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二)、自然實驗法
(三)、測驗法
(四)、個案法
(五)、相關研究法
二、對人格的理解
1、定義
(1)、總和式定義(羅列式定義):代表人物:普林斯(M.H.Prince),認為人格就是個體一切生物的先天傾向、沖動欲求、趨向和本能以及有經(jīng)驗而獲得的傾向和趨向的總和。
(2)、輔合式定義(完形式定義):特點:把人格的各個屬性看成整體。代表人:卡米查爾(L.Carmichael):指一個人在任何發(fā)展階段的全部組織。
邁克柯迪(J.Maccurdy):認為人格是使有機體的行為具有個人特有傾向的整合。
(3)、層次性定義:把人格的各個屬性按照一定的層次進行有序的排列。
代表人:詹姆斯(W.James),把人格稱為真我,分四個層次。
一是物質的自我,包括一個人的身體、財產(chǎn)、家庭和朋友等;
二是社會的自我,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印象;
三是精神的自我,把不同層次的自我統(tǒng)一起來,協(xié)調他們之間的不協(xié)調;
四是純粹的自我,就是對自己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對自我進行認識的自我。
(4)、適應性定義: 從個體人格適應的角度。代表人:肯樸夫(E.J.Kenpf) 認為是人在對環(huán)境進行獨特的適應中所具有的那些習慣系統(tǒng)的綜合。
(5)、區(qū)別式定義:代表人:斯科恩(M.Schoen)
認為人格就是習慣傾向和情操的有組織的系統(tǒng),是起作用的整體或統(tǒng)一體,而那些習慣傾向和情操的區(qū)別一群人中任何一個成員不同于其他成員的特征。
目前,比較中肯的定義是奧爾波特的:人格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偨Y定義:認為人格是個體內部身心系統(tǒng)的動力組織,決定人的行為和思想的獨特性。
總定義:認為人格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復雜組織,賦予個人生活的傾向和模式,它像身體一樣包含結構和過程并反應天性和教養(yǎng),另外還包含過去的影響以及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建構,過去的影響包含對過去的記憶。
在中國,人格就是“個性”,來源于日本。
啟示:
(1)、人格是外國的說法,起源于希臘,中國沒有“人格”一詞;
(2)、人格并非是單一的概念,而是一類概念的綜合體。
(3)、人格是一種動力性的組織;
(4)、人格是比較穩(wěn)定的,時間上的一貫性和空間上的一致性。
2、各理論流派對人格的理解
(1)、精神分析理論(最主要的理論)
認為人的無意識對其行為方式的差異起決定作用。
(2)、特質理論(核心理論之一)
認為我們行為的穩(wěn)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核心成分特質,是一種以某種特定方式行動的相對穩(wěn)定而持久的傾向。
(3)、遺傳決定論
認為遺傳素質和心理過程決定了人格的個別差異。
(4)、行為主義和學習理論
認為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是條件反射和心理預期的結果。
三、人格心理學的歷史
1937年,美國的奧爾波特出版《人格:心理學的解釋》標志著人格心理學的誕生。
第二章精神分析學派人格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二、弗關于人格結構的動力理論學說
(一)、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
1、作為意識,弗認為是人格最表層部分,是由人能夠注意覺察到的主觀經(jīng)驗組成;
特點:具有邏輯性、時空規(guī)定性和限時性;
2、前意識位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由那些雖不能被回憶起來,但經(jīng)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有關經(jīng)驗組成。
3、無意識是人格結構的最深層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識中出現(xiàn)的心理活動和曾經(jīng)是意識領域卻被壓抑起來的心理活動。具體包括原始的沖動、各種本能,通過種族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jīng)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經(jīng)驗和創(chuàng)傷性經(jīng)驗還有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
特點:
(1)、無矛盾性:互不干擾,各人獨立(存在內容);
(2)、無時間性:不因時間而消失或減弱,不存在時間先后順序影響;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懷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現(xiàn)實性:“快樂原則”
(5)、無意識觀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較活躍,易變形;
三者關系:無意識是原動力,意識、前意識是檢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肉體過程相聯(lián)系,本我中儲存的能量為力比多,主要向軀體提供能量并儲存能量同時為自我和超我輸送能源。
生本能具備的能量叫eros,創(chuàng)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備的能量叫Thanatos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比較理智的、符合現(xiàn)實的一部分、遵循現(xiàn)實原則;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則,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三)、自我防御機制
自我為了協(xié)調人格內部產(chǎn)生的沖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較常見的:
壓抑: 最基本防御機制
否認: 消極的解釋問題是的方式
投射: 拿加別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華
設計:性別與防御機制的有關影響、性格與防御機制的有關影響。
三、弗關于性心理發(fā)展即人格發(fā)展理論
凡是能帶來愉快的滿足的體驗都叫性快樂;
