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膏藥方劑(中)*
 
 

名稱:柴胡石膏散
拼音:Chái Hú Shí Gāo Sàn
處方: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乾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shí)咳嗽,涕唾稠粘。
用途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林檎散
拼音:Lín Qín Sàn
處方:麻黃(去節(jié))、肉桂(去粗皮)、蒼術(shù)(去皮)、川大黃、乾葛、石膏、山梔子(去皮),各一兩半。木通、瞿麥、甘草(炙)、前胡、川芎,各一兩。藿香(用葉)、川烏頭(炮、去皮、臍),各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及時行疫癘,頭痛項強(qiáng),壯熱惡寒,腰背四肢拘急煩疼,面赤咽乾,嘔逆煩渴。
用途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林擒糝十?dāng)?shù)片,新者亦得,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計時,相次再服。衣被蓋覆,汗出為度。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追風(fēng)散
拼音:Zhuī Fēnɡ Sàn
處方:白僵蠶(去絲、嘴、炒)、全蝎(微炒)、甘草(炙)、荊芥,各二兩。川烏(炮、去皮臍)、防風(fēng)(去蘆、叉)、石膏(研),各四兩。川芎三兩,麝香(研)一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痛。又治肝臟久虛,血?dú)馑ト?,風(fēng)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jié)酸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游風(fēng),狀若蟲行,及一切頭風(fēng)。兼治婦人血風(fēng)攻注,頭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頭目,利咽膈,消風(fēng)壅,化痰涎。清頭目,利咽膈,消風(fēng)壅,化痰涎。
用途用量:每服半錢,好茶調(diào)下,食後,臨臥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黑龍圓
拼音:Hēi Lónɡ Yuán
處方:白芷(洗)二兩,軟石膏(細(xì)研)、川烏(去皮、尖、烏豆蒸三次)、南星(洗),各半斤了。麻黃(去根、節(jié))、乾薄荷葉,各四兩了。京墨(不燒)一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杵圓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中風(fēng)頭疼。
用途用量:每服一圓,薄荷湯嚼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追風(fēng)散
拼音:Zhuī Fēnɡ Sàn
處方:川烏(炮、去皮、臍、尖)、防風(fēng)(去蘆、叉)、川芎(洗)、白僵蠶(去絲、嘴、微炒)、荊芥(去梗)、石膏(煅、爛研)、甘草(炙),各一兩。白附子(炮)、羌活(去蘆、洗)、全蝎(去尾針、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蘆)、地龍(去土、炙),各半兩。乳香(研)、草烏(炮、去皮、尖)、沒藥(細(xì)研)、雄黃(細(xì)研),各一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年深日近,偏正頭痛。又治肝臟久虛,血?dú)馑ト?,風(fēng)毒之氣上攻頭痛,頭眩目暈,心忪煩熱,百節(jié)酸疼,腦昏目痛,鼻塞聲重,項背拘急,皮膚瘙癢,面上游風(fēng),狀若蟲行,及一切頭風(fēng)。兼治婦人血風(fēng)攻注,頭目昏痛,并皆治之。常服清頭目,利咽膈,消風(fēng)壅,化痰涎。
用途用量:每服半錢,入好茶少許同調(diào),食後及臨睡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白龍圓
拼音:Bái Lónɡ Yuán
處方:細(xì)辛、白芷、川芎、甘草,各等分。為細(xì)末,用藥四兩,入石膏末一斤,系煅了者,水搜為圓,每兩八粒。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一切風(fēng),遍身瘡癬,手足頑麻,偏正頭疼,鼻塞腦悶,大解傷寒,治頭風(fēng)。
用途用量:薄荷茶嚼下,每服一粒,食後服。風(fēng)蚰牙,一粒分作三服,乾揩後用鹽湯漱之,更用蔥茶嚼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清神散
拼音:Qīnɡ Shén Sàn
處方:檀香、人參(去蘆)、羌活(去苗)、防風(fēng)(去苗),各一十兩了。薄荷(去土)、荊芥穗、甘草,各二十兩。石膏(研)四十兩,細(xì)辛(去苗洗、焙)五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壅,化痰涎。治頭昏目眩,心忪面熱,腦痛耳鳴,鼻塞聲重,口眼俽動,精神昏憒,肢體疼倦,頸項緊急,心膈煩悶,咽嗌不利。
用途用量:每服二錢,沸湯點(diǎn)服,或入茶末點(diǎn)服亦得,食後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羌活散
拼音:Qiānɡ Huó Sàn
處方:前胡(去蘆)、羌活(去蘆)、麻黃(去根、節(jié))、白茯苓(去皮)、川芎、黃芩、甘草、蔓荊子(去白皮)、枳殼(去瓤、麩炒)、細(xì)辛(去苗)、石膏(別研)、菊花(去梗)、防風(fēng)(去蘆),各一兩。
制法:上為末,入石膏研勻。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氣不調(diào),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通身拘急,及風(fēng)邪寒壅,頭痛項強(qiáng),鼻塞聲重,肢節(jié)煩疼,天陰風(fēng)雨,預(yù)覺不安。
