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餅·面條 先秦兩漢時代,一切面食都叫做 “餅”。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就是說,“餅”這個字是取其合并之義——合并者,拌合也,做面食必須以水和之,才能施以蒸煮煎燒。因此,古人就以“餅”來統(tǒng)稱面食;而在。餅”這個總名之下,就有了“蒸餅”、“湯餅”……之分。
湯餅,就是“面片兒湯”,古人叫做“饦”或“馎饦”。宋高承《事物紀(jì)原》卷九:“魏、晉之代,世尚食湯餅,今索餅是也。語林有魏文帝與何晏熱湯餅。即是其物出于漢、魏之間也。”又束皙《餅賦》曰:“朝事之籩,煮麥為面。則面之名,蓋自此而出也。魏世食湯餅,晉以來有不托之號,意不托之作,緣湯餅而務(wù)簡矣。”其做法是用一只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湯鍋里撕片。 “饦”即手托之義。后來,技術(shù)有了改進(jìn),不用托舉了,遂改名為 “不托”、“懷托”,訛為“馎饦”。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餅法》: “馎饦,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這說的就是撕面片兒不用手托的情形。但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又說:“湯餅,唐人謂之不托,今俗謂之馎饦矣。”看來,他當(dāng)時大概不曾見到《齊民要術(shù)》的有關(guān)記載,所以把“馎饦”之名誤為宋代才出現(xiàn)的俗稱。——這一來,時間竟被拉后了五百年!
在湯餅的基礎(chǔ)上,后來就產(chǎn)生了面條。其做法是先搟出很薄的面片,再用刀切成細(xì)條。宋代司馬光《涑水紀(jì)聞》:“京師間諠言:出軍之日,當(dāng)立點(diǎn)檢為天子。……太祖(趙匡胤)懼,密以告家人,曰:‘外間洶洶若此,將如之何?’太祖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面杖逐太祖擊之,曰:‘丈夫臨大事,可否當(dāng)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何耶?’”面杖,就是搟面杖。時當(dāng)五代末,而搟面杖已在廚房出現(xiàn),既如此,則面條的產(chǎn)生亦當(dāng)不晚于宋代。宋傳奇小說對湯餅已有記述。如《李師師外傳》寫徽宗夜至李師師家,為師師所奏琴曲而傾倒,當(dāng)雞唱時,“帝亟披帷出。姥聞亦起,為進(jìn)杏酥飲、棗糕、馎饦諸點(diǎn)品。……”又費(fèi)哀《盜智》,寫高郵民尉九,一日晨起,方坐肆間,有道人來食湯餅。食已,邀尉至閑處,呼為師父,且拜之。……”
《
水滸傳》第四十五回寫報恩寺和尚裴如海到潘巧云家送禮,道是“無甚罕物相送,些少掛面。幾包京棗”?!?a class="channel_keylink"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寫寶玉生日,鳳姐送的壽禮中,有“一百束上用銀絲掛面”。所謂“掛面”,就是掛在適當(dāng)?shù)胤綍窀苫蛄栏傻拿鏃l。掛面的出現(xiàn),無疑使面條的制作和食用進(jìn)到了一個新階段?!度辶滞馐贰贰ⅰ端疂G傳》等作品,還多次提到街市上有不少的面店。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九回介紹食品業(yè)五大“熟行”,排在首位的便是“賣面的”。此業(yè)如此興旺,則面條制作技術(shù)的進(jìn)步和面條食用的普遍,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清時代,面條已簡稱為“面”。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主人請諸位用了醋,把這青菜炒肉夾了許多堆在面碗頭上,眾人舉起箸來吃。余殷吃的差不多,揀了兩根面條,在桌上彎彎曲曲做了一個來龍。”這里,先推出“面碗”,再從“面碗”里“揀”出“面條”,可見“面”和“面條”完全是同一關(guān)系。又,《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寫寶玉生日“吃面”,芳官沒有入席,說是“吃不慣那個面條子”。這也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面”和“面條”是同一關(guān)系, “面”,就是“面條”的簡稱。
面條既已大行于世,湯餅退位了沒有呢?沒有?!读凝S志異·伍秋月》寫王鼐死二日后復(fù)蘇,“便呼:‘餓死矣!可急備湯餅。’”同書《丐仙》寫針灸醫(yī)生高玉成惜貧:一日,“丐者索湯餅,仆怒訶之。高聞,即命仆賜以湯餅。”這里,湯餅競擔(dān)當(dāng)起了療饑救死的重任,可見,它的地位仍很牢固。
此外,湯餅還有一些特殊的用途。如南朝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寫道,何晏姿容很美,面色白皙可愛,魏明帝懷疑他是搽了粉的。適當(dāng)炎夏,魏明帝就故意給何晏吃滾熱的湯餅。何晏吃得滿臉是汗,忍不住用他那朱紅的衣袖擦臉,擦過后,臉色卻更加白皙。在這個故事中,湯餅竟被用于探察別人是否搽粉。又如,宋代歐陽修、宋祁所著《新唐書·玄宗王皇后傳》有言:“陛下獨(dú)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這個記載告訴我們,古時有生日吃湯餅的習(xí)慣。大約正是這個習(xí)慣,后來演變成了為三日,小兒作“湯餅會”(或稱“湯餅宴”、“湯餅筵”)的風(fēng)俗?!队魇烂餮浴返谑韺懙?,倪太守耄老得子,子滿三朝,太守滿八十,人們來賀太守生日,太守就便開筵,“一來為壽誕,二來小孩兒三朝,就當(dāng)個湯餅之會。”——在這個故事中,湯餅又成了喜慶的象征。(來源:中國
風(fēng)俗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