。首先,“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崗。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這與阮籍其他詠懷詩的起調(diào)大不一樣。所謂“感于哀情,緣事而發(fā)”,“師心以遣論”。這詩的起因應(yīng)該不是自傷身世,苦無潔身之道那般簡單。且阮籍在詠懷詩中最常用孤鴻,孤雁自喻,桃李尚懼成蹊,自己不會自言鳳凰。其次,嗣宗寫詩語氣。“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顯得既愛其才,又幾分笑弄,更多無奈。況除卻阮嵇當時沒人能當鳳凰之喻。“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崗。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寫的正是“性烈而才雋” “高情遠志,率然玄遠” 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與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獄應(yīng)該對嗣宗觸動很大。當時阮籍為司馬炎寫了勸進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曾國藩解曰:鳳凰,本阮公自況。沈德潛曰:鳳凰本以鳴國家之盛,今九州八荒無可展翅,而遠之昆侖之西,于潔身之道得矣,其如處非其位何。所以悵然心傷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七、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10年江蘇卷)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jié)的詞語。由送別季節(jié)可以聯(lián)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
【解析】(1)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難度較小。“橘柚香”具有時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聯(lián)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之句。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4分)
【解析】(2)既為送別詩,又點出“別”,當有惜別之意,此為第一層。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為第二層。“江風引雨”為景語,起烘托此刻悲涼心境的作用,此為第三層。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
“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送友人上船時,眼前秋風瑟瑟,“寒雨連江”,氣候已變。次句字面上只說風雨入舟,卻兼寫出行人入舟;逼人的“涼”意,雖是身體的感覺,卻也雙關(guān)著心理的感受。“引”字與“入”字呼應(yīng),有不疾不徐,颯然而至之感,善狀秋風秋雨特點。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運用皆妙,耐人涵詠。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應(yīng)歸結(jié)到惜別之情。但詩人卻將眼前情景推開,“憶君遙在瀟湘月”(“瀟湘月”:一作“湘江上”),以“憶”字鉤勒,從對面生情,為行人虛構(gòu)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瀟水在零陵縣與湘水會合,稱瀟湘)之上,那時風散雨收,一輪孤月高照,環(huán)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難成眠吧。即使他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夢中也擺不脫愁緒。詩人從視(月光)聽(猿聲)兩個方面刻畫出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環(huán)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詩境頗具幾分朦朧之美,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
末句的“長”字狀猿聲相當形象,使人想起《水經(jīng)注?三峽》關(guān)于猿聲的描寫:“時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長”字作韻腳用在此詩之末,更有余韻不絕之感。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第一、二兩句寫在一個空中飄散著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shè)宴為朋友送別,然后在秋風秋雨中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后兩句詩人以“憶”為行人虛構(gòu)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友人難以成眠,即使友人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使他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jié)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現(xiàn)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
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10年湖北卷)
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yīng)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爭:怎。
【高考考點】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易錯提醒】第二問使用的表現(xiàn)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對表現(xiàn)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沒有做到具體分析。
【備考提示】讀詩要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分析詩題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說詩句,結(jié)合小注,理解詩的大意。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xiàn)手法。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統(tǒng)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yīng)關(guān)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shù)效果和感染力。所謂反襯,就是主要事物(本體)與陪襯事物(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不同的情況,用襯體從反面襯托本體,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
①通過“群仙相妒”(具體表現(xiàn)為“月姊滿眉顰”和“雨姨吹雨”)反襯“雙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過“舊愁多”與“新歡”少(“相逢草草”)的對比表達“雙星良夜”相逢的短暫。
③通過“重攪別離情緒”或“相逢草草”的“新歡”反襯“歸去”時所增添的“新愁”,以凸顯兩人感情的真摯和深沉。
