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四逆散證
? (1)陽痿案一
? 劉渡舟醫(yī)案:李x x,男,32歲。李某之妻探親而來,一路辛勞,李某卻欲當夜求歡,被其妻拒絕,因而七情受郁,竟成陽痿之證。曾多服溫補壯陽之品,無濟于事。診其六脈皆弦,舌質(zhì)紅苔白,更有胸脅痞滿。因而辨為肝氣郁結(jié)而相火悖逆,疏泄之用廢弛而陽氣內(nèi)郁不達。氣有余必化火,則內(nèi)傷其陰;又屢服壯陽之品,使陽氣更壅而氣機更阻。必當開郁理氣,兼和其陰。
柴胡12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丹皮10克,獲神10克。
? 服藥僅三劑,陽氣通暢而愈。
(2)陽痿案二
? 劉渡舟醫(yī)案:張x x,男,20歲。病人自述陽痿已3年,伴有遺精、滑精,小便黃短不利,少腹悶而不舒。脈沉弦有力,舌紅苔薄黃。此青年未婚而陽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氣郁,郁則陽氣不達故陽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動,故遺精夢滑。治宜以開郁為先。
柴胡12克,枳實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 服藥四劑后,少腹覺舒,遺精已止。原方又服六劑,病人自述晨起時陰莖已能勃起。此氣機已開,改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膽之火。服用六劑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囑其慎養(yǎng)為宜。
(3)女子陰冷案
? 劉渡舟醫(yī)案:徐x x,女,32歲。肝郁為病,胸脅脹滿,善太息,嘔吐酸苦。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自患疾以來,性欲冷淡,厭夫獨宿,神情抑郁而默然。脈沉弦,舌苔白。大凡肝腎同源,其氣相通,所以肝郁極易導(dǎo)致腎氣亦郁。腎主二陰而司生殖,腎郁氣結(jié),則機能不用,故而春情泯mǐn滅,意志消沉。當用四逆散開郁舒肝,以開腎氣之郁。
? 柴胡15克,枳實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 服藥共約七八劑而愈。
(4)陽郁挾jiā飲案
? 劉渡舟醫(yī)案:劉x x,女,33歲?;茧涓姑洕M,連及兩脅,以小腹為甚,并自覺腹中寒栗lì而冷,大便初硬后溏,有時挾血,病程已一個多月。平素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深,脈沉弦,舌苔薄白。先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湯治之,服藥三劑后,小腹脹滿明顯減輕,但腹中內(nèi)寒反而加劇,再審其舌,舌體胖而舌質(zhì)淡,苔水滑,乃知非但陽氣內(nèi)郁,并且挾jiā有水飲邪氣。
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大棗8枚。
? 服藥六劑后,諸癥全部消失,大便轉(zhuǎn)常,腹中轉(zhuǎn)溫。以四逆散加茯苓、澤瀉以調(diào)其后。
(5)氣郁厥證案
? 劉渡舟醫(yī)案:全x x,男,32歲?;颊呤肿阖世?,疼痛麻木,不堪其苦。厥冷時手足汗出,其汗出程度隨厥冷之深淺而變。厥深則汗多,厥淺則汗少。曾服附子,干姜等回陽救逆而無效。視其人體格健壯,面頰jiá豐腴yú,兩目有神,決非虛人之象。診其脈沉弦而有力,舌質(zhì)紅苔白。脈沉有力,主肝膽氣機郁結(jié)。氣郁陽結(jié),疏泄不利,則陽氣受阻不能達于四吱,所以四肢厥冷。然陽郁則熱逼津外滲故汗出。此非陽虛之寒厥,亦非陽盛之熱厥,乃是“陰陰不相順接”之氣郁厥證。用四逆散疏達氣血以通陽氣,使陰陽氣相互順接則愈。
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
? 服藥一劑后,患者自覺有氣自心下部位往下行走,直抵少腹,腹中微微而動,頓感周身輕爽,隨之而手足轉(zhuǎn)溫,汗出減少。二劑后,四肢疼痛麻木有明顯好轉(zhuǎn),但汗出仍不能止。上方中加桂枝6克,牡蠣30克,意在取桂枝配芍藥以和營衛(wèi),牡蠣斂汗以和陰陽,又服二劑,則手足轉(zhuǎn)溫,汗已止其六七,患者自以為病愈而未來復(fù)診。
過4天后,病證復(fù)發(fā),厥汗如初。為何藥已奏效而不能持久?思之良久而認識到,郁結(jié)之陽雖然已通,但被郁火所傷之陰未能及時滋補。陰不足而不能制陽。則反被陽逼而為汗;汗出更傷其陰,陽無偶而則自郁而復(fù)厥。唐人王冰曾說:“益火之源以消陰霾,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所以,郁陽之氣宜疏,而弱陰又不可不救,乃用四逆散與六味地黃湯合用,重用熟地30克,又服六劑,厥回冷消,汗出已止。此后再未復(fù)發(fā)。
