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當一個朝代建立之后,幫著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常會被罷黜甚至被殺戮,很多人說這是“狡免死,走狗烹”,其實這不是本質,本質上應該是政權鞏固延續(xù)和潛在挑戰(zhàn)者的斗爭,這種現象有很多,在中國古代史上以朱元璋為最,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良將幾乎被他殺盡了。但事在人為,每個人處事有每個人的風格,所以歷史上也有例外,有些帝王不但未殺功臣,還能很好地善待他們,其中最出色的有兩個,那就是光武帝劉秀與宋太祖趙匡胤了。如果把這兩個人相比較而言,劉秀無疑做的更好,因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未殺功臣,但是善于利用的卻不多,劉秀則是做到了善待和善用。
東漢建國后,劉秀首先妥善安置了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不僅給他們高爵厚祿,還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過百里的古制,分封食邑最多的竟達六縣之多。博士丁恭覺得不妥,對劉秀說:“您封了這么多侯爵,而且給他們那么大的封地,合適嗎?不怕變成國家隱患嗎?”劉秀對丁恭的話一笑了之:“亡國必是因為皇帝無道,世上哪有因為功臣多得獎賞而亡國的事情?”
同時,劉秀不忘在各種公開場合回憶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艱難歷程,以示不忘他們的功勞,后來其后人還畫功臣28像供于云臺(唐太宗麒麟閣功臣畫像就是學的這個),表示國家不會忘記他們,這也是古代28星宿之由來。
鄧禹、賈復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眾京師,乃去甲兵,敦儒學。帝亦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遂罷左、右將軍官。耿弇等亦上大將軍、將軍印綬,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奉朝請。鄧禹內行淳備,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yǎng)子孫,皆可以為后世法,資用國邑,不修產利。
賈復為人剛毅方直,多大節(jié),既還私第,闔門養(yǎng)威重。朱祜等推薦賈復宜為宰相,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這件事就很能體現劉秀對待功臣的方法,很好的避免了他們鬧矛盾的可能。
但有時有一些功臣還是會居功自傲出現過失或者犯小錯誤,光武帝都會不予計較,每當全國各地或者國外進獻的好吃的好用的東西來到時,光武皇帝都會把這些東西先讓給功臣們吃用,自己甚至都吃不到,而且常派使者問詢大家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真可謂能與大家同甘共苦,史書上記載說光武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太官無馀,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
由于君臣關系相當融洽,東漢的功臣們很少有像西漢初年那樣人人自危的,而且君臣之間關系融洽,劉秀在勤于國事之余,有機會就與大家聚一聚,喝酒聊天,說說笑笑,君臣之間像朋友兄弟一樣自然。
劉秀手下一大堆的功臣猛將都得以善終,幾乎沒有對一個人有不公平的待遇,劉秀對他手下每一位臣子都很有感情,比如征虜將軍祭遵去世時,劉秀十分真誠地悼念他,甚至其靈車到達河南后,他還“望哭哀慟”。中郎將來歙征蜀時被刺身死,劉秀竟乘著車子帶著白布前往吊唁。
劉秀的這種發(fā)自內心的真誠,贏得了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尊敬愛戴,于是大家齊心協力,致力于國家的富強和社會的穩(wěn)定。于是我們都看到東漢國國之后政治安定,社會和平,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老百姓很快又過上了好日子,國家的力量也迅速強大,史稱這一時期為“光武中興”。
劉秀以其出色的用人之道和制定的政策,不但很好地避免了開國之君殺戮功臣的悲劇,甚至連君臣不睦的現象都沒有出現,之后歷代史學家都對光武帝對待功臣的態(tài)度不吝贊美之詞,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說:“三代以下,君臣交近其美者,于光武為盛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