(注:舉出任意兩例,言之成理即可。)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yīng)被群仙相妒。“起筆三句點明七夕,并以側(cè)筆渲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歲華紀麗》卷三”七夕“引《風俗通》),與牛郎相會,故又稱雙星節(jié)。此時銀河兩岸,牛郎已無心耕種,織女亦無心紡績,就連天上的眾仙女也忌妒了。起筆透過對主角與配角心情之描寫,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圍,扣人心弦。下韻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寫出,筆墨從牛女宕開,筆意雋永。”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緊了蛾眉,風姨竟然興風吹雨騷騷然(風姨為青年女性風神,見《博異》)。這些仙女,都妒忌著織女呢??椗荒瓴诺靡粫泻慰啥??則嫦娥悔恨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風姨之風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難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織女愛情之難能可貴更可知。不僅如此。有眾仙女之妒這一喜劇式情節(jié),雖然引出他們悲劇性愛情。詞情營造,匠心獨運。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下片,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相會情景一筆帶過,更不寫“忍顧鵲橋歸路”的淚別場面,而是一步到位著力刻畫牛郎織女的心態(tài)。七夕相會,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錯見!見了又只是重新撩亂萬千離愁別緒罷了。詞人運筆處處不凡,但其所寫,是將神話性質(zhì)進一步人間化。顯然,只有深味人間別久之悲人,才能對牛郎織女心態(tài),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結(jié)筆三句緊承上句意脈,再進一層刻畫。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之別離,相逢僅只七夕之一刻,舊愁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深重,新歡又何其有限。不僅如此。舊愁未銷,反載了難以負荷的新恨歸去。年年歲歲,七夕似乎相同??烧l知道,歲歲年年,其情其實不同。在人們心目中,牛郎織女似乎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已。
然而從詞人心靈之體會,則牛郎織女的悲憤,乃是無限生長的,牛郎織女之悲劇,乃是一部生生不滅的悲劇,是一部亙古不改的悲劇。牛郎織女悲劇的這一深刻層面,這一可怕性質(zhì),終于在詞中告訴人們。顯然,詞中牛郎織女之悲劇,有其真實的人間生活依據(jù),即恩愛夫妻被迫長期分居。此可斷言。天也,你不識好歹何為天?地也,你錯勘賢愚做地!
此詞在藝術(shù)造詣上很有特色。詞中托出牛郎織女愛情悲劇之生生不已,實為人磚能堪。以嫦娥風姨之相妒情節(jié),反襯、凸出、深化牛郎織女之愛情悲劇,則是獨具匠心的。(現(xiàn)代黑色幽默庶幾近之)全詞辭無麗藻,語不驚人,正所謂絢爛于歸平淡。范成大之詩,如其著名的田園詩,頗具泥土氣息,從這里可以印證之。最后,應(yīng)略說此詞在同一題材的宋詞發(fā)展中之特殊意義。宋詞描寫牛郎織女故事。多用《鵲橋仙》之詞牌,不失“唐詞多緣題”(《花庵詞選》)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歐陽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歐詞主旨在“多應(yīng)天意不教長”,秦詞主旨在“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詞則旨在“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可見,歐詞所寫,本是人之常情。秦詞所寫,乃“破格之談”(《草堂詩馀雋》),是對歐詞的翻新、異化,亦可說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詞則是對歐詞的復(fù)歸、深化。牛郎織女的愛情,縱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總是人心,無限漫長之別離,生生無已之悲劇,決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來得更為廣大。故成大此詞,也是對秦詞的補充與發(fā)展。從揭橥悲劇深層的美學(xué)意義上說,還是是對秦詞之一計算。歐、秦、范三家《鵲橋仙》詞,呈現(xiàn)一否定之否定路向,顯示了宋代詞人對傳統(tǒng)對人生之深切體味,亦體現(xiàn)出宋代詞人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上不甘逐隨他人獨創(chuàng)精神,當稱作宋代詞史上富于啟示性之一特色。
九、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6分)(2010年天津卷)
峽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峽口花飛欲盡春, 劍南風景臘前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山鳥江風得雨新。
來時萬里同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么時節(jié)的景色?他是通過那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為客”表現(xiàn)思鄉(xiāng)之情,后一首“自緣身是憶歸人”直接表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解析】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一種從側(cè)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xiàn)技法。寫作時先從側(cè)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一首寫傷春之景,目的是寫離別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與不同意的關(guān)鍵。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離友人歸鄉(xiāng)的喜悅之情。
【賞析】峽口花已飛落,知道春將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調(diào)。“天涯”二字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離,“淚沾巾”將更多的可能留給了生離。別情總是最傷感最纏綿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涼,又遇別客情,則比一般的送別更加的悲凄。哀傷自己異鄉(xiāng)為客,無論是物質(zhì)和精神都沒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總感覺人在虛里飄。難得結(jié)交一摯友,可是如今卻要話別,別情可謂凄涼入骨。作者將別情融入自己的身世處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復(fù)雜。
十、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2010年重慶卷)
菩薩蠻 •北固題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儂也替江愁,山山不到頭。 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畢竟笑山孤,能留儂住無?