? 【解說】四逆散是治療少陰陽氣郁遏,樞機不利而致四肢厥冷的主方。少陰主水火二氣,內(nèi)寓真陰真陽。心腎之水火陰陽相交既濟,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而維護水火陰陽的交濟,則有賴于少陰的樞機作用,所以說:“少陰為樞”。如果說少陽為三陽之樞,是凋節(jié)周身氣機內(nèi)外上下運動的重要樞紐,那么,少陰為三陰之樞則是調(diào)節(jié)水火陰陽的重要樞紐,少陰樞機不利,陽氣被郁,不能通達于四末,即可以導(dǎo)致四肢厥逆。四逆散中用柴胡,枳實解郁開結(jié)以疏達陽氣;芍藥配甘草利血脈以和陰氣,即所謂“治其陽者,必調(diào)其陰;理其氣者,必調(diào)其血”。根據(jù)臨床觀察,導(dǎo)致少陰氣郁致厥的原因主要是在外感熱病過程中,與過早地或過量地使用寒涼藥物,陽氣冰伏,而閉郁于內(nèi)往往有關(guān)。至于肝腎同體而由于氣郁陽結(jié)的則多屬情志所傷,亦不能排除治療之外。
少陽為樞,少陰亦為樞,其樞機所主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樞機以利陰陽之氣升降出入則一;所以小柴胡湯與四逆散皆用柴胡解郁利樞為主,然少陽氣郁,每每引起相火郁悖,所以小柴胡湯有黃芩以清之;少陰氣郁,往往導(dǎo)致氣血陰陽不利,所以四逆散中有芍藥以和之。以上將兩方異同之大概進行了分析,以備用方之參考。
77、吳茱萸湯證
? (1)胃脘疼痛案一
? 劉渡舟醫(yī)案:劉x x,男,32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現(xiàn)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間發(fā)作,伴寒戰(zhàn),嘔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脈沉弦而緩。
? 吳茱萸12克,生姜15克,黨參9克,大棗12枚,當歸15克。
? 服藥一劑,疼痛緩而吐酸減,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 三劑后疼痛止。
(2)胃脘疼痛案二
? 劉渡舟醫(yī)案: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舌質(zhì)淡嫩,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少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辨為肝胃虛寒挾飲。
? 吳茱萸9克,生姜15克,黨參12克,大棗12枚。
? 服三劑后諸癥皆消。
(3)嘔吐案
? 劉渡舟醫(yī)案:周x x,男,27歲?;悸阅I炎而住院治療,證見惡心嘔吐,泛逆酸水,至夜間則發(fā)生寒戰(zhàn),全身振栗如瘧,其人面色黧黑,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而潤,脈弦緩無力。
? 吳茱萸12克,生姜15克,黨參9克,大棗12枚。
? 共服藥五劑,嘔吐與寒戰(zhàn)皆止。惟腎炎化驗仍有蛋白。
(4)呃逆案
? 劉渡舟醫(yī)案:姜xx,女,39歲?;歼滥?,連聲不斷,聲低無力,而且心下逆滿,時時氣竄作痛,納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潤,脈弦無力,此屬胃氣虛弱,中焦運化無權(quán),肝氣挾jiā寒飲沖逆所致。
? 吳茱萸9克,生姜15克,黨參15克,大棗12枚,茯苓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陳皮15克。
? 服藥二劑,小便甚利,胃中覺寬,呃逆止而飲食增進。
(5)脘脅脹滿案
? 劉渡舟醫(yī)案:丁xx,男,53歲。胃脘及胸脅脹滿,進食后更甚,以致飲食日減,四肢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而滑,脈弦緩無力。此乃厥陰肝經(jīng)之水寒上犯胸陽,氣閉為脹,必口中多涎。
? 吳茱萸12克,生姜15克,黨參9克,大棗7枚,桂枝6克,厚樸12克。
? 服一劑則脹滿減,胸脅頓覺舒暢。上方內(nèi)增加吳茱萸為15克,加半夏,茯苓滌飲和中,共服八劑而愈。
(6)腹包游移案
? 劉渡舟醫(yī)案:楊x x,女,42歲。所訴之證甚奇,每日天將拂曉時,小腹部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從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xián,伴頭目眩暈。每次發(fā)作約2小時左右,然后自動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弦,此屬厥陰寒氣挾飲而上沖于胃,以致胃寒氣逆。治當暖肝溫胃,平?jīng)_降逆。
