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賦予了中國文人最繽紛的感情色彩,最易使人感傷,也最易使歲月驚蟄。
秋高氣爽,月光鉛華,仿若人間,可越是佳節(jié)越能催生唐詩的凄美,越能催發(fā)宋詞的纏綿,荒荒大地流落了多少相思之人,蕓蕓眾生又醞釀了多少故鄉(xiāng)離愁?
這一天,你仍在忙嗎?是忙著張羅著美酒佳肴慶祝團聚,還是在忙著把酒泣問明月孤芳自賞?
熱烈向往的心跟隨月光奔回了遠方,斑駁潮濕的淚卻止不住地留在了異鄉(xiāng)。
這一天,遙遠的你應(yīng)該忙,應(yīng)該忙著抓月亮,然后將月亮放在枕旁,輕輕地告訴它,如果有可能就不要變圓了?;蛘撸瑸樗x上一行詩一句詞,寸心遠表,聊訴衷腸。
說起詠月,首先想到的當是李白的《靜夜思》,沒有奇特的想象,沒有華麗的辭藻,李白以真情寫真情,意味深且長。但很可惜,它并非寫在中秋,所以并不是中秋詩。小解認為大唐最好的一首中秋詩出自小詩人王建之手。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意境極美,情景如畫,王建那極具魅力的想象別具一格,創(chuàng)造性地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秋思'具象化,將離愁這種東西表現(xiàn)得近在眼前又遙不可及,令人之相思欲罷而不能。
首句'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環(huán)境,暗寫人情:地為何而白?是因月色輝映,這正是李白'疑是地上霜'的同種感覺,給人以清凈冷艷之感,而這處描寫恰恰側(cè)面反應(yīng)了人的情態(tài),月色籠罩下的人間蕭瑟蒼涼,而人則沉浸于這種蒼涼之中。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最精絕處就在于'桂花'二字。秋天,正是桂花開放的時節(jié),而中秋更是花香最為濃郁的時候,所以王建寫桂花合情合理。另一邊,月亮上的陰影像極了桂樹的形狀,而神話傳說中月宮中有桂樹,所以這一句詩是為下文拋磚引玉,暗指詩人抬頭望月。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由個人的賞月聯(lián)想到了天下人的賞月,又由天下人的賞月演化為天下人的相思,繼而拋出了這一個極具浪漫氣息的疑問:不知明月會眷顧誰家,將遠方親人的秋思送達。詩人將秋思具象化,更顯相思之深,一個'落'字更是不同凡響,生動形象,無比巧妙。
如果說史上最好的一首中秋詩是這首《十五夜望月》,那么最好的中秋詞該是哪一首呢?相信這個沒有爭議,一定是蘇軾的千古名篇《水調(diào)歌頭》。
《水調(diào)歌頭》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這首詞的寫作動機是思念弟弟,他在小序中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時蘇軾與蘇轍已七年未見,到了異鄉(xiāng)密州之后,恰恰又是中秋團圓之際,蘇軾心中的思念更加澎湃,便寫下了這首名篇。
不過,在這種極度想念的情境下,蘇軾沒有因為政治失意而自怨自艾,也沒有因為遠離故鄉(xiāng)而自暴自棄,沒有產(chǎn)生消極抑郁的情緒,反而是非常超然豁達,不僅自己解脫了,更希望天下人一起賞月抒懷,藉慰鄉(xiāng)愁。
中秋佳節(jié)品詩詞,明月鏡下思故鄉(xiāng),希望大家都能夠和王建、蘇軾一樣開觀豁達,望天下而堅韌,因思念而堅強,也希望我們?nèi)慷寄苋缣K軾所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好了,小解心目中最好的中秋詩詞就是如此,不知大家的相思生長在哪一首哪一句上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