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錄,河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內(nèi)科副主任醫(yī)師,。從事內(nèi)科臨床工作近30年,臨床中努力實踐“扶陽助正,回陽返本”心法。臨證之余,相繼出版了《扶陽學講義》、《火神派扶陽臨證備要》等火神派系列著作10部,在第二、三、四屆國際扶陽論壇暨第五、六、七屆扶陽論壇大會上演講,受到了眾多業(yè)內(nèi)人士的關注。在臨證中'以三陰之方治三陰病,雖失不遠',對于附子的重用與廣用靈活自如。擅用扶陽醫(yī)學三法(桂枝法、附子法、非附桂法)治萬病,對內(nèi)科諸多疑難雜癥多有良效,來自全國各地的求治者與求學者絡繹不絕,被譽為當代'火神傳人'、'中原火神',是著名火神派臨床研究學者與扶陽醫(yī)家、扶陽派實力人物。曾先后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00余篇,已經(jīng)出版《脈診趣話》、《傷寒論湯證發(fā)揮》等主編著作30余部
48.子宮下垂案
張某某,女,30歲,職工。2007年9月10日就診。
患者生育之時因產(chǎn)程過長,體質(zhì)消耗較大,因而生產(chǎn)以后便出現(xiàn)子宮下垂,經(jīng)過休息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等多種手段,仍然不能使其復元?,F(xiàn)癥見:只要站立起來,子宮就脫出,小腹墜脹,氣短乏力,身體虛胖,不耐勞作,納差腹脹,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沉弱而細。證屬中氣下陷,治宜溫中升舉,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藥用:
黨參30g,炙甘草10g,黃芪3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陳皮10g,升麻6g,柴胡6g,當歸10g,枳殼30g,附子30g(先煎),仙靈脾30g,仙茅30g,補骨脂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劑。
復診:服藥后,病愈,子宮復位,身體康復如初。
隨訪(10月22日):未見反復,療效鞏固。
【按語】以往凡治下垂病變,皆用補中益氣湯,套方套藥,方藥對癥,可效果就是平平,百思不得其解。讀《扶陽講記》中盧崇漢教授說:“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療效大增。”按照這一扶陽主導思想進行臨床調(diào)治,果然效果顯著提高,以后凡用補中益氣湯的時候,皆加附子并重用,治療多種中氣下陷病證,近遠期療效均獲滿意。此例患者,正是在這種扶陽學說指導下的實踐。
49.尿頻綜合征案
靳某某,女,38歲,工人。2007年10月1日就診。
患者有“慢性腎盂腎炎”病史數(shù)年余,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病愈,但遺留下尿頻及小腹下墜感不消失,多次尿化驗及尿細菌培養(yǎng)均無異常,又經(jīng)多次治療效果不顯?,F(xiàn)癥見:尿頻,每天大約10~20次,尿量甚少,小腹下墜,上午重,下午略輕,活動、勞累后加劇,下墜同時伴小腹脹滿不適,畏寒肢冷,口干而不欲飲,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證屬中氣下陷,治宜升陽舉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藥用:
黨參30g,炙甘草10g,黃芪3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陳皮10g,升麻6g,柴胡6g,當歸10g,枳殼30g,附子30g(先煎),仙靈脾30g,仙茅30g,補骨脂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10月3日):服上藥后,感覺良好,癥狀略有減輕,原方有效,再進6劑。
三診(10月31日):上方藥連續(xù)服20余劑,自感癥狀消失,要求鞏固治療,再進3劑,隔天服藥1劑。
【按語】慢性腎盂腎炎后遺癥期,由于病人體質(zhì)較差,雖病愈但自我癥狀難以完全消失,反而增添尿頻及下墜感遺留,顯然是中氣下陷、清陽不升所致。治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等溫陽補腎之品,以助腎陽氣化蒸騰,《內(nèi)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蹦I陽充足,氣化津液,加之升陽舉氣,故而療效顯著。正如滬上火神派名家祝味菊先生所說:“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療效大增?!?/span>
50.糖尿病胃病并外感案
周某某,女,60歲,家屬。2007年10月15日就診。
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年余,長期應用胰島素而病尚基本穩(wěn)定,近階段由于天氣突然變化,不慎感冒,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等伴納差腹脹癥狀,開始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清熱解毒等藥物,連續(xù)應用半月余,病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并臥床不起,顯然是大病在身,發(fā)低熱不退,且胃脘脹滿不食,又吃中藥數(shù)劑而無效。現(xiàn)癥見:惡寒發(fā)熱,體溫37.6OC,肢體困懶,氣短乏力,頭暈腦脹,精神疲憊,極度惡風,畏寒肢冷,納呆腹脹,四肢冰涼,舌淡體胖大,邊有齒痕,脈沉弱無力。證屬太少合病,太陰少陰虛寒,太陽感寒不解,治宜扶陽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藥用:
黨參30g,附子10g,黃芪30g,桂枝10g,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風10g,細辛1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香薷10g,白芷10g,石菖蒲20g,天麻10g,生姜5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10月19日):服藥1劑而寒熱罷,惡風除,3劑后體困身重大減,納呆腹脹明顯改善,但仍食欲差,時有頭腦陣熱感,眠差,畏寒肢冷稍減,舌脈改變不明顯。治宜溫陽潛鎮(zhèn),佐以行氣,方用潛陽丹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砂仁30g,龜板10g,炙甘草1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三七10g,石菖蒲20g,甘松20g。3劑。
隨訪(11月1日):服藥后病愈,恢復如往常,自覺比以前身體更有勁,怕冷幾乎消失。
【按語】糖尿病是一個終身疾病,特別是后期病人往往出現(xiàn)多種合并癥,而糖尿病合并胃癱者非常多見。此例患者外感風寒,長時間應用抗生素及清熱解毒藥物,病情不但未減輕,反而加劇,最后是臥床不起,可見病人素體陽氣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最為特殊的是,病人雖然典型的外感表現(xiàn),可脈不浮卻沉,很顯然是脈證不符,這正是反映出病人陽氣不足于內(nèi),無力驅(qū)邪之特點。故而一診就用再造散加味,扶陽解表,方藥對癥,3劑而愈。但病人胃納不佳,伴頭腦陣發(fā)性發(fā)熱,顯然是虛陽上浮所致,故二診之時方用潛陽丹加味,溫陽潛鎮(zhèn),同時佐以溫運行氣之品,服藥后收桴鼓之應。
51.頑固性口瘡案
陳某,女,40歲,干部。2007年11月7日就診。
患者有復發(fā)性口瘡病史數(shù)十年余,曾跑遍全國各地大醫(yī)院就治,用盡中西藥物而病不能根除,只能暫緩一時,甚為痛苦。現(xiàn)癥見:左側(cè)口腔黏膜多處潰爛及舌邊潰爛,瘡面色蒼白,疼痛難忍,吃飯都困難,不敢進食熱冷刺激性食物,失眠多夢,白天乏困倦怠,夜晚難以入睡,經(jīng)?!吧匣稹毖恃?,全身畏寒肢冷,雙下肢尤甚,冬天加劇,喜熱惡涼,月經(jīng)后錯,量少色淡,舌淡胖邊有齒痕,苔滑潤厚膩,脈沉弱無力。證屬虛陽上越,治宜回陽潛陽,方用潛陽封髓丹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龜板10g,炙甘草10g,黃柏10g,生龍牡各30g,紫石英30g,靈磁石30g,大菖蒲20g,甘松10g,白芷10g,桔梗10g,三七10g。
用法:6劑,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11月16日):服藥之后,口瘡幾乎消失,舌上厚膩苔消失,舌邊齒痕減有七八成之多,咽炎消失,甚為高興,從未有過的好現(xiàn)象。但感近幾天頭皮有多處疥瘡,較為疼痛,且多年之痔瘡也有復發(fā)之感覺。告之說:此乃“陽藥運行,陰邪化去”之反映,不必擔心,繼續(xù)服用原方藥,藥用:
附子45g(先煎),三姜(干姜、炮姜、良姜)各30g,炙甘草10g,龜板10g,砂仁30g,黃柏20g,生龍牡各30g,靈磁石30g,紫石英30g,石菖蒲20g,甘松10g,桔梗10g,白芷10g。6劑。
三診(12月2日):服藥之后,頭皮瘡腫消失,痔瘡也無感覺,且自感食欲大開,白天精力充沛,夜晚睡眠安穩(wěn)。此次近幾天因月經(jīng)來臨,略有感冒,但很輕微,以往每當月經(jīng)來必發(fā)熱數(shù)天,這次卻月經(jīng)如常而感冒不藥而愈,實在是不知為什么。告知其該方藥可助人體之正氣,故而此次經(jīng)期發(fā)熱才如此輕而一過。近2天口瘡在舌邊及左頰黏膜處有兩處小瘡面,詢問得知,近幾天喝酒一事。囑其避免吃辛辣之物,以免“上火?!鄙戏皆俜?/span>6劑,以資鞏固徹底治療。
【按語】此例患者頑固性口瘡,可謂是久治不愈,方法用盡只管一時之緩解,無法根治。鄭欽安認為頭面疾患無“實火,”多為虛陽上越之“陰火”證多屬。用鄭氏陰陽辨證法訣對照相看,可謂是一派陽虛陰盛之象。因此,治用潛陽封髓丹加味,可以說是有桴鼓之應。附子用量起手用30g,二診之后不僅附子加至45g,且還用了三姜以助陽升陰降之意。特別是病人服后,頭皮上疥瘡增多,此正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之反映,大可不必擔心,早以是成竹在胸。服藥之后,果然是頭皮疥瘡消失,而下之痔瘡發(fā)作也隨之消失。病人在服藥期間應禁忌食辛辣食物,不然服大辛大熱之物會“擦槍走火,”醫(yī)者應引起注意。
52.長期發(fā)熱案
劉某,男,30歲,農(nóng)民。2007年11月29日就診。
患者發(fā)熱月余,體溫在37.6○C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開始化驗血常規(guī),發(fā)現(xiàn)白細胞增高,懷疑“敗血癥,”經(jīng)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療后,體溫仍然不降,白細胞反而增高又甚,又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應用對癥抗生素后,體溫不僅沒有恢復正常,而白細胞增高也持續(xù)不降,無耐之下,求治于中醫(yī)?,F(xiàn)癥見:發(fā)熱多在37.6○C左右,一般是白天高,即上午開始升高,到下午3時左右最高,然后不藥而下降,夜晚體溫可恢復正常,發(fā)熱在活動、或勞動、勞累之后加劇,經(jīng)適當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體困倦,氣短懶言,無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勞作,食納不香,二便尚可,舌淡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滑,脈沉細無力。證屬虛陽外越,治宜回陽收納,方用四逆湯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紅參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6劑。