人格發(fā)展過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導致的性格特點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種安全感,扮演一種被動和依賴的角色,表現(xiàn)出明顯的嫉妒和猜忌,對別人過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較悲觀,仇視別人。
(2)、肛門型特征
肛門便泌型:過分吝嗇或節(jié)約,強時間觀念,過分講究秩序、整潔。
肛門排泄型:奢侈、浪費、時間觀念不強、骯臟。
(3)、性器型特征
行為輕率、果斷、自信、自負、夸張、好表現(xiàn)、敏感、自私、自戀、人際關系不良。
男性:大男子主義思想較嚴重,對女性粗暴有敵意;
女性:追求一種男性角色或優(yōu)勢,具有男性特點。
(4)、生殖型特征(很少人達到)
愿望、理想的表現(xiàn),能控制本我并升華,能領導自己力比多能量,前幾階段正常滿足成長。
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1、自由聯(lián)想法
既是一種治療方法又是一種研究方法,基本理論依據(jù):心理決定論。
引導來訪者把存在于頭腦中的各種想象或觀念哪怕是無關緊要的荒誕的也給呈現(xiàn)出來。
2、夢的分析
兩部分組成:顯像和隱義
能回憶起來的就是顯像;隱藏于夢里地真實含義就是隱義;夢就是被壓抑的欲望形成的滿足;
內容來源于三方面:
(1)、感覺的刺激;(2)、清醒時的所思所想,夢境時再現(xiàn);(3)、本我的沖動;
夢的分析:了解夢中的各種事物所代表的含義;
夢的隱義的制作過程是一種通過符號化,更是夢想加工。
符號的心理含義:一般符號和特有符號。
夢加工的具體方式:壓縮、替換,把思想觀念轉換成視覺表象,反向作用。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無意識得以暴露的方式:
(1)、口誤,(2)、筆誤,(3)、遺忘,(4)、遺失、誤置、誤取,
(5)、誤讀、誤聽, (6)、多種錯誤的混合;
4、幽默
五、評價
既肯定理論價值對我們的影響,又否定其不可取之處。
積極意義:
1、弗在人格及其變態(tài)這種前人忽視的領域中勇敢探索,可謂開創(chuàng)性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建立第一個系統(tǒng)的人格心理學體系,其理論的廣度和深度堪稱后人的楷模;
2、弗提出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對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3、弗的研究方法是一套與實驗心理學顯著不同的研究方法,這開創(chuàng)了人格心理學的臨床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具有特殊性和一定的優(yōu)勢是對實驗心理學方法的重要補充。
局限:
1、在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問題上,過分強調無意識內容,其實意識才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最主要方面,是人和動物區(qū)別的最為顯著的特征,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高級心理機能,是人最本質性的東西,無意識只不過是人的精神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
2、弗把人和動物共有的本能,特別是性本能當成人的行為和人格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這種觀點擴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社會需要,這是一種十分偏激的還原論,將導致把人還原為動物;
3、弗的概念理論和假設 不精確的和缺乏操作性的難以通過實證性的研究加以驗證;
4、弗的體系過分依賴有關非常態(tài)的心理現(xiàn)象的材料,忽視了對正常人的人格心理資料的收集與研究,這使弗理論難以全面揭示人格的本質和規(guī)律,導致弗對人的偏面的理解。
第三章社會文化與人格理論
一、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二)、榮格的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的總體稱為“心靈”,包括一切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思想、快感和行為。
有三個層次組成: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意識:是心靈中能夠被直接感知的部分,與思維、快感、記憶和知覺有關。(Ggo)自我是意識的中心。
個體潛意識:潛意識的表層,它包括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jīng)驗或者在一開始就沒有形成意識印象的那些下意識的東西組成。
集體潛意識:最重要有力量的部分,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jīng)驗,是人類必須對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心理內容。集體潛意識主要內容是原型(Archetype or Prototype),深埋在心靈之中,不能在意識中直接表現(xiàn)。榮格認為,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對外界進行反應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構成了集體潛意識。主要的原型有:
人格面具(Persona):人在公共場合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現(xiàn)一種對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會認可。使人在社會中獲益,但過分關注人人格面具,則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阿妮瑪(Anima) 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稱男女兩性意象。阿妮瑪指男性心靈中女性成分或意象,是在漫長的歲月里男女交往所得到的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它有兩個作用:一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二提供男女之間交往的模式。
阿妮姆斯是女性心靈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其作用有二:一使女性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二獲得與男性交往的模式。阿妮瑪為男性提供了心靈中理想的女性,阿妮姆斯為女性塑造了心目中理想的男性。
