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蘇無錫人。中國醫(yī)學界最著名的骨科專家,江蘇無錫人。早年學醫(yī)于上海神州中醫(yī)專門學校,后隨父從醫(yī),在繼承家傳治傷經(jīng)驗基礎上,努力鉆研,醫(yī)術日精,以善治骨折傷痛遠近聞名,創(chuàng)石氏傷科一大流派。
中文名:石筱山
別名:瑞昌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64年
職業(yè):醫(yī)生
主要成就:中國醫(yī)學界最著名的骨科專家。
目錄
簡介著作學習學術思想經(jīng)歷職位主要業(yè)績證治經(jīng)驗一、傷筋--石筱山對其筋出窠的治療手法二、曲筋對其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的復位手法簡介著作學習學術思想經(jīng)歷職位主要業(yè)績證治經(jīng)驗一、傷筋--石筱山對其筋出窠的治療手法二、曲筋對其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的復位手法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石筱山(1904~1964年),原名瑞昌,字熙侯。江蘇無錫人。年少時,曾就于讀于神州中醫(yī)專門學校。后秉承家學,侍診于父石曉山先生案側。約于1924年臨診,事傷科,兼針、外科。1929年起與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設診所。
1925年任上海市公費醫(yī)療第五門診部特約醫(yī)師,1956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成立后任傷科教研組主任,兼附屬龍華醫(yī)院傷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衛(wèi)生局傷科顧問,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傷科顧問,華東醫(yī)學院傷科顧問,中華醫(yī)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兼?zhèn)茖W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編輯本段著作
先生除了從事臨床工作外,五十年代起潛心整理文獻,研究理論,對傷科的史略、病因、證治等深加探討。著有《從醫(yī)史中認識祖國傷科的成果》等傷科發(fā)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傷科病因的探討》(與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損傷”治略》,《祖國傷科內(nèi)傷的研究》,《傷科論治一斑》,《腦震傷的理論控討》(與石幼山先生合著),《
石氏傷科經(jīng)驗介紹》,《傷科講義》(上海市第一屆西醫(yī)學習中醫(yī)研究班教材),《石筱山醫(yī)案》等。主要背景 年少時,曾就于讀于神州中醫(yī)專門學校。 后秉承家學,侍診于父石曉山先生案側。約于1924年臨診,事傷科,兼針、外科。1929年起與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設診所。石筱山,又名瑞昌,字熙侯,祖籍無錫縣前洲石家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十五日出生于上海。祖父石藍田,年輕時精通武藝,后在農(nóng)村為人治傷正骨;父親石曉山繼承家業(yè),并從傷科發(fā)展到針灸和瘍科,醫(yī)道馳譽江南,曾被推選為中華醫(yī)學研究所評議員和中國紅十字會特別會員。
編輯本段學習
常侍診于其父石曉山側,深曉家傳醫(yī)術。民國13年(1924年)起獨立行醫(yī),專治內(nèi)外傷疑難雜癥,尤善治療骨折傷痛,為上海有名的中醫(yī)傷科流派之一,馳名江浙。民國26年起,設診所于呂宋路(今連云路)五福里。石筱山治傷,除繼承家傳經(jīng)驗外,更汲取各派之長,以傷科而兼針灸、外科。治療重視整體調(diào)理,內(nèi)外兼顧,動靜結合,標本并施原則。對外傷筋骨,
內(nèi)傷氣血及傷科雜證,靈活應用治理方法:或針刺,或外敷,或固定,或多管齊下,并施內(nèi)服湯藥。自制柴胡細辛湯,有良效。其家傳外用方三色敷藥,療效顯著,為外科醫(yī)師廣泛采用。石筱山善于學習,學前輩經(jīng)驗,取同輩之長,使傷科醫(yī)學得到新發(fā)展。
編輯本段學術思想
他提出治療傷科疾患需氣血兼顧而以氣為主的學術思想。他重視整體調(diào)理,內(nèi)外兼顧,對外傷筋骨、內(nèi)傷氣血及傷科雜病,靈活運用理傷、針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內(nèi)服西藥。石筱山對臨床用藥很有特色,他對家傳的外敷藥“三色敷藥”加以改進,療效明顯提高。
編輯本段經(jīng)歷
祖籍無錫縣前洲石家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十五日出生于上海。祖父石藍田,年輕時精通武藝,后在農(nóng)村為人治傷正骨;父親石曉山繼承家業(yè), 并從傷科發(fā)展到針灸和瘍科,醫(yī)道馳譽江南,曾被推選為中華醫(yī)學研究所評議員和
中國紅十字會特別會員。石氏傷科始于清末太平天國期間,以獨特的正骨復位和獨創(chuàng)的傷科內(nèi)治驗方,成為南方傷科的一大流派。石筱山早年就讀于上海神州中醫(yī)專門學校,后隨父學醫(yī),深得家傳。22歲初設診所于上海南市新街,周圍住戶多為碼頭搬運、建筑和人力車工人,筋骨損傷者多經(jīng)石筱山診治而愈,于是名聲大振。八一三事變后,診所遷至當時的法租界呂宋路。專治外傷、內(nèi)傷,兼理針灸和外科。上海解放后,被推選為中華醫(y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1952年參加上海市衛(wèi)生局直屬公費醫(yī)療第五門診部(后改為岳陽醫(yī)院附屬門診部)工作,破除世代家規(guī),開始接受國家分配的學生,并公開石氏治傷秘方。以后擔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傷科教研組主任。1958年將祖?zhèn)鞯尿灧饺抗T于世。其中“三色敷藥”、“消散膏”和內(nèi)服驗方,對
骨折、脫臼、腦震蕩、胸肋內(nèi)傷等頗具療效。他歷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常務委員,上海中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華東醫(yī)院、上海第一醫(yī)學院、上海衛(wèi)生局傷科顧問,并被評為上海市一等一級中醫(yī)師。石筱山對正骨復位手法的運用獨具匠心,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法從手出”。能以純熟的技巧使損傷的骨節(jié)、肌肉、筋絡,離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內(nèi)外兼治、動靜結合、整體與局部相關聯(lián)而又重在內(nèi)治固本的醫(yī)療特色。其基本原則是根據(jù)醫(yī)學中的辨證施治,做到氣血并重。 1925年任
上海市公費醫(yī)療第五門診部特約醫(yī)師,1956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成立后任傷科教研組主任,兼附屬龍華醫(yī)院傷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衛(wèi)生局傷科顧問,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傷科顧問,華東醫(yī)學院傷科顧問,中華醫(yī)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兼?zhèn)茖W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編輯本段職位
石筱山
1925年任上海市公費醫(yī)療第五門診部特約醫(yī)師,1956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成立后任傷科教研組主任,兼附屬龍華醫(yī)院傷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衛(wèi)生局傷科顧問,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傷科顧問,華東醫(yī)學院傷科顧問,中華醫(yī)學會理事,上海市中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兼?zhèn)茖W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編輯本段主要業(yè)績
石筱山著作