二診:服藥之后,體溫慢慢控制在37.2○C左右,精神轉(zhuǎn)佳,食納增進,化驗白細胞降至正常,大為高興,病人為白細胞升高長期難降而苦惱不已。原方有效,再進6劑。
三診(12月12日):服藥之后,體溫恢復正常,休息幾天,加之勞作,又感覺要發(fā)熱,可測量體溫正常37○C,畏寒肢冷減輕,力量增加,原想休息后再吃中藥,現(xiàn)仍然要求鞏固治療,以防反復。再進6劑。
【按語】長期發(fā)熱一癥,西醫(yī)多是在病原菌上找原因,這是對的。可問題是,病人雖然細菌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了細菌,可應用對藥敏感的抗生素之后,體溫及白細胞仍然不能恢復正常,原因何在?關鍵就在這人體的抵抗力上,因為人體的正氣不足,驅(qū)邪能力下降,殺菌而降低正氣的抵抗力,白細胞不降反升,顯然治療的著重點我們要放在病人身體上作文章。病人雖說發(fā)熱,卻是一派陰證表現(xiàn),《內(nèi)經(jīng)》認為:“陽氣者,煩勞則張?!币蜿枤馔鈴埗l(fā)熱不降,故而治療用回陽收納之法,方用雙回陽飲加味,助陽、回陽、扶正氣,正氣足而邪自退,“實不治邪而治邪,”陽回而熱自退,體健力增、白細胞恢復正常。
53.重度腎盂積水案
李某某,男,37歲。農(nóng)民。2007年11月19日就診。
患者有腰痛病史8年余,發(fā)現(xiàn)“重度腎盂積水”已數(shù)年,腰痛陣發(fā)性加劇,進行性加重,彩超報告:右腎積水,右腎12.8cm×8.1cm,左腎9.9cm×4.7cm,右腎集合分離約5.5cm,腎皮質(zhì)變薄,左腎結(jié)石?,F(xiàn)癥見:腰痛,反復加劇,不耐勞作,每過半月左右發(fā)作加劇,間斷性發(fā)作,舌淡胖邊尖紅,脈沉弱無力。證屬陽虛水泛,治宜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化裁,藥用:
附子45g(先煎),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茯苓60g,
澤蘭30g,澤瀉30g,三七10g,莪術(shù)10g,
三棱10g,豬苓30g,桂枝30g,肉桂10g,
干姜30g。6付。
二診:服藥后,開始小便特別多,3天之后正常,腰痛消失,自覺病消除。再進6付,以加強治療。
三診(12月14日):復查B超:右腎9.6cm×5.5cm,右腎集合分離約4.5cm,腎皮質(zhì)厚約0.5cm,腎臟回縮顯著,腰痛未再發(fā)生過。囑咐再服6付以資鞏固療效。
【按語】腎盂積水是現(xiàn)代通過超聲確診的一種特別性疾病,中醫(yī)對這種疾病的認識缺乏診治經(jīng)驗。腎盂積水在內(nèi),通過儀器我們可以看到內(nèi)部積水,而排泄有困難。正如《金匱要略》中所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就給我們指明了治療思路與方法,特別是火神派學術(shù)思想,重用姜桂附溫熱一爐火,正可治療此種病證。而臨床上雖然癥狀不多,但足以證明陽虛證俱備,內(nèi)外結(jié)合,則采用溫陽利水之法,方藥選用真武湯溫腎利水,合用五苓散通陽化氣,加用活血化瘀理氣之品,臨床療效顯著,足以證明溫陽利水之法,用好并重用附子是非常關鍵的藥物。
54.風濕性關節(jié)炎案
李某,女,38歲,農(nóng)民。2007年11月18日就診。
患者去年因“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而求治,服中藥以后病情緩解,后來病情再次復發(fā),在外就診后病情沒有緩解而返家求治?,F(xiàn)癥見:全身性關節(jié)疼痛,畏寒肢冷,氣短懶言,天陰下雨時疼痛加劇,伴關節(jié)腫脹,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寒濕痹阻,腎陽虧虛,治宜溫陽散寒,通絡止痛,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藥用:
附子60g(先煎),細辛10g,麻黃10g,干姜50g,
炮姜50g,高良姜50g,全蟲10g,蜈蚣3條,
桂枝30g,蒼術(shù)30g,白術(shù)30g,仙靈脾30g,
炙甘草10g,羌活10g,獨活10g。10付。
二診(11月29日):服藥后,病情有顯著好轉(zhuǎn),關節(jié)疼痛、腫脹、全身性癥狀明顯改善,上方附子75g(先煎),再進12付。
三診(12月16日):服上藥后,感到口唇麻木,停半天藥后消失,附子量偏大,附子減為60g,再進6付。
四診(12月22日):服藥后全身癥狀進一步的減輕,其它情況變化不大。調(diào)整處方用藥,加強活血化瘀藥的應用,藥用:
附子60g(先煎),干姜50g,桂枝30g,蒼術(shù)10g,
白術(shù)10g,細辛10g,炙甘草10g,全蟲10g,
蜈蚣3條,羌活10g,獨活10g,三七10g,
穿山甲6g(另沖),威靈仙30g,白芷10g,當歸10g,
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枳殼10g,
桔梗10g,白芍10g,牛膝10g,山萸肉30g。6付。
五診(12月28日):全身性疼痛消失,只有右上肢肘關節(jié)以下輕微疼痛未消失,其余關節(jié)活動自如,功能良好。上方藥加生黃芪30g,柴胡10g。山甲與三七共為細末,分次沖服。上方藥每月服藥10~20天,進行鞏固治療。
