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了解到,因為退相干速度太快,你不會在宏觀世界看到量子疊加態(tài)。那么量子力學的那些“量子的”性質(zhì) —— 疊加態(tài)、隨機性、量子隧穿這些東西 —— 對宏觀世界有什么用嗎?其實物理學家一開始也不知道這些到底有啥用,惠勒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 [1] ——
“遇見量子,就如同一個遠方的探索者第一次看見汽車。這個東西肯定是有用的,而且有重要用處,但是到底有什么用呢?”
這一講開始,我們來說一些量子力學的應(yīng)用。咱們先說最大的應(yīng)用:宇宙。
我們的宇宙是這個樣子,可能多虧了量子力學。
*
只要你喜歡思辨,哪怕你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觀測手段,單憑仰望星空,你也能問出一些有意思的問題來,而且你還可能猜到答案。比如說,古代所有哲學家可能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從哪來的?古人給過各種答案,但是我敢說,最接近現(xiàn)代科學的答案,是來自中國東漢末年的年輕的天才,曹操的女婿,何進的孫子,著名的玄學家,何晏。
何晏的推理差不多是這樣的。萬事萬物各有各的形狀、顏色和聲音,但是從概念分類來說,應(yīng)該是越高級就越有普遍意義,越單一化;越低級就越具體,越多樣化。比如雞和鴨,你知道是什么樣子;但要是說“鳥”是什么,形象就不具體了;再往高走,“生命”是什么?你就根本想不出一個形狀來。那么以此類推,萬物的總起源,必定是一個沒有形狀、顏色和聲音的東西。
這個最高級的起源也好,宇宙的規(guī)律、也就是“道”也好,必定是“無”。何晏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span>
你看這比希臘神話說的“混沌生了大地女神蓋亞”、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的“水是萬物之源”是不是高級多了。如果萬物起源于水,那水又是從哪來的呢?事實上,現(xiàn)代科學認為宇宙包括了萬事萬物,而且宇宙的確有一個大爆炸式的起源:既然大爆炸之前什么都沒有,宇宙的起源就的確只能是“無”。
但是你還可以接著問一個問題:“無”,是怎么生出“有”來的呢?它為什么不一直保持“沒有”的狀態(tài)呢?
古代哲學家不可能想明白。這就得指望量子力學了。
*
在所有的學說中,量子力學是唯一一個允許事情無緣無故就發(fā)生的理論。這個原子一直都好好的,為啥突然衰變了?沒有原因。無中生有對量子力學是個日常行為,量子力學認為真空都不是真正空的,隨時隨地都會冒出一對虛擬粒子、又互相湮滅掉……那從“無”中冒出一個宇宙來,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現(xiàn)在物理學家對宇宙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并沒有達成一致,理論模型很多但是證據(jù)不足。咱們挑兩個最著名的說法,它們都涉及到量子力學。
一個是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無邊界建議(no-boundary proposal)”。1983 年,霍金和詹姆斯·哈特爾(James Hartle)提出,大爆炸并不需要一個“奇點”,宇宙的起源過程是像下面這個毽子的形狀 ——
要點是它有一個非常平滑的開始。霍金說宇宙開始之前,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 —— 既然沒有時間,那也就談不上什么“之前”了,這才是真正的“無”。宇宙處于一個量子疊加態(tài),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可以用一個波函數(shù)描寫。然后突然之間,宇宙的波函數(shù)發(fā)生了坍縮,時間開始了。最初是虛的時間,后來變成了真正的時間,再后來才是暴漲,然后才演化出萬事萬物。
霍金說我們經(jīng)歷的只是宇宙眾多可能的歷史中的一個,甚至都不是可能性最大的一個。還有很多別的宇宙也無緣無故地起源了,不過它們大多數(shù)都會因為“爆”得不夠好而立即消失,宇宙?zhèn)兙秃孟衩芭菀粯硬粩嗟仄鹪床粩嗟叵?—— 而我們這個宇宙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這個理論的缺點是它保留了太多的可能的宇宙,讓人覺得是不是有點太貴了;優(yōu)點則是它去除了“宇宙之前”的問題,并且提供了無中生有的機制。這兩個特點都是量子力學給的。
霍金的模型在科普界比較流行,這是因為霍金善于寫暢銷書。其實在學術(shù)界,另一個模型可能更受歡迎。
*
“暴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阿蘭·古斯(Alan Harvey Guth),早在 1981 年就提出了另一種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古斯的理論不需要對時間打什么主意,只要給一小塊真空區(qū)域,就有可能爆發(fā)出來一個新的宇宙。
量子力學認為真空并不是絕對“空”的。不確定性原理要求能量在哪里都不能絕對是零 —— 不然就成了確定的了。所以哪怕在真空之中,也會有一個小小的能量漲落,稱之為真空的“零點能”。這個零點能就是空間的最低能量。
古斯的提議是,同樣是出于某種量子力學效應(yīng),某一處空間會非常偶然地得到一個比零點能略高一點的能量,大約相當于比如說原子走向了第二個能級的“激發(fā)態(tài)”。這件事本來是無害的,因為那個能量也很低,發(fā)生不了什么,這就相當于是一個“假真空”。
對空間中的這一點來說,假真空的能量相當于是所有可能性之中的一個局部的最低點,而真真空的能量是全局最低點,本來假真空也比較穩(wěn)定,不會變成真真空。但是因為量子隧道效應(yīng),突然某一時刻,假真空就衰變到了真真空。結(jié)果宇宙起源了。
