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桑作為藥用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滇南本草》,之后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中品,《本草綱目》亦記載“桑,東方之神木也”。
在傳統(tǒng)中醫(yī)看來,桑樹的果、葉、枝、皮皆為良藥,在民間有“春采桑枝、夏食桑果、秋收桑葉、冬取桑皮”之說。除了桑樹本身,依靠采桑養(yǎng)蠶之后才能生產(chǎn)的動物類中藥僵蠶,還有寄生于桑樹上的真菌類中藥桑黃,也是跟桑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這便是桑樹“一樹六藥”的由來了!
桑枝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桑枝在春末夏初采收,故又叫嫩桑枝。桑枝以枝條肥嫩、干燥、斷面呈黃白色者為佳。
桑枝味微苦,性平,歸肝經(jīng)。桑枝具有祛風濕,利關(guān)節(jié)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病,肩臂、關(guān)節(jié)酸痛麻木。
《本草圖經(jīng)》記載:桑枝“療遍體風癢干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干?!睔v代本草均言桑枝不寒不熱,藥性平和。
桑葚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在4-6月果實變紅時采收,曬干,或略蒸后曬干。
桑葚味甘、酸,性寒,歸心、肝、腎經(jīng)。桑葚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fā)早白,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滇南本草》記載:桑椹子“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fā)明目。”之后《本草綱目》記載更為詳細:“桑葚,單食,止消渴;利五臟關(guān)節(jié),通血氣,久服不饑,安魂鎮(zhèn)神,令人聰明、變白、不老;多收暴干為末,蜜丸日服;搗汁飲,解中酒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
桑葉為??浦参锷5母稍锶~。桑葉,在歷代本草里都有“葉采經(jīng)霜者”的說法,故又稱為“霜桑葉”;《中國藥典》規(guī)定桑葉要 “初霜后”采收;中醫(yī)歷來也認為霜桑葉的品質(zhì)較佳。
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jīng)。桑葉清清發(fā)散,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桑葉在古代又被稱為“神仙草”,有“人參熱補,桑葉清補”之美譽,《本草綱目》記載:桑葉“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fā),止消渴?!?/span>
臨床上桑葉常與菊花配伍,即經(jīng)典方劑《桑菊飲》,可用于治療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等病癥。
注意:經(jīng)期婦女及孕婦不宜食用。
桑白皮為??浦参锷5母稍锔ぁT谇锬┤~落時至次春發(fā)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黃棕色粗皮,縱向剖開,剝?nèi)「ぃ瑫窀伞?/span>
桑白皮味甘,性寒,歸肺經(jīng)。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熱喘咳,水腫脹滿尿少,面目肌膚浮腫。
《滇南本草》記載:“金受火制,惟桑白皮可以瀉之,止肺熱咳嗽。止喘促吼咳,消肺痰咳血,利小便,消氣腫面浮,肺氣上逆作喘,開胃進食,蓋氣降痰消則食進,非脾氣虛弱?!?/span>
臨床上桑白皮常與地骨皮配伍,即經(jīng)典方劑《瀉白散》,可用于治療肺熱咳喘的病癥。
注意: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者不宜食用。
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 4~5齡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體。多于春、秋季生產(chǎn),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干燥。僵蠶以條粗、質(zhì)硬、色白、斷面光亮者為佳。
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胃經(jīng)。僵蠶具有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jié)之功效,常用于治療肝風夾痰,驚癇抽搐,小兒急驚,破傷風,中風口斜,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發(fā)頤痄腮。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白僵蠶“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減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生平澤?!?/span>
注意:《本草經(jīng)疏》曰:凡中風口噤,小兒驚癇夜啼,由于心虛神魂不寧,血虛經(jīng)絡(luò)勁急所致,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產(chǎn)后余痛,非風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桑黃為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子實體。桑黃作為藥用,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于中品“桑”的項下,記為“桑耳”,“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唐代甄權(quán)的《藥性論》言:“桑耳,使,一名桑臣,又名桑黃。味甘、辛,無毒。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chǎn)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首次出現(xiàn)了“桑黃”一名,并明確了 “桑耳”即“桑黃”。
桑黃在歷代本草中記載的是生長寄生在桑樹上的真菌,生長緩慢,比較稀少。現(xiàn)代的桑黃指的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品種,《中華本草》記載:桑黃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層孔菌的干燥子實體,主要生長于楊、柳等闊葉樹樹干上,多分布于華北、西北地區(qū)。桑黃味甘、辛、微苦,性寒,歸肝、腎經(jīng)。桑黃具有活血止血,化飲,止瀉之功效,常用于治療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jīng)閉,癥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
注意:經(jīng)期婦女及孕婦不宜食用。
桑樹渾身皆寶,但“一樹六藥”,各個藥的功效卻不一樣。偏于外感的熱病,如風熱感冒,多用桑葉散外邪;偏于肢體關(guān)節(jié)不利,多用桑枝通經(jīng)絡(luò);偏于肺熱肺火,多用桑白皮清熱瀉火;偏于陰血不足,則可多用桑葚滋陰養(yǎng)血。若是小兒驚風抽搐,多用僵蠶息風止痙;若是婦女血崩帶下,多用桑黃活血止血。桑樹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已不只是一種植物,還承載著中醫(yī)藥文化的傳承。
審稿專家:廣州市正骨醫(yī)院 李麗月
作者:廣州市正骨醫(yī)院 周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