用途用量: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三、四片,薄荷三、兩葉,同煎至七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防風(fēng)湯
拼音:Fánɡ Fēnɡ Tānɡ
處方:秦艽(去苗土)、獨(dú)活(去蘆)、麻黃(去節(jié))、半夏(湯洗七次、切片)、防風(fēng)(去蘆),各二兩。升麻、防己、白術(shù)、石膏(煅)、芍藥(白)、黃芩、甘草、當(dāng)歸(去蘆)、遠(yuǎn)志(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
制法: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勻。
功能主治:治風(fēng)虛發(fā)熱,項背拘急,肢節(jié)不遂,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亦治腳氣緩弱甚效。此藥溫和,不虛人。
用途用量:每服四錢,水二中盞,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盞,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許,食後、臨臥帶熱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皂角圓
拼音:Zào Jiǎo Yuán
處方:皂角(捶碎、以水一十八兩六錢揉汁、用蜜一斤、同熬成膏),乾薄荷葉、槐角,各五兩。青橘皮(去瓤)、知母、貝母(去心、炒黃)、半夏(湯洗七次)、威靈仙(洗)、白礬(枯過)、甘菊(去枝),各一兩。牽牛子()二兩。
制法:上為末,以皂角膏搜和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氣攻注,頭面腫癢,遍身拘急,痰涎壅滯,胸膈煩悶,頭痛目眩,鼻塞口乾,皮膚瘙癢,腰腳重痛,大便風(fēng)秘,小便赤澀,及咳嗽喘滿,痰唾稠濁,語澀涎多,手足麻痹,暗風(fēng)病,偏正頭痛,夾腦風(fēng),婦人血風(fēng)攻注遍身疼痛,心怔煩躁,癮疹瘙癢,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圓,食後,生姜湯下。痰實(shí)咳嗽,用蛤粉汁下;手足麻痹,用生姜薄荷湯下;語澀涎盛,用荊芥湯下;偏正頭疼、夾腦風(fēng),用薄荷湯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龍腦芎犀圓
拼音:Lónɡ Nǎo Xiōnɡ Xī Yuán
處方:石膏(細(xì)研)、川芎,各四兩。生龍腦(別研)、生犀角、山梔子(去皮),各一兩。朱砂(研、飛)四兩(內(nèi)一兩為衣),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用白者)、細(xì)辛(去苗)、甘草(炙),各二兩。阿膠(碎炒)一兩半,麥門冬(去心)三兩。
制法:上除別研、後入外,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為圓。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化痰,除心肺邪熱,去頭面諸風(fēng)。治偏正頭痛,心怔煩郁,面熱目俽,鼻塞腦昏,痰熱咳嗽,咽膈不利。
用途用量:每服一圓至二圓,細(xì)嚼,茶、酒任下,食後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婁金圓
拼音:Lóu Jīn Yuán
處方:甘菊(去土)四兩,黃(去蘆頭)、蕈本(洗)、白僵蠶(去絲、嘴)、甘草、羌活(去苗)、麻黃(去根、節(jié))、茯苓(去皮)、芍藥、犀角(鎊),各二兩。白芷(洗)、南星(末、以牛膽汁和作餅、陰乾)、細(xì)辛(去苗、洗、焙)、人參(去蘆)、防風(fēng)(去蘆)、川芎,各一兩半。龍腦(研)、牛黃(研)、麝香(研)、白附子(炮)、天竺黃,各一兩。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天麻(去苗),各三兩。生地黃汁五升(入蜜一兩、酒二升、酥一兩半、慢火熬成膏、放冷),金箔一百片(為衣)。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地黃汁膏子搜和,每兩作五十圓,以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神志不定,恍惚去來,舌強(qiáng)語澀,心怔煩悶,口眼僻,手足曳,及風(fēng)虛眩冒,頭目昏痛,或旋運(yùn)僵仆,涎潮搐搦,卒中急風(fēng),不省人事。小兒驚風(fēng)諸,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圓,細(xì)嚼,溫酒下。若中風(fēng)涎潮不語,昏塞甚者,加至三圓,用薄荷自然汁同溫酒共半盞,化藥灌之,常服一圓,濃煎人叁湯嚼下,薄荷湯亦得。小兒每服皂莢子大,薄荷湯化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牛黃小鳥犀圓
拼音:Niú Huánɡ Xiǎo Niǎo Xī Yuán
處方:天麻(去苗)二十兩,川烏(炮、去皮、臍)、地榆(去苗、洗、焙)、玄參(洗、焙),各十兩。上四味,為細(xì)末,以水少許化蜜,同于石鍋內(nèi),慢火熬攪成稠膏,放冷,次入後藥。浮萍草(凈洗、焙)、龍腦薄荷葉(去土)、甜瓜子,各十兩。生犀、朱砂(研、飛),各五兩。龍腦(研)、牛黃(研)、麝香(研),各一兩。上為細(xì)末,與前膏子一處搜和,圓如雞頭大。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筋脈拘急,手足麻痹,語言蹇澀,口面,心怔恍惚,痰涎壅滯,頭目昏眩,肢節(jié)煩疼。及中風(fēng)癱緩,暗風(fēng)病。腎風(fēng)上攻,面腫耳鳴,下注腰腳,沉重疼痛。婦人血風(fēng),頭旋吐逆,皮膚腫癢,遍身疼痛。
用途用量:每服一圓,細(xì)嚼,荊芥茶下,溫酒亦得,不計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龍腦天麻煎
拼音:Lónɡ Nǎo Tiān Má Jiān
