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文身是許多
民族在早期發(fā)展階段存在的一種風習。是一種標志。其法是:用針在人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或見何圖形,刺后有染色和不染色之分,此俗在周代已有。據(jù)《事物紀原》:“今世俗皆文身,作魚龍飛仙鬼神等象,或為花卉文字。舊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吳太伯,避王季厲而之勾吳,斷發(fā)文身,以象龍子避蛟龍之患。而《
史記·越世家》言:夏后帝少帝之庶子,封于會稽,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證此,則是茲事為始于帝少康之子,因知文身斷發(fā)之為吳越俗也舊矣。”
文身最早是一種圖騰標志和成年禮結(jié)合進行,一經(jīng)文身便獲得成年人權(quán)利,可以擇偶結(jié)婚,參與氏族重大事務。此俗今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亦然存在,《臺灣府志》:“番民斷發(fā)文身,不知年歲,以稻熟為一歲,以月圓為一月。”
臺灣高山族青年有文身的習慣,姑娘在出嫁的前一兩天,必須進行文身,涂面,請人用針在自己身上和臉上刺出花紋,然后涂上顏色,這成為姑娘作新娘的標志,也成為婦女是否已婚的標志。在這里文身則已成為成人的象征了。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有些民族則將此作為表示等級身份和秘密會社成員的標志。隨著社會發(fā)展,文身本身積淀的巫術(shù)圖騰內(nèi)容,已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這種風習則以形式美被繼承了下來。據(jù)《馬克·波羅游記》:在云南卡丹和永昌市……男人有文身習俗,即在臂上、腿上刺有黑色斑狀條紋,刺法為五根針并攏,刺入皮肉,以見血為至,然后用黑色涂劑擦拭針孔,留下不滅的痕跡,這被看作一種裝飾和有體面的標志。其實這種文身不光在邊遠少數(shù)民族,在古代漢族中也有,這主要出現(xiàn)在喜歡舞槍弄棒的武士身上?!端疂G》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寫史太公向王進介紹兒子史進:“老漢的兒子從小不務農(nóng)業(yè),只愛刺槍使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老漢只得隨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錢財,投師父教他。又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繡,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九紋龍史進。”不唯史進,燕青也是文身,第六十一回:“這人是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盧員外家中養(yǎng)的他大。為見他一身雪練也似白肉,盧俊義叫一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一身遍體花繡,卻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若賽錦體,由你是誰都輸與他。”由此可見,宋明時期文身比較盛行。正因為習武者一般文身,因此這文身往往于對方有某種威懾力量?!?a class="channel_keylink" target="_blank">水滸》第七十四回,寫燕青聞聽得泰安州廟會上有山西太原人任原,擺下相撲擂臺,要贏天下好漢,一時興起,辭了宋江,下山來找任原。屆時,燕青脫了布衫,露出一身花繡,“則見廟里的看官如攪海翻江相似,迭頭價喝采,眾人都看呆了。任原看了這身花紋,急健身材,心里倒有五分怯他。” 就是太守“見了他這身花繡,一似玉亭柱上鋪著軟翠,心中大喜。”怕他身材瘦小,不是任原對手,壞了性命,做主要他和任原平分利物,抬舉他在身邊效勞。燕青不聽,管自和任原相持,不幾個回合,用智將任原顛下臺去,摔個半死。
文身風習現(xiàn)雖不如舊時風行,但仍在小范圍中存在,多在秘密黑社會組織成員中。
文身風習不唯我國有,世界上其它國家亦有。日本北海道和千島,有一個兩萬人口的少數(shù)民族——伊阿努人,此民族女人有文面習俗。主要在嘴唇和面部,在嘴唇上文出胡子的式樣。(來源:中國
風俗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