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賞析(2)予豈好辯哉
——第一單元 孟子的抱負(fù) 第一節(jié)
各位網(wǎng)友,本講座的第一單元,是“孟子的抱負(fù)”,共兩節(jié)。我們從《滕文公下》和《公孫丑下》中,分別節(jié)選了一段孟子自述其平生抱負(fù)的言論。今天先講第一節(jié),孟子解釋自己為什么不得不與人爭論是非。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問:“別人都說老師喜好辯論,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哪里是喜好與人爭辯呢?我是不得已啊!然后道出了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孟子以“一治一亂”概括人類社會誕生以來的進程,他說:“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边@里的“天下”二字,指人類社會。“生”,指誕生?!耙恢我粊y”的“一”字,表示或者,有時?!爸巍?,指太平。“一治一亂”,就是治世與亂世的交替循環(huán)。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從人類社會產(chǎn)生以來,已經(jīng)很久了,時而太平,時而動亂,總是交替循環(huán)著?!?/span>
接著,孟子以史實論證了這一歷史現(xiàn)象。
——堯在位的時代,洪水泛濫,禽獸肆虐,民眾居無定所,這是一亂。“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大禹制服了洪水,才使天下得以太平,這是一治。
——堯、舜逝世后,天下為公的大道衰微,人禍與天災(zāi)一起禍害百姓,到了商紂王之時,天下大亂。周公輔佐周武王誅殺商紂王,建立周朝,又“兼夷狄、驅(qū)猛獸”,平息了異族異類侵害之患,換來了百姓安寧,這又是一治。
——周室東遷以后,世運再次衰微,正道不明,邪說泛濫,臣弒君、子殺父這樣的暴虐行為也發(fā)生了,這又是一亂。“孔子成《春秋》”,端正綱常,昌明仁義,撥亂反正,而使亂臣賊子有所戒懼,也為實現(xiàn)天下大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以至“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孟子·滕文公下》)的混亂局面。面對這樣的亂世,孟子從“一治一亂”的歷史現(xiàn)象中得到啟發(fā),決心效法先圣,以強烈的使命感,游說諸侯,教化庶民,激濁揚清,力挽狂瀾,旗幟鮮明地與人爭論是非,落下了“好辯”的名聲。
孟子基于倫常的觀念,從維護仁義道德的立場出發(fā),對楊朱和墨子的學(xué)說思想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判,斥責(zé)楊朱和墨子的觀點是“無父無君”。因為楊朱為我,只知愛身,不知獻身報國,故曰“無君”;墨子兼愛,愛無差等,視人之父若已父,故曰“無父”。那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認(rèn)為,“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于是,他毅然決然地站出來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 ,距诐(音bì)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這里的“距”字,指抗拒。“诐行”的“诐”字,讀四聲,“诐行”,指偏邪不正的行為。所謂“距诐行”,就是抗拒偏邪不正的行為?!叭ァ?,在此指大禹、周公、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也是想要匡正人心,滅絕邪說,抵制偏頗的行為,驅(qū)除放蕩無禮的言論,來繼承大禹、周公和孔子這三位圣人。這那里是喜好辯論呢?我是不得已啊!能夠發(fā)表言論抵制楊墨邪說的人,就是圣人的門徒?。 ?/span>
從孟子闡述自己為什么“辟楊墨”的初衷來看,他所說的“不得已”,乃是一種清醒、自覺和擔(dān)當(dāng),面對戰(zhàn)爭頻仍、民生凋敝、邪說誣民、功利主義盛行的逆流,自己必須站出來,承擔(dān)起激濁揚清,力挽狂瀾,維護孔子形象和學(xué)說的歷史責(zé)任,以昌明正道。他以成為“圣人之徒”而自豪,把繼承孔子業(yè)績的“道統(tǒng)”擔(dān)在自己肩頭,通過爭論是非,治理思想學(xué)說之患,從而實現(xiàn)以道德倫理安定天下的理想,可見其抱負(fù)之遠(yuǎn)大!
當(dāng)今時代,我們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要倡導(dǎo)兼容并包,對先秦時期的儒、墨、道、法、兵等各家學(xué)術(shù)、以及后來形成的佛家學(xué)術(shù),認(rèn)真梳理和研究,吸取百家之精華,匯集八方之優(yōu)長,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fù)興服務(wù)。
附:
|原文節(jié)選|
公都子①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②久矣,一治一亂③。”
“昔者禹抑④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⑤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对姟吩疲骸值沂氢撸G舒是懲,則莫我敢承。’⑥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 ,距诐行⑦,放淫辭,以承三圣⑧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⑨也?!?nbsp;
——《滕文公下》
|注釋|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
②天下之生:天下,指人類社會。生,誕生。
③一治一亂:治世與亂世交替循環(huán)。一,或者,有時。治,太平。
④抑:抑制,引申為治理之意。
⑤兼:摒絕。
⑥“《詩》云戎狄是膺”三句:《詩經(jīng)》上說:“打擊了兇暴的戎、狄,也懲治了野蠻的荊、舒兩國,就沒有人敢抗拒我了?!闭Z出《詩經(jīng)·魯頌·悶宮》。是,語助詞,無義,表示賓語提前。膺,打擊。懲,懲治。承,抵擋,抗拒。
⑦距诐行:抗拒偏邪不正的行為。距,抗拒。诐行,偏邪不正的行為。诐,音bì.
⑧三圣:此指禹、周公、孔子。
|譯文|
公都子說:“別人都說老師喜好辯論,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我豈是喜好與人爭辯?我是不得已?。∽詮娜祟惿鐣a(chǎn)生以來,已經(jīng)很久了,時而太平,時而動亂,總是交替循環(huán)著?!?span style="font-family:Calibri">
“從前禹制服了洪水,才使天下得以太平;周公摒絕夷、狄,驅(qū)逐兇猛的野獸,才使百姓得以安寧;孔子作成《春秋》,才使亂臣賊子有所戒懼?!对娊?jīng)》上說:‘打擊了兇暴的戎、狄,也懲治了野蠻的荊、舒兩國,就沒有人敢抗拒我了?!療o父無君的人,正是周公要打擊的。我也是想要匡正人心,滅絕邪說,抵制偏頗的行為,驅(qū)除放蕩無禮的言論,來繼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這那里是喜好辯論呢?我是不得已??!能夠發(fā)表言論抵制楊墨邪說的人,就是圣人的門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