石筱山為石氏傷科第三代傳人。石筱山治傷,注重整體調(diào)治,內(nèi)外兼顧, 善于有所側重地綜合應用手法、外治、內(nèi)服、針刺以理傷續(xù)斷,尤其擅長用巧勁正骨上骱理筋及結合體質(zhì)、兼邪辨證施以內(nèi)治方藥。損傷論治,石筱山主張氣血兼顧。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體會提出氣血兼顧時要以氣為主。損傷以后,
瘀血為患,宜治血為先,但攻逐不能傷正,康復更須扶助正。石筱山又認為損傷亦有虛實之別,虛人受傷是本虛標實,重訪瘀著亦是本虛標實,積勞所致的勞損或勞傷更是以虛為主。石筱山還注重治傷須留意兼邪,諸如風寒痰濕之類。幼山先生尤重從痰取治。氣滯血瘀,失于流暢,即易成痰,痰瘀膠凝致使癥情頑篤,慢性損傷易有外邪兼夾,也使痰濁濕滯留注骨節(jié)筋絡,生諸變證。內(nèi)服外治顧其治痰能使療效更見顯著。石筱山以其幾代的經(jīng)驗,有系統(tǒng)的外敷內(nèi)服秘方驗方,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石筱山仍不斷增刪修訂,使其更臻完善。內(nèi)服諸方更非一成不變,檢病情不同及對藥物熟悉的深化,隨證變化。 石氏整復髖關節(jié)脫位,采用仰足蹬法,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于地上,地上預鋪好床墊床單,一助手用二手壓在髂前上棘處以固定骨盆;第二位助手提起患肢,使患肢呈屈髖、微屈
膝,小腿踝處夾于助手腋下,二手置于膝關節(jié)上下固定患肢并作拔伸;術者二手也置于腿膝部作拔伸牽引,而將一足踩于患側腹股溝處,在牽引患肢同時,將脫出的股骨頭向外向下踩蹬,當股
骨頭移至髖臼時,在牽引下屈曲髖關節(jié),這時股骨頭即能滑入髖臼,使復位成功。
編輯本段證治經(jīng)驗
石筱山認為手法是傷科外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多用于筋骨之傷?!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謂以二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于舊也?!庇捎跅l件限制,以往傷科手法多數(shù)是在不用麻醉的條件下施行,因此,要求手法準而快,有力而又穩(wěn)當,所謂“法使驟然人不覺,患如知也骨已擾”?!肮时厮刂潴w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石氏常用手法有拔伸捺正、拽端提按揉搖轉,所謂“十二字法”也。可據(jù)患部及損傷的情況,選擇使用。一般說來,拔伸捺正用于骨折復位,拽捏端提用于上骱,按揉搖轉多用于傷筋而須手法治療者。
一、傷筋--石筱山對其筋出窠的治療手法
石筱山
筋當有其位。倘平陷而無凸起之處見有筋脈外露突起,稱之為“筋出窠”。膝部最常見之,每因跌仆損傷而起。膝痛不能屈伸,
髕骨上方見八字形二條臥蠶狀突起。若僅以活血舒筋藥內(nèi)服外敷,癥情延綿,突起難平復,屈伸恢復亦非易。施以手法,則突起頓平,屈伸就會大部分恢復,“出窠”之筋得歸原位矣。其法是用拇、食二指按突起處,另一手握足踝,趁病人未介意時,將半伸位的膝部迅速曲轉,繼之,又立即將其伸直。在這一屈一伸之后,即可見突起平復,疼痛既減, 石筱山著作
屈伸亦利。惟手法時酸痛較甚,故施術應迅速,使
病人不覺,否則因痛致痙,致手法難以實施。跌仆而膝傷者多矣,欲手法得矣,必須診斷明確,否則誤施手法,反加損傷。其要領是髕上呈八字形臥蠶狀突起,它無明顯腫脹。手法的要點是快。類似情況亦見于肘部。此證臨床每多忽視。多見于青年覆車跌撐致傷,女性尤多。其癥在肘后,肘尖二側見此突起,肘部多呈半伸半屈位。迅速屈伸并按揉局部,亦得速愈。
二、曲筋對其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的復位手法
石筱山
這是小兒常見的損傷。石筱山對其常用的手法是:一手置患兒肘部,使拇指恰按橈骨頭處,另一手捏著患肢手掌,將其伸直后,穩(wěn)當有力地向外旋轉,這時多數(shù)即可感到復位的彈響。倘若不然,須再就其位屈時,或向內(nèi)旋轉屈肘。手法的要點是捏患兒手掌及旋轉務須充分。石氏之所以采取這種手法,是認為受傷原因為旋轉所致,及部分患兒其癥并不在肘而在于腕。一般均以為該癥由牽拉所傷,牽拉固是其因素,但僅僅牽拉并不能為患,恰因牽拉時又有旋轉,致成斯癥。
小兒互嬉,哭吵拉拽,跌仆拉起等,雖是牽位,細思之不難察覺其間必有旋轉。曲筋,筋脈扭曲也。牽則伸,而不能成曲。惟旋轉才扭曲其筋,故復位亦惟旋轉可也。牽引與否,實無所關聯(lián)。捏患兒之手,是因其癥可能在腕。或謂何以小兒獨有其患?因小兒筋脈稚軟松弛,稱之為“牽拉肘”;又謂肩部亦有其疾,亦稱為“牽拉肩”。小兒肘、肩筋脈均松,其腕焉得不松?病在肘或在腕,殊難區(qū)分,故治療時同以旋轉為要。捏其手而旋,則
肘腕均可顧及。在復位過程中,自可體會患于何處。亦有年齡稍大的小兒,在夾診時即能明確指出其病在腕或在肘的。
石氏傷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為石氏傷科第三代傳人。石氏治傷,注意整體調(diào)治,內(nèi)外兼顧,善于有所側重地綜合應用手法、外治、內(nèi)服、針刺以理傷續(xù)斷,尤其擅長用巧勁正骨上骱理筋及結合體質(zhì)、兼邪辨證施以內(nèi)治方藥。損傷論治,石氏主張氣血兼顧。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體會提出氣血兼顧時要以氣為主。損傷以后,瘀血為患,宜治血為先,但攻逐不能傷正,康復更須扶助正。石氏又認為損傷亦有虛實之別,虛人受傷是本虛標實,重訪瘀著亦是本虛標實,積勞所致的勞損或勞傷更是以虛為主。石氏還注意治傷須留意兼邪,諸如風寒痰濕之類。幼山先生尤重從痰取治。氣滯血瘀,失于流暢,即易成痰,痰瘀膠凝致使癥情頑篤,慢性損傷易有外邪兼夾,也使痰濁濕滯留注骨節(jié)筋絡,生諸變證。內(nèi)服外治顧其治痰能使療效更見顯著。石氏以其幾代的經(jīng)驗,有系統(tǒng)的外敷內(nèi)服秘方驗方,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石氏仍不斷增刪修訂,使其更臻完善。內(nèi)服諸方更非一成不變,檢病情不同及對藥物認識的深化,隨證變化。
方名:三色敷藥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續(xù)筋骨,利關節(jié)。主治一切傷筋骨折,青紫腫脹,疼痛難忍,亦治陳傷及寒濕痹痛。
【處方組成】
紫荊皮、黃金子、全當歸、西赤芍、大丹參、淮牛膝、片姜黃、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獨川活、香白芷、威靈仙、天花粉、青防風、木防已、川撫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鱉。
【按 語】
[制備與用法]上藥研細末,和勻,用飴糖適量調(diào)和如糊狀,置缸內(nèi)備用。攤于韌性紙張或紗布墊上,約0.4-0.5厘米厚,上蓋桑皮紙,外用膠布或繃帶固定,隔3至5日更換。需要時可在桑皮紙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藥膏或摻藥。
--------------------------------------------------------------------------------
方名:損傷風濕膏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舒筋健骨,通利關節(jié)。主治損傷以后筋絡強硬牽掣或骨節(jié)酸痛,及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痹痛。損傷初起、腫脹不甚顯著者亦可酌情應用。
【處方組成】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川軍、全當歸、黃金子、紫荊皮、小生地、蘇木屑、單桃仁、嫩桑枝、川桂枝,炙僵蠶、小青皮、炙地鱉、炙地龍、西羌活、川獨活、川撫芎、香白芷、川續(xù)斷、黑山梔、骨碎補、透骨草、北細辛、生麻黃、廣木香、炙甲片、杜紅花、粉丹皮、赤石脂、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乳香、沒藥、蒼術、方八、甘松、山柰。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諸藥洗凈后,切片或打碎。浸入麻油內(nèi)7至10日后,入鍋文火煎熬,至藥枯為度。去渣濾清,將油繼續(xù)煎熬,侯其滴水成珠,將鍋離火,徐徐篩入炒東丹,邊篩邊攪,收膏后成圓團狀黑色硬塊,稱膏藥肉,貯藏備用。為去火毒,以置泥地上,貯存一些時日再用為宜。
膏藥肉化烊攤于土布上,約0.2厘米厚,多成圓形,也可作長圓形,再加上摻藥研和貼于患處。應用較多時先將膏藥攤好,待干收貯。臨用時烘烊再加摻藥。
--------------------------------------------------------------------------------
方名:陽和痰核膏 【功能主治】
功能消癥瘕,破積聚,化痰核,除腫痛。主治瘀血或燒濁凝聚形成的腫脹結塊,肢體損傷后遠端的腫脹,流痰流注及一切痰核等癥。
【處方組成】
生麻黃、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白僵蠶、大戟、甘遂、新鮮澤漆、藤黃、火硝。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前7味用菜油浸6、7日后撈起,菜油內(nèi)入澤漆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7味煎熬,至枯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藤黃、火硝,溶化后濾清。入炒黃鉛粉,攪和收膏,貯存?zhèn)溆谩?div style="height:15px;">