(1)簡析“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 ”中“住”字的含義。(2分)
【標準答案】“住”字寫出了因看不見江水流動而產(chǎn)生的錯覺,也形象地表現(xiàn)出水流平緩之狀。
(花亦眠點評: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達效果,非揭示其含義。)
(2)詞的上闋說“依也替江愁”,下闋說“畢竟笑山孤”,“愁”與“笑”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標準答案】從“愁”到“笑”,表現(xiàn)了作者主觀感受的變化。作者先為群山重疊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為青山畢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十一、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8~9題。(2010年陜西卷)
雨雪曲 江總①
雨雪隔榆溪②,從軍度隴西③。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注】 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xué)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仕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十二、閱讀下面的宋詞,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7分) (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陸游
湓口放船歸,薄暮散花洲宿。兩岸白蘋紅蓼,映一蓑新綠。有沽酒處便為家,菱芡四時足。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詞寫于作者54歲時東歸江行途中。
(1)賞析上片“映一蓑新綠”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處。(4分)
【解析】南宋陸游,大家都很熟悉,查核點在于“煉字”。 “煉字”的要害在于把握這個字所引領(lǐng)的畫面和情緒,緊扣內(nèi)部本質(zhì)意義和寫法作答。
(2)簡析下片中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2010年福建卷)
訪隱者
[宋]郭祥正
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注釋】 ①塢:山坳。②山翁:此處指隱者。
【評析】試題中多處引用古詩句設(shè)題,增加試卷的文學(xué)色彩。詩歌鑒賞部分選擇了宋代詩人郭祥正的《訪隱者》,該詩側(cè)重描寫景色和人物形象,打破了往年"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題設(shè)置上,注重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遣詞煉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強調(diào)詩歌鑒賞依據(jù)的是文本語言,由言體情,對詩歌鑒賞教學(xué)有導(dǎo)向作用。
(1)在詩句中,與詩題相呼應(yīng)的最關(guān)鍵的一個字是______。(1分)
【誤區(qū)警示】本題考生誤答原因是對詩歌理解不到位,對詞語的表現(xiàn)力不敏感
【參考答案(1)】踏
(2)結(jié)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
【誤區(qū)警示】考生容易失誤在答案要點不全和表述不明確上。
【參考答案(2)】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訪、無人酒掃的隱居生活,表現(xiàn)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3)下列詩句與這首詩所寄寓的情懷最相近的一項是(2分)
A、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B、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C、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誤區(qū)警示】考生失誤在對詩歌的風格把握不到位。
【參考答案(3)】A
十四、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2010年安徽卷)
歲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jù)平時所學(xué)習(xí)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
9、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理解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一般認為,“表達技巧”分為四個理解層面由低到高(字詞-句子-段落-篇章),分別是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xiàn)手法(對比、襯托、象征、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jié)尾、過渡、照應(yīng)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辭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種,也叫稽古。本題中的修辭手法還有“對偶”;還有“雙關(guān)”手法,如“歲暮”表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作者已進入人生暮年,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風雨飄搖的晚唐。描寫手法中有虛實結(jié)合,如“邊偶還用兵,煙塵犯雪嶺”“朝廷誰請纓”是作者的想象,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表現(xiàn)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作者“敢愛死”對比;作者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對比;“鼓角動江城”暗含戰(zhàn)爭前后對比;詩歌開頭“遠為客”與結(jié)尾“寂寞壯心驚”思想感情對比,等等。
【詩歌簡賞】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歲。這一年他在梓州,聽說官軍大勝叛軍,便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此后他到閬州,他又聽到了吐蕃進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憂天下,寫下了這首《歲暮》詩。首聯(lián)詩人交待其客居他鄉(xiāng),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上傳來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剛剛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內(nèi)憂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聯(lián)語氣看似平淡,卻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痛!頷聯(lián)“煙塵”和“鼓角”借代指戰(zhàn)爭,戰(zhàn)事推到了雪嶺,緊張的鼓角聲使一向安靜的江城騷動了起來。頸聯(lián)作者目睹了戰(zhàn)爭的血腥和慘烈,對
十五、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2010年江西卷)
送人歸京師①
陳與義②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2分)
