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的特點是料重味重,肉爛湯濃,香氣誘人,食后余味無 ,又有暖胃之功能。
羊肉泡饃是西安最有特色最有影響的食品。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yōu)質(zhì)的牛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nèi),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叢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diào)料,單勺制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nèi)。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號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陜西--涼皮
陜西涼皮,僅次于主食,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diào)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里,僅舉出幾種。
麻醬涼皮: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面粉調(diào)成糊狀,盛入特制的金屬涼皮籮里,搖動涼皮籮,使面筋平平地鋪在籮底,然后放入開水鍋內(nèi)蒸制成熟。吃時,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diào)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秦鎮(zhèn)涼皮:以大米粉為原料制成,因產(chǎn)于戶縣的秦鎮(zhèn)得名,也叫秦鎮(zhèn)米皮。制作時把大米粉調(diào)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nèi),旺火蒸熟。吃時,用近1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diào)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diào)好的涼皮呈紅色,辣里透香。
漢中涼皮:因產(chǎn)于漢中地區(qū)而得名。由于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制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制作時,將磨好的米粉漿平鋪于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diào)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面筋涼皮:主產(chǎn)于關(guān)中地區(qū),加工時,要先洗出面筋,淀粉調(diào)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diào)制時,加入蒸烹面筋塊、時令蔬菜,調(diào)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陜西還有扶風的烙面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陜北的綠豆涼皮等等。不論哪一種,不妨都嘗嘗,一定會使你滿口留香。
陜西--蕎面
古稱"河漏"。'元代農(nóng)學家王禎《農(nóng)書,蕎麥》:"北方山后,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面或作湯餅。"韓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為湯餅(古時稱湯面為湯餅),而是用一種特制的箔餄餎床子,將蕎面壓成細而長的圓狀條面,撈入碗中,再潑入多味調(diào)料的羊肉湯,故稱羊肉餄餎。如涼吃,放少許涼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調(diào)味,成為涼粉餄餎,食時不僅帶有特異的香味,且對身體大有補益。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喬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滯、泄痢、腹痛、上氣之疾。"因蕎麥性寒,故韓城俗話說:"蕎面涼冶沿,離不開三樣好調(diào)和,油潑辣子、蒜、芥茉。"蕎面熱縮鋁,原湯加調(diào)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饸饹多用蕎麥面制成,蕎麥在所有谷類中被稱為最有營養(yǎng)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 P、維生素 B1、 B2、蘆丁、鎂、總黃酮等。而且蕎麥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饸饹網(wǎng)上還流傳著喬面禾洛喬面活絡(luò)蕎面合絡(luò)。
特點:面條細筋韌,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冬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陜西--肉夾饃
得名古漢語"肉夾于饃",肉叫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于選料精細,調(diào)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
基本制作工藝是: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用涼水洗于凈,切成 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nèi),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種調(diào)味品(用粗布袋裝),壓上鐵算子,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后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放在大瓷盤內(nèi)。吃時切臘汁向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和白劑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備注:
在西安,老樊家?guī)缀醭闪伺D汁肉的代名詞。臘汁肉起源于戰(zhàn)國,當時稱“寒肉”,經(jīng)世代流傳、演變,遂成今日之秦味臘汁肉。樊記臘汁肉已有近百年歷史,由一姓樊小販所創(chuàng)。由于其選料精、調(diào)味全、火功到,又經(jīng)長時間煨制,顏色紅潤、軟爛醇香、久貯不變。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后余香久不散”之贊譽。
近年來,在制作工藝上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濃郁噴香,深受食者歡迎。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yōu)小吃。1989年又以其風味獨特博得贊譽,榮獲商業(yè)部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金鼎獎”。用剛出爐的白吉饃夾著吃,則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陜西--黃桂柿子餅
特 點 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的柿子面餅,金黃軟綿、甜而不膩、芳香撲鼻。
主要原料 火晶柿子、面粉、白糖、桂花、核桃仁、青紅絲、桔餅、冰糖、油。
簡要介紹 相傳李自成稱王西安后,臨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餅慰勞義軍,很受義軍將士稱道。后來,為了紀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熟了,臨潼百姓家家 戶戶都要烙些柿面餅吃。天長日久,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黃桂柿子餅。
陜西--岐山臊子面
陜西人愛吃面,會做面,面條的種類花樣數(shù)不勝數(shù),做法吃法多有差異,南方人來陜往往為之驚詫不已,連聲稱絕。關(guān)中西部(陜西人稱為西府)的岐山臊子面,尤以其獨特的做功和色、形、味俱全的美學意義,殊為各方人士稱道,堪稱諸絕鰲頭。
岐山臊子面的特點,民間早有15字順口溜加以總結(jié):“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光吃面,不喝湯?!笔仲N切形象地概括了這一美食的絕妙誘人之處。
“薄,筋,光”指的是面條的質(zhì)量。要達到這3個字的標準,對廚師面案上的和功、揉功、搟功和切功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