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一個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這里是閩南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海島風(fēng)光,品嘗到地道的閩南美食,感受到濃郁的閩臺情緣。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漳州還有一座隱藏在繁華鬧市中的千年古城,有著國寶級的古建筑群,那就是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位于漳州市薌城區(qū),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qū),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唐宋以來“枕三臺、襟兩河”的自然風(fēng)貌、“以河為城、以橋為門”的筑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fēng)、臺僑緣”這五種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漳州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從漳浦李澳川徙至龍溪縣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現(xiàn)址。宋咸平二年(999年),漳州挖掘濠溝環(huán)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又對古城進行改造擴建,加設(shè)西濠,又于西南隅鑿水門,接潮汐,通舟楫,豎木柵,圍長15里。嘉定四年(1211年)開始用石塊砌東門墻,高17級臺階,長約500丈。紹定三年(1230年),再砌西、南、北三面墻,石階20級,高約1.7丈,總長2500多丈,并筑譙樓、哨所,共設(shè)7個城門。元至正二年(1366年),拆除舊城墻,將東、西、北三面城墻縮入,重新砌石筑墻,周長縮至2173丈。明初,再度修復(fù)時加筑女墻、譙樓。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城墻,再建敵臺、望樓和城頂譙樓,接著又建起了一直作為古代漳州標志性建筑的威鎮(zhèn)閣(俗稱八卦樓)。清順治、康熙年間又先后多次重修。歷史上漳州城是閩西南汀漳龍的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中心,粵廣往來京畿必經(jīng)漳州,因而城市發(fā)展較為迅速,明清時民間有城內(nèi)“九街十三巷”的說法。民國七年(1918年)五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興師援閩,主政漳州并建立“閩南護法區(qū)”。按照三民主義的建國方略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設(shè)新社會”的口號,成立工務(wù)局,1919年4月起歷時一年半,進行了拆城墻、拓街道、辟公園、筑堤岸、建碼頭、修新橋、開公路等大規(guī)模市政建設(shè),使漳州城邁入了現(xiàn)代城市的門檻。漳州舊府衙及后花園辟為“漳州第一公園”,1927年1月更名中山公園,成為福建省歷史最悠久、最具“中山元素”的中山公園。當時共有35條街道進行了拓寬取直、鋪設(shè)路面,始興南路(古稱新府路)就是拆古城墻的石料鋪砌而成,是現(xiàn)存唯一的百年石板路;共和路(古稱舊府路)、博愛道等一些具有現(xiàn)代民主色彩的街道名稱就是由那時起命名并保留。在改造道路的同時,沿街兩側(cè)建筑同步改造成二至三層的樓房,整齊中富有變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等還建成了“五腳距”(騎樓)式“竹篙厝”,賦漳州城市面貌以強烈的地域特征。漳州古城的建筑和人文底蘊還都集中展示出早期民國的風(fēng)貌,給人一種時光倒流回到民國時代的“錯覺”。
漳州古城的建筑風(fēng)格多樣,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區(qū)、民國風(fēng)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等特色。漳州古城內(nèi)擁有漳州府文廟大成殿、“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廟)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簡大獅避難處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衙舊址、東西橋亭及宋濠等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廟宇-伽藍廟,以及楊騷故居、徐氏家廟、小姐樓、教堂和僑村等特色建筑,還完整地保存了騎樓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閩南風(fēng)格民居等三大類古民居建筑。這些古建筑群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也是漳州古城的文化符號和城市記憶。
漳州府文廟,是漳州城內(nèi)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于北宋時期,是中國四大孔廟之一,是漳州文化的發(fā)源地和傳承地。漳州府文廟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共有殿堂、亭臺、樓閣、廊房等建筑物60余座,分為前、中、后三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崇圣門、崇圣殿、崇圣后殿等。其中,大成殿是漳州府文廟的主體建筑,也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大成殿,建于明代,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氣勢恢宏。殿內(nèi)供奉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神位,殿前有一對巨大的石獅,殿后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亭,碑文為清代乾隆皇帝御書。大成殿的兩側(cè)是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孔子的弟子和后裔,以及歷代儒學(xué)名家。漳州府文廟不僅是漳州古城的精華所在,也是漳州歷史文化的象征,是了解漳州文化的必到之地。
漳州古城的另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尚書探花”和“三世宰貳”石牌坊。這是一對并列的石牌坊,位于漳州古城的中心地帶,是漳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這兩座石牌坊是明代萬歷年間為紀念漳州籍的兩位進士而建的,分別是尚書探花林鴻和三世宰貳林崇。林鴻是明代萬歷十八年(1590年)的進士,探花,后任吏部尚書,是漳州歷史上唯一的探花。林崇是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的進士,后任戶部尚書,是漳州歷史上唯一的三世宰貳,即祖父、父親、自己都曾任宰相。這兩座石牌坊都是用花崗巖雕刻而成,高約10米,寬約6米,分為底座、柱身、橫額、頂部四部分,造型典雅,雕刻精美,上刻有明代萬歷皇帝的御賜題詞,是漳州古城的文化名片,也是漳州人的驕傲。
漳州古城的第三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位于漳州古城的東北角,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比干廟,也是閩南地區(qū)最大的林氏宗祠。比干廟是為紀念春秋時期的周朝忠臣比干而建的,比干是林姓的始祖,是閩南林氏的共同祖先。比干廟始建于唐代,后經(jīng)多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期的風(fēng)格,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共有殿堂、亭臺、樓閣、廊房等建筑物40余座,分為前、中、后三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后殿等。其中,大殿是比干廟的主體建筑,也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比干廟大殿,建于明代,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氣勢雄偉。殿內(nèi)供奉比干及其妻子、兒子的神位,殿前有一對高大的石獅,殿后有一座巨大的石碑亭,碑文為清代乾隆皇帝御書。大殿的兩側(cè)是東西配殿,分別供奉比干的后裔和歷代林氏名人。比干廟不僅是漳州古城的歷史見證,也是閩南林氏的祖庭,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漳州古城除了有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外,還有省級和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如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簡大獅避難處、府衙舊址、東西橋亭及宋濠等,這些都是漳州古城的歷史印記,也是漳州古城的文化資源。漳州古城還有一些特色建筑,如伽藍廟、楊騷故居、徐氏家廟、小姐樓、教堂和僑村等,這些都是漳州古城的風(fēng)景名勝,也是漳州古城的文化景觀。漳州古城的建筑風(fēng)格多樣,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區(qū)、民國風(fēng)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等特色,展示了漳州古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融合,體現(xiàn)了漳州古城的文化價值和城市魅力。
漳州古城是一座隱藏在繁華鬧市中的千年古城,有著國寶級的古建筑群,是漳州的城市名片,也是漳州的文化根脈。漳州古城是一座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一座值得我們探索和欣賞的文化寶庫。漳州古城是一座充滿了歷史和文化的古城,也是一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古城。漳州古城歡迎你來感受它的魅力,來分享它的故事,來發(fā)現(xiàn)它的美麗。漳州古城,一座不容錯過的千年古城,一座讓你流連忘返的國寶級古建筑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