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北京中年危機”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西醫(yī)呼吸專家詹慶元教授結合此病例談了重癥流感的治療經驗體會(雖然這個病人最終不治,但應該有其他救治成功的病例);中醫(yī)專家也從各方面進行了論戰(zhàn),甚至有人認為這個病人是被折騰死的,如果早點找靠譜的中醫(yī)開上幾劑湯藥,可能就不會后邊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可能病人早就康健如初。
不幸的結果出現了,一切都是假設與未知數。作為一個體制內、呼吸專業(yè)、不中不西的中醫(yī),談談我的看法。首先聲明我的中醫(yī)學史掌握的并不很專業(yè)與系統(tǒng),只是籠統(tǒng)的歸納一下中醫(yī)對于發(fā)熱疾病的認識與診治方法。
1.熱病分類
外感熱病,溫病學派興起之前,多認為屬傷于風寒所致。如《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張仲景著《傷寒論》也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其后醫(yī)家在治療發(fā)熱疾病時,多遵從仲景之訓,從傷寒角度討論發(fā)熱疾病的診治。
時過境遷,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往往會伴發(fā)著多種疾病的滋生與泛濫(如以前少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現在成了常見病與多發(fā)?。H祟惻c疾病的斗爭,往往是在不斷失敗中總結教訓。撞了南墻仍不回頭,那肯定是一根筋。提高療效,是每一個臨床醫(yī)生都迫切追求的目標。傳統(tǒng)方法治療無效,會使很多醫(yī)生困惑、迷茫,也肯定會鞭策著更多有識之士別尋他路。龐安時的“寒溫分治”論,劉完素的“六氣皆從火化”、吳又可的“溫疫”說、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濕熱論”……
所以我認為,溫病學說的興起并非偶然,也絕不是離經叛道。那些溫病大家,都是頂尖的傷寒高手,《臨證指南醫(yī)案》、《吳鞠通醫(yī)案》等可為佐證。
故外感熱病,大體分寒、熱兩端。而風為百病之長,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外感熱病初起,往往兼雜者風邪作祟。
2.熱病治法
中醫(yī)在治療外感熱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法。我于此打一比喻:人體如同一座防御森嚴的城市,外感疾病猶如來犯之敵。外感熱病,可認為是人體正氣與邪氣的一次較量。
賊勢猖獗,氣勢洶洶,最好的辦法是分化、瓦解對方的戰(zhàn)陣,令其如鳥獸散去。故疏散法是外感熱病初起主要治法,“得汗”是外感疾病診治的著眼點。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風寒,辛溫解表發(fā)散;風熱,宣肺開郁瀉熱。前者常用麻黃湯、桂枝湯、荊防敗毒、九味羌活……;后者如銀翹、桑菊、梔子豉……溫病雖見汗出,但為邪熱內伏,迫津為汗,屬“邪汗”,我們的目的是求“正汗”。二者之區(qū)別,國醫(yī)大師李士懋先生有精彩的論述:邪汗特點有四:1.局部汗出,往往是頭部或頭胸部汗出;2.陣陣汗出,往往是上部陣陣汗出;3.大汗;4.汗出熱不衰,脈不靜。正方是表解里和,陰陽調和之自然汗出,其特點也有四:1.遍體皆見,頭、四肢、軀干皆見汗;2.持續(xù)不斷,汗出可持續(xù)半夜或整夜;3.微微汗出;4.汗出而熱衰脈靜。
打仗無非三種結局:1.我勝敵??;2.敵我膠著;3.敵勝我敗,治病也一樣。
第一種是最好的結果,疏散成功,敵人潰散。
