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帝朱翊鈞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任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萬歷帝在漫長在位時間中, 卻有近三十年不上朝的歷史,消極罷工的程度令人瞠目。萬歷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執(zhí)政時間長達四十八年的萬歷帝可以說是有大功大過之人。其功在于執(zhí)政前期的朝乾夕惕,興利除弊,幾乎恢復了大明王朝的鼎盛。萬歷帝朱翊鈞6歲被立為太子,將來要治國治民。所以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皇家教育,明穆宗命賢良大臣為教官,輔導朱翊鈞學習歷朝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教訓,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駕馭臣民的本領。再加上其母李氏對他嚴格的要求,朱翊鈞學習非常用功從不懈怠,年漸長而學愈進,可以說從小就具備了成為一代明君的基本素質。
1572年朱翊鈞正式登基,繼位伊始重用能臣內閣首輔張居正。因皇帝尚年幼,故一切軍政大事均委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于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shù)。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使朝廷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整飭吏治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張居正輔政,萬歷前十年創(chuàng)造了明朝歷史上經濟最為繁榮,國力比較強盛的時期。
在軍事上,萬歷年間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平定蒙古人哱拜的叛變,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朝鮮和平定苗疆土司的叛變。通過這三場大戰(zhàn)穩(wěn)定了邊疆,鞏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給國內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相對平穩(wěn)的環(huán)境。
總體來說,在萬歷前期,剛滿二十歲的他躊躇滿志,雖然從個人來看萬歷不喜歡張居正,卻能重用并在張居正去世繼承其政治志向。一直勤奮工作,日夜不息,用行動證明了憑著自己的努力,能夠很好地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這時期的萬歷基本符合一個明君的人設。
隨著國家的穩(wěn)定,國家機器的良性運轉,按常理勤于朝政的朱翊鈞應該朝著唐宗宋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在萬歷十五年之后卻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萬歷帝開始怠政,不上朝,不見大臣。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子作長期的消極怠工,萬歷皇帝在歷史上是個空前絕后的例子。其原因眾說不一,有萬歷帝腿有殘障,行走不便,不想被朝臣看見其窘迫一說。有萬歷帝沉湎酒色,奢侈享樂一說。還有其出于報復一說。就個人觀點,更傾向于報復一說。是萬歷帝對程朱理學和傳統(tǒng)的報復,對世俗的報復。
萬歷帝年輕時,皇后無子,且皇后并不得寵。后因一時沖動臨幸宮女得一子,即長子朱常洛。按程朱理學和傳統(tǒng),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朝臣要求(沒錯,時要求)皇帝立長子朱常洛即后的泰昌帝為太子。但萬歷帝卻寵愛鄭貴妃,欲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長子常洛為太子。因為衛(wèi)道士文官不容許他廢長立幼,這一愿望就不能實現(xiàn),遂使他心愛的女人鄭貴妃為之悒郁寡歡。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他在張居正事件以后,他明白了別人也和他一樣,一身而具有“陰、“陽”的兩重性。有“陽”則有“陰”,既有道德倫理,就有私心貪欲。這種“陰”也決非人世間的力量所能加以消滅的。于是,他既不強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張,也不反對臣僚的意見,而是對這一切漠然置之。于是就有了這種消極怠工的現(xiàn)象。當然這種事情不能以圣旨的形式宣布,但在所有人看來則已洞若觀火,十分明了。
明朝初期,洪武帝為了大權獨攬,廢除了宰相制度,形成了內閣輔政的制度。這一制度在強勢的皇帝手中,權利能得到集中。但隨著皇位的更替,遇到弱勢的皇帝,皇權很容易被內閣所掌控。到萬歷帝時期,內閣早已形成規(guī)模,議事機制已變?yōu)椤巴⒆h——票擬(內閣)——批紅(皇帝或司禮監(jiān))——封駁(六科)——執(zhí)行(六部)”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進步,但對皇權卻時大大的削弱。
內閣官員需要的只是一個作為天命的代表,并不參與具體事物,其職責就是在內閣的爭端無法解決時作出強制性的仲裁。他們要求這位守成之主與日常的生活隔絕,在仲裁爭端中不挾帶個人的嗜好和偏愛以引起更多的糾紛。通俗來說就是皇帝最好毫無主見,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這樣的一個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征。
