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持“性善論”的孟子,他認為人生來是具備仁、義、理、智這四樣美德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只不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為了不迷失本性,人應該注重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去吃點苦受點罪,什么勞其筋骨啦,餓其體膚啦,空乏其身啦,就有希望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圣人境界。
雖然作者不甚明白為什么注重道德修養(yǎng)要提倡餓肚子,但還是很佩服亞圣公所說的境界。但是,和孟子生活年代接近的一位仁兄,跳將出來,大聲疾呼“Objection!我反對孟子的這個觀點!仁義理智怎么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呢?人生來明明是逐利、善妒、喜好聲色才對呀。那些善端都是后天習得的,根本不是人的先天本性?!?/p>
作者:“這位兄臺,你能否做個總結陳詞?”
答曰:“一個字!人性本惡!”
作者感覺在諸子百家系列中出現(xiàn)比較頻繁的一句話是“史料中對XX生平的敘述并不詳盡,后世史家對此眾說紛紜”。這個填空題,有多項正確答案,把荀子填進去,一點都不違和。
荀子是趙國人,他的生卒年,和孟子一樣,到現(xiàn)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史記中一開頭就說荀子到齊國游學的時候已經五十歲了,后來劉向對于荀子五十游學的記錄幾乎是和司馬遷一毛一樣的(該不會是抄的吧,連錯誤都抄的一個樣)。戰(zhàn)國那個時候,能活到五十歲已經要謝天謝地了好嗎,為什么年過半百才去游學,早干嘛去了?
史學界吵了很多很多年……結合史記《春申君列傳》、《孟子荀卿列傳》、《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列傳》、《戰(zhàn)國策.楚策四》、劉向的《荀子敘錄》、桓寬的《鹽鐵輪》、《荀子》等等資料來看,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認為,司馬遷“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是筆誤,應該是年十五游學才對。五十歲去上學和十五歲去上學,差很多好嗎,一個巨大的烏龍啊。至于這個烏龍是司馬遷自己搞出來的,還是史記代代謄抄的過程中出的紕漏,這就是一個千古之謎了。
有當代學者按照上述古籍并結合前代學者的論述推算出,荀子出生的年代,大約是趙肅侯執(zhí)政末期至趙武靈王執(zhí)政前期(估摸著是公元前335至公元前316年)。他去世的時間,是在春申君被殺而他因此被解除蘭陵令職務之后不久,約公元前238至公元前235年之間。這么算起來,荀子活了八十一到一百歲左右,和孟子一樣,也是高壽而善終(若根據(jù)荀子五十歲才到齊國游學的記載,到春申君死后荀子被罷官,他怕是活了一百二三十歲不止呢)。
荀子祭酒圖
荀子在齊國,終成一代宗師,三次成為稷下學宮的祭酒,也就是做為齊國官辦高等學府最受尊敬的老師,主持公共儀式,拿著獻祭的酒并將之潑灑在地。感覺類似于漢朝的博士祭酒這個職位。那為什么三次成為祭酒?中間難道官職被擼了?或者他離開齊國,后來又回到齊國,三出三進,所以每次回來再官復原職?史記里短短一句話“三為祭酒焉”,卻可以開出如此巨大的腦洞,只是真相究竟如何,就沒人說的準了(這還是跟他的生卒年不確定有關)。
史記中講完了他在齊國的遭遇,呼啦一下就寫他到了楚國,被春申君任用為蘭陵令。但是據(jù)信荀子是在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才當?shù)奶m陵令,荀子難道從十五歲游學開始一直到投靠春申君之前都呆在齊國,沒去過別的地方?如果一直在齊國,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反復任命為祭酒?那個時候沒聽說過有固定任期制,到時間必須下臺啊。