【按語】痹證非一時所得,治療也非朝夕之功。特別是疼痛一癥,非附子重用莫能消除,但風寒濕邪常常是相兼為患,故而祛風除濕通絡之法,自始至終則需兼顧。特別是久病入絡,久病瘀血阻絡現(xiàn)象顯著,應用通陽之法治療后疼痛加劇,表明瘀血阻絡明顯。故而加強行氣活血之品藥物的應用,特別是山甲一味,辛竄之性,效果明顯,張錫純先生曾說過:“百藥無效之時,加穿山甲立效”。用后果如其言。
55.低熱案
馮某,女,18歲,學生。2007年12月10日就診。
患者低熱月余,曾打吊針、吃中西藥物無效,近階段加劇,化驗血、尿等理化檢查無異?!,F(xiàn)癥見:體溫37.6OC,發(fā)熱多在白天及勞動之后,特別是活動之后體溫升高明顯,經(jīng)適當休息后體溫可降低,平素畏寒肢冷,氣短懶言,身體消瘦,納呆腹脹,不耐勞作,失眠多夢,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外越,治宜回陽收納,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紅參10g,
肉桂10g,三七10g,砂仁10g,桔梗10g,
石菖蒲10g,甘松10g。6付。
二診(12月26日):服藥后,發(fā)熱已退,體溫正常,納增神振,睡眠亦佳,自感精神煥發(fā),為防止反復,強身健體,再服6付,以資鞏固。
【按語】《內(nèi)經(jīng)》中云:“勞則氣耗”。素體稟賦不足之人,陽氣不足,過勞則氣耗,陽虛不能固攝而外越,外越之陽則引起“發(fā)熱”,此種發(fā)熱,病人卻是一派純陰之象,只有回陽收納,陽用事則外能固密,則虛陽自下潛復位。方用鄭欽安的四逆湯加人參,加上吳佩衡四逆湯加肉桂之大回陽飲,筆者稱為大、小回陽飲,也叫雙回陽飲。病人服后,藥到病除,可見鄭欽安扶陽重陽學說,對于治療陽虛病人,辨治無誤,效果有桴鼓之應。
56.乙肝大三陽案
代某某,男,22歲,市民。2007年10月28日就診。
患者有乙肝大三陽病史數(shù)年余,近年由于勞累過度而轉(zhuǎn)氨酶曾反復升高,高達600單位以上,經(jīng)治療后曾一度下降,停藥后不久再度反復升高,在治療后轉(zhuǎn)氨酶降到200單位后,再也不能降低,多方求治無效?,F(xiàn)癥見:患者身體清瘦,納差,厭油,氣短懶言,乏困無力,失眠多夢,不耐勞作,大便時干時溏,小便黃赤,平素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四肢冰涼,自感無精打采,舌淡苔膩體胖大,脈沉細略滑。證屬脾胃陽虛,濕熱瘀滯,治宜溫補脾胃,行氣利濕,佐以清熱活血,方用桂附理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藥用:
附子10g,桂枝10g,蒼術(shù)10g,白術(shù)10g,
黨參30g,干姜10g,木香10g,砂仁10g,
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茵陳30g,
郁金10g,丹參10g,三七10g,白蔻仁10g,
藿香10g,佩蘭10g,豬苓10g,澤瀉10g,
柴胡10g,白芍10g,枳殼10g,炙甘草10g,
香附10g,山楂10g,神曲10g,生麥芽10g。
10付。水煎服,每天1劑。
復診(2008年1月7日):上方隨證加味,每天1付,共服藥70余劑,化驗轉(zhuǎn)氨酶恢復正常,并隨著時間的延長,自感精力充佩,食納增進,二便如常,精神倍增,為鞏固療效,用小柴胡沖劑與附子理中丸,進行善后調(diào)理。
【按語】乙肝大三陽,轉(zhuǎn)氨酶升高不下,表明病毒仍在繼續(xù)活動并破壞肝臟功能。然治療中西藥物用盡,但轉(zhuǎn)氨酶有時雖降卻不能恢復正常范圍內(nèi),而且病人體質(zhì)每況愈下,精神體力不支,表明全身體質(zhì)下降,乃成為病變不能恢復的重要關鍵。中醫(yī)強調(diào)整體觀念,就是要助正達邪,正氣足而邪自退。故此,本病的治療目標就在于強體助正,扶正為主佐以祛邪的基本原則,方用桂附理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為主,隨證加味,以補益脾胃為主,且由于病機復雜,虛實寒熱、氣血陰陽、濕熱瘀滯等處于共存狀態(tài),非簡單的調(diào)節(jié)處方就能所及的,故而采用大方復治的治療方法,以求多點共治的目標,以扶正為主,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為根本,病人食欲、睡眠、二便三方面恢復如常,則正氣足,而佐以祛邪之品,著重全身調(diào)整與治療,故而短時間內(nèi),達到了良好的治療目標。
57.腸炎伴發(fā)熱案
朱某某,女,60歲,農(nóng)民。2008年1月25日就診。
患者有腸炎病史數(shù)十年余,每天大便3~5次,伴腹痛、納差,體質(zhì)消瘦,曾用中西藥物治療年余,效果不明顯,近階段由于勞累過度,出現(xiàn)低熱,體溫37.5OC左右,白天重,夜晚輕,治療無效而來求治?,F(xiàn)癥見:低熱37.5OC不退,多在下午或勞動之后加劇,休息或夜晚體溫可自動恢復正常,失眠多夢,長期服用安眠藥,納差腹脹,腹瀉每天3~5次溏便,畏寒肢冷,舌胖大邊有齒痕,質(zhì)紫暗,脈沉細弱無力。證屬脾胃陽虛,治宜回陽建中,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0g,
三七10g,砂仁10g,紅參10g,肉桂10g,
甘松10g。3付。
二診(1月28日):服藥后,自感病情明顯好些,但畏寒肢冷未改善,低熱無變化,體溫仍在37.5OC左右,方藥對證,病重藥輕,方藥加重劑量,藥用:
附子60g(先煎),炮姜50g,炙甘草20g,桂枝10g,
三七10g,紅參10g,砂仁10g,肉桂10g,
甘松10g。6付。
三診(2月3日):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全身情況明顯好轉(zhuǎn),睡眠正常,不需要服安眠藥,食欲增加,大便每天1次,略感胃中稍有不適,畏寒肢冷顯著減輕,原方有效,再進6付,以資鞏固遠期療效。