陰影(Shadow):人的心靈中遺傳下來的最黑暗、隱秘、最深層的邪惡攻擊、狂暴的傾向以妖魔鬼怪或仇敵的形象投射到外部世界。包括動物所有本能,是我們本能的原始部分。
自性(Self):是集體潛意識的核心,其作用是協(xié)調人格中的其它部分代表人類達到人格統(tǒng)一和整合的力量,即自我實現(xiàn)。
(三)、榮格的人格動力理論
里比多稱之為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是一種普通的生命力,是人格的動力,在意識中它表現(xiàn)為運動或力量,在無意識中它表現(xiàn)為一種狀態(tài),共同推動人格發(fā)展,遵循守恒定律即能量永遠不會在心錄是消失只是由一種心理活動轉到別的心理活動,而且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動是有方向的,這就是熵增加原理。這種方向表現(xiàn)為前行或退行,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經(jīng)驗來滿足環(huán)境的需要;退行是指通過剝奪對立機能的能量,使其流量消失,用新的機能取代,心理值是測量心理能量的標準。人的心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或自給自足的能量系統(tǒng)。
榮格還認為,象征也是一種推動和促進心理發(fā)展的力量,它是一種有意義的意象,是自發(fā)的以潛意識中產(chǎn)生的,是原型的外化。
(四)、榮格人格發(fā)展理論
把人生劃分為四個階段:
童年時期:(從出生到青春期)逐漸形成時期;
青年時期:(從青春期到35或40歲)是心靈誕生時期;
中年時期:最為關注時期;
老年時期:回憶過去、考慮來世生活問題的時期。
(五)、榮格人格類型學說
1、態(tài)度類型
兩種類型:內傾型和外傾型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流向身體心靈過程——內傾型,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喜內省、易害羞、孤僻、安靜。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指向外部的事件、人們的情境——外傾型,愛動、好交際、渴望影響別人或被他人影響,參于、需求強烈。
2、功能類型
人類有四種機能: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
3、常見的人格類型
態(tài)度類型與功能類型的組合得出八種不同的人格類型:
外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
內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
只代表極端情況,大部分是某種占優(yōu)勢,其它兼具有。
(六)、評價
1、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2、強調人格的整體性;
3、開創(chuàng)了個體差異研究的新領域;
4、創(chuàng)立了字詞聯(lián)想實驗和情結理論;
5、研究方法的靈活性;
不足之處:
神秘色彩,集體潛意識等一些概念帶有假設性質,很難用實驗證明。
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二)、人格動力學理論
認為社會的價值觀念、人的社會性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并用“自卑及其補償”、“侵犯驅力和男性反抗”、“追求優(yōu)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征,自卑感支配著人產(chǎn)生心理活動,正是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補償?shù)男枰粩嗟匮a償而又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yōu)越努力,如此連續(xù)不斷追求優(yōu)越,便成了人生的主導動機,成了一個人發(fā)展的基本動力。
(三)、生活風格理論
個人追求優(yōu)越目標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Life style),了解生活風格的三種途徑:出生順序、早期記憶、潛意識夢境。
(四)、人體發(fā)展理論
承認遺傳的作用,只不過這種遺傳因為只有在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下才發(fā)揮作用。
“創(chuàng)造性自我”: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心理發(fā)展的活動方式。
“活動程度”:影響著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形式和水平。
(五)、社會興趣理論
每個人有與別人和諧相處的先天需要,就是社會興趣。
根據(jù)社會興趣的程度劃分四種類型的人:
統(tǒng)治—支配型;索取—依賴型;回避型;社會利益型。
錯誤的生活風格的原因: 器官缺陷、溺愛或嬌縱、受忽視或遺棄
五、艾里克森與自我心理學的發(fā)展
(二) 、自我及其統(tǒng)一性
自我是一種獨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壓迫的產(chǎn)物,是一種心理過程,包含著人的意識活動,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過程具有自主性和對內外力量的適應性。它表現(xiàn)出許多的積極的等性,如信任、希望、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等,凡是具有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對自我教育一致性或連續(xù)性的感知,常出現(xiàn)在青年的后期,表現(xiàn)在個人方面是指認識清楚自己固有的特點、愛好、理想,即確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時期。表現(xiàn)在社會方面是指追求一種社會的認同感。
(三) 、人格發(fā)展的漸成論
艾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fā)展包括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每一過程必須以其他的兩個過程為前提,并在交互作用中向前發(fā)展。中心過程是自我過程。
根據(jù)三個過程的演化,人格發(fā)展分為八個階段,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周期,每個階段都有一對沖突兩極對立構成,并形成一種危機。
1、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0-1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