將膏藥肉烊化后攤于韌性紙張或土布上候用。臨用時先將膏藥烘熱,使之稍烊,加上少許摻藥,一般多加黑虎丹,貼患處。
--------------------------------------------------------------------------------
方名:紅玉膏 功能主治】
功能護膚生肌,解毒利濕。主治金刃所傷、皮膚破碎及皮膚
濕疹等。
【處方組成】
東丹、熟石膏(一方為鋅氧粉)。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用白凡士林調(diào)成粉紅色軟膏。
攤薄層于紗布墊上貼患處,或在蓋于三色敷藥的桑皮紙上全部或局部攤薄層后敷貼患處。
--------------------------------------------------------------------------------
方名:三黃膏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解毒,祛瘀破積,消腫痛,除濕熱。主治損傷以后肌膚瘀腫青紫,焮熱作痛。亦可用于其它原因所致紅腫熱痛之癥。
【處方組成】
大黃、黃芩、黃柏、東丹、熟石膏。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凡士林調(diào)成軟膏。抓薄層干紗布墊上,貼患處?;蛟谏w于三色敷藥的桑皮紙上局部或全部攤薄層后敷貼患處。亦可攤于單層紗布上(類似凡士林紗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塊貼患處,其外再用三色敷藥。
--------------------------------------------------------------------------------
方名:黑虎丹 【功能主治】
功能清腸通便,健脾消食。主治濕熱痢。
【處方組成】
雄黑豆(即黑大豆)、豬膽汁、麝香,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膠囊含藥0.3克,一般用量為日服3次,每次3-4粒。
【臨床療效】
治療25例,痊愈10例,好轉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6%。
【處方來源】
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曙光醫(yī)院余志鼎等。
【按 語】
細菌性痢疾與中醫(yī)熱痢相似,系溫熱之邪侵于腸道,使氣血不得流暢,隨之傳導失職,脈絡受傷,氣血博結,化為膿濁。方中豬膽汁性苦寒,有清熱通絡之功效;黑大豆能健脾消食,治腹脹,能減弱膽汁苦寒之性,使之不傷脾胃;麝香辛溫芳香,行瘀和絡,流暢氣血。(孟憲益)
--------------------------------------------------------------------------------
方名:桂麝丹 【功能主治】
功能溫經(jīng)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損傷日久筋骨酸痛或風寒痹痛。
【處方組成】
麝香、肉桂、公丁香。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收貯,宜密封。摻藥,常摻于傷膏藥上,亦或摻于敷藥。
--------------------------------------------------------------------------------
方名:接骨丹 【功能主治】
功能散瘀定痛接骨。主治骨折惡血留內(nèi),瘀滯不化。
【處方組成】
自然銅30克、馬錢子30克、鮮螃蟹30克、地鱉蟲60克。自然銅火煅醋蒸七次,馬錢子油炸刮盡毛,各研細末,螃蟹、土鱉各自搗碎混合上藥,加白酒l斤浸泡即可。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辨證加減】
如患肢腫脹較甚,再行夾板固定時可以用正骨酒浸淋之,處方如下:當歸、赤芍、甲珠、紅花、牛膝、木瓜、乳香、沒藥、桔梗、豹骨、海馬、廣皮、母草、元胡、大茴、小茴、五加皮、松節(jié)、竹七、蒼術、防風、羌活、獨活、藁本、香附、桃仁、大黃、苡米、川芎、伸筋草、枳殼。上藥混合泡白酒備用。亦可內(nèi)服,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臨床療效】
治療新鮮長管骨骨折112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16例,最大年齡40歲,最小年齡1歲。骨折部位:股骨32例,脛骨22例,肱骨28例,尺橈骨9例,橈骨下端21例。治療結果,骨折臨床愈合時間平均為:股骨41.7天,脛骨43.3天,肱骨20.7天,尺橈骨25.7天,橈骨下端21.5天。
【處方來源】
四川省江津?qū)^(qū)中醫(yī)研究所李德麒。
【按 語】
藥酒浸淋繃帶包扎固定,能夠維持患肢肌肉的張力,而且液體分布均勻,滲透性較強,能舒筋和血,祛風勝濕,緩解肢體疼痛,又可使氣血正常流通,促進瘀血吸收消散,可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強直,增強肢體的活動能力,從而加速骨折的愈合。(陳志文)
--------------------------------------------------------------------------------
方名:鐵扇散 【功能主治】
功能止血斂瘡,活血定痛。主治金瘡出血或創(chuàng)面不收。
【處方組成】
化龍骨、古石灰、上血竭、白蕓香,爐甘石、赤石脂、象皮、乳香、沒藥、煅螺獅殼。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和勻。撒布在創(chuàng)口或創(chuàng)面上,多與金瘡膏或紅玉膏合用。
--------------------------------------------------------------------------------
方名:金槍膏 【功能主治】
功能涼血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主治金瘡及破肉裂或破皮斷骨。
【處方組成】
金銀花、川黃柏、生錦紋、生甘草、紫地丁、當歸身、老紫草、馬錢子、黃蠟、白蠟、血竭、乳香、沒藥、川連、兒茶、龍骨、象皮。先將前8味藥用麻油浸5天,然后煎熬至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融化,濾清之黃蠟、白蠟,混勻,再加入研末之后7味藥,和勻成膏備用。
無
--------------------------------------------------------------------------------
方名:筋骨酸痛藥水 【功能主治】
功能行氣血,通筋絡,驅(qū)風散寒,除結止痛。主治筋骨酸痛。
【處方組成】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香白芷、甘松、蘇木屑、新紅花、西羌活、片姜黃、山柰、生川軍、威靈仙、樟腦、炙乳香、炙沒藥。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切片或搗碎,用高粱酒、醋等量浸漬,10余日后濾去渣,取出備用。
先用手掌揉搓酸痛局部,待其肌膚溫熱柔和,用藥棉蘸藥水擦患處,或先將藥水稍為加溫后用藥棉蘸藥水擦患處,至膚熱為度。
--------------------------------------------------------------------------------
方名:朱砂膏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通滯,消腫拔毒。主治瘡毒癤腫及無名腫毒。
【處方組成】
樟腦、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松香、蓖麻子(去殼去油)、麝香、冰片、銀珠、茄窠蟲(用高粱浸,要浸至蟲爛)。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混和均勻后放于大蓋缽內(nèi),再放于鍋內(nèi),隔水燉透,若遇夏天藥膏太薄可加松香末隨加隨攪至好攤時為度。
--------------------------------------------------------------------------------
方名:紅粉散 【功能主治】
功能解毒殺蟲,祛痰利濕。主治耳中出膿,或肚臍滲濕。
【處方組成】
東丹、鉛粉、輕粉、甲片。
無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各為細末,備用。本方多用于耳病,將藥粉吹入即可。
--------------------------------------------------------------------------------
方名:麒麟散 【功能主治】
功能散瘀生新,理傷續(xù)斷。主治一切損傷,諸凡骨折、脫臼、傷筋等。
【處方組成】
血竭、炙乳香、炙沒藥、制綿紋、地鱉蟲、紅花、當歸尾、黃麻炭、參三七、煅自然銅、雄黃、辰砂、冰片。
【按 語】