【按語】本例患者去年曾經(jīng)常求治于余,先治腸炎,又治外感,再治失眠,又治胃病,雖說每次治療都有起色,但終不能根治,再而三的反思,《內(nèi)經(jīng)》云:“治病必求于本”。這個本是什么?本于陰陽,而陽虛就是發(fā)病之本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但這個著重點應該在后天脾胃之本上,方用大小回陽飲加三七、紅參、砂仁,筆者起名為回陽建中湯,目的是從脾胃著手,從脾腎著眼,回陽建中,因中土脾胃根植在腎中命門之上。同時用二桂,上溫心肺,下溫通肝腎,即通陽,又解表,針對習慣性反復外感而設,經(jīng)多例觀察臨床療效滿意。實踐證明,抓住脾腎關,百病可解。不僅納增神振,而睡眠、食欲、二便如常,三方面功能說明陽氣復常,溫運自如,看似不治病,卻諸病都愈,充分體現(xiàn)到扶陽理念的臨床重要性與實用性。
61.復發(fā)性腎病案
騰某某,男,20歲,學生。2007年12月28日就診。
患者在3年前曾確診為“腎病綜合征”,經(jīng)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而臨床緩解,今年因?qū)W習緊張而感冒不愈,近階段又發(fā)現(xiàn)雙下肢浮腫,化驗尿:蛋白+++??紤]腎病復發(fā)?,F(xiàn)癥見:面色灰暗,雙下肢浮腫,氣短懶言,畏寒肢冷,五心煩熱,活動1天后雙下肢浮腫加劇,舌淡質(zhì)暗,苔白膩,脈弦細無力。證屬陰陽兩虛,濕瘀內(nèi)蘊,治宜平調(diào)陰陽,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利濕益腎,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合理沖湯加減,藥用:
桂枝10g,白芍10g,知母10g,麻黃10g,
防風10g,炙甘草10g,蒼術(shù)10g,白術(shù)10g,
干姜10g,附子20g,滑石30g,山藥30g,
山萸肉30g,黨參30g,生黃芪30g,雞內(nèi)金10g,
天花粉10g,三棱10g,莪術(shù)10g,丹參10g,
三七10g,砂仁10g,澤蘭30g,澤瀉30g,
金櫻子10g,芡實30g,仙靈脾10g,枸杞子10g,
菟絲子10g,補骨脂10g。
10付。同時配合服用強的松及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
二診(2008年2月10日):上方藥連服月余,化驗尿陰性,水腫消失,一般情況良好,西藥仍在減量服用。原方藥繼續(xù)服用,每天1付。
三診(2月16日):復查尿仍陰性,西藥強的松開始減量,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仍每月1次,目前中藥仍服用上方藥,在繼續(xù)治療之中。
【按語】復發(fā)性腎病,臨床上一般都比較難治。西藥強的松與環(huán)磷酰胺常規(guī)應用,部分病人已經(jīng)不敏感,甚至耐藥,因而藥物是否能起效都是個未知數(shù)。加用中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張錫純的理沖湯化裁,協(xié)調(diào)陰陽,疏風利濕,活血益腎,長期服用,一可改善并針對全身免疫功能紊亂情況的調(diào)節(jié),二能協(xié)同西藥增效減毒,提高對激素等西藥的敏感性,特別是加扶正固本益腎藥物的應用,為提高遠期療效,減少反復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62.大氣下陷案
王某某,男,30歲,農(nóng)民。2008年2月24日就診。
患者長期自覺活動后小腹有一股氣不能上升,雙下肢酸軟無力,曾經(jīng)進行多方面理化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器質(zhì)性病變。有長期的外出打工史,工作期間曾經(jīng)多年是揮汗如雨,如此多年后漸漸出現(xiàn)這種情況,曾經(jīng)多方而治療,服用中西藥物病情未明顯的改善。現(xiàn)癥見:氣短懶言,雙下肢酸軟無力,活動后加劇,小腹有股氣上升感,但自覺無法上升到胸中,納少腹脹,畏寒肢冷,小便無力,排便自覺很費力,時時中斷,大便稀溏,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不升,治宜回陽升陽,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
紅參10g,砂仁10g,桂枝10g,肉桂10g。10付。
二診(3月6日):服藥后,自覺情況明顯好轉(zhuǎn),氣短懶言明顯減輕,食欲增加,氣陷上升癥狀次數(shù)顯著減少,畏寒肢冷明顯改善,再進10付。加強治療效果。
【按語】病人有過度出汗的病史,大汗如雨,不僅陰傷,更傷陽氣,陽虛則衛(wèi)外不固,陽氣不升,故而出現(xiàn)一派氣虛陽陷之證。雖說類似張錫純的升陷湯證,但病人一派陽虛下陷證顯著,并非單純氣虛下陷證。故而方用四逆湯加人參、肉桂,構(gòu)成所謂的大小回陽飲,特別是二桂同用,上通心肺,下走肝腎,使陽升逆降,故而服藥后臨床效果顯著。
63.習慣性外感案
杜某某,女,38歲,市民。2007年12月10日就診。
患者自從產(chǎn)后半年來,經(jīng)常反復感冒不適,可以說是三天兩頭傷風感冒,而且是打吊針、打小針,往往是病情難以徹底改善,最后還得以服中藥才能慢慢好轉(zhuǎn),長期反復如此,甚為痛苦,為求治根本而要求服中藥,以防代治,防治結(jié)合?,F(xiàn)癥見:氣短懶言,畏寒肢冷,納呆腹脹,月經(jīng)不調(diào),色淡量少,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衛(wèi)外不固,治宜回陽固表,防治兼顧,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
紅參10g,砂仁10g,肉桂10g,桂枝10g。10付。