2、 自主對害羞和疑慮(1-3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肛門期;
3、 主動對內疚(3-5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
4、 勤奮對自卑(5-12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潛伏期;
5、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20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
6、 親密對孤獨(20-24歲)成年早期;
7、 繁殖對停滯(25-65歲)成年期;
8、 自我整合對失望(65歲以后)成年期或老年期。
六、其它社會文化學派的人格理論
(一)、霍尼的社會文化的神經(jīng)癥理論
2、人格神經(jīng)癥與文化
神經(jīng)癥分為情景性神經(jīng)癥和人格性神經(jīng)癥,前者未表現(xiàn)病態(tài)人格,后者是由人格的變態(tài)引起的?;裟菡f:“神經(jīng)癥的實質是神經(jīng)癥的人格結構,其焦點是神經(jīng)癥傾向。”
衡量神經(jīng)癥的標準:文化標準和心理標準,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正常與否,視其文化背景而判斷,視其焦慮和對抗焦慮的防御機制而判斷。
3、神經(jīng)癥的基本焦慮說及其人際關系理論
基本焦慮是神經(jīng)癥的動力根源,滋生神經(jīng)癥的肥沃土壤。
童年期親子關系→ 基本罪惡→基本敵意→基本焦慮→防御性策略→神經(jīng)癥需要
10種需要: 友愛與贊許; 生活伴侶; 狹窄空間; 權力; 剝削;
社會認可; 自我贊許; 成就; 自主; 完美主義;
霍尼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癥最終是由人際關系的障礙引發(fā)的,他們?yōu)榱吮苊膺M一步的焦慮,往往會采用三種交往方式即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反對人群(Moving against people)和離開人群(Moving away people)。
神經(jīng)癥患者往往在各種社會交往中只使用其中的一種。
(三)、沙利文的人際關系人格理論
2、人格與人格關系
人格是在人際情景中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的,是人際關系相對持久的模式,是一個人在與要相處的社會情景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方式。
人格意象即人們對別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3、人格的發(fā)展階段說
根據(jù)人際關系特點劃分人格發(fā)展的六個階段:
⑴嬰兒期、(2)兒童期、(3)少年期、(4)前青春期、(5)青春初期、(6)青春后期。
(四)、弗洛姆的社會性格論
2、人格的理解
認為,人格是由氣質和性格共同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使人具有獨特的個體特征。氣質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會化的過程,具有動力性,且來源于人的境遇、人性中的沖突,而不是力比多,是適應社會的基礎,性格分為社會性格和個人性格。
3、性格類型
根據(jù)占主導地位的性格取向劃分:
(1)、同化過程中的取向分為:非生產(chǎn)性取向和生產(chǎn)性取向;
非生產(chǎn)性取向:接受取向、剝削取向、囤積取向和市場取向。
(2)、社會化的取向
受虐狂、施虐狂、破壞性和機械地自動適應。
七、古典精神分析與新精神分析的異同
1、關于人格結構
2、關于人格發(fā)展
3、對人性的態(tài)度
4、關于兒童發(fā)展的研究
5、關于研究方法
第四章 特質理論與人格
(一)、簡介
二、奧爾波特的特質論體系
(一)對特質(trait)的描述
一般認為,特質構成一個人完整的人格結構,特質被看作是一種神經(jīng)心理結構。
人以特質來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質來組織經(jīng)驗,沒有兩個人會有完全相同的特質,因為每個人對待環(huán)境的經(jīng)驗和反應都是不同的。
特質的特點:
1、 特質不是有名無實的;(每個人都有其“內在的、一般的行為傾向”,尋找這些傾向正是心理學的任務,而不是僅僅從理論上要人相信特質。)
2、 特質比習慣更具有一般性;
3、 特質具有動力性;
4、 特質的存在可以從實際中得到印證;
5、 一種特質對另一種特質僅是相對獨立的;
6、 特質與社會判斷或道德不同義;
7、 特質既可以是個體所具有,也可以是群體所具有;
8、 行為或習慣與特質不一致時,并不證明特質不存在。
(二)機能自主性和自我統(tǒng)一性
奧爾波特主張,即使兒童期的行為類似于成人行為,它們也未必就代表相同的潛在動機。
機能自主性(functionally autonomous)是指一個成人現(xiàn)在進行某一活動的原因不是他原來要求行動的那些原因。換言之,過去的動機與現(xiàn)在的動機并沒有機能性的聯(lián)系,一個人今天的動機是機能自主的。
奧爾波特對兒童自我感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有興趣,認為
兒童出生時未把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區(qū)分開→形成身體的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完全形成;并相信個體認同感發(fā)展持續(xù)于整個成年期。
還提出“統(tǒng)我”(proprium)即“自我統(tǒng)一體”, 完善的自我機能的形成包括八個階段:
1、 軀體自我感覺(1歲);
2、 自我同一性的感覺(2歲);
3、 自尊的感覺(3歲);
4、 自我擴展的感覺(4歲);
5、 自我意向的感覺(4~6歲);
6、 理性運用者的自我形成(6~12歲);
7、 追求統(tǒng)我的形成(12歲到青春期);
8、 作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
(四)健康的成人人格
奧爾波特并不是個心理治療家,但分極力主張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則上不能由動物、兒童、神經(jīng)癥的研究引申而來,因為兩者的動機不同,神經(jīng)癥在于動機的過去,而健康人格則在于未來。
健康人格的六個特點:
1、 自我廣延的能力(capacity for self extension);
2、 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
3、 情緒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
4、 具有現(xiàn)實性知覺;
