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犯錯,幾次“填鴨式”的說教后,孩子沒有改正,不少爸媽就急于懲罰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最初的行為并沒有那么糟糕,卻因為我們在懲罰時加入了自己的情緒,才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最后弄得不可收拾。
對孩子的“懲罰”,不是懲治、不是處罰,它更像是,一種疫苗,讓人會發(fā)燒難受,但是卻能帶給孩子強大免疫力。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免除暴力,一樣能給孩子好的家教。作者|伍罡
前段時間網(wǎng)上瘋傳一個視頻,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兩手抓著肉攤上的一塊生肉猛啃了幾口,這時旁邊的一位女性照顧者(可能是媽媽)照著孩子的嘴就是連續(xù)幾巴掌,把孩子打得懵頭懵腦直往后退。有的網(wǎng)友覺得挺好,說熊孩子修理一次,下次就長記性了。有的網(wǎng)友心痛不已,說不應該這么不分青紅皂白打孩子,家長才是熊家長。
孩子調(diào)皮搗蛋,有的書上說要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實施“懲戒”,這樣孩子才會守規(guī)則懂禮貌,長大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墒橇硗獾臅嫌终f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能對孩子實施懲戒,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影響孩子一輩子。
這些書都是資深專家寫的,都有成套的理論,都有不少的案例,都言之鑿鑿??墒钱斪约杭业暮⒆痈闪恕皦氖隆?,犯了“錯”的時候,到底聽誰的?總不能按單雙號每天調(diào)換吧?或者查查黃歷,看看今天是否“宜施家法”?其實關于到底能不能“懲戒”孩子,持肯定和否定意見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都不完全,為什么?因為都沒有說清楚,懲戒孩子時需要注意的四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
要有一個判斷孩子錯誤行為的客觀標準,很多時候,父母懲戒孩子的理由是孩子犯了錯,但是我們很少能冷靜地想一想,評判這個錯誤的標準是什么?是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是從多大年齡的孩子的角度來看?比如四個月大的嬰兒,突然開始在哺乳的時候咬媽媽的乳頭,把媽媽咬得很痛,這是不是錯誤行為?需不需要“懲戒”?其實每個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孩子心理發(fā)育過程中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既然是正常的,說明孩子沒有錯,那就根本不必要懲罰。
但是我也遇到過一個媽媽,孩子每次咬她的乳頭,她就在孩子屁股上打一下,打了幾次,孩子再也不咬了,她很得意地向其他媽媽傳授她的經(jīng)驗,但她不知道自己懷里無故“蒙冤”的孩子心理上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再比如兩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耍,互相推搡,結(jié)果一個把另一個推倒了,摔得不輕,哇哇大哭,這個“肇事者”應不應該受到“懲戒”?如果懲戒的話,這個孩子能冤枉死。因為他體重四十多斤,對方才二十多斤,對方大力推了他好幾下,他都紋絲不動。他輕輕推了對方一下,對方就倒了。他推我可以,我推他就不行,我胖,我力氣大,難道這是我的錯嗎?父母都不愿意孩子對自己撒謊,覺得這是一個不良行為。
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事先在桌上準備一個電動火車玩具,用布蒙起來。然后找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進到房間,讓他背對著蒙著布的玩具坐下,實驗人員把布拿掉,然后告訴孩子自己要出去拿個東西,讓孩子不要回頭偷看。實驗人員打開玩具的開關就出去了,這時實驗室除了孩子就沒有其他人了。孩子背后傳來火車玩具開動的聲音,時不時還發(fā)出汽笛聲,孩子快速地回頭一看,然后又轉(zhuǎn)過頭來。過了一會兒,實驗人員進來,問孩子有沒有偷看,孩子笑笑說沒有,實驗人員就和孩子一起玩這個火車玩具。這個實驗用三歲的孩子重復了很多次,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有70%的孩子會選擇偷看,偷看的孩子100%都不承認,還發(fā)現(xiàn)越聰明的孩子越會偷看。這個實驗說明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撒謊是絕對正常的反應,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不受成人懲罰的方式,是孩子心理發(fā)育的必經(jīng)過程,是不應該受到懲罰的。