處方:甜瓜子(湯洗令凈)、浮萍草(揀、洗凈)、川烏(炮、去皮、臍)、地榆(去苗、刮削令凈)、黑參(洗凈、焙),各五十兩。天麻(去苗)一百兩。上六味,為細(xì)末,用雪水、白沙蜜各一十五斤零一十兩同化開,用絹袋子濾過,銀、石器內(nèi)慢火熬成稠膏。生龍腦(研)八兩,麝香(研)四兩。上為細(xì)末,除龍、麝外,用天麻烏頭膏和搜令勻,放冷,入龍、麝再搜令勻。入臼內(nèi)搗千百杵,搓為挺子。每服一皂莢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fēng)及癱緩風(fēng),半身不隨,口眼斜,語澀涎盛,精神昏憒?;蚪蠲}拘攣,遍身麻痹,百節(jié)疼痛,手足顫掉。及腎臟風(fēng)毒上攻,頭面虛腫,耳鳴重聽,鼻塞口乾,痰涎不利,下注腰腿,腳膝緩弱,腫痛生瘡。又治婦人血風(fēng)攻注,身體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乾。頭旋目眩,昏困多睡?;蚱つw瘙癢,癮疹生瘡。暗風(fēng)夾腦風(fēng),偏正頭痛,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與薄荷同嚼,茶酒任下,不計時候。治癱緩風(fēng)、并服見效。如破傷風(fēng),黑豆淋酒下。要發(fā)汗,用煨蔥。熱酒并服三服,常服亦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牛黃清心圓
拼音:Niú Huánɡ Qīnɡ Xīn Yuán
處方:白芍藥、麥門冬(去心)、黃芩、當(dāng)歸(去苗)、防風(fēng)(去苗)、白術(shù),各一兩半。柴胡、桔梗、芎、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各一兩二錢半。神曲(研)、蒲黃(炒)、人參(去蘆),各二兩半。羚羊角末、麝香(研)、龍腦(研),各一兩。肉桂(去粗皮)、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碎炒),各一兩七錢半。白乾姜(炮)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末二兩,雄黃(研飛)八錢,乾山藥,七兩。甘草(炒)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箔,內(nèi)四百箔為衣),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制法:上除棗、杏仁、金箔、二角末及牛黃、麝香、雄黃、龍腦四味外,為細(xì)末。入馀藥和勻,用煉蜜與棗膏為圓,每兩作一十圓,用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戚,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fā)狂顛,神情昏亂。
用途用量:每服一圓,溫水化下,食後服之。小兒驚,即酌度多少,以竹葉湯溫溫化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備注:
名稱:回生神膏
拼音:Huí Shēnɡ Shén Gāo
處方:牡蠣(煆粉)、干姜(炮)各一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男女陰毒傷寒外接法。
用途用量:男病用女唾調(diào)手內(nèi),擦熱緊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調(diào)手內(nèi),擦熱緊掩二乳上,得汗出愈。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卵與乳,男女之根蒂,坎離之分也,陰證大小便不通,及諸雜證陰候大小便不通者,并宜此外治法。數(shù)日不通為急,非急者勿用。

名稱:白薇丸
處方:白薇、車前子,各三分。澤蘭、太一余糧、赤石脂、細(xì)辛、人參、桃仁(去皮尖、熬)、覆盆子、麥門冬(去心)、白芷,各一兩半。 紫石英、石膏(研)、蒿本、梔子、卷柏 ,各五 分。 蒲黃、桂心,各二兩半。 當(dāng)歸、川芎、蛇床子,各一兩。干姜、蜀椒(汗)、干地黃,各三兩。茯苓、遠(yuǎn)志(去心)、白龍骨,各二兩。 橘皮(半兩)。
制法:上二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
功能主治: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熱下冷,百病皆療方。
用途用量:酒服十五丸,日再,增至四十丸,以知 為度,亦可增至五十丸。慎豬雞蒜生冷醋滑驢馬等肉,覺有娠則止。秘之,勿妄敷也。
摘錄: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備注:

名稱:人參石膏湯
處方:人參(去蘆、半錢)、石膏(一兩)、半夏(湯泡、一錢)、梔子仁(一錢)、黃芩(一錢)。川芎、白術(shù)、茯苓(去皮)、知母,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fēng)熱頭疼,精神不利,昏憒,宜服。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竹葉石膏湯
處方:淡竹葉(三十片) 石膏(三錢) 麥門冬(三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功能主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而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梔子仁湯
處方: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升麻、杏仁,各一錢。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半),柴胡(二錢),甘草(半錢)。
功能主治:治發(fā)斑煩躁,面赤咽痛,潮熱。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豆豉五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白虎加人參湯
別名:化斑湯
處方: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發(fā)斑,口燥煩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粳米一百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白虎湯