二診(12月22日):服藥后,自感體力倍增,服藥期間曾有外感,但不藥而愈,自覺服藥后未出現(xiàn)發(fā)熱等癥,畏寒肢冷明顯好轉(zhuǎn),再進10付。隔日服1劑。
三診(2008年1月20日):停藥觀察,情況很好,未發(fā)現(xiàn)發(fā)熱及外感癥狀,覺得身體日趨健康,強于過去。
【按語】習慣性外感病人臨床非常多見,這種病人往往是外感不斷,一年四季彼此起伏,可以說是一茬接著一茬,西藥治療長期應用抗生素與激素不僅病不能治愈,反而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可以說時間一長,病人體質(zhì)日趨下降。為此,筆者從“扶陽助正,回陽返本”(作者心悟)著手,扶陽建中,強身健體,同時用上二桂,上通心肺,下走肝腎,助正達邪,通調(diào)內(nèi)外,對于防治兼顧,頗為合適,經(jīng)多例觀察,療效滿意。
64.肺癌發(fā)熱案
徐某某,女,73歲,農(nóng)民。2008年1月8日就診。
患者不久前確診為“肺癌”,因經(jīng)濟困難加之年紀較大,不能采取其它治療方法,故而求治于余?,F(xiàn)癥見:發(fā)熱,體溫37.5~37.8OC,多在上午最高,下午漸退,活動后或勞累后發(fā)熱加劇,休息后可減輕,畏寒肢冷,氣短懶言,四肢濕涼,納呆腹脹,汗出不斷,汗后發(fā)熱,舌淡胖大苔水滑,脈沉細無力。證屬虛陽上越,治宜回陽建中,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肉桂10g,
三七10g,紅參10g,砂仁10g,桂枝10g。3付。
復診(3月15日):服藥之后,體溫正常,納食增進,氣短懶言顯著好轉(zhuǎn),精神大振。停藥觀察數(shù)天后,病情穩(wěn)定,體溫正常。此次再來要求長期服用,以帶病延年,原方藥再進10付,以增強遠期療效。
【按語】高年體弱,陽氣不足,陰精不化,積聚成塊,故肺癌之形成。病人一派陰寒之證,故而方用四逆湯加味,特別是加用二桂、三七等,扶陽通陽活血,強身健體,以溫補脾腎之陽,壯命門之火,陽盛則抑陰,以抑制陰盛而改變肺部之腫塊,遠期療效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
65.慢性胃炎案
許某某,男,56歲,農(nóng)民。2008年3月25日就診。
患者胃脘痞滿年余,曾多次做胃鏡、腸鏡等全身檢查,除發(fā)現(xiàn)有“慢性胃炎”以外,其余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曾按“慢性胃炎”服遍中西藥物,就是一個胃脘痞滿而無法改善,痛苦難忍。現(xiàn)癥見:畏寒肢冷,納呆腹脹,胃脘痞悶,滿脹而不知饑餓,口苦咽干,氣短懶言,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脈沉細無力。證屬寒熱夾雜,脾寒胃熱,升降失調(diào),治宜辛開苦降,方用附子瀉心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
半夏20g,黃連10g,黃芩10g,炮姜30g,
炙甘草10g,黨參30g,附子30g(先煎),大黃6g,
三七10g,砂仁30g,丹參30g,當歸10g,
柴胡10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0g,
桔梗10g,赤芍10g,牛膝10g,雞內(nèi)金10g,
川芎10g,生麥芽30g。6付。
二診(4月1日):病人喜出望外,服藥1劑,自覺病情減輕一半,6劑藥服完,病癥大減,1年之內(nèi)前所未有的改善,現(xiàn)食欲大增,畏寒肢冷也明顯減輕,口苦咽干消失。上方黃連與黃芩減為各6g,其余藥物不變,再進6付。
三診(4月7日):上述癥狀進一步改善,查舌質(zhì)仍紅,考慮陰分不足,以進行善后治療,上方藥調(diào)整為,藥用:
半夏10g,黃連6g,黃芩6g,炮姜30g,
百合20g,赤芍10g,炙甘草10g,黨參30g,
附子30g(先煎),丹參30g,三七10g,血竭10g,
當歸10g,柴胡10g,川芎10g,桃仁10g,
紅花10g,白芍10g,桔梗10g,牛膝10g,
枳殼10g,雞內(nèi)金10g,生麥芽30g。6付。
【按語】胃脘痞滿臨床上極為常見,但其治療并非易事。原因是胃病之后,人仍然要進食而不能很好的休整,因而久病纏繞。脾胃居于中焦,升降之樞,脾喜溫運,胃喜涼降,若寒熱藥物不能恰如其分地清補并用的話,補則生熱,清則傷正,因而造成中樞氣機無法發(fā)揮中軸之作用,故此造成雖病輕但病人卻苦不能忍,且長期得不到正確的解決。經(jīng)辨證后,確認為其脾寒胃熱,氣血郁滯,故而應用張仲景的五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寒熱同調(diào),清補兼施,升降并用;同時合用血府逐瘀湯,行氣調(diào)血,疏肝解郁,調(diào)理氣血升降;脾胃氣血同調(diào),脾得溫而氣機得升,胃得涼而血得降泄,升降、氣血、脾胃同時得調(diào),中焦氣機軸樞功能運轉(zhuǎn)正常,故而諸病得愈,而胃脘痞滿消除。
66.產(chǎn)后劇烈身痛案
徐某某,女,21歲,市民。2008年4月2日就診。
患者去年夏天在廣州生產(chǎn)孩子,由于南方天氣炎熱,外受空調(diào)冷風,加之自己照料無人幫助,又洗浴涼水澡等原因,當時并未什么表現(xiàn),半年后進行性出現(xiàn)全身疼痛并加劇,曾在廣州、北京各級醫(yī)院檢查,身痛原因無法確診,最后結(jié)論下個“抑郁癥”,經(jīng)治療后情況無改善,反而全身疼痛進行性加劇,以至疼痛徹夜難眠,食納俱廢,大肉盡脫,后求治于余?,F(xiàn)癥見:身痛畏寒,極度怕風怕冷,疼痛以腰背部為主,夜晚加劇,行走困難,體質(zhì)極度消瘦,需要有人攙扶,氣短懶言,行動困難,面色青黑,呻吟不止,納呆腹脹,夜不能眠,應用安眠藥也無法入睡,四肢冰涼,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沉細幾乎難以觸及。證屬脾腎陽虛,治宜回陽救逆,方用大小回陽飲加味,藥用:
附子60g(先煎),炮姜60g,炙甘草15g,三七10g,