[制備與服法] 上藥共為細末。每日用開水送服1-2克,傷在上肢飯后服,傷在下肢飯前服,尤以晚飯前后服為宜。
--------------------------------------------------------------------------------
方名:健筋壯骨丹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氣養(yǎng)血,健筋壯骨。主治四肢骨折后期氣血不和,酸痛牽強不利。
【處方組成】
潞黨參、炙綿芪、全當歸、炒白術、炒川斷、川獨活、制狗脊、川芎、紅花、骨碎補、伸筋草、五加皮、煅自然銅、炙甘草。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日服6-9克,飯前開水吞服。
--------------------------------------------------------------------------------
方名:安腦寧神丸 【功能主治】
功能調(diào)益氣血,養(yǎng)心安神,平肝滋腎。主治頭部內(nèi)傷后期經(jīng)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而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寐艱等癥尚未完全消除,或時發(fā)時愈。
【處方組成】
明天麻、白蒺藜、杭菊花、嫩鉤藤、潞黨參、上川芎、炙黃芪、炒白術、杭白芍、大熟地、珍珠母、炙遠志、生棗仁、新會皮、全當歸、甘杞子、炙甘草、朱砂。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除朱砂外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開水吞服,每日6-9克。
--------------------------------------------------------------------------------
方名:健腰定痛丸 【功能主治】
功能理氣止痛,活血固腰。主治損腰挫氣,疼痛或酸楚,不得俯仰轉側。
【處方組成】
制草烏、杜仲、桑寄生、獨活、玄胡、制香附、炙甘草、桃仁、青陳皮、金鈴子、八角茴香、川斷、全當歸。
【按 語】
[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開水送服3-6克。
--------------------------------------------------------------------------------
方名:固腰補腎丸
【功能主治】
功能固腰補腎,溫經(jīng)散寒。主治腰脊及髖臀部陳傷,經(jīng)常酸痛或時時發(fā)作,牽連腿膝麻木,俯仰動作不利。
【處方組成】
淡附塊、北細辛、生麻黃、全當歸、炙地龍、杜仲、淮牛膝、炮姜炭、上官桂、大熟地、黃柏、制狗脊、制首烏、炙甘草。
【按 語】
[制法與用法] 上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服6-9克,開水送服。
--------------------------------------------------------------------------------
方名:新傷續(xù)斷湯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續(xù)斷生新。主治一切新傷瘀阻。
【處方組成】
歸尾12克、地鱉9克、桃仁9克、澤蘭12克、蘇木9克、丹參12克、骨碎補12克、炙乳香6克、炙沒藥6克、玄胡12克、川斷12克、煅自然銅12克、桑枝12克,水煎服。
--------------------------------------------------------------------------------
方名:牛蒡子湯 【功能主治】
功能祛風豁痰通絡。主治風寒痰濕入絡,周身或四肢、頸項等部骨節(jié)酸痛,活動牽強。
【處方組成】
牛蒡9克、僵蠶9克、白蒺藜12克、獨活6克、秦艽12克、白芷12克、半夏9克、桑枝12克,水煎服。
--------------------------------------------------------------------------------
方名:柴胡細辛湯 【功能主治】
功能祛瘀生新,調(diào)和升降。主治頭部內(nèi)傷,昏迷蘇醒后或無明顯昏迷、頭暈、頭痛、嗜臥、泛泛欲惡。
【處方組成】
柴胡6克、細辛3克、薄荷3克、歸尾9克、地鱉9克、丹參12克、川芎9克、澤蘭12克、半夏9克,水煎服。
--------------------------------------------------------------------------------
方名:理氣止痛湯 【功能主治】
功能疏利氣機,活血通絡。主治胸脅腰肋閃挫以后掣痛板滯,轉側活動不利。
【處方組成】
柴胡9克、枳殼12克、香附12克、青皮8克、川楝子9克、玄胡12克、丹參12克、廣木香6克、炙乳香6克、炙沒藥6克、路路通12克,水煎服。
--------------------------------------------------------------------------------
方名:鮮金斛湯 【功能主治】
功能清肝火,泄營熱。主治胸肋損傷后吐血咯血,其量稍多,并有肝火偏旺征象者。
【處方組成】
鮮金斛12克、鮮生地12克、象貝母12克、黑山梔12克、茜草12克、竹茹12克、藕節(jié)炭12克、青蛤殼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
--------------------------------------------------------------------------------
方名:柴胡桔梗湯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瘀祛,止血,利尿。主治少腹陰部挫傷腫痛,小溲不暢或有血尿。
【處方組成】
柴胡6克、桔梗6克、升麻6克、玄胡12克、歸尾9克、地鱉12克、炙乳香6克、炙沒藥6克、丹參12克、澤蘭12克、小薊炭12克、血珀3克、梗通草6克,水煎服。
--------------------------------------------------------------------------------
方名:損腰湯 【功能主治】
功能理氣通絡,活血止痛。主治閃腰岔氣,腰痛轉側牽掣,俯仰活動不利。
【處方組成】
當歸須9克、制香附12克、杜仲12克、青皮5克、陳皮5克、狗脊12克、川楝子9克、玄胡12克、大茴香9克、桃仁12克、桑寄生12克,水煎服。
--------------------------------------------------------------------------------
方名:固腰場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固腰止痛。主治腰部受損,疼痛重滯,活動受限,不能耐勞。
【處方組成】
當歸6克、杜仲6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補骨脂12克、獨活6克、川芎6克、制草烏9克、澤蘭12克、牛膝12克、磁石30克,水煎服。
--------------------------------------------------------------------------------
方名:腰背和營湯 【功能主治】
功能扶正和營,固腰脊。主治腰背損傷后為時已久,仍有酸楚疼痛,勞作乏力。
【處方組成】
當歸12克、川斷12克、獨活6克、茯苓12克、狗脊12克、玄胡12克、炙綿芪12克、焦白術9克、陳皮5克、磁石30克,水煎服。
--------------------------------------------------------------------------------
方名:地龍湯 【功能主治】
功能鎮(zhèn)靜熄風,通絡定癇。主治腦外傷后局限性
癲癇。
【處方組成】
干地龍3-6克,水煎服?;?qū)⒌佚埮c黃豆同煮后只吃豆粒,也可作調(diào)味食品用。
【臨床療效】
本方治療腦外傷后局限性
癲癇20例,結果基本治愈16例,好轉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基本治愈率80%。
【處方來源】
河北省鹽山縣醫(yī)院朱文政。
【按 語】
外傷性
癲癇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只沿用非外傷性
癲癇的一般療法,但效果欠佳,復發(fā)率較高,尤其是兒童,經(jīng)常發(fā)作嚴重地影響智力發(fā)育,甚至造成終生殘疾。朱氏以單味地龍為主,結合應用苯妥英鈉等西藥,貫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效果。(徐榮禧)
--------------------------------------------------------------------------------
方名:調(diào)中保元湯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胃,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主治積勞損傷,肩項腰背筋骨酸楚,體倦乏力。
【處方組成】