處方: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治傷寒脈浮滑者,表里有熱,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飲水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yuǎn)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大青龍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姜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柴胡升麻湯
處方:柴胡(去苗)、干葛、荊芥(去梗)、赤芍藥、石膏,各一錢半。前胡(去苗)、升麻、桑白皮、黃芩,各一錢。
功能主治: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黏。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竹葉石膏湯
處方:石膏(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炙甘草(半錢)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內(nèi)外熱熾,煩躁大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漢防己散
處方:漢防己(一兩)、黃芩(一兩)、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半)、石膏(一兩半)。赤芍藥、川芎、防風(fēng)、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炒),各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白術(shù),各半兩。
功能主治:治賊風(fēng),身體拘急,舌強(qiáng)難言,手足不遂。
用途用量: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茯神散
處方:茯神(一兩) 石膏(研、二兩) 龍齒(二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黃蓍(一兩) 甘草(炙、半兩) 石菖蒲(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防風(fēng)(三分) 遠(yuǎn)志(去心、半兩) 熟干地黃(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恍惚,心神煩亂,志意不安,或臥驚恐。
用途用量: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秦艽竹瀝湯
處方:秦艽(二兩、去苗) 竹瀝(一升) 石膏(三兩) 白茯苓(一兩半) 龍齒(一兩半) 玄參(一兩) 防風(fēng)(一兩) 生鐵(二十斤、用水二斗、煮取一斗、去鐵)
制法:上為散,入鐵汁中煮取五升,去滓內(nèi)竹瀝和勻。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狂亂走。
用途用量:不拘時,溫服二合。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守宮膏
處方:守宮(一兩、即蝎虎也)。珍珠、麝香、片腦,各一字,研細(xì)。
制法:上將守宮一個,以鐵鈐鈐定,剪子取去四足,連血細(xì)研,入珍珠麝香片腦各一字許,研細(xì)。
功能主治:治久年驚癇,心血不足。
用途用量:薄荷湯調(diào)作一服,先須用奪命散,逐下痰涎,或用吐法,次服此藥。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天竺黃丸
處方:天竺黃(一兩) 朱砂(研、水飛過、一兩) 子芩(一兩) 犀角屑(半兩) 石膏(二兩、研、水飛過) 甘草(炙、半兩) 甘菊花(三分) 防風(fēng)(三分) 苦參(三分)
制法:上為末,入別研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熱毒風(fēng),心神煩躁,頭目昏痛。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煎竹葉湯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前胡散
處方:前胡、子芩、山梔仁、防風(fēng)、甘菊花、沙參、甘草(炙),各半兩。羚羊角屑、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各一兩。石膏(二兩)。
功能主治:治熱毒風(fēng)攻頭面,壅熱,口干心煩,不欲吃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石膏湯
處方:石膏(研、三分) 白茅根(三分) 扁蓄(三分) 滑石(半兩)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頭疼,煩熱口干,小便赤。
用途用量: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遠(yuǎn)熱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天麻丸
處方:天麻(半兩) 蝎稍(微炒、一分) 沒藥(研、一分) 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丹砂(研、一分) 麝香(研、一分) 地龍(去土、炒、半兩) 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川烏(生用、去皮臍、半兩) 自然銅(火煅醋淬、半兩) 乳香(研、半兩) 安息香(一兩、酒化入蜜、熬成膏)
制法:上除安息香外,搗研為末,卻入別研藥,以安息香膏和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四肢筋脈拘攣,骨節(jié)疼痛少力。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丸,不拘時以薄荷酒下。素有熱人,減川烏一半。