砂仁10g,紅參10g,肉桂10g,桂枝10g,
穿山甲6g(另沖)。3付。
二診(4月5日):服藥后,有明顯的效果,怕冷稍為好轉(zhuǎn),但背痛不能伸直,夜眠稍安。方藥對證,但病重藥輕,上方藥加大劑量,藥用:
附子75g(先煎),炮姜7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紅參10g,肉桂30g,桂枝30g,
穿山甲6g(另沖)。3付。
服藥1劑,腰痛明顯減輕,但雙下肢疼痛加劇,感覺到疼痛往下走的趨勢,服藥2劑,感覺腰酸痛有反復,有收縮性痛感,不敢伸直腰,考慮筋脈不舒,(4月7日)服下方2付,以緩筋舒肌,藥用:
赤白芍各60g,炙甘草60g,山萸肉100g,全蟲10g,
蜈蚣3條。2付。與上方交替服用。
三診(4月8日):上方交替服藥后,疼痛顯著減輕,仍用4月5日方藥與4月7日方藥,各2付,交替服用。
四診(4月10日):上方藥服后,疼痛大減,夜晚可安靜入眠,自己可行走到診室(二樓),并配合理療腰背部。原方有效,仍2方交替服藥:
處方一:
附子75g(先煎),炮姜7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紅參10g,肉桂30g,桂枝30g,
穿山甲6g(另沖)。3付。
處方二:
赤白芍各60g,炙甘草60g,山萸肉100g,全蟲10g,
蜈蚣3條,皂刺30g,丹參30g。3付。與上方交替服用。
五診(4月14日):仍有身疼痛,停服處方二,調(diào)整處方一。藥用:
附子90g(先煎),炮姜8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砂仁10g,紅參30g,肉桂30g,桂枝60g,
穿山甲6g(另沖),細辛10g,麻黃10g,皂刺30g,
血竭10g。3付。
六診(4月17日):四肢不疼痛,腰部仍夜晚疼痛,可自主活動,仍用上方。3付。
七診(4月20日):晴天已經(jīng)不身疼痛,但天陰下雨時仍感覺到身疼痛,但能耐受。4月14日處方,加入下藥:
細辛30g,杜仲10g,續(xù)斷10g,骨碎補10g。3付。
復診:3個月后隨訪,身體健康,一切恢復如常。
【按語】產(chǎn)后病現(xiàn)在十分常見,但甚為難治。其原因為:一是早期治療多求治現(xiàn)代醫(yī)療手段,進行大量的理化檢查,并無法確診為什么病癥;二是由于長期延誤治療,而使病情逐漸加劇。該患者由于早期誤診誤治常達年余,而病情逐漸加劇,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想到中醫(yī)治療,此時病人已病入膏肓,而且?guī)缀跏浅闪藦U人,疼痛劇烈。如此重癥,輕描淡寫是無濟于事的,既一開始就大劑量姜桂附一齊上,且附子之量由60~90g逐漸增加,才慢慢得以起效,同時配合通經(jīng)活血之品,以加強療效,并且持久漸進得使病情慢慢痊愈。
67.心源性哮喘案
張某某,男,59歲,農(nóng)民。2008年4月1日就診。
患者曾按“哮喘”待查而住院,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除發(fā)現(xiàn)血壓160~150/100~90mmHg,時高時低,血壓不穩(wěn),彩超發(fā)現(xiàn)“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以外,其余未發(fā)現(xiàn)異常。病人長期自覺氣喘胸悶,氣短懶言,過度活動后加劇,曾到省級醫(yī)院進行診治,也未確診為什么病癥,病人自感上氣不接下氣,活動受限?,F(xiàn)癥見:自覺活動后喘息的上氣不接下氣,氣短懶言,畏寒肢冷,平臥時有時可以在夢中憋醒,動則氣喘加劇,感覺氣不夠用,血壓不穩(wěn),時高時低,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虛陽上擾,腎不納氣,治宜溫腎納氣,方用破格救心湯化裁,藥用:
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
丹參10g,砂仁10g,紅參10g,山萸肉30g,
生龍牡各30g,紫石英30g,靈磁石30g。7付。
二診(4月11日):服藥后,喘息消失,活動后也不感覺到上氣不接下氣,睡眠良好,血壓130/90mmHg,自感病減九成之多。方藥有效,按上方再進10付。
三診(4月23日):病愈,要求鞏固治療。上方藥5付,共為細末,每次10g,每天1次,水煮沸后服用。
【按語】哮喘西醫(yī)分為心源性與肺源性,而中醫(yī)則只分為寒熱兩大類。此例病人長期按“心臟病”治而無效,自感氣喘上氣不接下氣,夜間有時可以憋悶醒,并沒有哮喘的其它癥狀,考慮為虛喘。虛喘中醫(yī)認為多由腎不納氣所致。因此,方用李可老中醫(yī)的破格救心湯化裁,回陽納氣,以使納氣歸腎、歸根,因而臨床療效顯著。表明久病及腎,久病活血,對于諸多的急危重癥,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與顯著的效果。論證了李可老中醫(yī)所說的:“危急之中救陽為先”正確性。也表明筆者的信條:“扶陽助正,回陽返本”,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68.面神經(jīng)炎案
張某某,女,38歲,職工。2008年4月13日就診。
患者有“面神經(jīng)炎”病史1周余,曾治而無明顯的效果,患者在3年之內(nèi)曾連患本病,經(jīng)治而愈。1周前不慎受寒傷風,又出現(xiàn)口角歪斜,偏向左側(cè),右側(cè)面部麻木伴眼瞼不能閉合,說話構(gòu)音不清,仍感有進行加劇的趨勢?,F(xiàn)癥見:面口歪斜,口角流涎,畏寒肢冷,右側(cè)面部麻木不仁,冷感明顯,氣短懶言,四肢冰涼,舌淡胖水滑,脈沉細無力。證屬陽虛中風,治宜溫陽解表,疏風通絡,方用再造散加味,藥用:
黨參30g,附子30g(先煎),生黃芪30g,桂枝10g,
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風10g,川芎10g,
白芍10g,細辛10g,石菖蒲10g,天麻10g,