5、 具有自我客觀化(self-objectification)
6、 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三 評價
貢獻:
1、 重視人格的個體性,使心理學家有可能將研究的各種變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決心理學長期來對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講解的困境;
2、 創(chuàng)立了動機功能的自主理論;
3、 率先擺脫了精神分析論者病態(tài)取向,而企圖建立常態(tài)人格理論的做法;
4、 他的紙筆測驗對“支配-順從”和價值類型的測試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局限:
1、 強調個體研究而非尋求普遍規(guī)律;
2、 奧爾波特的理論不易進行實證性研究;
3、 割裂了人類與動物、兒童與成人、正常人與非正常人之間的聯(lián)系;
4、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以損失潛意識為代價而過分注重行為的意識層面,注重內部原因而忽視了外部作用;
第二節(jié)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二、卡特爾的特質因素分析論體系
卡特爾大部分工作的中心目標是要發(fā)現(xiàn)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采用的是一種復雜的統(tǒng)計技術—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及其簡單說明
因素分析的基本要點是相關的概念,根據(jù)各測驗間的相關可以提出這樣假設:
1、 兩個測驗若測得為同一種能力,則會有較高的相關;
2、 兩個測驗相關程度表明所測的兩種內容的類似程度;
(二)、因素分析的材料來源
分為三種:生活記錄材料(L-data)、問卷材料(Q-data)和客觀測試材料(T-data).
(三)、特質分類
特質的概念是卡特爾理論中最重要的內容。
1、 個別特質與共同特質
個別特質(unique traits):某個人具有的特質;
共同特質(common traits):一個社區(qū)或一個集團成員所具有的特質。
2、 表面特質與根源特質
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只是特質原來的集合……這種集合只是表現(xiàn)了許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聚集在一起而已。”
根源特質(source traits):是人格的內在因素,是人格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個人行為的最終根源。
根源特質控制著表面特質聚集的變量,每一種表面特質都源于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且一種根源特質能夠影響多種表面特質。
3、 動力特質(dynamic traits)
卡特爾提出三種主要的動力特質:能(erg)、外能(metaerg)和輔助(subsidization)。
能:可以把卡特爾的能看作是本能的同義詞,是一種具有動力性質的素質根源,它與內驅力、需求或本能極其相似。
外能:也是一種動力性根源特質,來自環(huán)境及外界因素,屬于環(huán)境鑄模性特質。又可以分為情操和態(tài)度,態(tài)度比情操更具特異性。
能與外能的區(qū)別主要是來源不同,兩者都是趨向于事物的動機性傾向,但前者為先天,后者為習得。
輔助:動力特質是層層從屬的,它們之間有附屬補助的作用,這種關系即所謂輔助,情操是能的輔助者,態(tài)度是情操的輔助者。
(四)、人格的發(fā)展
強調人格發(fā)展受遺傳和環(huán)境兩者相互作用。但他的理論的獨到之處是對于每種特質都努力找到遺傳及其特殊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
卡特爾認為,特質發(fā)展涉及三種學習類型:經(jīng)典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和整合學習。
整合學習則是在學習一套有層次組織的反應或反應的結合,給人最大的滿足。
卡特爾還認為一種特質由環(huán)境和遺傳的影響共同決定,從而創(chuàng)立“多重抽象方差分析法”(MAVA),遺傳和環(huán)境造成的差異成負相關。
三、對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的評價
貢獻:
1、在因素分析過程中得出了許多特質因素;
2、在研究中兼顧存在于個體與環(huán)境中的行為因素;
局限:
1、卡特爾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退化因素中的遺傳成分卻很少;
2、因素分析法中假定變量間成線性關系,而實際變量可能成曲線關系;
3、有些行為來自兩個變量,變量間的關系是乘倍而非加成的。
第三節(jié) 艾森克的人格類型論
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jīng)質(neuroticism)、內外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以及精神質(psychoticism)三維特征的理論。
二、艾森克的人格類型理論體系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主要是屬于層次性質的,它包括類型、特質、習慣反應和特殊反應四級水平,稱為人格層次模型 [2] 。
特殊反應(specific response,簡稱SR)是個體對一次實驗中的反應或是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反應,這種反應見到過一次,可能是個體的特征,也可能不是個體的特征。
習慣反應(habitual response,簡稱HR)是在相同環(huán)境中導致再次發(fā)生的特定反應
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將類型水平分為三個維度:
1、內外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外傾的人不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難以形成條件反射,具有情緒沖動和難以控制、愛交際、渴求刺激、粗心大意和愛發(fā)脾氣的特點 [ 。
內傾的人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情緒穩(wěn)定、好靜、不愛社交、冷淡、深思熟慮,喜歡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很少發(fā)脾氣等特點。
艾森克認為,外傾的人和內傾的人不僅在使用術語方面不相同,而且其生理構造也不一樣.在他看來,當處于無刺激﹑休息狀態(tài)時,外傾和內傾的人有著不同的大腦皮層喚醒水平.