注意:忌羊血。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犀角散
處方:犀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防風(fēng)(去蘆)、桂心、白術(shù)、人參、川芎、白茯苓、細(xì)辛、當(dāng)歸,各三分。石膏(二兩)、甘草(炙赤、半兩)
制法:上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角弓反張,心神煩亂,口噤不語。
用途用量:每服四錢,用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二兩) 甘草(炙、一分) 當(dāng)歸(焙、一分) 黃芩(去黑心、一分) 石膏(搥碎、一兩) 桂心(半兩) 川芎(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干姜(炮、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痙,身體強(qiáng)直,口噤,不知人事。
用途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荊瀝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溫服日二夜一。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一方治風(fēng)痱,身體不能自收,不能言語,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荊瀝。每服六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夜臥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猶能自覺者,勿熱服。服訖,密室臥,用厚衣覆,微汗出,漸減衣。未汗出,更用熱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觸外風(fēng)。并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坐,不得臥,凡產(chǎn)婦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虛嬴人,但當(dāng)少服。

名稱:附子湯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甘草(炙)、防風(fēng)(去叉)、獨(dú)活(去蘆),各一兩半。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術(shù)、川芎、柴胡(去苗)、當(dāng)歸(酒浸、切焙)、人參,各一兩。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細(xì)辛,一兩。
制法: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亸曳,手足不隨,身體不能俯仰。
用途用量:每服五錢匕,水酒共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八風(fēng)九州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四兩)。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風(fēng)、獨(dú)活,各三兩。石膏(綿裹、搥碎)、茯苓、白術(shù)、川芎、柴胡、當(dāng)歸、人參、細(xì)辛,各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制法: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漬三夜,煮取四升。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寒冷,不自愛護(hù),當(dāng)風(fēng)解衣,汗出臥冷濕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難,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狀如風(fēng)狂,飲食損少,手足苦冷,或不隨。
用途用量: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藥訖厚覆,當(dāng)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豬肉雀肉。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至圣一醉膏
處方:天麻(一分) 沒藥(半兩) 黃明滴乳香(半兩) 附子(一兩、炮制、去皮臍) 安息香(一分) 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 片腦(少許)
制法:上件七味,一處搗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癱緩風(fēng)。
用途用量:每服四大錢,用法酒一升,于銀石器內(nèi)熬成膏后,去出分在四盞內(nèi),別用法酒,看病人吃酒多少,漸調(diào)膏子,服盡為度。令枕病處臥,以衣被蓋,或汗出,或似蟲行即效。次日在吃一服。
注意:此疾五十日已上方治。若發(fā)直者,不在治限。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清涼丹
處方:片腦(半兩、另研) 牛黃(三兩、另研) 蝎稍(去毒、炒、一兩半) 石膏(一兩半) 白花蛇(酒浸取肉、一兩) 犀牛角(一兩) 防風(fēng)(去叉、一兩) 甘草(炙、一兩) 珍珠末(一兩) 朱砂(一兩) 大黃(一兩) 南星(末、四兩、臘月黃牛膽制者)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壅實(shí),上攻頭面,口眼歪斜,語言不正,肌肉瞤動,面若蟲行;及治傷寒熱盛,狂言昏則,剛痓及一切風(fēng)熱,并皆治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皂角膏