有人說他曾經跑到燕國去了,跟燕王噲和子之就禪讓的事情展開過辯論。然而燕王噲不聽荀子勸告一意孤行,禪讓君位于子之,結果引起內亂,齊宣王在公元前314年趁機發(fā)兵攻燕,差點滅了燕國。 “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故身死為僇?!睂O卿就是荀子,漢朝避諱而改稱孫卿,《韓非子》里這句話,說的就是荀子在燕國的遭遇。根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學生記錄老師的事跡,可信度應該挺高的吧。但是這樣算起來,荀子十五歲在齊國游學,再是青年才俊,怎么也得二十歲出頭才能做到祭酒吧;然后跑到燕國,燕國公元前314年大亂差點被齊國吞并之時,就算他還是二十幾歲,等他到楚國為蘭陵令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55年,這時的荀子就已經八十多歲了;在這個職位上一直做到后臺老板春申君于公元前238年被殺,荀子他都一百歲左右了。若真有堅持上班到一百歲的壽星,為什么沒有明確記錄在史書中呢?在古代,什么都不做,光活到一百歲,就已經是一項豐功偉績了。從這點上看,《韓非子》里這句話又難以讓人信服,畢竟《韓非子》里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韓非親自所寫。
荀子到底有沒有活到一百歲,有沒有去燕國,這個問題暫且擱置。除了去過楚國,荀子他還去過趙國。
《戰(zhàn)國策.楚策四》中講過一件事:荀子到楚國投靠春申君,有個門客瞎出主意,覺得荀子這樣的賢人,若是給了他一方土地去治理,保不齊就會威脅到春申君的地位。春申君采納了這個意見,“于是使人謝孫子,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贝荷昃牧硪粋€門客知道此事,又馬上建議把荀子從趙國請回來,畢竟他是當世賢人,名聲堪比伊尹和管仲。But,人家荀子都在趙國為上卿了,你還想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那是不可能滴。
荀子在趙國呆過,這事也可以和《荀子》中的內容互相印證?!蹲h兵》篇中就說“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于趙孝成王前”。趙孝成王就是在任內經歷了長平之戰(zhàn)的那個倒霉趙王,而臨武君是誰我們現(xiàn)在并不知道。盡管西漢劉向說臨武君是孫臏,拜托,孫臏是齊威王時候的人,最多活到齊宣王的年代,公元前300年之前就應該死了吧;趙孝成王是公元前266-245年在位,你叫一個死了幾十年的人如何與荀子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軍事?
非要把荀子和孫臏湊一塊,也是有人推測荀子活了一百二三十歲的原因之一。這不科學!可是和鬼谷子活了一千多歲的觀點比起來,根本是小巫見大巫。沒文化真可怕……
有人推測荀子在趙國逗留期間,長平之戰(zhàn)還沒有發(fā)生,要不然《荀子.議兵》篇開頭就會有針對性地進行戰(zhàn)前分析或戰(zhàn)后總結了,然而關于這場改變戰(zhàn)國局勢走向、震懾古今的大戰(zhàn),篇中只有一句話“韓之上地,方數(shù)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這里的上指的就是上黨,引發(fā)長平之戰(zhàn)的導火索,堪比一戰(zhàn)時的巴爾干。對于身為趙人的荀子而言,不與趙孝成王討論關系到趙國生死存亡的一戰(zhàn),不合常理。至于《議兵》中僅有的這句關于長平之戰(zhàn)的話,應該是在楚國時教導學生李斯順帶提到的。
插句題外話,網絡盛傳戰(zhàn)國最神勇的軍隊莫過于魏國武卒、秦國鐵鷹銳士、趙國胡刀騎士、齊國擊技騎士,這里應有謬誤?!盾髯?議兵》中提到過“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并且詳細描述了魏武卒的可怕戰(zhàn)斗力以及秦銳士后來居上的原因。鐵鷹銳士這個稱呼么,出自《大秦帝國》,《大秦帝國》么,是孫皓暉先生的小說。要說“鐵鷹銳士”這個名頭只是在史料基礎上稍微做了點藝術加工,那胡刀騎士是什么鬼,作者真的就不知道了。
《荀子.強國》中說,荀子還去過秦國,見過應侯范雎,把當時的秦國大大地夸獎贊美了一番。什么占據(jù)山川之險啦、民風淳樸啦、大臣奉公啦、朝堂清明啦,自商鞅變法之后,歷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四世,秦國國力強盛,非一時之幸,而是必然,“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shù)也?!?/p>
荀子不是儒家的賢人么,除了在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方面與孟子大不相同,在注重禮儀教化方面,卻是和孟子異曲同工的,他為什么會贊美法家治下、諸侯眼中視為虎狼的秦國?