潞黨參12克、大黃芪12克、甜冬術12克、大熟地12克、淮山藥12克、炙萸肉9克、川斷肉12克、補骨脂12克,甘杞子9克、炙龜版12克、鹿角膠12克、陳皮5克、茯苓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朱鋼 石印玉)
--------------------------------------------------------------------------------
方名:活血舒筋丸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風,舒筋通絡。主治傷后關節(jié)牽強,酸楚麻木,動作不利。
【處方組成】
獨活、寄生、川斷、細辛、秦艽、茯苓、桂枝、防風、川芎、白芍、制川烏、制草烏、當歸、生地、炙甘草。
[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開水送服3-9克。
--------------------------------------------------------------------------------
方名:理氣止痛丸 【功能主治】
功能理氣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胸肋及背部內(nèi)外傷初期,疼痛胸悶,呼吸咳嗽牽掣,轉側活動不利,或外有局部壓痛。
【處方組成】
歸尾、地鱉、炙乳香、炙沒藥、制香附、丹參、玄胡、枳殼、澤蘭、制半夏、生蒲黃、血竭、降香、柴胡、青皮。
[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開水送服6-9克。
--------------------------------------------------------------------------------
方名:和營理氣丸 【功能主治】
功能調(diào)和氣血,疏利氣機。主治胸肋或胃脘內(nèi)傷,治療后疼痛減而未止,轉側活動牽掣。
【處方組成】
全當歸、炙綿芪、炒白術、制香附、青陳皮、玄胡、云茯苓、川斷、白芍、丹參、炙甘草、桑寄生、路路通。
[制備與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開水送服6-9克。
案一 程,女,32歲。
初診:1962年12月7日。
主訴:高處墮跌,左臂肘脫臼。
診查:肱骨髁部損裂,瘀血凝結,青紫蔓腫,疼痛頗劇,不能活動,已經(jīng)匝 月。
治法:治以拽弱曲肘手法復位,外敷固定,化瘀退腫,舒筋續(xù)骨。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川獨活4.5克 蘇木屑6克 制狗脊9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留行子9克 自然銅12克 炙乳香3克 單桃仁9克 嫩桑枝12克
二診:12月13日。左臂肘脫臼復位后,肱骨髁部損裂,瘀阻青紫腫痛較減,略能活動。再擬化瘀舒筋,續(xù)骨息痛,防其關節(jié)強硬。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大丹參9克 川獨活4.5克 制南星4.5克 小生地12克 炙甲片4.5克 澤蘭葉9克 留行子9克 煅自然銅12克 萬靈丹一粒(包)
三診:12月17日。左臂肘脫臼,后期復位,腫痛已減,酸楚引及肩骱,舉提曲伸不利,氣血礙滯。再擬活血舒筋,和絡息痛。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川獨活4.5克 制狗脊9克 川續(xù)斷肉9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炙乳香3克 煅自然銅12克 伸筋草12克 單桃仁4.5克 嫩桑枝12克
四診:12月21日。左臂肘脫臼,后期復位,醫(yī)治半月,腫脹已退,疼痛亦瘥,舉提握物已恢復正常,曲伸尚覺牽強。再以活舒筋和絡為治。
處方:青防風4.5克 制南星4.5克 制狗脊9克 川獨活4.5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川桂枝3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炙甲片4.5克 新紅花2.4克 炙乳香3克 伸筋草12克 嫩桑枝12克
案二 吳,女,62歲。
初診:1962年10月11日。
主訴:習慣性下頜脫落,歷年已經(jīng)多次。
治法:因齒根搖動,今取外復位手法而吻合。年逾花甲,肝腎之氣已衰,當以圖本為治,冀其稍能鞏固。
處方:淮山藥9克 炒熟地18克 山茱萸肉9克 全當歸6克 炒白芍9克 制狗脊 9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制首烏12克 白茯苓9克 新紅花3克 大川芎3克 炙甘草3克
例三 王童,10歲。
初診:1962年9月11日。
主訴:傾跌蹩傷,右髀骱脫臼,移位一月,經(jīng)過多處治療,未能復位。
診查:骨骼高突,上縮,粘膝不分,疼痛難忍。
治法:治以后復位手法,外敷固定,內(nèi)服活血舒筋息痛。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川牛膝6克 川獨活4.5克 制南星4.5克 蘇木屑6克 澤蘭葉9克 留行子9克 制狗脊9克 川續(xù)斷肉9克 乳香炭沒藥炭各3克 單桃仁6克 絲瓜絡9克
二診:9月13日。右髀骱脫臼一月后,勉為手法復法,酸痛已減,略有腫脹,酸楚牽強,不能蜷曲。再以活血舒筋,和絡息痛。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川牛膝6克 川獨活4.5克 制南星4.5克 蘇木屑6克 澤蘭葉9克 威靈仙9克 青皮陳皮4.5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制狗脊9克 單桃仁6克 炙乳香3克 炒絲瓜絡6克
三診:9月17日。右髀骱脫臼后期,勉為復位,腿膝略形弛長,腫痛已減,仍有酸楚牽強。再擬前方出入。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川牛膝6克 川獨活4.5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制狗脊9克 澤蘭葉9克 青皮陳皮4.5克 五加皮9克 焦白術4.5克 香白芷4.5克 炙乳香3克 單桃仁9克 生甘草1.5克
四診:9月22日。右髀骱脫臼后期復位,筋脈氣血漸和,疼痛已除,步履站立尚覺酸楚少力。再以活血健筋和絡。
處方:青防風4.5克 川牛膝6克 制狗脊9克 大丹參9克 焦白術4.5克 香白芷4.5克 澤蘭葉9克 西赤芍6克 忍冬藤12克 川續(xù)斷肉9克 炒廣皮4.5克 生甘草1.5克 嫩桑枝12克
五診:9月29日。右髀骱脫臼月余,后期復位,氣血漸得和暢,酸楚少力,步履略形跛斜;近日右頭項兼有痰塊腫脹。再以健筋和絡,活血化痰為治。
處方:炙蜜根15克 焦白術4.5克 香白芷4.5克 青防風4.5克 川獨活4.5克 制狗脊9克 大丹參9克 制半夏6克 青皮陳皮各4.5克 熟牛蒡子9克 制天蟲9克 夏枯草9克 淡竹茹6克 生甘草1.5克
六診:10月15日。右髀骱脫臼,后期復位,經(jīng)治以來,氣血漸和,骨節(jié)筋膜已得修復,步履亦趨正常,下蹲蜷曲略受牽掣,頭項痰塊已消散。癥向愈途,再擬扶植氣血,健筋和絡鞏固之。
處方:炙蜜根15克 焦白術4.5克 香白芷4.5克 川獨活4.5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制狗脊9克 大丹參9克 川牛膝6克 青皮陳皮4.5克 新紅花2.4克 伸筋草12克 絲瓜絡9克
案四 宋,男,25歲。
初診:1958年1月14日。
主訴:高墮撞跌頭腦山骨已兩天,當時有短暫昏迷;局部血腫,形若半球,按之柔軟;神志時明時昧,伴有嘔惡不思食。
診查:左側手足軟弱無力,視物不清,微有身熱。苔薄膩,脈細。
辨證:腦震蕩,瘀血凝滯,清陽濁陰升降失調(diào),乃為統(tǒng)率無權。
治法:擬柴胡細辛湯加味,以觀動靜。
處方:軟柴胡4.5克 北細辛3克 薄荷頭3克(后下) 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12克 大丹參9克 大川芎4.5克 澤蘭葉9克 姜半夏6克 陳膽星4.5克 姜竹茹6克 石菖蒲4.5克
另至寶丹一粒(研末),玉樞丹1.5克,勻和吞服。局部血腫處剃發(fā),外貼消堅膏。
囑患者家屬:需悉心監(jiān)護,如癥情惡化,即送急診處理。
二診:1月16日。藥后身熱退,血腫未消,神志已清而嗜臥,嘔惡得減。患者自訴頭暈脹痛,但語言略蹇,手足活動未利,視物昏糊。腦傷非輕,未可忽視,再擬化瘀升清,降濁醒腦。
處方:軟柴胡4.5克 北細辛3克 薄荷頭3克(后下) 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12克 大丹參9克 廣郁金4.5克 天竺黃6克 竹瀝半夏6克 茺蔚子9克 石菖蒲3克 采蕓曲12克(包)
三診:1月19日。腦海受震,頭部瘀腫漸化,語言已清,視物漸明;手足活動較利,但握物及步履尚覺少力且稍有顫動;嘔惡止,飲納少,伴有夜夢紛紜,頭目脹痛,眩暈陣作。再擬活血安腦,平肝熄風治之。
處方:天麻6克 白蒺藜12克 全當歸9克 嫩鉤藤12克(后入) 赤芍白芍9克 大丹參9克 川芎4.5克 蔓荊子9克 生石決明30克(先入) 滁菊花9克 小川黃連3克 酸棗仁12克 抱木神12克 香谷芽12克
四診:1月24日。腦海受震,癥勢已趨穩(wěn)定,頭腦眩暈脹痛輕減,心煩夜夢稍寧。再寧前方出入。