處方:大皂角,五兩,去皮子。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語則牽急四肢,余無他苦。此由居處不便,因臥而孔風(fēng)入耳,客于陽明之經(jīng),宜傅之。
用途用量:上為末,以三年米醋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乾更涂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白魚膏
處方:衣中白魚七枚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
用途用量:摩偏緩一邊,才正便止,恐大過。凡患急邊緩邊皆有病,先摩緩邊,次摩急邊,急邊少用。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萆麻膏
處方:大萆麻子(一十四個、正東南枝上取七個、正西枝上取七個) 巴豆(七個、去皮)
制法:上為泥,成膏子后,加麝香半錢,一處和成膏子。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不正。
用途用量:左患安藥于右手勞宮穴,內(nèi)用紙七重,蓋定藥餅上,以碗坐在藥上,碗用藥酒蒸之;如右患用左手。略坐一時辰,用手托碗便正也。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一方無麝香。

名稱:透骨膏
處方:生乾地黃(半斤) 馬鞭草(半斤) 吳茱萸(三兩) 白面(三兩) 骨碎補(bǔ)(四兩) 敗龜板(酒炙、四兩) 鱉甲(酒炙、三個) 蒲黃(二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似膏子。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fēng)濕走注疼痛。
用途用量:火上溫?zé)幔瑪傆谕刺?,用紙裹候冷再炒,于避風(fēng)處用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射干湯
處方:射干(二錢半) 芍藥(二錢半) 薏苡仁(三錢) 桂心(半錢) 牡蠣(二錢) 石膏(二錢)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受病,多汗惡風(fēng),善悲嗌干,善怒時增,女子目下青黃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壯,更宜行經(jīng)順氣;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黃一白者,不可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薏苡仁散
處方:薏苡仁(一錢半) 麻黃(去節(jié)、一錢半) 防風(fēng)(去蘆、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川芎(一錢) 佰子仁(去殼、一錢) 桂心(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 石膏(一錢) 細(xì)辛(一錢) 獨(dú)活(去蘆、一錢) 羚羊角(一錢)
功能主治:治肝臟中風(fēng),四肢攣急,身體強(qiáng)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種,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犀角散
處方:犀角屑(二錢) 石膏(二錢) 羌活(去蘆、一錢半) 羚羊角(一錢半) 人參(五分) 甘菊花(五分) 獨(dú)活(去蘆、五分) 黃芩(五分) 天麻(五分) 枳殼(去穰、麩炒、五分) 當(dāng)歸(去蘆、五分) 黃蓍(去蘆、五分) 芎窮(五分) 白術(shù)(五分) 酸棗仁(五分) 防風(fēng)(五分) 白芷(五分) 甘草(三分)
功能主治:治肝臟中風(fēng),流注四肢,上攻頭面疼痛,言語蹇澀,上焦風(fēng)熱,口眼歪斜,腳膝疼痛無力。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追風(fēng)散
處方:川烏(炮、一兩) 石膏(另研、一兩) 防風(fēng)(去蘆、一兩) 甘草(炙、二兩) 白僵蠶(炒、去絲、二兩) 全蝎(去尾、二兩) 荊芥(二兩) 川芎(一兩) 麝香(另研、一兩)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上攻,頭疼目眩,鼻塞聲重,皮膚瘙癢,口角牽引,婦人血風(fēng),及一切頭風(fēng)并治之。
用途用量: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后服臨臥,茶湯調(diào)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清神散
處方:檀香(挫、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羌活(一兩) 防風(fēng)(一兩) 甘草(炙、一兩) 荊芥穗(一兩) 薄荷(一兩) 細(xì)辛(去心、二兩半) 石膏(研、二兩半)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化痰。治頭風(fēng)目眩,耳鳴鼻塞,咽嗌不利。
用途用量: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后服,沸湯點(diǎn)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祛風(fēng)至寶丹
處方:防風(fēng)(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石膏(一兩) 黃芩(一兩) 桔梗(一兩) 熟地黃(一兩) 天麻(一兩) 人參(一兩) 羌活(一兩) 獨(dú)活(一兩) 當(dāng)歸(二兩半) 川芎(二兩半)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梔子(六錢) 白術(shù)(一兩三錢) 連翹(五錢) 荊芥穗(五錢) 薄荷(五錢) 麻黃(五錢) 芒硝(五錢) 黃連(五錢) 大黃(五錢) 黃柏(五錢) 全蝎(五錢) 細(xì)辛(五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熱等證。