有個朋友7歲的女兒放暑假了,小丫頭很開心,撒歡瘋玩,把媽媽制定的很多規(guī)矩置之腦后。媽媽為了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對女兒實施懲戒,在墻上小黑板上寫了孩子近期的四大錯誤行為:
1、零食藏被子下。
2、房間臟亂。
3、隨意撕作業(yè)本。
4、一心多用。
然后讓孩子面壁20分鐘思過。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這“四大惡行”實在是再普通不過的行為,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這種懲戒沒有什么意義,只會讓孩子覺得是因為媽媽不爽所以才懲戒我。
我在另一篇文章《孩子眼中的世界》中也提到了很多孩子的行為,和成人的判斷標準不一樣,成人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意義。有了相對客觀的標準,才能區(qū)分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不應該受到懲戒的,哪些行為是應該予以懲戒的。懲戒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宣泄父母的負面情緒和樹立所謂的權(quán)威,而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二個原則 + 第三個原則:孩子的年齡 + 懲戒的方式
這兩個原則是緊密配合的,所以放在一起來說。孩子的年齡不一樣,心理發(fā)育的程度不一樣,懲戒的方式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一歲以前的孩子,絕對不能用懲戒的方式,因為他們不會有什么需要懲戒的錯誤行為,而且正處在和媽媽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階段,懲戒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阻斷孩子的心理發(fā)育進程,帶來嚴重的后果。
如果撫養(yǎng)者對一歲以內(nèi)的孩子,都要使用懲戒的手段才能搞定孩子,這是不合格的撫養(yǎng)者,或是自身有心理問題的撫養(yǎng)者。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疆域,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經(jīng)常會侵犯別人的邊界,有時的確讓人頭痛。這時父母可以用合適的方式提醒孩子,這需要耐心,千萬不能使用武力。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催眠之聲伴隨你》這本書中,描述了他和兩歲女兒之間的一番“較量”。有一天兩歲的小女兒一把搶過母親手中的報紙扔在地上。母親要求她撿起來還給媽媽并說對不起,女兒說:“我不需要這么做?!奔依锲渌说闹腋娑急凰斄嘶厝?。艾瑞克森由于小兒麻痹癥的影響,行動不便,于是他把女兒放在臥室床上,他躺下來,小女兒開始往床下爬,他抓住她的腳踝。女兒大喊:“放開我!”他回答:“我不需要這么做?!备概畠扇司瓦@樣較勁了四個小時。女兒終于認錯:“我去拾起報紙還給媽媽。”他繼續(xù)說:“你不需要這么做?!迸畠杭泵φf道:“我會拾起報紙,我會還給媽媽,我會向媽媽道歉。”他依舊不為所動:“你不需要這么做?!迸畠耗X瓜迅速運轉(zhuǎn),說道:“我會拾起報紙,我要拾起報紙,我要向媽媽道歉。”他才說:“很好?!?/p>
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這位心理學家太無聊了,訓斥一頓,實在不行打兩下不就解決了,何必花四個小時跟兩歲的孩子較這勁?其實這正是大師的高明之處,四個小時的時間里,孩子逐漸地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邊界,而且把外界社會的期待內(nèi)化成自身的要求,標志就是從他人口中的“必須”變成了自己口中的“我要”。這是一個強大而安全的懲戒過程,孩子沒有受到傷害,卻記得很牢。
親戚家的四歲孩子,有一陣子特別喜歡對人吐口水,我?guī)е蛢蓚€姐姐站成一排,抬頭向天,比賽看誰吐口水吐的最高,他中計了,吐出的口水落下來糊了自己一臉。我再次建議比賽迎著風看誰吐的遠,他堅決不參加了,也不再對人吐口水了。這是一個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安全而隱蔽的懲戒。