外傾的人一般比內傾的人有著更低的皮層喚醒水平.外傾者尋求高度喚醒的社會行為。
2、神經(jīng)質(neuroticism)
艾森克模式中的第二個基本維度是神經(jīng)質,這一維度表明人格異常到正常的連續(xù)特征。
在該維度上得高分的人“情感的易變性是外顯的﹑反應過敏的,得分高的個體傾向于過于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在情感經(jīng)歷之后較難面對正常的情景” 。這種人表現(xiàn)為高焦慮,喜怒無常,容易激動 。
得分較低的人容易恢復平靜,這種人不容易焦慮,穩(wěn)重溫和,容易自我控制。
3、精神質(psychoticism)
從正常范圍過度到極度不正常范圍。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該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自我為中心的﹑攻擊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沖動的,對他人不關心的,且通常不關心別人的權利和福利”(Eysenck,1982)。
低分者則表現(xiàn)為溫柔﹑善感等特點。如果個體的精神質表現(xiàn)為明顯程度,則容易導致行為異常。
(二) 人格維度與心理障礙
人格維度與心理障礙的關系:
⑴情緒不良是高度神經(jīng)質和高度內傾的結合;
(2)各種類型的精神病態(tài)人格是高度外傾和高度神經(jīng)質的結合;
(3)精神病并不是神經(jīng)癥的嚴重化,兩者的發(fā)展不是同一方向的。
艾森克以內外傾、神經(jīng)質與精神質三種人格維度為基礎,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三)、人格結構
艾森克以神經(jīng)活動中的興奮—抑制過程為基礎構建各水平的人格層次結構。如下圖就是他對人格結構的主要觀點:
人格的結構主要包括人格的行為方式(如:行為外傾)和人格的體質方面(如:體質外傾)。
行為外傾可以通過量表如EPQ或MPI(Man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等進行測定。
體質外傾則可以在各種程度上采用實驗測得。
三、對艾森克理論的評價
貢獻:
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不僅為實驗所證實,也得到數(shù)學統(tǒng)計和行為觀察的證明,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是用途較廣的人格量表,已廣泛應用于醫(y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已被一些國家譯出或修訂。
他提出人格就可分解為有據(jù)可查﹑有數(shù)可記的要素.這是心理學家多年以來一直探討而難以確定的東西.
盡管人格的生物傾向性仍是他理論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并沒有排除環(huán)境的作用。
局限性:
艾森克的人格類型理論與傳統(tǒng)的特質理論都是一買相承的。
傳統(tǒng)特質論中存在的種種不足,人格類型理論也在所難免。
*人格的五因素結構
不難看出,無論是卡特爾的特質因素分析論還是艾森克的人格類型理論,其中心思想就是關于用以說明所有人格特質維度的數(shù)量問題.
誠然,在這一問題上或許永遠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但是在最近,研究者們在人格因素分析研究中注意到了一種驚人的一致性結果:一些使用不同人格材料的調查小組重復性地找到了五種基 本人格維度的證據(jù)。
第五章 行為主義
一、華生的行為主義思想
(二)、華生的基本主張
1、心理學研究的主題是個體行為而非意識;
2、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是客觀觀察與測量而非主觀內?。?/span>
3、心理學研究目的在于預測行為與控制行為;
4、環(huán)境是影響行為的主要因素,控制環(huán)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為;
5、由動物行為研究獲得的原理原則可用于解釋人的行為。
(三)、對人格及行為的解釋
1、情緒 是身體對特定刺激作出的反應而已,可用客觀的刺激情境、外顯的身體反應及內臟變化來解釋。
2、思維 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一連串的S—R,思維也是一連串的S—R,包含外顯言語中學會的肌肉習慣,借助手勢、皺眉、聳肩等為中介,從而把對情境的外顯反應象征化。
3、人格 人整是習慣的綜合,而習慣則是反應的綜合,是我們行為習慣系統(tǒng)的最終產(chǎn)物。
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論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與人格
1、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
“斯金納箱”,反應概率,學習即是行為反應概率的變化。
2、對人格的解釋
人格就是通過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慣常性的行為方式。
(三)、強化
1、定義:利用強化物誘使某一操作行為的概率增加的過程。
2、類型:正強化、負強化;間隔時間和頻次分為:連續(xù)強化和間歇強化。
3、強化物的來源:一級強化物和二級強化物。
4、強化的安排:
定比率強化方式,定時距強化方式,變時距強化方式,變比率強化方式。操作反應的最佳強化安排:最初使用連續(xù)強化,然后是固定時間間隔的強化,最后是變化比率強化。
(四)、消退
對待不期望的行為的合適方法是消退,而不是懲罰。
(五)、自然恢復
(六)、類化 又稱泛化、概括化,指一種條件反射建立之后,個體可能不僅對條件刺激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而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其它刺激也作出相應的反應。
(七)、分化
又稱辨別化,指個體能對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為反應。