用途用量:每服一丸,細(xì)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防風(fēng)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五分) 川芎(五分) 當(dāng)歸(五分) 芍藥(五分) 大黃(五分) 薄荷葉(五分) 麻黃(五分) 連翹(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錢) 黃芩(一錢) 桔梗(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荊芥(二分半) 梔子(二分半) 白術(shù)(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fēng)熱等證。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聚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川芎石膏湯
處方:石膏(一錢) 桔梗(一錢) 川芎(五分) 芍藥(五分) 山梔(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五分) 黃芩(七分) 大黃(七分) 菊花(七分) 荊芥穗(七分) 防風(fēng)(七分) 寒水石(二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連翹(一錢) 薄荷(一錢) 縮砂(三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眩痛,咽干煩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大秦艽湯
處方:秦艽(一錢半) 石膏(一錢半) 甘草(一錢) 川芎(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羌活(一錢) 獨(dú)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黃芩(一錢) 白芍藥(一錢) 白芷(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生地黃(一錢) 熟地黃(一錢) 白茯苓(一錢) 細(xì)辛(半錢)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外無六經(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為血弱不能養(yǎng)於筋,故手足不能運(yùn)化,舌強(qiáng)不能言,宜養(yǎng)血而筋自榮。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如心下痞,加枳實(shí)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藿香正氣水
處方:蒼術(shù)160g 陳皮160g 厚樸(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廣藿香油1、6ml 紫蘇葉油0、8ml
制法:以上十味,蒼術(shù)、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jìn)行滲漉,前三種各收集初漉液400ml,后一種收集初漉液500ml,備用,繼續(xù)滲漉,收集續(xù)漉液,濃縮后并入初漉液中。茯苓加水煮沸后,80℃溫浸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甘草浸膏打碎后水煮化開;合并上述水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用
性狀:本品為深棕色的澄清液體(久貯略有渾濁);味辛、苦。
規(guī)格:每瓶裝10ml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夏傷暑濕,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時搖勻。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藿香正氣口服液
處方:蒼術(shù)160g 陳皮160g 厚樸(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廣藿香油1、6ml 紫蘇葉油0、8ml
制法:上十味,厚樸加60%乙醇加熱回流1小時,取乙醇液備用;蒼術(shù)、陳皮、白芷加水蒸餾,收集蒸餾液,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備用;大腹皮加水煎煮二次,濾過;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溫浸二次,濾過;生半夏用水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二次,濾過。合并上述各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勻,加乙醇使沉淀,濾過,濾液與厚樸乙醇提取液合并,回收乙醇,加入廣藿香油、紫蘇葉油及上述蒸餾液,混勻,加水使全量成2050ml,用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5、8~6、2,靜置,濾過,灌裝,滅菌,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色的澄精液體;味辛、微甜。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夏傷暑濕,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時搖勻。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鷺鷥咯丸
處方:麻黃12g 苦杏仁60g 石膏60g 甘草12g 細(xì)辛6g 紫蘇子(炒)60g 白芥子(炒)12g 牛蒡子(炒)30g 瓜萎皮60g 射干30g 青黛30g 蛤殼60g 天花粉60g 桅子(姜炙)60g 牛黃5g