詩歌講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對比、映襯、反語、象征等,借助這些寫作技巧的特點和作用,我們可以讀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蘊,從而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詩意。如《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上片:"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讀書的結(jié)論似乎是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賢都罵倒了,但聯(lián)系前句可知詞人是借醉求歡,以醉后的笑鬧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和憂愁,理解要服從整體,便可知,所謂"全無是處"是憤激之語,是反語,是詞人為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借醉后狂言的反語,清醒地指出了南宋當權(quán)者不思統(tǒng)一、不用志士、顛倒是非的行為是完全違背了古圣賢的教誨的。杜甫此詩為寫景抒情,前面的寫景為后面的抒情服務(wù),情由景生,景為情設(shè),二者從理論上應(yīng)是和諧統(tǒng)一的,故而前兩聯(lián)應(yīng)與"孤""憂"相和諧。首聯(lián)從寫法上看是運用了對比,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經(jīng)歷可以看出這個對比只能理解為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的悲愴。頷聯(lián),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寫出了洞庭湖水浩瀚無邊的巨人形象,這壯闊雄渾不能理解為詩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壯懷激烈,不能膚淺地理解為詩的感情基調(diào)就轉(zhuǎn)為昂揚振作了,此處應(yīng)是反襯的寫法。孤老病弱之人在無邊的天地間不停游蕩,在浩瀚的江湖上接連漂泊,這寬闊宏偉更反襯出詩人的無盡悲愴和悲涼。
十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2010年遼寧卷)
雨
陳與義①
瀟瀟十日雨,穩(wěn)送祝融②歸。家燕經(jīng)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③事多違。 袞袞繁華地④,西風吹客衣。
【注】①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這首詩作于政和八年(1118),當時作者正閑居京城等候授職。 ②祝融:火神,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窮困。④袞袞:眾多,這里指眾多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吏。繁華地:指京城。
8、第二聯(lián)兩句詩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5分)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頷聯(lián)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確傳統(tǒng)意象燕子、梧桐的含義是答題關(guān)鍵。“家燕經(jīng)年夢”較難理解。
9、前人認為這首詩寫雨時妙在“若即若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述理由。(6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離”的含義:“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終體現(xiàn)在題目上,通過動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覺到雨;“若離”體現(xiàn)在詩中沒有直接點出“雨”,但而是通過寫動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來間接寫。
十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2—23題。(6分)(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云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簡析第三聯(lián)中詩人表現(xiàn)情感的手法。(3分)
23.詩人為什么認為“悲蟲”也會有“好音”?結(jié)合全詩簡要解析。(3分)
【背景解讀】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jié)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fù)拜相。王安石復(fù)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wù),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一生都擺脫不掉疾病的糾纏,去能成為偉大的政治詩人,實在令人欽佩。他的詩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齒病等。因此,《定林》開篇便言:“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這句語出《世說》孫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曠,坐在空曠的地方。煩襟,煩躁的心情。襟,指胸懷、心懷。
詩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齒(病齒)生涼,坐在幽寂、空曠的地方,頓感煩躁的心情都寧靜下來了。這兩句,抒寫感受。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情不自禁,脫掉鞋子(“因脫水邊屨”),在巖石上鋪上被褥(“就敷巖上衾”),躺在巖石之上。詩人閑適自得之狀,呼之欲出。頸聯(lián)“但留云對宿,仍值月相尋”為人稱道。詩人欲留流白云對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尋,兩情相契,其樂融融!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詩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聯(lián)“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突出“真樂”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經(jīng)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寫過不少詩作,這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首。這首詩即興即事,信筆寫來,展現(xiàn)了作者退歸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兩忘的境界。最后兩句抒寫自己曠達的胸懷,極富理趣。
十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2010年四川卷)
減字木蘭花
向子湮
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
真香妙質(zhì),不耐世間風與日。著意遮圍,莫放春光造次歸。
【注】向子諲,官至戶部侍郎,因反對秦檜議和而被免官。
(1)“斜紅疊翠”一句,“紅”“翠”和“斜”“疊”字對春景的描寫各有其妙,請簡要分析。(4分)
(2)本詞隱含了怎樣的傷感之情?(4分)
【賞析】這是一首詠唱春日百花爭艷的迷人景象的詞作。寫得艷麗濃郁,光采照人,真可謂字字珠璣,行行錦繡。但言語深處,隱然有傷感意。