許多人格特征都與分化有關,合適時間和情境下做出合適的行為反應,“有分寸,機智”等。
(八)、行為的塑造和矯正
三、多拉德與米勒的刺激-反應學習論
(二)、理論觀點
1、學習的四個要素:內驅力、線索、反應和強化。
2、什么是學習
3、精神現(xiàn)象與學習的關系
(1)、恐懼
(2)、語言與二級泛化
(3)、沖突
沖突類型:移置作用和挫折和攻擊
4、潛意識、神經(jīng)癥和精神治療
5、童年時代的四個關鍵訓練期
四、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
(一)、簡介
(二)行為預測理論
一種行為選擇的可能性,取決于行為者認為它所能帶來的回報(強化)的多少以及他認為實施該行為能帶來該回報的可能性(即多大的成功率)
行為潛勢BP=預期E×強化效價RV
1、行為潛勢(Behavior Potentia,BP)
對于某一個體而言,某種行為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下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預期(Expectancy,E)
表示一個人認為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如果選擇了某種行為,它能夠帶來某種相應的強化的可能性,即他自己在該情境下做出該行為會等到該結果有多大把握。
分為特殊預期和類化預期。
3、強化的效價格上漲(Reinforce Value,RV)
指行為者認為某種行為所帶來的強化結果或強化物的相對價值的大小。
4、心理情境
(三)、控制點的人格理論
問題解決類化的預期:人們在追求目標地過程中,基于各自面臨諸多問題情境時的獨特的經(jīng)驗,個體會發(fā)展出如何對情境作出最佳時期建構的類化的預期或態(tài)度。
其中人際信賴、利已傾向、內外控等方面的類化預期是比較常見的部分。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即內外控制的類化預期,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和行為后所得報酬間的關系所持的一種信念。
“當受試者知覺到某項強化跟隨他的某些行動之后而來,但又非全憑其行為而定時,在我們的文化中,會將它們視為運氣、機會或命運的結果或在其他有力的控制之下,或無法預測一因為周遭有許多復雜的力量。當一個人對條件做上述解釋時,我們稱之為外控的想法,如果個人將事件看成憑個人的行為或自己的特質而定時,則稱為內控的想法。”
(四)、適應不良與行為反應
認為一些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與否對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和適應性行為的學習十分重要。人類存在六種心理需求:認可、地位、支配、獨立、保護、愛與情感、身體舒適。行為適應不良可能的原因或表現(xiàn)類型:
低預期-高效價;沖突;缺乏能力;不適當?shù)淖畹湍繕怂剑粺o法區(qū)辨。
改變行為從兩個方面:個體的強化效價和行為預期。
五、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和社會認知論
(二)、觀察學習
1、概念:指人們僅僅通過觀察別人(榜樣)的行為就能學會某種行為的過程,又稱替代學習或模仿學習。
2、經(jīng)典觀察學習的實驗研究
3、行為習得與行為表現(xiàn)
4、替代強化
5、觀察學習的過程
注意過程 保持過程 動作再現(xiàn)過程 強化和動機過程
(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個體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種行為的主觀體驗,影響個體的行為取向和情緒。
自我效能感研究頗豐。
(四)、交互作用論
個體、個體的行為和環(huán)境三個因素存在相互作用,每個成分都可以影響和改變其他成分并且這種影響極少是單向的。
六、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簡評
第六章 人格的人本主義理論
一、第三勢力
即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由馬斯洛為首的一些具有類似觀點的心理學家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共同發(fā)起的一種心理學界的革新運動,他們既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強調本我的原始欲望和人的消極方面,又反對行為主義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xiàn)象;他們認為,心理學應以研究機能健全的人類有機體,應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fā)展,應關心的是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實現(xiàn),人類的一些積極本性,才有利于實現(xiàn)自己潛能,不斷超越自我。
而第一勢力為精神分析;第二勢力為行為主義心理學;
二、馬斯洛的人格心理學觀點
(一)、簡介
(二)、需要層次論
需要層次論是馬斯洛理論的核心,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中共有兩類需要: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這兩類需要分五個層次,以金字塔的結構形式排列,最低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社會交往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頂端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具有優(yōu)勢的一種對生存基本條件的需求。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它對其它東西毫無興趣。安全需要表現(xiàn)在人們對秩序穩(wěn)定、工作與生活保障的需求。愛是一種人際間健康的親熱的關系,包括互相依賴。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最穩(wěn)定、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氣、聲望及虛夸的奉承之上。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人類需要發(fā)展的高峰,就是一個人自我進步的強烈愿望。
