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是那么的復(fù)雜,人物關(guān)系又是那么混亂,小謝決定以孟浩然為突破口,為大家揭開這場千古塵封的撕屌大戲!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689~740),比李白大12歲。是唐代從陳子昂到李白、王維這個過渡時期中最有成就的詩人。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xué)業(yè)上相互幫助,感情深厚。孟浩然也頗有用世之心,但因一直沒有得到仕進的機會,只好隱居山林,寫下不少山水詩,史稱“田園詩人。李白游襄州(今襄樊市)時,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中的。李白雖然與孟浩然不曾相識,但是讀過不少孟浩然的詩。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概28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dāng)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謁見浩然,兩人習(xí)性相投,一見如故。于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游歷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廣陵,于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粗糜央x去,李白思緒萬千,欣然寫下千古絕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所以孟浩然與李白一見如故,倍感親切,有相見恨晚的意思。
十年之后,李白與孟浩然見了第二次面,這次李白寫了《贈孟夫子》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首《贈孟夫子》的人話 第一句就直抒胸臆!“吾愛孟夫子”就是“我愛孟浩然”??! 后面呢,自然就是夸他長得有多么多么的漂亮~
最后,自然就是勸他,你離開吧,那樣的生活不適合你,所以你歸隱吧(和我在一起)! 大家要問了,離開什么啊? 事情是這樣的,表面看來是勸他離開世俗的爭擾、廟堂的紛爭,但實際——小孟那時和王維在一起啊!所以小李的真正意思就是——你離開王維和我一起吧!
按照史書記載,王維與李白的生活日期簡直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個死于公元761年,一個晚一年去世。他們都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齡,孟浩然,杜甫等等。他們也曾在相同的時間在相同的地方生活過——李白到長安來的那些年當(dāng)中的幾天,王維應(yīng)該是“出差”回來了吧等等,然而,他們倆人,卻像真正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一點交集也沒有。而且王維少年得志,相貌出眾,而且評價還在李白最敬愛的孟浩然之上,可謂風(fēng)華絕代,愛交朋友的李白兄,居然一點和這個近在咫尺的才子沒有半點交集。個中緣由,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在床底下躲著的孟浩然,那時的心情是可以想見的.如果王維在這個時候利用機會替他的朋友吹噓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當(dāng)大,然而王維卻不肯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錯了人,自己與仕途無緣了. 孟浩然在長安住了一陣,發(fā)覺仕途無望,加上自己的倔強個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陽去了.臨走之時,他給王維留了一首《留別王維》 ,詩中寫道:
寂寂竟何時,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此詩的口氣,對王維有極明顯的譴責(zé),“當(dāng)路誰相假”是說王維不肯引薦,“知音世所稀”自然說得更明白了.可見王維給孟造成的傷害之深。
開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貧困中死去,這時的王維忽然內(nèi)疚起來,替孟營造墳?zāi)?建孟亭、畫遺像。孟浩然死后不久,王維便歸隱田園,建別墅于輞川,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余生。
杏花滿天的四月,李白途經(jīng)洛陽。而此時的杜甫,恰好也在洛陽。李白和杜甫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相識在杜甫的父親杜閑的家里。
杜甫出身名門,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當(dāng)時任奉天令一職。李白見到的杜甫,只有33歲,蹭蹬未仕,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激揚糞土的好時光。在此之前,他7歲學(xué)詩,15歲詩名遠揚,除了25歲時應(yīng)試舉人的名落孫山,年輕的杜甫尚未經(jīng)歷任何挫折,人生的坎坷和風(fēng)霜,還有一段時間才能降臨到他的頭上。
44歲的李白與33歲的杜甫,兩個相差11歲的男人,因為詩歌一見傾心,成為忘年交,從此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愉快的時光。
兩個的人相遇,是在夏天。秋天,兩個人同游梁(今開封)、宋(今商丘),登吹臺、琴臺,一起渡過黃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謁道士華蓋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華蓋君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
從史料中,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都喜歡四處漫游,在游覽祖國山河的壯麗中,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激情。所以二人在詩友之外,還是志同道合的“驢友”。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結(jié)伴共游山東齊魯。不久后,另一名大詩人高適,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夜里,三位詩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歡,暢談讀詞,醉了就共蓋一床被子,沉睡到東方既白;白天,他們攜手并肩同行,共賞沿途風(fēng)光,一路踏歌而行。
這次旅行中,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日益親密。后來,杜甫屢次在詩中不勝留戀地提到這次齊魯之行的愉快經(jīng)歷:“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至今,開封禹王臺公園內(nèi),還有為紀(jì)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登臺吟詩作畫而建的“三賢祠”。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jié)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dāng)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此生再沒有他們相會的記載,十七年后,李白卒于當(dāng)涂。縱觀四人所有的交集,讓人唏噓。杜甫寫《春日憶李白》、《夢李白》,李白沒有回應(yīng)過杜甫,寫下了《贈孟夫子》、《送孟浩然之廣陵》,而孟浩然寫的卻是《留別王維》。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