上闋僅用寥寥四句,便寫出了一片花團錦簇、燦爛照眼的艷陽春光。“斜紅疊翠,何許花神來獻瑞”中,前句使用代稱手法,以“紅”代花,以“翠”代葉,達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個“斜”字,寫出花朵嬌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態(tài),一個“疊”字,則強調(diào)了葉片爭茂繁密的長勢。后一句是對眼前花繁葉茂的美景充滿驚奇地贊嘆,“何許”,即何處;“獻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義。春天到來,百花盛開,千朵萬朵的紅花在翠綠的枝葉映襯下明艷照眼,這是何處飛來的花神為點綴人間作出的精心奉獻!“粲粲裳衣,割得天孫錦一機”二句,仍然著意寫花態(tài)之美,前句采用了擬人手法,徑直以穿衣著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鮮明的樣子。后句中的“天孫”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織女??椗炫畬O也”的記載,在這里則指神話中精于織錦的織女。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花神們身上色澤鮮艷、光華奪目的衣裙,都是用從天上手藝最高的織女的織錦機上割下的錦繡制成。這般景象只應(yīng)天上才有,人間能得幾回看到!這是詞人對令人陶醉的春光發(fā)出的由衷的贊嘆。
下闋四句寫花的內(nèi)在質(zhì)地與對春光的愛惜。“真香妙質(zhì),不耐世間風與日”中,以純“真”寫花的香,以美“妙”寫花的質(zhì),真可謂玉質(zhì)天香,它們怎能經(jīng)受得住濁世間的狂風吹與烈日曬的摧殘!“著意遮圍”之句承上啟下,要小心翼翼地為百花遮風擋雨,不使它受傷害,只這樣做還不行,要使百花常開不敗,關(guān)鍵的是“莫放春光造次歸”,一定要拉住春光,千萬不要讓它輕易隨便地歸去。這是詞人發(fā)自心底的呼聲,寫盡了對盛開的充滿生氣、攜著春光的繁花的繾綣之情。
2010年高考古典詩詞鑒賞復(fù)習(xí)方案(轉(zhuǎn))
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讀題,識人,辨文,看注釋。
1、讀“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后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nèi)。事實上,許多讀者,特別是中學(xué)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是詩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于給自己的理解設(shè)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內(nèi)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為題目往往含有可資我們理解詩的信息。例如,王維《過香積寺》,寺,特殊的地點,題目點明了地點,事情(“過”)。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jié)、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guān)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jié)(“見”——“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悅與哀愁)。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又交待內(nèi)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讀題目,可以幫助讀者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對所抒情感的把握。
2、識“人”
這里的“人”,指詩人、敘述者和被敘述者(詩詞中的主體對象)三者。凡詩文皆有敘述者,相對于文而言,對詩的敘述者的辨識,對理解詩的情感內(nèi)容更加直接。詩的“敘述”者有兩種形式:一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者以旁觀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
處于詩的景物人事之外的敘述者,作為局外人,與詩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例如,盧照鄰的《曲池荷》:“浮香繞曲岸,圓影復(fù)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這首詠物詩,敘述者和歌詠的主體對象是分離的。敘述者是詩人,主體對象是池荷。詩句是圍繞主體對象展開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體對象允許的范圍內(nèi)的。要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讀主體對象。該詩寫荷花的香艷,也寫荷花擔憂因秋風而過早的飄零。只有解讀了荷花的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詩人在詩中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蹉跎歲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詩人與詩中的主體對象思婦也是分離的。詩句都是扣緊思婦寫,詩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過思婦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表現(xiàn)出來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敘述者,敘述者往往和主體對象合二為一。例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登高》、陸游《書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等。這些詩詞,都直接表露了詩人的思想情感,我們讀詩,就是與詩人的直接對話。讀詩,不應(yīng)忽略敘述者的立場,這對鑒賞詩不無幫助。
另一個識“人”的含義,指對作者的認識。對作者的認識途徑有二:一是調(diào)動文學(xué)常識記憶庫中的知識儲備,二是借助現(xiàn)場的材料——詩詞后面的注釋。了解作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因為有些詩,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往往與他的背景有關(guān)。
3、辨“文”
所謂辨“文”,指從整體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詩描述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園的、邊塞羈旅的、宮廷閨怨的、送別酬答的、詠物寫景的、寄興詠懷的,不一而足。通過對詩歌內(nèi)容的辨認,有助于對詩歌情節(jié)的把握和情感的領(lǐng)悟。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當我們得知這是一首詠史感懷詩,那么,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明了所寫的史實內(nèi)容:越王破吳凱旋,戰(zhàn)士盡衣錦榮歸,如花般的宮女擠滿華麗的宮殿,真是榮極盛極一時。掌握了這一敘述情節(jié),再與“只今”一句所寫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就較容易把握詩人對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鈴》,當我們獲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之后,我們同樣可以比較輕松地掌握它的情節(jié):一對戀人長亭惜別,他們纏綿留戀,無奈船夫催發(fā),他們哽咽著離別,女主人公想象著情人的去處和途中的景況,并且設(shè)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詞的情節(jié),就能進一步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又如李綱《病?!罚?span lang="EN-US">“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精疲誰復(fù)傷。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一首詠物詩,它的主體對象是“病牛”。當我們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節(jié)就很清楚了:病牛為人耕種,結(jié)果,他們收獲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卻筋疲力盡,無人為他的老病衰弱而傷感;然而,只要眾生能夠溫飽,他甘心情愿讓病弱的身軀倒臥在殘陽里。了解了情節(jié)之后,詩人的為民奉獻的情懷也就從詩句中透露出來了。辨“文”,對我們進一步賞讀詩歌有一定的幫助。