幾十年來,文官系統(tǒng)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斥他個人的意志?;实蹧]有辦法抵御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僅僅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萬歷皇帝以他的智慧明白了自己立朱常洵的計劃不能成功,就心灰意冷,對這個操縱實際的官僚集團日益疏遠,采取了長期怠工的消極。 從萬歷十五年后的三十三年,萬歷基本沒有上過朝,雖然遠離朝堂,但他仍憑借前述的政治制度和自己出色的政治能力掌控朝政,讓大明王朝這架機器正常運轉。
萬歷帝怠政近三十年為何沒有大權旁落呢?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給了皇帝懶政的機會
明中葉以后,明朝皇帝怠政偷懶是出了名的,不只是萬歷帝,諸如還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啟帝,這些人里面不只是萬歷帝一個人沒有大權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就是因為與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定下的制度有關系,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丞相制,集君權與相權于一身,雖然君權進一步集中,但皇帝自然是更累了,再者畢竟后世子孫都不是他那種猛人。
于是演變成為,建文朝出現(xiàn)內閣制度,明宣宗時太監(jiān)機構司禮監(jiān)擁有批紅權,也就是說最后形成文官集團的代表內閣和太監(jiān)勢力的代表司禮監(jiān)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調節(jié)不至于大權旁落的情況。很明顯萬歷帝怠政歸怠政,但并沒有委以太監(jiān)大權,來使內閣與司禮監(jiān)共同決定國事,而是仗著當時制度上的互相牽制,出現(xiàn)不了權臣的情況,所以自己干脆不聞不問,一心偷懶去了。
二、萬歷帝長期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
萬歷帝雖然不上朝,雖然造成“曹署多空”的惡劣情況,但還有有一點點底線的。雖然他不上朝,但對于大事還是嚴抓的,諸如萬歷三大征,就是萬歷拍板決定,并且選兵點將的。至于他理政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喜歡通過召見大臣,開個小會什么的,來處理一些必要的政務。如果萬歷是真的純粹不管了,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了,所謂他怠政偷懶其實并非是指他真的什么都不管了。
這里再說一點,隨著上世紀萬歷帝定陵的發(fā)掘,考古得出萬歷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萬歷帝偷懶的正當原因。但看待萬歷帝怠政事情,需要客觀。雖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說他就可以怠政,以至于造成“曹署多空”那種情況,最多是一個行走不方便,雖然有影響,但不至于影響那么大,所以萬歷帝整體來說,怠政是他自己偷懶的問題,跟他的腿疾沒多少關系。
三、萬歷帝打壓張居正的前車之鑒
眾所周知張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權臣,所以張居正死后,親政的萬歷帝痛恨張居正觸犯他皇帝的權威,于是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抄家。張居正之所以成為權臣,有兩個條件不可或缺,一是原來與內閣互相牽制的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竟然破天荒的與張居正站在一起,支持張居正改革。二是萬歷帝當時年幼,皇族實際當家人李太后支持張居正改革,所以張居正才可以成為權臣。張居正被清算以后,馮保被貶南京,死后亦遭清算被抄家。
而張居正被清算以后,有了這個前車之鑒,繼任的內閣首輔張四維、申時行、沈一貫等人,為了避免“專擅”罪名,所以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即使頂撞萬歷帝,那也是有限的范圍之內,反正在權力上從來不敢過分染指。這些內閣首輔為了表示自己,甚至都有些喪心病狂,像張四維反對張居正的新政,還恢復了張居正革除的官場弊政,申時行更是建議廢除張居正的考成法。
是以張居正前車之鑒在前,最有可能成為權臣的內閣首輔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心里清楚,萬歷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對權力要求太多的話,恐怕就要被收拾了。同時馮保的事情為萬歷帝敲響了警鐘。所以萬歷帝怠政偷懶時,干脆放棄了以司禮監(jiān)牽制內閣,形成朝廷正常運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現(xiàn)司禮監(jiān)馮保和內閣首輔張居正這樣強強聯(lián)合的情況,免得自己大權旁落。
還真別說,萬歷帝這招的確不錯,最起碼怠政期間沒有再出現(xiàn)司禮監(jiān)勾搭內閣,影響皇權的情況。當然弊端很明顯,就是他放著互相牽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選擇極端的不聞不問,將大明王朝距離深淵的距離又明顯的拉近了不少。
通過以上三點,由此可見萬歷帝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雖然偷懶但不至于大權旁落,但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諸如萬歷帝這種聰明人如果糊涂起來,無疑后果很嚴重,所以他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的大明江山,以至于死以后僅僅24年明朝便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