處方:明天麻6克 白蒺藜12克 全當歸9克 嫩鉤藤12克(后入) 大丹參9克 赤芍白芍9克 大川芎4.5克 生石決明30克(先煎) 珍珠母30克(先煎) 北秫米12克(包) 磁朱丸15克(包) 仙半夏6克
五診:1月31日。頭腦震傷,經(jīng)治脹痛已止,眩暈亦微,夜寐漸安,飲納尚可。再擬柔肝養(yǎng)血,安腦寧神。
處方:稆豆衣12克 潼蒺藜白蒺藜12克 嫩鉤藤12克(后下) 全當歸9克 赤芍白芍9克 甘杞子12克 黨參丹參9克 川芎4.5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白茯苓12克 香棗仁12克
六診:2月10日。經(jīng)過五次治療,諸恙悉平,惟頭腦目睛偶有脹痛。再予丸劑養(yǎng)氣血,調(diào)肝腎以徐圖,可收全功。
人參養(yǎng)榮丸,杞菊地黃丸,各120克,分服十五天。
案五 羅,女,38歲。
初診:1958年7月4日。
主訴:腦外傷后遺,近來神疲乏力,頭暈腦脹目眩頻作,甚則暈厥跌仆,四肢痙攣,片時即蘇,泛惡納呆,病逾十載。
辨證、治法:痼疾已成,預后堪慮,勉以益氣化瘀,滌痰安腦。
處方:生黃芪30克 全當歸12克 赤芍白芍9克 大川芎4.5克 單桃仁12克 新紅花3克 香白芷4.5克 黨參丹參12克 石決明30克 炙僵蠶9克 嫩鉤藤24克 姜竹茹30克(先煎) 姜半夏6克 抱木神12克 白金丸4.5克
另炙全蝎1.5克,炙蜈蚣1.5克,共研細末吞服。
案六 候,男,成年。
初診:1958年2月24日。
主訴:五天前跌仆磕撞,震傷頭額眉梁,傷及血絡。
診查:目眶眉梁青紫,衄血未止。
治法:先擬化瘀消腫,和絡止血為治。
處方:炒當歸4.5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荊芥炭6克 丹皮炭4.5克 炒川芎3克 山梔炭9克 茅花炭9克(包) 三七粉2.4克(吞) 炒竹茹6克 降香片1.5克
二診:2月26日。
跌仆磕撞,頭額眉梁青紫腫脹較退,鼻衄未盡。胃納略馨,苔薄膩,脈象弦數(shù)。再擬化瘀止血,消腫和絡。
處方:炒當歸4.5克 炙地鱉蟲6克 嫩鉤藤12克(后下) 小生地12克 丹皮炭6克 小薊炭9克 荊芥炭6克 大丹參9克 采蕓曲12克(包) 炒竹茹6克 茅花炭9克(包)
三診:3月3日。頭額鼻梁青紫腫脹,逐步減退,鼻衄已止。再擬化瘀生新和絡為治。
處方:全當歸4.5克 京赤芍6克 大川芎3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4.5克 澤蘭葉6克 大丹參9克 天花粉12克 采蕓曲12克(包) 炒竹茹6克 茅花炭9克(包)
案七 任,女。
初診:1961年4月23日。
主訴:右脅肋被鐵棍撞傷,已經(jīng)半年,雖經(jīng)持續(xù)治療,終覺疼痛不止,轉側咳嗆不利。
診查:望診所見,右肋略覺隆起,觸診尚有壓痛,脈形濡澀。
辨證:骨膜經(jīng)脈之傷,敗血歸于肝,凝留不化,遂致瘀阻氣亦滯。
治法:立法以復元活血湯加減。
處方:軟柴胡4.5克 當歸尾9克 炙地鱉蟲9克 桃杏仁各9克 炙乳沒各4.5克 炙甲片3克 天花粉12克 小青皮9克 干蒲黃12克(包) 延胡索末4.5克(吞) 降香片3克 制半夏6克
案八 金,女。
初診:1961年8月20日。
主訴:去秋以來,努力傷氣,損及陽絡,咯血略帶咳咯,續(xù)發(fā)迄今,已有多次。
診查:左脅隱痛不舒,經(jīng)過驗痰及X線攝片,俱無跡象可見。右脈浮澀,左脈微弦,癸事下正。
治法:按病論治,先理陽絡之損,再調(diào)厥陰之脈。
處方:全當歸6克 川郁金9克 大丹參9克 炒蒲黃12克(包) 干藕節(jié)12克 茜草炭9克 仙鶴草12克 桃仁杏仁各9克 旋覆花9克(包) 福橘絡3克 降香片3克 清炙枇杷葉12克(包)
二診:8月25日。脅脅內(nèi)傷已久,肝膽之氣失調(diào),以致肺氣受侮,時有咯血,兩脅隱隱作痛,左脅為甚,近年癸事少至。右脈浮澀、左脈細弦。陽絡內(nèi)傷則血外溢,厥陰肝失條達,以致經(jīng)期失常。再以調(diào)肝理氣,止血和絡為治。
處方:全當歸6克 川郁金9克 大麥冬9克 炒蒲黃9克(包) 藕節(jié)炭12克 仙鶴草12克 益母草12克 桑寄生12克 冬青子9克 逍遙散12克(包) 炒竹茹4.5克
三診:9月1日。脅肋內(nèi)傷已久,肝失條達,肺金受侮,治后咯血已稀,脅肋之間尚有隱痛。舌苔薄膩,左脈弦細,右脈浮澀。再擬調(diào)肝和絡、寧血保金。
處方:當歸丸8粒 炒白芍6克 大丹參9克 黛蛤散12克(包) 益母草12克 仙鶴草12克 干藕節(jié)12克 炒竹二青4.5克 白茯苓12克 桑寄生12克 野百合9克 逍遙散12克(包)
四診:9月11日。胸脅內(nèi)絡損傷,為時已久,氣血不和,隱隱掣痛,左脅較甚,偶有咯血,沖任失調(diào),經(jīng)來不正,粉劑為治,注意起居,徐圖療效。
處方:阿膠珠15克(炒松) 川貝母9克 川郁金9克 白芨片15克 生蒲黃15克 降香片9克 黨參丹參15克
上藥勻和,共研細末,每日用溫開水調(diào)服3克,分二次吞下。
五診:11月26日。胸脅內(nèi)絡久傷,陣陣作痛,常有咯血,調(diào)治以后,脅痛漸平,
咯血亦止,惟癸事少至,頭暈腰酸軟,肝腎之氣不充,涉及沖任失調(diào)。愛擬調(diào)肝和絡
,益腎補氣之品,綜合為丸,以固其本。
處方:全當歸30克 赤芍白芍30克 川郁金24克 制香附45克 川貝母24克 炒蒲黃120克 益母草30克 西藏紅花15克 炙綿黃芪30克 黨參丹參各30克 淮山藥30克 潼蒺藜白蒺藜30克 菟絲子30克 厚樸30克 山茱萸肉30克 紫石英60克(煅) 白茯苓45克 降香片15克 大生地45克
上藥共研極細末,加陳阿膠120克,鹿角膠120克(均用陳酒燉烊),和末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早晚各吞服一次,每次用溫開水服6克,如遇感冒食滯不適,暫緩再服。
案九 屠,男,38歲。
初診:1958年6月2日。
主訴:木棒鑿傷海底穴,尿道血管損裂,已經(jīng)八天。
診查:青紫腫硬略退,小溲滯澀帶血不止,酸脹陣陣。
辨證、治法:傷及督任交會之處,姑擬化瘀升清,疏絡止血。
處方:軟柴胡4.5克 當歸尾9克 炒蒲黃12克(包) 玉桔梗3克 炙地鱉蟲4.5克 澤蘭葉6克 炙乳香沒藥各4.5克 延胡索6克 梗通草4.5克 單桃仁6克 血珀末1.5克(吞)
二診:6月9日。海底血管尿道損傷,腫痛漸減,小溲帶血已稀,仍有渾屑之物。前方既獲小效,再擬升清降濁,化瘀生新。
處方:軟柴胡4.5克 全當歸9克 小薊炭9克 炙升麻4.5克 炙地鱉蟲4.5克 丹皮炭4.5克 玉桔梗3克 炙乳香4.5克 白茯苓4.5克 大丹參6克 制錦紋6克 血珀末2.1克(吞)
三診:6月19日。海底血管尿道損傷,瘀血硬塊逐漸消散,小溲帶血已止,頭暈乏力。再擬升清益氣,培本固元。
處方:炙綿黃芪9克 全當歸9克 粉丹皮4.5克 炒黨參9克 懷牛膝9克 澤蘭葉6克 炙升麻3克 大丹參6克 京赤芍9克 云茯苓12克 生甘草梢0.6克 血珀末1.8克(吞)
案十 蘇,男,1961年4月6日。
主訴:挫傷腎囊右睪丸,已經(jīng)三周。
診查:尚有硬塊未消,步履掣痛引及少腹。
辨證:瘀凝未消,厥陰脈絡失于疏通。
治法:治擬疏肝化瘀,散結止痛。
處方:柴胡延胡索各4.5克 川楝子9克 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9克 大丹參9克 澤蘭葉9克 廣木香3克 橘葉橘核各9克 酒炒川大黃4.5克 瓦楞子24克 梗通草4.5克
案十一 談,男,28歲。
初診:1961年6月18日。
主訴:左膝踝骨關節(jié)筋膜損傷,時日已久,步履掣痛隱隱時作。
診查:按壓局部有酸楚感,外形不腫。
辨證:是乃絡脈氣血失和,寒溫痹著。
治法:予溫經(jīng)和絡,外治為主。
處方:生川烏9克 生草烏9克 北細辛6克 香白芷9克 川桂枝9克 川獨活9克 甘松12克 山萘12克 新紅花4.5克
上藥用清水五大碗,用紗布敷,勿入口。
二診:9月1日。左足踝及膝關節(jié)陳舊傷筋,寒溫逗留。經(jīng)治之后,步履較有勁力,感受寒濕或疲勞之后,酸楚仍有間作。再以蠲痹活血,舒筋和絡為治。
處方:生川烏草烏9克 川桂枝9克 北細辛4.5克 白附子9克 新紅花4.5克 甘松12克 千年健12克 樟腦9克 海桐皮9克
用清水五大碗,濃煎薰洗患處,不可入口。另服大活絡丸20粒,每日二粒。
案十二 魏,男,32歲。
初診:1962年3月3日。
主訴:負重損腰而起,左腰持續(xù)酸痛,牽引腰骶,甚則及于肩背,轉側不利,并且畏寒。
診查:脈來細濡尺軟。
辨證:陳傷已逾兩載,血脈凝澀,氣陽失和。
治法:足太陽膀胱為寒水之經(jīng),擬地龍散加減。
處方:生麻黃4.5克 肉桂4.5克 炙地龍6克 北細辛3克 全當歸6克 新紅花4.5克 巴戟肉12克 蘇木屑6克 鹽炒川黃柏4.5克 生甘草3克 鹿角片6克 單桃仁6克
二診:3月10日。左腰膂陳傷,已逾兩載,血脈凝澀,氣陽失和;投以地龍散加減后,腰膂腿部漸覺舒適,略有酸脹撐動。脈來細濡而軟。陳傷已久,實中夾虛,氣血周流失暢。再守原意增刪。
處方:生麻黃4.5克 川桂枝4.5克 北細辛3克 全當歸9克 炙地龍6克 新紅花4.5克 單桃仁6克 庵閭子9克 巴戟肉9克 鹿角片6克 肉桂3克 鹽水川黃柏4.5克 生甘草3克
三診:3月16日。左腰膂陳傷二年余,血脈凝澀,氣陽失和;投予溫經(jīng)活血通絡,腰腿酸軟較瘥,背部尚覺酸脹畏寒,寐不甚安。面色不華,脈來細濡,剪損損傷,實中夾虛。再擬益氣溫經(jīng)和絡為治。
處方:炙密根30克 川桂枝4.5克 生白術6克 北細辛2.4克 新紅花3克 蘇木屑6克 桑寄生12克 劉寄奴12克 炒青皮4.5克 鹿角片9克 川楝子6克 生甘草1.5克
