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蘇軾,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宋代大詞人,在宋詞領(lǐng)域?qū)儆趲p峰人物。不過詩詞都是相通的,寫詩好的文人寫起詞來同樣不差,就像詩仙李白就曾寫下詞作《憶秦娥·簫聲咽》,不僅在南宋人編的《謫仙集》中被譽“集古今詞人,以李白為首”,這首詞更是被后世稱為“百代詞曲之祖”。而蘇軾這個大詞人,寫起詩來那也是信手拈來。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這也導(dǎo)致他的很多詞作都是借景抒情,很少有單純寫景的。就像路遇春雨,蘇軾寫下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看似寫景寫雨,實則是對于自己人生坎坷的慨嘆。而筆者本期要分享的這首來自蘇軾的詩,同樣也是一首寫雨的作品,不過在這首詩中蘇軾并沒有什么感慨抒發(fā),更多的是單純對于雨景的描寫。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jìn)蘇軾的這首妙詩。
《有美堂暴雨》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
天外黑風(fēng)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蘇軾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正值在杭州任通判,一日爬山遇上大暴雨,見眼前雄奇之景象,遂揮筆寫下這首妙詩以記之。
這首詩開篇14個字便是千古名句,沒有什么鋪墊或者過度,直接開門見山便開始對這場暴雨的描寫。腳底傳來陣陣悶雷聲,有美堂中,濃霧密布,難以揮散。詩人這樣的描寫在有些讀者看來可能有點假,畢竟我們都知道雷聲自天上而來,而烏云更是高高在上,其實詩人這樣的描寫放在這里再合適不過。要知道蘇軾所處的地方時吳山最高處的有美堂,所以這兩句的描寫看似夸大,實則是為了突出詩人所處地勢之高,在這樣的高度所見雨景自然也是與平地處所見有所不同。同時這兩句也是之后登高望遠(yuǎn)所見之景作了鋪墊。
前兩句描寫的是眼前近景,而接下來則是對于遠(yuǎn)景的描述。三,四兩句,遠(yuǎn)處天邊疾風(fēng)裹挾著烏云將海水吹得就像立起了一座高墻,驟雨也隨著疾風(fēng)從浙東渡過錢塘江向杭州城而來。風(fēng)本是無形無相之物,但是在詩人筆下卻被賦予了濃墨般的色彩,這樣的描寫其實正好對應(yīng)的就是風(fēng)中裹挾著烏云和煙塵的場景,其實同時也說明此刻天空的灰暗。而“吹海立”在這里其實是詩人的想象,并非實寫,而是為了突出風(fēng)的猛烈程度,因為在有美堂是看不到大海的。不過飛雨隨著疾風(fēng)從錢塘江翩然而至是實寫,夏天的雨本來就來的迅猛,所以“飛雨過江來”可謂是將這一場景刻畫得躍然紙上,讓人讀之似乎已經(jīng)感覺到置身于有美堂中,親眼目睹著那場暴雨的到來。
而隨著遠(yuǎn)處的暴雨翩然而至,詩人也開始對于暴雨本身的描寫。五,六兩句,雨水傾盆而下,滴入西湖之中,水花四起,水汽也氤氳而生,此時的西湖便如同一杯裝滿水的金樽,似乎隨時都要滿溢而出。迅疾的雨點打在湖面和山林中,發(fā)出陣陣如羯鼓般急切的聲音,令人聽之不由內(nèi)心一振。這兩句可謂氣勢充沛,既有寫景也有寫意,兩者交融將這場震撼人心的大雨寫得活靈活現(xiàn),讓讀者也跟著詩人一同開懷。
最后兩句,詩人則開始描寫自己對于這場暴雨的觀感。這樣磅礴的暴雨,自然也是讓詩人震撼不已,于是不由想喚醒“謫仙人”李太白,用這滿山的飛泉洗面讓他清醒,和自己一起看看這眼前的奇景,如同鮫人的居所把珠玉灑滿人間。其實在這里,蘇軾不僅是讓想這磅礴的雨水讓李白清醒讓他目睹眼前之奇景,更是想讓這磅礴的雨勢催著李白寫出美妙的詩篇,雖然這兩者看似關(guān)系不大,但這正是詩家慣用的“雨催詩”,杜甫就曾有過“片云頭上黑,應(yīng)是雨催詩”這樣的詩句。
不得不說作為豪放詞的代表人物,蘇軾不僅寫詞豪氣沖天,便是寫詩也是氣勢磅礴,絲毫不輸他的詞作。對于蘇軾的這首詞作,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