還是艾瑞克森,對上小學的兒子卻用了另外一套懲戒方式。有天兒子說:“學校的孩子都被打過屁股,我卻一次也沒有。所以,我想要被打一次屁股。”他回答:“我沒有理由要打你的屁股?!眱鹤樱骸拔視o你一個好理由的。”于是跑去打破了家里的一塊玻璃:“現(xiàn)在我可以被打屁股了嗎?”他表示:“不,真正該做的事是換一塊玻璃,打你一頓于事無補?!眱鹤淤€氣又打破了另一塊玻璃:“現(xiàn)在,你可以打我了吧!”他回答:“不,我得換另一塊玻璃了?!碑攦鹤尤ゴ虻谄邏K玻璃時,艾瑞克森在陽臺上把兒子七輛心愛的玩具小卡車一字排開。兒子繼續(xù)挑釁:“我打破了第七塊玻璃,你可以打我一頓屁股了嗎?”他依舊不為所動:“不,換玻璃才是我該做的事。”隨后,他對兒子說:“現(xiàn)在,你有七輛小卡車排在陽臺邊上,我準備讓第一輛開跑,希望它會自己及時剎車,而不至于掉到樓下摔個粉身碎骨。噢,真不幸!希望第二輛可以及時剎得住?!?/p>
兒子因此失去了七輛小卡車。大約三個星期后,兒子興高采烈地放學回家。他一把抓住兒子,橫放在膝上,打了他的屁股。兒子感到莫名其妙:“你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道:“我似乎記得你曾經(jīng)要求我揍你的屁股,而我當時并未滿足你的期待?!眱鹤踊卮穑骸拔椰F(xiàn)在比較懂了。”當然,他只象征性地揍了兩下屁股。七、八歲的男孩子,是可以使用一些“武力”了,但是不能被他們的挑釁激怒,不能在情緒上失控,不能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只有保持冷靜,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應對方式,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不建議簡單模仿招數(shù),因為這后面有很深的理論背景和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即使是大師,在小女兒十二歲以前,也只懲戒了這么一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了解孩子的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每個父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第四個原則:懲戒孩子必須就事論事。
如果孩子確實是在某件事犯了錯,父母應該只就這件事,用合適的方式予以懲戒,懲戒完成,這事就結(jié)束了,它不會影響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
網(wǎng)上有一段視頻,三歲左右的哥哥帶著一歲多的弟弟偷偷玩油漆,結(jié)果抹的滿頭滿臉滿身都是,爸爸來處理這個事件,先調(diào)查起因,再劃分責任,協(xié)商善后補救辦法,最后制定懲戒措施。整個過程中爸爸一直憋不住想笑,還要努力做出很嚴肅的樣子;哥哥沉著機智,總想著把鍋甩給弟弟背;弟弟天真無邪,被哥哥賣了還幫著數(shù)錢。在爸爸的耐心解釋下,哥倆兒都意識到闖了禍,哥哥也承擔了自己的帶頭責任,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對此事的懲戒——幾天不能喝果汁。
有的父母抓住孩子的一件錯事,要么順藤摸瓜,翻出各種舊賬;要么上綱上線,擴大打擊面。還是上面這件事,假如爸爸換一種處理方式,對哥哥嚴加斥責:看你干的好事!頭上臉上衣服上的油漆怎么洗!昨天你把弟弟帶到泥坑里玩,上周你把他推到水里,上個月你害他摔了一跤,天下怎么有你這么壞的哥哥!我一天工作這么辛苦,你一點都不讓我省心!你現(xiàn)在去給弟弟洗油漆,然后再洗自己,洗不干凈不準吃飯!
第一種懲戒方式,孩子會意識到我是在這件事上犯了錯,我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作為哥哥,這件事是我?guī)ь^干的,我沒把弟弟照顧好,我還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闖禍歸闖禍,但是爸爸依然愛我們,我和弟弟還是爸爸心中的寶貝。
第二種懲戒方式,會讓孩子會犯糊涂,為什么爸爸記得我這么多不好的東西?!到底是我做錯了這件事,還是我在爸爸心中從來就是一個糟糕至極的壞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沒有任何價值,一點都不可愛。越是低齡的孩子,越是不太容易分辨父母到底是因為他做錯了這件事而懲戒他,還是因為他是個壞孩子而懲戒他。這一點需要做父母的特別留意,小心行事。
當你家的熊孩子干了某件讓你火冒三丈,想“動用家法”的事情的時候,不妨用這四個原則捋一捋。先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角度看一看,這件事是不是“錯誤”的?如果不是,那千萬不要冤枉了人家。如果是,那再評估一下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不可以懲戒?用什么樣的方式懲戒是最合適的?最后一定還要記得,懲戒的時候就事論事,針對的是孩子做錯了這件事,而不是孩子是個糟糕的人。
父母不易,孩子也不易,既然老天注定是一家人,那就啥也別說了,一起同修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