四診:5月15日。負重屏傷而起,已逾兩載,經(jīng)常腰背酸脹,不能勞動。今春調(diào)治以后,作脹畏寒已瘥,惟足太陽膀胱經(jīng)絡尚覺酸楚板滯,工作不能持久。脈濡而澀。幸在壯年,寢納尚可,但面色不華耳。病屬陳舊勞傷,還須溫經(jīng)活血固腰為繼。
處方:蜜炙草烏6克 生麻黃4.5克 北細辛3克 肉桂3克 單桃仁9克 新紅花3克 炙地龍6克 炒杜仲9克 蘇木屑6克 鹽川黃柏4.5克 鹿角片9克 生甘草3克
五診:5月19日。左腰背膂陳傷,足太陽經(jīng)脈阻滯,氣血不易流通。調(diào)治以來,畏寒
作脹已瘥,腰膂仍覺酸楚乏,脈濡帶澀,再予溫化通絡。
處方:當歸須9克(小茴香3克同炒) 川楝子9克 川桂枝4.5克 北細辛3克 杜紅花4.5克 仙靈脾9克 蘇木屑6克 炙地龍6克 劉寄奴12克 蜜炙草烏6克 單桃仁4.5克 路路通6克
六診:5月26日。左腰膂陳舊損傷,經(jīng)治以來,已入坦途,再以固腰益腎善其后。
青娥丸90克,分服十天,淡鹽水送下。
案十三 馬,男,59歲。
初診:1958年4月21日。
主訴:習慣性腰損傷,已經(jīng)多次,昨晚登臺演出之際,驟然扭傷右腰骶關節(jié)。
診查:經(jīng)脈氣血阻滯,酸痛不能俯仰轉側,大便干結。
治法:夫腰為腎之府,擬以理氣活血,固腰補腎。
處方:當歸須9克 炒杜仲15克 制香附12克 延胡索4.5克 炙乳香4.5克(去油) 川續(xù)斷肉12克 補骨脂9克(鹽水炒) 巴戟天9克 青皮陳皮各4.5克 甜蓯蓉12克 路路通6克
二診:4月22日。習慣性腰損傷,氣阻骶關節(jié),筋膜板滯,作痛酸痛較昨略減,
腑行不暢。再擬固腰理氣和絡。
處方:當歸須9克 炒杜仲15克 川楝子9克 制香附9克 川續(xù)斷肉12克 炙乳沒各3克 延胡索6克 桑寄生12克 云茯苓12克 青皮陳皮各4.5克 淡蓯蓉12克 路路通6克
三診:4月24日。左腰骶關節(jié)縫筋膜挫傷,已經(jīng)平復,轉側之間尚覺酸痛。氣血未和,再擬溫潤固腰,舒筋和絡。
處方:全當歸9克 川續(xù)斷肉12克 大川芎4.5克 炒杜仲15克 澤蘭葉6克 桑寄生12克 補骨脂12克(鹽水炒) 延胡索6克 巴戟天12克 劉寄奴9克 單桃仁12克(打) 制首烏15克
四診:4月25日。腰骶骨縫習慣性損傷,反復多次,致使關節(jié)筋膜液汁受損,雖然經(jīng)過治療而愈,氣血津液周榮未復,平時大便帶燥,肝腎不足,脾運不健,擬以補中益氣,兩調(diào)肝腎,制丸代煎,緩圖取效也。
處方:炙綿黃芪45克 原杜仲60克(鹽水炒) 巴戟天15克 炒黨參60克 大熟地60克 鹿角霜30克 炙冬術30克 川續(xù)斷肉30克 炙龜版15克 淮山藥24克 菟絲子24克 補骨脂30克(鹽水炒) 云茯苓45克 炒澤瀉24克 肥玉竹30克 炒廣皮15克 制半夏15克 炙甘草15克
上方藥如法為炮制,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每天吞服9克。如遇感冒,暫停數(shù)日再服。
案十四 王,男,32歲。
初診:1958年11月2日。
主訴:右腰骶跌仆挫傷已逾四載,經(jīng)常涉水冒風感寒燥持于野外,酸脹疼痛延及兩臀大腿及全腰。
診查:筋脈板硬,俯仰步履欠利,遇勞及節(jié)候交變?yōu)樵?,脈形細澀。
辨證:陳傷已久,宿瘀未化,復為風寒濕邪侵留。
治法:擬以溫化和絡。
處方:制草烏4.5克 細辛3克 桂枝4.5克 生麻黃4.5克 懷牛膝9克 川續(xù)斷9克 蒼術白術各9克 單桃仁12克 杜紅花4.5克 炙地龍6克 路路通9克 云茯苓12克
案十五 熊,男。
初診:1961年9月29日。
主訴:風寒外襲,驟然捩?zhèn)i項、胸椎部牽強酸楚。
診查:顧盼不利,舌苔薄白,右脈略見浮數(shù)。
治法:姑擬宣散泄風和絡。
處方:炒牛蒡子9克 炙僵蠶9克 白蒺藜12克 西羌活4.5克 粉葛根6克 青防風4.5克 大川芎3克 炒青皮4.5克 新紅花2.4克 紫蘇梗4.5克 嫩桑枝12克 絲瓜絡4.5克
二診:10月2日。頸項脊椎之間扭捩?zhèn)?,寒濕外襲,經(jīng)針刺及泄風和絡內(nèi)治,牽強作痛減輕,顧盼尚覺欠利,略作咳嗆,痰吐不爽,右脈弦滑。風寒之邪徹除未凈,再擬宣散泄風,化痰和絡為治。
處方:炒牛蒡子9克 嫩前胡4.5克 玉桔梗3克 光杏仁9克 象貝母9克 炙紫菀4.5克 炙僵蠶9克 橘絡橘紅各3克 白蒺藜9克 嫩鉤藤12克(后下) 炒竹茹4.5克 絲瓜絡6克
三診:10月6日。頸項扭傷基本愈好,惟盤絡之間血未和,風邪易留,顧盼尚感牽掣,略有咳嗆。再擬宣化和絡法。
處方:炒牛蒡子9克 炙僵蠶9克 白蒺藜9克 西羌活4.5克 青防風3克 制半夏4.5克 炒竹茹4.5克 橘紅橘絡各3克 云茯苓12克 冬瓜子9克 光杏仁12克 生甘草1.5克
案十六 張童,男,12歲。
初診:1961年11月20日。
主訴:久行之后,左腹股溝部酸痛脹滯,牽及腿膝前側,已經(jīng)兩周余,昨起疼痛增強。
診查:步履艱難,行則跛斜,下肢馳長約一寸,微有發(fā)熱。
辨證:筋脈勞傷,氣血失和,風邪痰濕入絡留滯。
治法:擬方疏化痰濕,活血舒筋。
處方:炒牛蒡子9克 炙僵蠶9克 白蒺藜9克 川獨活4.5克 制南星4.5克 川牛膝9克 全當歸9克 新紅花3克 炙地龍6克 威靈仙9克 炒建曲12克(包) 制半夏6克 京赤芍9克 嫩桑枝12克
外敷三包敷藥加三黃膏、黑虎丹,囑臥床休息。
三診:11月23日。左髖腿膝氣血未和,風邪痰濕互阻,經(jīng)敷服后身熱已退,酸
痛亦緩,二下肢等長,步履較正,再擬前方出入。
處方:炒牛蒡子9克 炙僵蠶9克 白蒺藜9克 全當歸9克 川牛膝9克 京赤芍9克 川獨活4.5克 制南星4.5克 威靈仙9克 炙地龍6克 新紅花3克 嫩桑枝12克
三診:11月26日。左髖關節(jié)筋絡,酸痛已除,步履蜷屈亦見正常,仍覺酸楚少
力,納谷不馨。再予清徹余邪,悅胃和絡治之。
處方:炒牛蒡子9克 炙僵蠶9克 白蒺藜9克 全當歸9克 川牛膝9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川獨活4.5克 制半夏4.5克 炒廣皮4.5克 焦建曲9克(包) 嫩桑枝12克 炒香谷芽麥芽12克
四診:12月3日。癥已向愈,多行疲勞之后尚覺酸楚少力。再以健筋和絡丸劑為治。
健步虎潛丸90克,分服15天。
案十七 陸,男。
初診:1961年3月24日。
主訴:寒濕侵留已久,痹阻關節(jié)筋絡,右肩酸楚較甚,舉提困難,手指覺麻,左腰膝亦牽強畏冷。
診查:苔薄膩,脈濡澀。
辨證:年將花甲,肝腎氣衰,血氣無以濡養(yǎng)筋骨。
治法:制方為醴,徐圖取效。
處方:炙綿黃芪24克 川桂枝9克 白芍白術9克 全當歸9克 大生地30克 川續(xù)斷15克 酥炙虎骨12克 制草烏12克 青防風9克 左秦艽9克
上方藥用上好高梁酒三斤浸透,每晚服30克。
二診:6月8日。寒濕痹阻,關節(jié)牽強酸楚而畏寒。和自飲服藥醴后,癥關斷見改善,惟近覺腰骶酸軟,脈來濡緩少力。年近花甲,肝腎漸衰,督脈陽氣少達。再擬益氣溫陽,和營通絡,制方為醴續(xù)進。
處方:生熟綿黃芪12克 川桂枝9克 白芍白術9克 鹿角片12克 全當歸9克 大生地30克 制狗脊9克 海風藤24克 制草烏12克 巴戟肉15克 左秦艽9克 仙靈牌15克
上方藥用上好高粱酒三斤浸透,每天飲服30克。
案十八 裘童,8歲。
初診:1962年3月22日。
主訴:墮跌后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
診查:筋脈血管俱傷,瘀血凝聚,蔓腫疼痛,不能動彈,關節(jié)傷劇畸形。
治法:先為按捺正復,敷縛化瘀。
處方:荊芥6克 防風6克 焦山梔9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蘇木屑6克 澤蘭葉9克 京赤芍9克 留行子9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炙乳香3克 單桃仁9克 萬靈丹一粒(包)
二診:3月24日。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正復后瘀血略化,腫痛四散,引及肩骱手指,不能動彈,關節(jié)傷劇。再以化瘀消腫,續(xù)骨息痛。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川獨活4.5克 小生地12克 京赤芍9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留行子9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骨碎補9克 乳香炭沒藥炭各3克 粉丹皮6克 單桃仁9克
三診:3月27日。右臂肘肱骨踝上折碎移位,正復后瘀血漸化,腫痛亦減,指節(jié)感有酸麻。再擬活血舒筋續(xù)骨。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忍冬藤12克 京赤芍6克 小生地12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留行子9克 自然銅12克(包) 骨碎補9克 炙乳香3克 單桃仁9克
四診:4月5日。右臂肘髁上折碎,漸趨凝結,腫痛見減,骨骼畸形亦已平復,手指酸麻已瘥,再擬活血舒筋壯骨。
處方:青防風4.5克 炙地鱉蟲6克 大丹參9克 川獨活4.5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制狗脊12克 澤蘭葉9克 片姜黃4.5克 炙甲片4.5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伸筋草12克 單桃仁6克 生甘草1.5克
五診:4月12日.骨折已基本接續(xù),疼痛已微,功能亦增,改服散劑。
案十九 陳,女,24歲。
初診:1958年2月5日。