? 吳茱萸9克,生姜15克,黨參6克,大棗7枚,桂枝9克,茯苓12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6克,川椒炭6克,半夏9克,川楝liàn9克,黃連2克。
? 共服六劑而愈。
(7)腹痛案
? 劉渡舟醫(yī)案:閆x x,男,37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每夜子時,先左下腹發(fā)脹疼痛,繼而嘔吐酸水,伴寒戰(zhàn),頭目眩暈。夜復(fù)一夜,很有規(guī)律。舌質(zhì)淡嫩,苔白潤,脈弦緩無力。
? 吳茱萸12克,生姜12克,黨參9克,大棗12枚,當歸12克。
? 服一劑即效,連服十六劑而愈。
(8)頭痛案
? 劉渡舟醫(yī)案:陳x x,男,49歲。證見頭痛以巔頂為甚,伴眩暈,口中多涎,寐差,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弦遲無力。此厥陰水寒循經(jīng)上犯清陽所致。
? 吳茱萸15克,生姜15克,黨參9克大棗12枚。
? 服藥一劑,頭痛止而寐仍不佳,改用歸脾湯三劑而安。
? 【解說】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共有三處,一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二是“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三是“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督饏T要略》中尚有“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之文。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jīng)病變,但從其方證分析,以肝胃虛寒而氣逆為其病機特點。吳茱萸氣辛而味苦,氣味俱厚而能降為厥陰寒邪上逆之專藥,治嘔吐頭痛最佳;佐以生姜之辛散,溫胃而散飲;合參、棗甘溫補中,益氣以扶虛。全方具有溫暖肝胃,散飲降逆之特點。
從所治各個案例來看,在辨證上均有反映其病機特點的共性,即嘔惡吐酸水或多涎,舌淡嫩,苔白潤或水滑,脈弦或緩或遲而無力。臨床下治療嘔吐、胃痛、頭痛、呃逆,脅院脹滿等病癥,凡具備上述辨證共性者,用吳茱萸湯為主治,每獲良效。
在臨證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是,本證往往在夜半子時發(fā)作為甚,且伴有寒戰(zhàn)。這是因為夜半陰氣盛極,寒邪得陰氣之助而肆虐;同時,陽氣生于夜半,陽氣生則與陰寒交爭,所以證候加劇而有寒戰(zhàn)。對此仲景書中雖然沒有明言,但實際上已有所指。《傷寒論》說:“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止”。說明了厥陰氣旺之時,必然能與邪氣抗爭。
吳茱萸為三類有毒藥物,一般用量在3-6克,但用在本方中劑量宜大,可用至9-15克。一方面劑里不大不足以溫降厥陰寒邪,另一方面生姜,大棗又能監(jiān)制并緩解其毒性。
吳茱萸湯有多種加味方法。加當歸是最常用的一種。當歸性溫而潤,為肝經(jīng)血分之約,加入本方中寓有氣血兼治,溫寒而不耗血之妙。其它如胃脘痛甚者加良姜,香附;脅脘脹甚者加厚樸,半夏;氣竄氣逆合苓桂棗甘湯;頭目眩暈,心下逆滿者合苓桂術(shù)甘湯等。所加諸法,亦均與本方證的病機特點相符而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
? 78、白頭翁湯證
? (1)濕熱利案一
? 劉渡舟醫(yī)案:姜x x,男,17歲。入夏以來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雖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責,僅有少許膿血粘液。伴見口渴思飲。六脈弦滑而數(shù),舌苔厚膩。此屬厥陰濕熱下利,即唐容川所說“金木相沴lì,濕熱相煎”之證。
白頭翁12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實6克,桔梗6克。
? 服二劑后,大便次數(shù)減少,后重下墜已除。又服二劑,膿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時作痛,轉(zhuǎn)川芎藥湯二劑而愈。
(2)濕熱利案二
? 劉渡舟醫(yī)案:某婦,自訴下利腹痛,臍腹部有冷氣感。初辨為下焦有寒,氣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藥湯治之,服藥后腹痛反劇,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黃赤,舌紅苔膩,脈弦數(shù)。乃知此為厥陰濕熱下利。濕熱內(nèi)蘊,熱被濕裹,氣郁不伸,所以臍腹部位有冷氣感。