制法:以上十五味,除牛黃外,其余麻黃等十四味粉碎成細(xì)粉;將牛黃研細(xì),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綠色的大蜜丸;氣微,味甜、苦。
規(guī)格: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百日咳,痰濁阻肺,陣陣咳嗽,痰鳴氣促,咽干聲啞。
用途用量:梨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顛茄浸膏
來源:為顛茄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浸膏。
制法:取顛茄草粗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85%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約300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俟生物堿完全漉出,續(xù)漉液作下次滲漉的溶劑用。將初漉液在60℃減壓回收乙醇,放冷至室溫,分離除去葉綠素,濾過,濾液在60~70℃蒸發(fā)至稠膏狀,加10倍量的乙醇,攪拌均勻,靜置,俟沉淀完全,吸取上清液,在60℃減壓回收乙醇后,濃縮至稠膏狀,取出約3g,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生物堿的含量,加稀釋劑適量,使生物堿的含量符合規(guī)
性狀:為灰綠色的粉末。
功能主治:抗膽堿藥,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等。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10~30mg,一日30~90mg;極量,一次50mg,一日150mg。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顛茄流浸膏
來源:為顛茄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顛茄草粗粉1000g,照顛茄浸膏的[制法]項下制得稠膏,測定生物堿含量后,加85%乙醇適量,并用水稀釋,使含生物堿和乙醇量均符合規(guī)定,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的液體;氣微臭。
功能主治:抗膽堿藥,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等。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0、01~0、03ml,一日0、03~0、1ml;極量,一次0、06ml,一日0、2ml。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橘紅丸
處方:化橘紅75g 陳皮50g 半夏(制)37、5g 茯苓50g 甘草25g 桔梗37、5g 苦杏仁50g 紫蘇子(炒)37、5g 紫菀37、5g 款冬花25g 瓜蔞皮50g 浙貝母50g 地黃50g 麥冬50g 石膏50g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20~3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香,味甜、微苦。
規(guī)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悶口干。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鎮(zhèn)咳寧糖漿
處方:甘草流浸膏40ml 桔梗酊240ml 鹽酸麻黃堿0、8g 桑白皮酊60ml
制法:上四味,桔梗酊系取桔梗8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40%乙醇作溶劑,進(jìn)行滲漉,收集漉液240ml;桑白皮酊系取桑白皮20g同法進(jìn)行滲漉,收集漉液60ml;另取蔗糖600g制成單糖漿,待糖漿溫度降至60℃以下,加入甘草流浸膏、桔梗酊、桑白皮酊、鹽酸麻黃堿、酒石酸銻鉀0、1g與羥苯乙酯0、1g的醇溶液、香草香精2ml,攪勻,加水使成1000ml,混勻,濾過,即得。
性狀:為深褐色的黏稠液體;氣芳香,味甜。
功能主治:鎮(zhèn)咳祛痰。用于傷風(fēng)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3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冠心病,心絞痛和甲狀腺機(jī)能亢進(jìn)患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催湯丸
處方:土木香膏30g 土木香20g 懸鉤子莖(去皮、心)90g 木藤蓼(去皮)50g 野姜20g 訶子(去核)36g 余甘子40g 毛訶子(去核)20g 塊根糙蘇60g
來源:系藏族驗方。
制法:上九味,除土木香膏外,其余土木香等八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用土木香膏與水制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的大丸,表面粗糙,纖維碎末明顯;氣香,味苦、辛、微咸。
規(guī)格:每丸重4g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咳止痛。用于感冒初起,咳嗽頭痛,關(guān)節(jié)酸痛;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途用量:水煎服,用冷水約400ml浸泡1~2小時后,煎至約300ml,趁熱服湯;一次1~2丸,一日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腎病患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膏藥方劑(下)
中華散藥方劑(一)
中華丸藥方劑(中)
《醫(yī)林改錯》的主要方劑
中藥常用方劑1治燥劑2治風(fēng)劑Microsoft Word 文檔
痛瀉藥方合四逆散治療小兒泄瀉肝郁脾虛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