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小的鹽,當今社會的老百姓都不把它當回事,這是因為一是鹽業(yè)的發(fā)達,二是交通運輸?shù)姆奖?,可是對于國家而言,這可是關系著國家命脈的戰(zhàn)略物資!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了多次圍繞著“鹽業(yè)”而發(fā)起過的戰(zhàn)爭,有的國家甚至因丟掉了產(chǎn)鹽之地而最終被滅國!
上古時期的鹽業(yè)發(fā)展我們就不說了,一是留下的記載比較少,二是也不容易考據(jù)清楚,我們就從周朝開始講起。
周朝滅亡商朝后,占據(jù)了大量的地盤,隨著不斷的分封,諸多貴族紛紛遷往新的分封之地,但是,有一個地方是不在分封范圍之內的,那就是王畿之地的解池。
解池,位于我國山西省運城,又稱為河東鹽池,是我國著名的產(chǎn)鹽之地,應該說,在我國海鹽、井鹽制造技術沒有發(fā)展到成熟之前,誰掌握了河東鹽池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當時各國的生存命脈,因此,解池掌握在周王室手里也屬正常,周王室用其作為手段來控制著分封的諸侯。就像齊國,在初封姜子牙的時候,國都在營丘,這個地方群山環(huán)繞,進出只有一條通道,對于軍事而言,確實是易守難攻,但只屬于自守之地,直到擊敗東夷,遷都臨淄,靠近海邊后,齊國才利用魚鹽之利一躍成為春秋大國。相對于齊國,魯國的封地就好得多,可以充分利用靠近海邊的地理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魚鹽之利,這也是周初分封諸侯時的偏心??!
北方的燕國因靠近海邊,對于鹽的需求可以自給自足;南方的楚國在初期,對于鹽的需求只能仰人鼻息,通過和周朝以及巴國的交易才滿足需求,這也是楚國在立國之初,要依附于巴國的原因之一,直到楚國先祖?zhèn)兒`路藍縷、開疆擴土,東至于海才有了魚鹽之利,最終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
位于中部的晉國、衛(wèi)國,雖然和河東鹽池近在咫尺,但是也沒有辦法,只能是購買鹽的時候路途稍微近一點,價格便宜一點而已,其他的國家情況也差不多,而秦,那是只是個周王室的附庸,還不算諸侯。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在這個時期,雖然周王室對諸侯的影響力減弱,當時河東鹽池仍然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把當時最親信的虢國和虞國分封在解池附近,替他牢牢掌握這關乎國計民生之地,這也就是鄭莊公為什么要爭周王的卿士來做,最后不惜翻臉與周王開戰(zhàn),其原因就在于擔任周朝的卿士就可以獲得分配鹽的權利,這樣就也可以使自己的國家獲得更多的好處,并且可以通過分配鹽來控制其他諸侯。周王不是傻子,他也看出來鄭莊公的小心思,于是又安排了虢公來制約他。虢國一個小國,在春秋之時國家富強、軍隊強大的原因由此不言自明,可以這么說,虢國和虞國就是護佑周王室的兩位保鏢,虞國負責守衛(wèi)解池、虢國負責把守周朝出入關中的通道。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十九年),晉國滅掉了虢國,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國滅掉了虞國,占有了解池。晉獻公也是一位老成的權謀家,他并沒有先攻取虞國,如果這樣的話,他的戰(zhàn)略目的 — 占有解池,就會其他諸侯洞悉,大家肯定會反對或者群起而攻之。所以,晉獻公耍了個陰謀,先攻取虢國,虢國平日里仗著周王室撐腰,早都被其他諸侯看不上眼,攻取虢國其他諸侯的反應不會有那么大。在晉獻公最終的戰(zhàn)略目標實現(xiàn)后,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只能是干瞪眼,除了表示歡迎外沒有任何的辦法,如果不表示歡迎,那以后就不賣給你鹽!在沒有了虢國和虞國兩個國家的護佑下,周王室徹底沒落了。晉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最為強盛的國家,獨領風騷數(shù)百年之久,在當時唯有南方的楚國才能和晉國抗衡,原因也是楚國已經(jīng)做到了鹽業(yè)自給自足了。
正是河東鹽池被晉國奪取,春秋形式為之一變!這就更加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覬覦,新的爭奪就要開始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