首先,到了秦國見了當權者,客氣一下準沒錯啊,難道還當面說“你們太野蠻了,太殘酷了,太不像話了”?
其次,荀子很有可能也是實話實說啊。商鞅變法之后,秦人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整個秦國氣象一新。而秦孝公至秦昭王時代,對來自山東諸侯國的人才,總體上還是敬重的,當然任不任用因人而異。那時秦國的擴張也屬于溫水煮青蛙的節(jié)奏,橫掃六國、焚書坑儒、役使民夫建長城修皇陵,這些被人詬病的事都是嬴政上臺以后的事,那個時候荀子早就已經離開秦國了。
據(jù)推測,荀子離秦和長平之戰(zhàn)不無關系,雖說那個年代家國觀念不強,但攻城略地是一回事,屠殺四十多萬人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身為趙人的荀子,就算思想當中有與法家相似的一些共通點,但他本質上還是希望“途人可以為禹”、“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所以對秦國坑殺四十多萬趙卒,他不可能無動于衷。
西漢恒寬《鹽鐵論.毀學》中說,“李斯相秦,始皇任之,人臣無二,而荀卿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崩钏瓜嗲厥窃谒肭厝嗄曛?,那時候荀子早就死了,若是還活著,年紀還得往一百三十歲上靠。因此,《鹽鐵論》的“相秦”應該是有誤,可能只是李斯去秦國謀出路的一種說法。徒弟李斯剛去秦國的時候,荀子還活著,他對此是不贊成的,四十幾萬人說殺就殺了,那除了秦王室,還有誰是殺不得的?
至于荀子在燕國、趙國、秦國游歷過程中,具體什么時候抽空跑回了齊國,又分別逗留了多久,作者實在是沒有力氣搞清楚了。反正“三為祭酒”,從最初入齊游學那次算,后來他兩度離開齊國,又兩度重回齊國。最后那一次離開齊國,應該是齊國末代君王齊王建在位的時候。
《荀子.強國》中有這樣的描述,“則女主亂之宮,詐臣亂之朝,貪吏亂之官,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女主亂宮的現(xiàn)象,既有可能說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也有可能說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后。但荀子入秦見范雎的時候,范雎已經被封為應侯,宣太后等外戚勢力已經倒臺了。齊王建是從公元前264年繼位的,朝政由君王后輔佐,而荀子入楚為蘭陵令是公元前255年,即齊王建繼位九年時。如果說不滿女主亂宮,這女主指君王后,時間上比較吻合。
不想去秦國、不想回齊國,滿眼望去,也只有楚國,能勉強算大國了。垂垂老矣,官職大小無所謂,頤養(yǎng)天年、著書立說要緊。然而蘭陵令做了十幾年,荀子的后臺靠山春申君卻死了。
春申君死后,荀子就被罷了官。不過呢,他仍舊居于蘭陵,死于蘭陵,最后葬于蘭陵。
我是劇透分割線
有讀者說文章太長,于是想好了這篇要腰斬一半,先只寫荀子的生平。但是悲催地發(fā)現(xiàn),腰斬了以后,還是寫得很長,可能是“反正這篇會短,可以多寫一點,再多一點,再多一點”……
上一期:戰(zhàn)國版《論學區(qū)房的重要性》 | 戰(zhàn)國風云之諸子百家(十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