第二種就比較郁悶了,但還有補救的措施。如和解、益氣、扶陽、養(yǎng)陰、生津……,跟敵人談判的同時,提高自己戰(zhàn)力,以期。
第三種是最麻煩的。敵人攻入了我方陣地,此時只能充分調動各項措施,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敵人展開巷戰(zhàn),以期驅邪外出或就地消滅,如清熱、通腑、涼血……
其實還有一種結局: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邪氣已去,元氣大傷。敵人雖然被趕走,城市水源也污染了,交通也不暢了,電力也不夠了……擱到我們身上,就是陰陽精氣、氣血津液都不足了,怎么辦?那就還依據張仲景的方案——救逆。
3.熱病預后
所有疾病,無非好、差兩種結局,外感熱病也不例外。治之得法,有一部分會好,若治不得法或治雖得法而病勢沉重者,也不好治。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有很多死證、難治、不治等的條文論述,尤其在少陰、厥陰病篇,如294-300條,343-348條皆為此論述。后世溫病學派認為伏氣溫病、風溫重癥、熱邪陷入心包或入營血等,皆為難治之癥,死亡率是很高的,不信不妨看下史書上歷次瘟疫流行的后果。
4.治療體會
去年入冬以來,外感發(fā)熱者尤其多,筆者臨床診治不在少數。有效如桴鼓者,有纏綿數日最終柳暗花明者,有療效不佳而改投他醫(yī)者??偨Y成功,反思失敗,于此坦言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外感熱病當先分寒熱屬性,再辨夾風挾濕。寒者可見:表寒郁閉(麻黃湯、荊防敗毒散),表寒里熱(大青龍、麻杏石甘、九味羌活),陽虛表寒(麻黃附子細辛、再造散)。氣虛感寒(參蘇飲、人參敗毒散),寒熱并見(柴葛解?。瓱嵴咭姺螣嵊糸](銀翹、桑菊)、火熱內郁(升降散、梔子豉、小柴胡),火熱內盛(白虎湯、清瘟敗毒),濕熱內阻(三仁、甘露消毒)……臨床觀察,初起屬寒者或寒包火者較多,治療較易,屬熱者相對少,但病情較重,不易建功,若與濕合,治療棘手。
寒熱當需分,方藥可靈活。如麻杏石甘湯可用于傷寒表寒里熱,也可用于溫病肺熱郁閉;小柴胡湯本為傷寒少陽主方,一樣可以用于溫病郁熱內擾。舉驗案2例,敗案1例:
(1)老家鄰居,男,54歲,2018年農歷正月初二診。
病史:年初一,登山汗出,受寒而病。癥見發(fā)熱(37.5),惡寒不明顯,周身酸楚,口咽干燥,流清黃涕。舌紅,苔薄白,脈弦。辨證:受寒而作,身酸鼻涕,外感風寒;口咽干燥,內有郁熱。處方:柴胡30g,黃芩15g,石膏40g,桔梗15g,羌活15g,白芷15g,防風15g,甘草10g。1劑。
隨訪:初三見得知,當天取藥未煎,服新康泰克1粒,1小時候體溫升至39.0度,急煎中藥,1小時服1次,至當晚10:00,熱退,身酸楚除,流涕減,今日流涕止。自謂以前感冒最少需輸液3天,后邊也不一定好。這次中藥1天癥狀即緩解。病人感慨:中醫(yī)治病不慢。
(2)同事親戚,女,24歲,2017年12月28日診。
病史:發(fā)熱3天,最高38.2度,伴咽痛,咳嗽,口服羅紅霉素,新康泰克后中間1天體溫正常,今晨再次發(fā)燒,微信發(fā)舌像:舌淡紅、齒痕,苔白厚膩。辨證:苔膩,齒痕,內有濕郁之象;反復發(fā)熱,咽痛,屬少陽郁熱。處方:柴胡30g,黃芩15g,清半夏15g,藿香15g,射干15g,浙貝10g,白豆蔻10g,茵陳15g,桔梗12g,滑石30g,連翹30g,甘草6g。2劑,水煎600ml,早中晚服。
12月29日晚微信得知:昨日最高39.5度,服中藥后下午熱漸退,今晨至刻下體溫正常,輕微咳嗽、頭蒙,處方:麻黃10g,杏仁15g,薏苡仁30g,桔梗15g,前胡15g,白豆蔻10g,浙貝15g,射干15g,枇杷葉15g,清半夏10g,石菖蒲10g,甘草6g。2劑。
按語:小柴胡湯為柴胡劑基本方,無論傷寒、溫病應用機會皆較多。
傷寒發(fā)熱,太少合病,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皆可以小柴胡為底方,常用如柴胡桂枝、大柴胡、小柴胡加石膏、柴葛解肌湯等。