4、看“注”
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guān)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guān)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xiàn)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nèi)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擬題是閱讀兩首詩,一首是朱余慶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另一首是張籍的《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考試的第一題是:從兩詩的內(nèi)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在這兩詩后試題之前,命題者給出一個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如果沒有這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nèi)容,更談不上回答準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題是: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同樣,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fā)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xué)習(xí)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回避的,也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shù),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jù)創(chuàng)作時內(nèi)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dǎo)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qū)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里“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jù)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tǒng)的文化象征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征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tǒng)文化象征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wù)哿?span lang="EN-US">”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tǒng)文化象征意義,那么,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lián)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樸的生活環(huán)境,表現(xiàn)詩人樂于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lián)八個意象,展現(xiàn)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共同營造了沉郁、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shù)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cè)面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諸覺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xiàn)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guān)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洞T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tǒng)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寫(由于后面有關(guān)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于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后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于渲染。
渲染屬于正面描寫,襯托屬于側(cè)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jié)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yīng)側(cè)面襯托羅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丑襯丑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里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yīng)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現(xiàn)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例如,動靜結(jié)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guān)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jié)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諸覺結(jié)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后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huán)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后見飛千里雁,月中聞?chuàng)v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云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xiàn)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nóng)》:“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lián),句內(nèi)各自構(gòu)成對比,第二聯(lián),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xiàn)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尸骨”;高適“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虛實結(jié)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后一句“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zhàn)爭的歷史情景聯(lián)系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象,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nèi)心的憤慨和茫然,后兩句運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shè)想別后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癡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xiàn)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yōu)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xiāng)水:“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于其中。