一般來說,基本需要的滿足是發(fā)展高級需要、完善人格和走向自我實現(xiàn)的必由之路。低層次需要一經(jīng)滿足,高級需要就會出現(xiàn)。馬斯洛認為,高級需要為人類所特有,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較遲,這意味著更大的生物郊能即人更健康。因此,高級需要的滿足總是需要更多的前提條件,但人們往往認為高級需要的滿足具有更大的價值。于是,他們愿為高級需要的滿足犧牲更多的東西,更容易忍受低級需要滿足的匱乏。
(三)、自我實現(xiàn)論
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意味著發(fā)展真實的自我、發(fā)展現(xiàn)有的或潛在的能力。自我實現(xiàn)并不是一種終結狀態(tài),它是實現(xiàn)潛能的過程,沒有時間和質量限制。它意味著充分地使自己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你自己即多個自我統(tǒng)一。
(四)、馬斯洛的幾個人格心理學概念
約拿情緒:為了避免別人的敵意或對立,故意掩飾自己、貶低自己來避免他人的攻擊,就像圣經(jīng)上的約拿一樣,馬斯洛稱之為約拿情結。
存在性需求:存在性價值的內在需求,一般理解為人的高級需要或超越性需要如對美、正義、善良等高級存在性價值的反應。
高峰體驗:人在進入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自我狀態(tài)時感受到的一種非常闊達與極樂的瞬時體驗,此時人比其他任何時候更具有責任心、主動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最高程度的認同,人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其潛能也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三、羅杰斯的自我實現(xiàn)論
1、理論基礎:一種現(xiàn)象學的探討途徑
2、理論假設:
①、人的行為是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xiàn)傾向引導著;
②、所有人都需要積極的看待。
(三)、羅杰斯理論的核心建構—自我
自我(self):代表對自我感知的一種組織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個體對自己心理現(xiàn)象的全部經(jīng)驗。
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發(fā)展和改變的基礎,是人格能否正常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理想自我”,真實自我
(四)、機能完善者觀點
1、機能完善者的特征
2、機能完善者形成過程
(五)、自我實現(xiàn)
1、自我實現(xiàn)者的特征
2、自我實現(xiàn)受阻以恢復的過程
評價
1、羅杰斯理論是弗洛伊德第一個重要的替代者,他對人的本性持積極、樂觀的看法認為每個人都有以基本健康的方式發(fā)展、成長改變的獨特潛能;
2、羅杰斯認為人格是完整的實體,主觀世界的經(jīng)濟對行為有決定作用,是表明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3、羅杰斯強調自我概念,并把研究重點放在意識可以獲取能夠自我報告的這部分主觀經(jīng)驗上;
4、羅杰斯既強調自我與經(jīng)驗一致性需要的重要性,又強調積極自我的看待的重要性;
5、羅杰斯更注重治療過程的科學化,如Q分類技巧;
6、患者中心療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大大減少了精神分析的長期而乏味的心理過程;
7、羅杰斯理論對某些心理現(xiàn)象也難以做出精確的回答;比如什么是夢。
四、羅洛﹒梅的存在分析人格理論
(二)、理論觀點
1、存在的含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促使我們鼓起勇氣,維護和肯定自我存在的本能需要。存在包含三個方面:
1有組成生理和物理環(huán)境的內部和外部世界;—物
2他人組成的人際關系世界; —人
3自我、自我價值與潛能的自我內在世界;—已
2、人格的解釋
人格是與社會整合且具有宗教緊張的自由、獨特的個體生活過程的現(xiàn)實化。
3、人格的特征
中心性、自我肯定、參與、覺知、自我意識及焦慮
4、原始生命力—無意識
5、對人性的基本看法—人性善惡并存論
6、死亡本能等非存在形式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
五、人本主義理論的評價
貢獻:1、人本主義積極的理論提供了一種受歡迎的觀點;
2、對心理咨詢者和治療的咨詢方法產(chǎn)生重大影響;
3、其理論擴展到日常生活和其他領域如工商學等;
局限:1、用自由意志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人本主義研究與科學研究不相適應;
2、許多關鍵概念不夠清晰和難定義的;
3、依據(jù)的資料和假設帶有某種程度的主觀性,可能只被看作信念,作為科學事實并非可靠合理;
4、治療技術的有效性問題,治療技術不能幫助所有的人,只對一小部分,希望通過治療解決問題的人有幫助,對那些極端心理障礙的人幫助甚少;
第七章 人格的社會認知理論
一、威特金的認知方式論
(一)、簡介
(二)、認知方式體系
1、認知方式的定義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對外部世界某種認識活動特征或方式
2、知方式的類型
場依存型: 個體跟據(jù)視野線索做出判定的傾向
場獨立型: 個體主要依據(jù)身體經(jīng)驗線索或內部參照系統(tǒng)來做出判定的傾向
3、認知方式的特征
過程是而不是內容量;普遍性,穩(wěn)定性
4、相關研究——心理分化理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