溫病本為郁熱,小柴胡可發(fā)散郁熱,初起可以合銀翹散、桑菊飲等應用。小柴胡湯又可通調三焦,而三焦為津液運行道路,津液不化則聚而為濕、氣機不暢則郁而化熱,溫病屬濕熱者,也可以與甘露消毒、三仁、達原飲等合方而用。
(3)門診患者,男,50多歲,2017年11月診。
病史:低熱1周,體溫最高37.5度,伴周身酸困無力,口咽干不喜飲,納差,頭蒙,大便粘滯。舌淡,苔白厚膩,脈弦滑。辨證:濕熱彌漫三焦。處方三仁湯加青蒿等與之。4劑。
隨訪:后約半月,患者因他病來診,得知藥后無效,轉另一醫(yī)生,予清開靈軟膠囊等清熱解毒中成藥口服,熱退。
低熱身困,舌苔厚膩,辨證濕熱偏重于濕,應該無誤,但以三仁湯絲毫無效,他醫(yī)以清熱解毒反愈,以療效反推,初診辨證應該是不對的。
5.困惑不足
(1)概念模糊
此次流感,很多中醫(yī)都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診療措施。而事實是,我們一些中醫(yī)對普通感冒、流感、流感并發(fā)肺炎等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白。西醫(yī)對普通感冒、流感并沒有認為難治,可怕的是并發(fā)病毒性肺炎或合并細菌感染者,尤其是有基礎疾病或老弱病殘者。
一些中醫(yī)總說西醫(yī)不懂中醫(yī),所以攻擊我們。對西醫(yī)診療方案有異議的中醫(yī)們,對西醫(yī)的解剖、生理、病理、藥理、微生物學等等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沒有,也不要亂發(fā)感慨與議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缺失統(tǒng)計
中醫(yī)相比現代醫(yī)學,缺乏療效統(tǒng)計學研究。任何疾病,中醫(yī)都可辨出證。而“證”的概念在不同的中醫(yī)眼里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辨證之后就可以處方,處方之后的療效統(tǒng)計,我們做的還很不夠。因中醫(yī)是個體化的診療,療效的判斷真的不容易。
老百姓的感受和選擇至少可以作為療效判定的的方法之一。如果疾病都像大師們宣傳的一劑知、二劑已,一個桂枝湯或麻黃湯就可以治療大部分流感,病人還會選擇西醫(yī)嗎?中醫(yī)不被選擇,固然有外部的因素,但我們自己不爭氣更是主要的。
(3)喜功掩過
識證難,取效難,是中醫(yī)難學之處。療效好的固然常見,無效的也不會在少數。醫(yī)生不是神仙,治不好也是正?,F象。中醫(yī)的醫(yī)案著作很多,但基本以驗案為主,有一劑知、二劑已者,有治愈各種疑難雜癥者,每讀及此類醫(yī)案,往往令后學者熱血沸騰,激動不已。但事實臨床中多數病人的診治并非一帆風順、覆杯即效。孫思邈發(fā)感慨說:“讀方三年無方可讀,治病三年無方可用”;王好古給自己的著作起名《此事難知》;裘沛然作詩嘆“學如測海深難識,理未窮源事可疑。詩到換年渾是夢,世猶多病愧稱醫(yī)”……名家也會坦言自己的窘迫與疑惑的。
6.結語
喜歡中醫(yī),不能容不得別人說中醫(yī)不好。如同愛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溺愛,聽不得別人一句直言。老老實實讀書,踏踏實實臨床,讓療效征服病人,更是我們當前中醫(yī)所需要思考的。
這篇文字,可能會受到中西醫(yī)的兩面攻擊。有中醫(yī)們會認為未識大道,缺乏自信;也有西醫(yī)會認為是替巫術辯解,能治疾病。
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一直是我所追求的,西醫(yī)不像有些中醫(yī)說的那么不堪,中醫(yī)也不像某些西醫(yī)說的招搖撞騙。本不是聰明人,只能去慢慢摸索,探究,只能客觀的寫出自己的所見所知,供大家參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