空間中的這一點因為假真空衰變而獲得了一點點多余的能量,這點能量提供了一個負壓力,而根據(jù)廣義相對論,這個負壓力變成了向外迸發(fā)的“反引力”,使得宇宙開始暴漲。暴漲是比“大爆炸”快得多的過程,相當于是空間各處同時發(fā)生大爆炸??臻g拉開,引力提供了負的勢能,那么根據(jù)能量守恒,空間各處就會衰變出正能量,這就是物質(zhì)的起源。最早期的物質(zhì)主要是光子,后來有了夸克、電子,又有了質(zhì)子、中子……一直到今天的宇宙。
而這一切都起源于一次量子隧穿。按古斯這個說法,宇宙起源于真空中冒的一個泡。那你可能會說,我們今天的宇宙中大部分空間也是接近真空的啊,那萬一哪個地方再冒一個這樣的泡,再來一次暴漲,創(chuàng)生一個新的宇宙,把我們現(xiàn)在這個宇宙給毀了怎么辦?這個別擔心,真空衰變的概率是極低極低的,平均發(fā)生一次的間隔時間比我們這個宇宙的年齡大了很多很多倍 [2]。
所以古斯的理論說量子力學讓宇宙起源,量子力學還讓宇宙不容易起源……而你應(yīng)該為這兩個特點都表示感謝。那到底古斯說得對還是霍金說得對呢?現(xiàn)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不管宇宙是怎么起源的,最初的暴漲都留下了一個痕跡,未來對這個痕跡做更精確的觀測,也許就能找到宇宙起源的直接證據(jù)。這個痕跡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微波背景輻射來自于宇宙最初的光,它給今天的宇宙各處提供了 2.7 K 的保底溫度,是宇宙留給天體物理學家的禮物 [3]。我們可以從背景輻射中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而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點則是,為什么宇宙是如此均勻的?
其實你仰望星空也能看出來這一點。抬眼望去,各個方向的星星差不多一樣多,并不是所有的星星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這個現(xiàn)象是物理學家心中一個信仰,叫“宇宙學原則(Cosmological principle)”:在大尺度下,宇宙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哪里都不特殊 [4]。
其實就從這個“不特殊”,哪怕沒有其他證據(jù),我們就已經(jīng)可以猜到宇宙應(yīng)該有一個起源了。不然的話宇宙這么大,各個地方距離這么遠,它們是怎么互通信息協(xié)調(diào)的,才能表現(xiàn)得如此相似的呢?這就如同社會上有一群人,雖然分布在世界各地,想法和做法卻非常相似,那你有理由懷疑它們是同一個大學畢業(yè)的。宇宙的均勻說明宇宙中的物質(zhì)以前是聚集在一起的。
宇宙起源學說,特別是暴漲理論,能解釋宇宙的均勻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宇宙要是太均勻了也不行。如果宇宙是絕對均勻的,那些基本粒子就會均勻地分布在空間各處,對吧?可是這樣一來又怎么能形成那么多恒星呢?恒星是物質(zhì)聚集的產(chǎn)物,而且根據(jù)恒星的壽命,它們必須在很早的時候就聚集了那么多物質(zhì)。之所以這里有物質(zhì)而那里沒有,恰恰說明宇宙不是絕對均勻的。
于是我們的問題又變成了宇宙為什么不是絕對均勻。我們設(shè)想,如果宇宙是無中生有于一個特別特別小的點,那單純從對稱性的角度,它的演化似乎應(yīng)該是絕對均勻的才對 —— 畢竟沒有哪個地方有理由跟別的地方不一樣。那這個不均勻,又是從哪來的呢?
答案還是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有不確定性,早期宇宙中所有的量子場都會有一些小小的波動漲落,正是那些小漲落造成了宇宙的不均勻!
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可以從微波背景輻射中看見早期宇宙漲落的信息。背景輻射中顯示宇宙早期溫度比較低的地方,對應(yīng)的引力場比較強,更容易聚集到物質(zhì),并且在后來的演化中形成恒星、星系乃至于星系團;而溫度比較高的地方,現(xiàn)在就更容易是空曠的區(qū)域。
微波背景輻射中的高溫和低溫相差多少呢?差不多是十萬分之一。量子力學這個尺度拿捏得正好:漲落再大一點,也許宇宙就太不均勻了,很多物質(zhì)會聚集在一起,搞不好宇宙演化都受影響;漲落再小一點,宇宙中就不會有日月星辰。
*
量子力學既讓宇宙起源于“無”,又讓那個“無”能生“有”;讓宇宙既能起源,又不會太容易起源;讓宇宙既是非常均勻的,又不是完全均勻的。如果不是量子力學,我們真不知道還有什么機制能提供這么好的設(shè)定。
﹉﹉﹉﹉﹉﹉﹉﹉﹉﹉﹉﹉﹉﹉﹉﹉
|劃重點
注釋
[1] 原話是 “To encounter the quantum is to feel like an explorer from a faraway land who has come for the first time upon an automobile. It is obviously meant for use, and important use, but what use?”
[2] M. Tegmark; N. Bostrom (2005). 'Is a doomsday catastrophe likely?' Nature. 438 (5875).
[3]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1:幸運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
[4] 參見《不特殊論者》。但是這個信念最近似乎受到了挑戰(zhàn):《一個常數(shù)的謎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