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葉,又稱山雞米、迷身草、山冬、地竹、淡竹米、長竹葉、林下竹、金竹葉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或中華淡竹葉的全草。
性味歸經(jīng)
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淡竹葉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
1.清熱除煩
淡竹葉甘寒,能清泄氣分實(shí)熱,并有一定的解熱作用;其既入肺、胃,又尤瀉心火,可除熱病熱擾心神之心胸?zé)?,故宜于溫?zé)嵝皻馊胗跉夥种邿?、汗出、煩渴等癥。但其作用緩和,輕證多用;若重證則功力不濟(jì),多入復(fù)方,作為石膏、知母等藥之輔佐。因本品略有清泄胃熱之功,對(duì)表證胃熱津傷所致的口渴,亦可使用。用治熱病傷津,心煩口渴,常配石膏、蘆根等藥;或配黃芩、知母、麥冬等藥,如《醫(yī)學(xué)心悟》淡竹葉湯。
2.利尿通淋
淡竹葉性寒能清瀉心胃實(shí)火,甘淡能滲濕利尿。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瘡及移熱小腸熱淋澀痛,可配滑石、白茅根、燈心草等藥。
藥理作用
主要成分有三萜化合物,蘆竹素、白毛素、無羈萜、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亦含有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jī)酸、糖類。本品水浸膏有退熱作用;本品利尿作用較弱,而增加尿中氯化物排出量的作用則較強(qiáng);其粗提物有抗腫瘤作用;其水煎劑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
對(duì)癥驗(yàn)方
1.熱病余熱未凈,心煩口渴:淡竹葉、太子參、麥門冬、北沙參各9克,生石膏12克(先煎),生甘草4.5克。煎服。
2.口舌糜爛:鮮淡竹葉30克,木通9克,生地黃9克。水煎服。
3.口腔炎,牙周炎,扁桃體炎:淡竹葉30~60克,犁頭草、夏枯草各15克,薄荷9克。水煎服。
4.咽喉腫痛:淡竹葉30克,山梔子根15克。煎服。
5.肺炎:鮮淡竹葉30克,三椏苦9克,麥冬15克。水煎服。
6.火眼痛:淡竹葉9~15克。加白糖煮豆腐吃。
適宜人群
適合熱病煩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小兒驚啼、肺熱咳嗽、胃熱嘔噦、小便赤澀淋濁等患者。
禁忌人群
1.性寒涼胃,內(nèi)傷生冷、脾胃虛寒等證不宜單味藥大量長期服用。
2.甘淡滲濕,能通利小便,腎陽虛衰小便清長者不宜大量服用;小兒遺尿者忌多量久服。
3.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糖尿病者慎用。
4.淡竹葉根能破血墮胎,孕婦、先兆流產(chǎn)者禁用。
選購保存
以葉大、梗少無根及花穗、顏色青綠者為佳。置于通風(fēng)干燥的地方儲(chǔ)存,并防灰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