詩詞中的夸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夸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zhàn)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jié)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lǐng)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后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征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jīng)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xiàn)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quán)射虎,漢馮唐持節(jié)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quán)表現(xiàn)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jié)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xiàn)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恒溫三人有關(guān)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guān)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lǐng)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復(fù)、設(shè)問、對比等。
3、悟“抒情”
詩的本質(zhì)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zhí)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tài)。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fā)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借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yōu)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詩經(jīng)?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征,用楊柳表現(xiàn)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xiàn)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xiàn)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雖有區(qū)別,但它的本質(zhì)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鑒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xué)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于我們解讀整首詩。
四、玩味語言
任何文學(xué)形式,都必須借助語言,詩歌尤其如此。它是詩人塑造形象,抒發(fā)情感的手段,也是溝通詩人和讀者的媒介。閱讀詩歌,就是通過語言的中介,去領(lǐng)悟作品中詩人對大自然、現(xiàn)實社會、人生、歷史的認同、批判、贊美、追求、放棄等情感的表達。鑒賞古代詩詞,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會玩味語言。玩味語言,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色調(diào)、詩眼、風格。
1、明“色調(diào)”
客觀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紅綠青藍紫。它們的組合,呈現(xiàn)出或鮮艷明亮,或清淡樸素,或灰暗無光。詩人往往將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色調(diào),寫入詩中。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紅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黑黍黃梁初熟后,朱柑綠桔半甜時”。“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熱烈歡愉,或淡泊明凈,或黯然悲哀。這些反映在詩詞中往往讓景物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例如,“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愁窺白發(fā)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昔看
詩的色調(diào),除了運用色彩詞之外,還可以借助所描繪的景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調(diào)。例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四句詩,描繪了一幅明媚春光圖:陽光照耀,江山秀麗,東風和煦,花草飄香,春燕呢喃,銜泥營巢,沙灘和暖,鴛眠不起。整首詩采用了暖色調(diào),抒發(fā)了詩人對美麗春色的贊賞之情。又如駱賓王《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險,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詩一、二兩句,雖不用色彩詞,但詩用“威”、“險”、“水”、“寒”這些詞,點染了一種冷色調(diào),突出了軍中環(huán)境的威嚴與肅殺。
鑒賞詩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調(diào),就能深入把握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感情。
2、覓“詩眼”
古代詩詞,語言力求簡練、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nèi)涵,尤其注重一字傳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 著一“鬧”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說的就是詩詞中的煉字。所謂煉字,指的就是該字在詩句中的關(guān)鍵地位,即詩眼。解讀它,就能解讀詩句。