主訴:左小腿脛腓有中下段骨折,已經(jīng)石膏固定兩余。據(jù)述攝片復查尚未接續(xù)。
辨證:現(xiàn)在腫勢雖退,脛骨酸軟無力,逾期不能接續(xù),體力衰弱所致。
治法:勉擬和血生新,健筋壯骨,以冀挽回。
處方:全當歸9克 炙乳香3克 大川芎3克 懷牛膝12克 川續(xù)斷12克 澤蘭葉4.5克 炙地鱉蟲6克 骨碎補4.5克 粉丹皮4.5克 云茯苓12克 嫩桑枝12克 煅自然銅12克
二診:2月8日。脛腓骨折,敷縛固定服藥以后,骨骼略較平整,再守前法進退。
處方:全當歸9克 炙地鱉蟲6克 大川芎3克 焦白術6克 炙乳香3克 澤蘭葉4.5克 懷牛膝12克 川續(xù)斷肉12克 骨碎補4.5克(去毛) 粉丹皮4.5克 云茯苓12克 嫩桑枝12克 煅自然銅12克
三診:2月14日。逾期骨折,經(jīng)雙層夾裹敷服治療,已有接續(xù)之象。小溲時常渾濁。再擬培本固元,活血壯骨為治。
處方:炒黨參6克 懷牛膝6克 大川芎3克 焦白術6克 炙乳香3克 澤蘭葉4.5克 全當歸6克 川續(xù)斷肉9克 骨碎補4.5克 福澤瀉9克 嫩桑枝12克 煅自然銅9克
四診:2月21日。骨折兩月后,再行整骨敷夾,現(xiàn)在已經(jīng)平整,接續(xù)之象可見。小溲渾濁較清。原意出入。
處方:全當歸9克 炒黨參9克 懷山藥9克 焦白術6克 川續(xù)斷肉12克 炒澤瀉 12克 淮牛膝12克 骨碎補4.5克(去毛) 大川芎3克 云茯苓12克 嫩
桑枝12克 煅自然銅12克
五診:2月28日。左小腿脛腓骨中下段骨折,施治以來,現(xiàn)已基本接續(xù),惟體力素弱,再以調(diào)養(yǎng)為治。
資生丸60克,健步虎潛丸60克,分七天開水吞服。
案二十 馬童,11歲。
初診:1962年11月30日。
主訴:重壓傾跌,左臂橈尺骨折碎移位。
診查:骨鋒穿破肌膚,外則流血頗多,內(nèi)則瘀血凝聚,蔓腫疼痛,不能動彈。頭面亦有破傷腫痛,頭暈神疲,傷勢頗劇。
治法:深慮有化膿之變,先為正復止血。
處方:荊芥(炒)6克 防風6克 焦山梔9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大丹參9克 西赤芍6克 忍冬藤12克 粉丹皮4.5克 上血竭3克 蒲黃炭9克(包) 白茯苓12克 省頭草6克 生甘草1.5克 單桃仁6克
二診:12月3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移位,肌膚穿破,治后創(chuàng)口流血已止,腫痛仍劇,不能動彈,頭面腫痛略減,眩暈較瘥,再擬化瘀生新和息痛。
處方:荊芥6克 防風6克 焦山梔9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制南星4.5克 大丹參9克 忍冬藤12克 西赤芍6克 粉丹皮4.5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骨碎補9克 上血竭3克 生甘草1.5克 單桃仁9克
三診:12月9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移位,已較平正,創(chuàng)口未斂,瘀血較化,腫痛較減,頭面青紫腫脹漸消,頭暈已除。再擬化瘀生新,清營續(xù)骨。
處方:炒荊芥6克 焦山梔9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大丹參9克 制南星4.5克 忍冬藤12克 西赤芍6克 炒廣皮4.5克 香白芷3克 骨碎補9克 上血竭3克 單桃仁9克 生甘草1.5克
四診:12月14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移位,較前平正,創(chuàng)口漸斂,瘀凝腫痛減,頭面青紫腫脹已退。再擬活血生新,續(xù)骨息痛。
處方:炒荊芥6克 全當歸6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鱉蟲6克 大丹參9克 制南星4.5克 忍冬藤12克 西赤芍6克 粉丹皮4.5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上血竭3克 生甘草1.5克 單桃仁6克
五診:12月9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移位,已漸凝結,創(chuàng)口亦已收斂,腫痛逐減。再擬活血生新續(xù)骨。
處方:全當歸6克 炙地鱉蟲6克 川續(xù)斷12克 大丹參9克 大生地12克 制狗脊12克 忍冬藤12克 西赤芍6克 片姜黃4.5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上血竭3克 生甘草1.5克 單桃仁4.5克
六診:12月26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創(chuàng)口已經(jīng)平復,腫痛續(xù)減,移動握物尚覺酸楚牽掣。再擬和血壯骨舒筋。
處方:全當歸6克 大丹參9克 大生地12克 制狗脊12克 焦白術4.5克 忍冬藤12克 西赤芍6克 片姜黃4.5克 煅自然銅12克(包) 上血竭3克 伸筋草12克 生甘草1.5克
七診:1963年1月3日。左前臂橈尺骨折碎,基本接續(xù),和氣血周流尚未通暢,舉動提 握尚覺酸楚少力。再擬活血舒筋續(xù)骨。
處方:全當歸6克 焦白術4.5克 川續(xù)斷肉12克 川獨活4.5克 制狗脊12克 澤蘭葉9克 自然銅12克(包) 片姜黃4.5克 新紅花1.8克 伸筋草12克 炒桑枝12克
八診:1月2日。骨折基本接續(xù),疼痛已除,轉動握物略覺酸楚少力。改服麒麟散,續(xù)診兩次后,功能基本恢復。
案二十一 顧,男,30歲。
初診:1959年2月28日。
主訴:受傷五天,右后肋部疼痛頗劇,妨于呼吸轉側,經(jīng)內(nèi)服七厘散及外貼傷膏,其痛日增,兼有咳嗆氣促,腑行不暢。
診查:于7、8、9肋處,按之有骨擦聲,苔薄膩,脈弦略緊。
治法:先擬以瘀順氣,和絡息痛。
處方: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9克 大丹參9克 炙乳香沒藥4.5克 制香附9克 橘紅橘絡各3克 桃仁杏仁各12克 旋覆花9克(包) 白芥子4.5克 降香片2.4克 參三七粉2.4克(吞) 黎峒丸一粒(吞)
外敷化瘀續(xù)骨折,紙折襯墊用多頭帶扎縛。
二診:3月3日。右后肋骨折斷,經(jīng)敷、服藥后,瘀阻較化,呼吸略暢,傷外略形高突,斷骨作聲尚存,咳嗆掣痛,夜寐少安。再宗前意,少佐寧神之品。
處方: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9克 大丹參9克 炙乳香4.5克 桃仁杏仁各12克 橘紅橘絡各3克 旋覆花9克(包) 延胡索4.5克 降香片2.4克 上血竭3克 炙遠志4.5克 抱茯神4.5克
三診:3月6日。右后肋折斷,作聲已減,呼吸咳嗆疼痛亦緩,夜寐仍然不寧。再予化瘀理氣,和絡寧神治之。
處方:當歸尾12克 炙地鱉蟲9克 大丹參9克 炙乳香4.5克 桃仁杏仁各12克 旋覆花9克(包) 澤蘭葉6克 延胡索6克 降香片2.4克 小川黃連1.5克 酸棗仁9克 帶子絲瓜絡9克 枳殼4.5克(炙)
四診:3月11日。右后肋骨折斷,治來氣瘀漸得順化,骨骼初步凝結,咳嗽已平,疼痛亦減,夜寐略安,轉側未利。再以活血理氣,續(xù)骨寧神。
處方:全當歸9克 厚杜仲12克(鹽水炒) 川續(xù)斷肉12克 炙地鱉蟲9克 延胡索6克 上血竭3克 降香片2.4克 青皮陳皮各3克 炙遠志4.5克 合歡皮9克 朱燈芯三扎 桑寄生12克
五診:右后肋折斷經(jīng)治四次,骨骼基本接續(xù),咳嗽轉側雖已不作聲,仍有掣痛,夜寐未寧,納寧不馨。再擬和血調(diào)氣,寧神悅胃。
處方:全當歸9克 赤芍白芍各9克 大丹參9克 川續(xù)斷肉9克 延胡索6克 制香附9克 仙半夏4.5克 佛手片6克 谷芽麥芽名12克 北秫米12克(包) 抱茯神12克 朱燈芯三扎
六診:肋骨折斷接斷未固,轉側俯傴已能,尚有掣痛,心悸少寐。再予和血生新,理氣寧神調(diào)治。
處方:全當歸12克 赤芍白芍各9克 大丹參9克 炒杜仲12克 桑寄生12克 延胡索6克 生棗仁熟棗仁各6克 淮小麥12克 炙甘草3克 大紅棗3克 玫瑰花2.4克 朱燈芯三扎
七診:肋骨折斷接續(xù)漸堅,疼痛已止,轉側較利,夜寐亦安,起坐微覺頭暈。傷后體弱,再調(diào)氣血以培其元。
處方:全當歸12克 白芍白術各9克 炒黨參9克 炒杜仲12克 川續(xù)斷肉9克 生地12克 白茯苓12克 炙甘草2.4克 香棗仁9克 淮小麥12克 縮砂仁2.4克(后下) 二至丸12克(包)
****************************
黃浦區(qū)中心醫(yī)院(石氏骨傷科)石筱山的孫子;石印山、石鑒玉。都在任....石筱山的兒子石仰山在黃浦區(qū)中心醫(yī)院骨傷科(周三上午門診),石筱山高足施杞教授在上海龍華醫(yī)院骨傷科(周一、周四門診)
石鑒玉,男,上海市黃浦區(qū)中心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擅長腰椎間盤突出癥、骨關節(jié)病、傷科疑難雜癥。1966年畢業(yè)于上海市中醫(yī)帶徒班,并師從石幼山教授學習中醫(yī)傷科,畢業(yè)后臨診,上海市紅光醫(yī)院任傷科副主任,1990年調(diào)入黃浦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任傷科副主任,1994年任黃浦區(qū)衛(wèi)生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