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4日,第88屆奧斯卡公布各獎項提名名單。
曾經,中國電影界有一種難言的“奧斯卡情結”。而今奧斯卡公布提名名單,瞎激動的是影迷,對這個行業(yè)而言,很難說引起多大漣漪。
這份超然的心態(tài),與諾貝爾文學獎之于中國文學界還不同——畢竟,得過就可以說“放下”;這更像是中國男足對世界杯的想象——說一聲“愛過”,請別再有非分之想。
因票房春藥無比堅挺的中國電影,是否真正懂得“初戀情人”的心?
相對于高冷的戛納,奧斯卡是普羅大眾的。
在娛樂化、商業(yè)性的華麗包裝之下,奧斯卡的文化“內涵”常常被人忽視,文學是電影的母體,滋養(yǎng)了這個獎項的精神世界。在好萊塢,一半以上的商業(yè)電影都有其文學根源。
回顧奧斯卡歷史,你會發(fā)現小金人之所以在全世界閃閃發(fā)光,那是因為他站在了文學的肩上——文學名著的深度決定了改編電影的高度。
奧斯卡對文學名著改編作品的垂青早已不是秘密,而你不知道的秘密是——左右小金人的兩大神秘家族,一個叫普利策獎,一個叫布克獎。
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從1917年開始頒發(fā),1968年英國圖書界設立布克獎。這兩大獎項代表了英文小說的最高水準,名門世家人才輩出,每年的獲獎作品讓電影界爭相禮聘,奧斯卡更是其“腦殘粉”。
只要是出身這兩大豪門,只要改編得不算太過離譜,都能成為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座上賓(一般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跑不了),倘若改編成功,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恨不能傾其所有一一奉上,許多你膜拜的奧斯卡經典其實都出自這兩大豪門——
1921年普利策小說《純真年代》(伊迪絲·華頓),1993年由馬丁·斯科塞斯搬上銀幕,獲第66屆奧斯卡5項提名,薇諾娜·瑞德的美至今難以磨滅。
1937年普利策小說《飄》(瑪格麗特·米切爾),1939年《亂世佳人》在第12屆奧斯卡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8項大獎,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這對銀幕CP影史無雙。
1960年普利策小說獎《殺死一只知更鳥》(哈珀·李),1963年同名影片在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8項提名,這也是男神格里高利·派克問鼎奧斯卡影帝之作。
1999普利策小說獎《時時刻刻》(邁克爾·坎寧安),2003年同名電影獲得第75屆奧斯卡獎9項提名,妮可·基德曼最終封后。
美國作家科馬克·麥卡錫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2007年,他的《路》獲得普利策小說獎,而其同名小說《老無所依》在2008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8項提名,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配獎。
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也許是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屆。在電影史上最為神奇的這一年,各路神作下凡,當年獲得最佳影片獎提名的5部電影,換在其它任何年份都堪稱最佳(《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至今高居IMDB前20強),但這一年,奧斯卡選擇了布克獎——
根據1989年布克獎獲獎作品《長日留痕》(石黑一雄)改編的《告別有情天》(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森主演)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8項提名,
而斯皮爾伯格根據1982年布克獎獲獎作品《辛德勒名單》(托馬斯·基尼利)改編的同名電影成為最終贏家,12項提名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7項大獎。
1997年,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風光再次被布克獎占盡。根據1992年布克獎《英國病人》(邁克爾·翁達杰)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12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9項大獎。
遺憾的是,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在為《朗讀者》擔任制作人之后,永遠離開了我們……
1988年布克獎《奧斯卡與露辛達》(彼得·凱里),1998年同名電影獲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伊恩·麥克尤恩是當代最杰出的英國作家之一。
(小編私心一下,遇到了最喜歡的作家之一,附上一張伊恩自拍照)
他的小說四次進入布克獎決選短名單,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折桂,而2001年入圍布克獎決選短名單的《贖罪》也書寫了銀幕傳奇。
2008年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伊恩·麥克尤恩參與編劇的同名電影《贖罪》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7項提名,并獲得同年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
2002年布克獎《少年Pi的奇幻漂流》(揚·馬特爾),國內出版界在奧斯卡獎后瘋狂再版了這本此前的冷門小說。2013年,該片在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包括最佳改編劇本等11項提名,最終拿下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李安離奧斯卡最佳影片又是一步之遙……
今年奧斯卡被普遍看作是“小年”,但在8部最佳影片提名中,也有兩部都來自“布克家族”——
約翰·克勞利的《布魯克林》(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改編自2009年布克獎決選短名單同名小說《布魯克林》(科爾姆·托賓)
倫尼·亞伯拉罕森的《房間》(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改編自2010年布克獎決選短名單同名小說《房間》(艾瑪·多諾霍)
而2017年的奧斯卡上,我們也許還將看到《維農少年》,電影改編自2003年布克獎《弗農·上帝·利特爾》(皮埃爾)。
不用再炫耀“大數據”了,要拿奧斯卡其實有捷徑,美國本土的普利策小說獎和英國的布克獎都是敲門磚。
得不到只能怪你讀書少,因為小金人有一顆文學的心。
遺憾的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電影。
曾經,中國電影的輝煌同樣有賴于文學的力量。比如莫言(《紅高粱》)、余華(《活著》)、蘇童(《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妻妾成群》)、劉恒(《菊豆》改編自《伏羲伏羲》、畢飛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改編自《上海往事》)之于張藝謀;李碧華(《霸王別姬》)、葉兆言(《風月》改編自《花影》)之于陳凱歌;王朔、劉震云(《手機》《一九四二》)之于馮小剛……
然而今天令中國電影人熱衷并瘋狂的“IP大戰(zhàn)”竟是哄搶各種網絡小說……年產600部國產電影,又有幾部是根據文學名著改編?
近年來,在幾千部國產片中,根據茅盾文學獎改編的電影只有《白鹿原》和《推拿》,《師父》同名小說獲得過百花文學獎,此外?此外就沒有了,如果不算“改編自《西游記》”的話……
今天,文學之于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無(沒)用(票房)的奢侈。
究竟是文學,還是我們的電影出了問題?
衍生閱讀:
1992年普利策小說獎《一千英畝》(簡·斯邁利)
1997年電影《陌上伊人》
1994年普利策小說獎《船訊》(安妮·普魯克斯)
2001年電影《航運新聞》
1975年布克獎《熱與塵》(賈瓦拉)
1983年同名電影入圍第36屆戛納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
1981年布克獎《午夜之子》(拉什迪)(布克獎25周年特別布克獎、40周年最佳布克獎,一本書三獲布克獎堪稱奇跡)
2012年第56屆倫敦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提名
1990年布克獎《隱之書》(拜亞特)
2002年電影《無可救藥愛上你》
1996年布克獎《杯酒留痕》(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2001年電影《遺言》
1999年布克獎《恥》(庫切)
2008年同名電影獲中東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以及多倫多電影節(jié)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2004布克獎決選短名單《云圖》
2013年同名電影獲第70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提名,第63屆德國電影獎10項提名
2005年布克獎決選短名單《千萬別丟下我》(石黑一雄)
2010年電影《別讓我走》
2004年布克獎《美麗線條》(阿蘭·霍靈赫斯特)
2006年同名英劇
2009年布克獎《狼廳》、2012年布克獎《提堂》(希拉里·曼特爾“都鐸三部曲”系列)
2015年英劇《狼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