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年度秀報名通道
王辰:理財險到底該怎么賣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王辰。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是:理財險到底該怎么賣。
首先,我們必須聲明,沒有一種金融產品有資格叫做理財產品,沒有一種保險應該稱為理財保險。因為理財是系統(tǒng)工程,包含儲蓄、投資和保險三個部分。但我們平時所稱的理財產品,其實都應該屬于投資類產品,買的目的都是追求回報。我們買的理財保險,確切地說應該叫做儲蓄型保險,它的賣點不是回報率,而是安全性、專屬性和長期性。
總有人說,你們保險的回報率不高,還不如我自己投資。即使一個普通百姓,經過計算,也會發(fā)現(xiàn),買理財類保險,也許還沒有買國債利息高。當然,當客戶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代理人要有個專業(yè)的態(tài)度,你得知道目前國債的利率是多少,還能不能買到。
我百度了一下,目前2017年國債3年期利率為3.8%,5年期利率為4.17%,與同期的銀行定存相比,具有一定的利率優(yōu)勢,國有銀行的3年期及5年期定存的利率普遍低于3%,中小銀行普遍低于3.5%。那么我們理財類保險的保證利率大概是多少,加上分紅和萬能賬戶的協(xié)同作用,可能是多少,我們也得大概知道。
關于客戶覺得理財險回報率不高的問題,大家可以回放2016年11月8日的專題來學習。(《客戶說理財險回報率不高怎么辦》)
理財類保險的優(yōu)勢不是回報率,而是強制儲蓄。理財類保險賺的是慢錢,不是快錢,優(yōu)勢在于時間長。如果簡單地說保險不賺錢,這也不科學,因為打擊了保障類保險的優(yōu)勢。200元可以買到10萬的意外傷害保險,如果真的出險了,200元變成10萬,不比彩票差。如果一個人交了首期保費10000元,買了30萬保額的重大疾病保險,在過了觀察期出險,就會得到30萬理賠款,也是很賺的。但是,保障類保險賺錢,都是有代價的,而且是很大的代價,比如疾病或者死亡。
面對客戶,我們不能把保險的保障功能說成是賺錢,即使數(shù)字上是賺了,因為沒有人愿意賺這個錢。面對高端客戶,我們要更多宣傳保險的保證功能,即保險資產在保全財產方面的作用。比如節(jié)稅、避債,即不損失就是賺。簡單地說,保險不是為了幫助客戶賺錢,而是幫助客戶把賺到的錢鎖定,再也不會輕易離開他。
賺錢應該是客戶本人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即使再認同保險,一般也就是把資產的20~30%買了保險,70~80%的錢都在自己手里運用。從投資的角度看,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都應該跟大部分錢要回報率,而不是跟小錢計較。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普通人買房子不講價,越漲越買;買車不講價,多交錢就是為了提前提車;一買菜就講價,完全搞反了。而有錢人買房子買車找對人,可以省個幾萬甚至幾十萬,一輩子都不用再跟賣菜的講價了。
因為有了足夠的保險,客戶沒有后顧之憂,放心大膽地去賺自己最會賺的錢,而保險給他準備好后路,讓他關鍵時刻不缺錢。理財這個問題,簡單地說,就是銀行存夠平時花的,保險買夠不得不花的,自己能賺會花,就算是幸福人生了。保險不可替代,但保險也不能替代別的金融工具??蛻舻腻X該存銀行存銀行,該買保險買保險,該買國債買國債,不能非此即彼,只有按照需求去匹配才是最科學的。
其實同樣的疑問,就是許多有錢人總是在糾結,他需不需要買保障型保險。我們常聽有錢人這么說,我有這么多錢,生病了也不怕,幾代都花不完,還用買保險嗎?保險的回報率還沒我賺錢快,買保險是不是浪費錢呢?
毋庸諱言,中國的富人,因為有時候賺錢太快,所以都不太喜歡慢錢。有人說,放在100年的周期看,房地產和種地的利潤差不多,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因為房地產只能賺一陣子,而土地可以回報一輩子。
現(xiàn)在太有錢的人,容易過度自信,其實他們忘了“財富不是永恒的”這一鐵律。到了今天,我們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理智的人都應該接受低回報時代的到來。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表示,高投資回報率甚至暴利的時代或許將一去不復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一投就暴賺的思維非常要不得。
在一個經濟轉型,貨幣和資產價格緊縮的周期,能保住本金就不錯了,未來能有3-4%的投資回報率已經算是不錯的水平,5%就已經是投資的贏家了。這時候理財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貪婪,仍然沉迷于過高的高收益,甚至妄動高杠桿,很容易落入別人設計的高回報陷阱。
因為投資風險的存在,沒有人保證有錢人生病的時候一定有錢。而富裕人士習慣了高品質的生活,所以生病時的醫(yī)療費用需求更高,所以不但要買保險,而且應該買高額的保險。因為企業(yè)經營的風險,最近幾年企業(yè)已經開始了破產潮。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水的”,也就是說,人生最大的失敗往往都是在我們最擅長的領域。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外包的理論,學會分工,就是賺錢的錢不要跟養(yǎng)老的錢、教育的錢、救命的錢和留給子孫的錢放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資產保全和傳承。
對于富裕階層來說,保險不是幫助我們賺錢,是保住我們賺到的錢,有兩層含義:
第一就是用保險轉移風險,把損失降到最低,不損失我們賺到的財富。
第二就是把我們已經賺到的財富轉移到保險公司,用保險產品鎖住財富,避免一些法律糾紛,即債權債務糾紛。因為保險產品如果是指定受益人,將來作為保險賠款給受益人,受益權優(yōu)先債權,所以可以避免債務糾紛,達到保全財富的目的。
中國的富裕階層,許多都是大量持有房產,但是房產在不成長的時候,就不是資產,而變成一種負債,會有物業(yè)費,將來也許得交房產稅,還會損失資金的機會成本,即會有巨大的資金占用成本。比如一棟1000萬的別墅,假如每年物業(yè)費10萬,房產稅10萬,還有資金機會成本30萬,一年的總成本就是50萬,持有20年就損失1000萬。
所以對富裕階層來講,保險也可以當房子一樣地買,雖然沒有快速的高回報,但增值的時間長。比如我們各家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從長期來看,加上分紅,如果客戶不著急用錢,如果家庭一直富裕,就等于給子孫攢了一套專屬的房產,不會有遺產稅和個人所得稅。
對于富裕階層來說,買保險也可以說是開了個分廠,不用雇用廠長、會計,有保險公司代為打理,自己企業(yè)經營得好,這個保險就是錦上添花,如果企業(yè)經營有了危機,這個保險就是雪中送炭。
其實富人買高額的保險,就是企業(yè)資金的一個備用資金池,就是松下幸之助說的“水庫原理”,在企業(yè)經營好的時候,調節(jié)一部分資金在水庫里(就是保險),鎖定一部分財富,在急需用錢的時候,可以用一部分作為應急的備用金,保單貸款就提供這樣的功能。
今天的專題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語音主編 | 高小琴 范國如
文字主編 | 茍俊方 李麗紅
總編 | 張小瀾
作者:王辰,清華才子、保險專家、保險教育家、CMF華人保險精英圓桌大會特約首席講師、東方財經、新浪財經、搜狐財經訪談嘉賓。曾在全國各地做過數(shù)千場演講,現(xiàn)任獨立壽險講師。擅長大道至簡,用幽默、通俗的語言講述保險與生活的相關話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