詩詞中,煉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著一“變”字,把時光遞傳,光景悄然變化,春天那勃勃生機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著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壯闊、雄渾的氣勢,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杜荀鶴“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著一“碎”和“重”字,就把風和日麗,百鳥鳴春,萬紫千紅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齊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一個“一”字,不僅把梅花開在早春里的特征準確地寫出來,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愉悅和贊美之情。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個“自”和“空”字,讓原是寫景的句子,傳達更多的是詩人的感嘆:碧草自春,黃鸝空有悅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涼冷落,一代偉人,身后卻如此寂寞。
煉字的例子,絕不止于這些。例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閱讀古詩詞,覓取詩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詞而豁然開朗。近幾年高考命題,就常常出這方面的題目。例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選取王維《過香積寺》第三聯(lián):“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題:你以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2004年福建省高考題:選朱淑真《秋夜》(見前“味意境”),題目: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2006年遼寧省高考題選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第二題:請結(jié)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上海卷選張可久《黃鐘?人月圓?山中書事》:“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琢謫棠?,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shù)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最后一題: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視“詩眼”的考核,完全是因為它能達到一字傳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蘊藏著作品的思想意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解讀詩詞的一把鑰匙。
3、析“風格”
詩詞的風格,指它在內(nèi)容和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中所展現(xiàn)出的思想藝術(shù)特色。具體體現(xiàn)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現(xiàn),形象的塑造以及語言、藝術(shù)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風格并不完全屬于語言的范疇,為了敘述的方便,因此將它列在語言這一部分里。
詩詞的風格有多種多樣:飄逸、豪放、曠達、雄健、沉郁、頓挫、華麗、典雅、俊朗、清麗、凄婉、纏綿、樸素、自然、簡練、蘊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風格。就是同一詩人,在不同時地、不同心境下,表現(xiàn)在具體作品中的風格也會不盡相同。例如,杜甫詩歌風格以沉郁頓挫著稱,但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寫得爽朗明快;以“兩個黃鸝鳴翠柳”和“遲日江山麗”開頭的兩首絕句,也都寫得極明麗爽朗。蘇軾詞以豪放曠達傳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又寫得溫婉傷感。李清照詞風凄婉傷感,但《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卻顯得是那樣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詩來說,只要是一首和諧的詩,詩的風格一般是統(tǒng)一的。也就是屬雄渾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蘊藉含蓄、凄婉纏綿的;屬華麗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樸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詩的風格,有多個角度。既可以從題材的選擇方面著手:行旅的、邊塞的、田園山水的、閨怨送別的等。又可以從主題的表現(xiàn)方面著手:渴望建功立業(yè)經(jīng)時濟世,表現(xiàn)懷才不遇,向往田園歸隱,關(guān)注民生、社會,諷刺腐化墮落,抒發(fā)親情、友情、愛情,贊美人情物理等。還可以從意象的選取,意境的營造,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語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歸》:“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fù)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詩以羈旅為題材,表現(xiàn)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結(jié)構(gòu)上運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選取的意象有:“長江”、“萬里”、“山山”、“高風”、“黃葉飛”,這樣就營造了一個空曠、荒涼、寂寞的意境。詩前兩句抒情,后兩句以景襯情,再選擇表現(xiàn)景況的詞:“滯”、“晚”、“黃”,又襯以情感詞“悲”、“念”。詩把游子思歸的悲情描寫得十分充足。詩充分顯示了它沉郁凄婉的風格。再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選擇的題材是自然山水,主題是熱情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詩選“香爐”、“紫煙”、“瀑布”、“飛流”、“銀河”這些意象,營構(gòu)了一個靈動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掛”、“飛”、“直下”、“落”這些動詞,加上夸張這一修辭手法和“疑”這個表現(xiàn)主觀意象的詞,把凌空直下的廬山瀑布描寫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詩創(chuàng)造了豪放飄逸的風格。
分析詩的風格,要從詩本身出發(fā),特別要注意詩人對意象的選擇,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運用。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語言玩味四個方面,探討了鑒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鑒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如果經(jīng)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么,對鑒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以上為正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