?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頭翁湯,一劑即愈。
? 【解說】白頭翁湯為治療厥陰病熱利口渴下重而設(shè)。厥陰熱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陰邪氣從陽化熱,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氣滯濕聚,熱與濕合,則成濕熱互蘊之變。濕熱下迫腸中,津被熱傷,血被熱腐,則下利膿血而口渴欲飲;氣機被壅而不暢,則里急后重而反難通。所以,白頭翁湯證的辨證要點是下利后重,便膿血,口渴欲飲。本方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涼血舒肝,臨床上用以治療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證屬于厥陰濕熱下利,無論病程長短,都能取得效果。
79、白頭翁加阿膠湯證
? 久利傷陰案
? 劉渡舟醫(yī)案:胡x x,女,73歲?;枷吕喟?,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紅白粘液,伴口干渴,兩目干澀。脈弦,舌質(zhì)紅而少苔。
? 白頭翁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秦皮10克,阿膠15克,白芍15克。
? 前后共服九劑而安。
? 【解說】白頭翁加阿膠湯,原為“產(chǎn)后下利極虛”而設(shè)。因為產(chǎn)后失血傷陰,治療時可加阿膠養(yǎng)血滋陰之藥。同樣,濕熱下利日久而傷陰血,也需要加阿膠以調(diào)之,如本案已見兩目干澀。舌紅少苔等陰傷表現(xiàn),但濕熱病變?nèi)栽?,所以用白頭翁加阿膠湯既清濕熱以止痢,又補陰血以益虛。
80、當歸四逆湯證
? (1)腰痛案
? 劉渡舟醫(yī)案:郭x x,男,28歲。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診其脈浮弦而細,證屬血虛寒凝。
當歸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6克,通草6克,大棗15枚。
? 服三劑后痛麻俱減。上方加入桃仁、紅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劑而愈。
(2)腹痛案
? 劉渡舟醫(yī)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熱畏寒,舌質(zhì)淡嫩,脈弦而細,此為厥陰內(nèi)寒證。
當歸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棗15枚,生姜12克,吳茱萸10克。
? 服藥二劑而痛止。
(3)腰腹冷痛案
? 劉渡舟醫(yī)案:白x x,女,32歲。深秋季節(jié),在田間勞動時,適值月經(jīng)來潮,因在野外就廁,當時自覺寒風吹襲下體,冷冽liè非常。不久而出現(xiàn)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難以忍耐。舌苔白潤,脈弦細。經(jīng)期風寒入客厥陰,絡(luò)脈瘀滯而為病。
當歸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細辛6克,通草6克,大棗7枚,雞血藤12克,石楠nán藤12克。
? 服藥僅二劑而痛止。
? 【解說】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厥陰血虛寒證的主方。厥陰屬肝,肝體陰而用陽,主藏血液,所以肝虛多以血虛為主。血虛則失其溫煦xù之能,因而生寒。用當歸四逆湯養(yǎng)血散寒以治之。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或沉寒冷積,或中焦寒飲,則在方中加吳茱萸,生姜以溫散沉寒。
本方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婦女經(jīng)期受寒的痛經(jīng);寒疝腹痛;寒痹關(guān)節(jié)疼痛;較嚴重的凍瘡疼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雷諾氏綜合癥而見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頭目牽引疼痛等。凡屬血虛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選用,常能獲得滿意的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