白芷10g,威靈仙10g,桃仁10g,紅花10g,
干姜30g,全蟲10g,蜈蚣2條,白附子10g,
僵蠶10g。10付。同時配合面部電療。
二診(4月22日):服藥3天,面部口角歪斜已復原七八成之多,自感右側(cè)面部已有肌力。服完藥后,面部已恢復正常,且月經(jīng)已停數(shù)月又復至。面部光澤紅潤,自感左側(cè)(健側(cè))有緊縮感,精神大振,頭目清晰,從未有過的好現(xiàn)象,上方加:白芍藥30g,威靈仙30g,丹參30g,三七10g,血竭10g,穿山甲3g(另沖)。6付,以資鞏固治療。
【按語】面神經(jīng)炎反復發(fā)作,病人甚為痛苦,加之前次治療幾個月才得以恢復,而且害怕針灸治療。因此,筆者以扶正祛邪,通經(jīng)活絡為主,方選再造散加味,且隨著服藥時間的延長,患者自感精神倍增,面部肌肉活動自如,恢復完好,特別是服藥后全身情況改善,病人對治療充滿信心,月經(jīng)復常,面色紅潤,表示出正氣的恢復,陽足血活而經(jīng)脈暢通無阻。二診之后加強養(yǎng)陰柔潤之品,以防止燥熱傷津,以加強遠期療效的鞏固。
69.夜晚發(fā)作性哮喘案
劉某某,女,38歲,市民。2008年4月10日就診。
患者有“支氣管哮喘”病史10年余,每年的春天5月份發(fā)作,到夏秋之后逐漸緩解。開始曾服用中西藥物效果不佳,后來每次發(fā)作均用激素舒喘氣霧劑吸入,來控制發(fā)作,但用藥越來越頻繁,發(fā)作時間越來越提前而時間延長?,F(xiàn)癥見:自汗,動則喘氣,夜晚12點前后發(fā)作性氣喘胸悶,憋氣,夢中憋醒,吸入激素后才能緩解入睡,平素畏寒肢冷,雙下肢尤甚,夜晚被子暖不熱,面色蒼白虛浮,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腎陽虛損,腎不納氣,治宜溫腎納氣,方用破格救心湯化裁,藥用:
附子60g(先煎),炮姜60g,炙甘草20g,三七10g,
紅參10g,砂仁10g,山萸肉60g,生龍牡各30g,
紫石英30g,靈磁石30g。3付。
二診(4月20日):服藥之后,夜晚發(fā)作消失,自感精神倍增,要求再服6劑,上方藥加上腎四味各10g,以強化療效。病情逐漸緩解,但由于不能繼續(xù)堅持服藥,而中斷治療。
再次復診:至2009年4月初,老病又犯,又開上方藥,服用18劑左右,病情又緩解,患者又中斷鞏固治療。
【按語】哮喘發(fā)作,此例病人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每年以春天五一前后;二是夜間12點前后發(fā)作。這提示兩種情況:一是春季陽氣升發(fā),升發(fā)不能,陰陽交錯,故而發(fā)作;二是夜間12點前后正是子時,子時一陽升,陽不得升,陰盛陽衰,故而發(fā)作。特別是長年治療而不能痊愈,且久病久腎。故而腎陽虧損,腎不納氣,陰邪上犯,故而陰邪上干陽道,而導致哮喘發(fā)作。治用李可老中醫(yī)破格救心湯化裁,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納氣歸腎,同時佐以活血化瘀,因而臨床療效顯著。但本病非一日之功,要想完全控制發(fā)作,長期性的鞏固治療,以徹底改變虛寒性體質(zhì)具有重要的意義。
70.產(chǎn)后頭暈汗多案
張某某,女,38歲,農(nóng)民。2008年5月1日就診。
患者在廣州剖宮產(chǎn)術(shù)后半月余,由于當時氣候炎熱,室內(nèi)空調(diào)冷風不斷,后來進行性出現(xiàn)頭痛頭暈,大汗淋漓,動作喘氣,曾按“三叉神經(jīng)痛”等病進行治療而無效。現(xiàn)癥見:畏寒肢冷,天氣炎熱,患者卻厚衣包裹與常人顯然有別,動則汗出,氣喘噓噓,頭痛頭暈,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質(zhì)略干苔薄,質(zhì)稍紅,脈沉細濡。證屬陰陽兩虛,瘀血內(nèi)阻,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調(diào),治宜平調(diào)陰陽,方用十四味建中湯加味,藥用:
黨參30g,蒼術(shù)10g,白術(shù)10g,茯苓10g,
炙甘草10g,熟地黃10g,當歸10g,川芎10g,
白芍10g,炙黃芪30g,肉桂10g,桂枝10g,
附子10g,麥冬10g,半夏10g,肉蓯蓉10g,
澤蘭30g,益母草30g,桃仁10g,紅花10g,
炮姜30g,山萸肉30g,丹參10g,三七10g,
石菖蒲10g,天麻10g,生姜10g,大棗10枚。
二診(5月6日):服上方藥3付,自汗消失,頭暈大減,病減八九成之多,但仍畏寒肢冷,方藥對證,原方再進6付。
三診(5月14日):其他癥狀均消失,只有從臥位到立位時,則有一過性眩暈,改為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合通竅活血湯,進行鞏固治療,藥用:
半夏20g,蒼術(shù)10g,白術(shù)10g,天麻10g,
石菖蒲10g,白芷10g,威靈仙10g,黨參30g,
生黃芪30g,陳皮10g,黃柏10g,干姜30g,
茯苓10g,澤瀉10g,生麥芽30g,丹參20g,
三七1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
青皮10g,雞內(nèi)金10g。3付。
【按語】產(chǎn)后多虛又多瘀,加之傷寒受風,故病人出現(xiàn)一切諸多癥狀,均派生于產(chǎn)后體虛而諸邪乘虛而入所致。故此,治療首先抓住扶正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采用大方復治的十四味建中湯加生化湯等之品,扶正為主,兼顧瘀滯這一病理環(huán)節(jié),藥后癥狀大減,且隨著方藥鞏固病癥消失。由于頭為諸陽之匯,邪去則正安,正氣上升達頭部,則清陽上升而諸邪自去,后期則采用益氣升陽之法合活血化瘀之品,則病情得以治愈。
(無膽無硫優(yōu)質(zhì)高藥效附子可聯(lián)系hzdxlzc)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