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前胡散
處方:前胡、子芩、山梔仁、防風(fēng)、甘菊花、沙參、甘草(炙),各半兩。羚羊角屑、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各一兩。石膏(二兩)。
功能主治:治熱毒風(fēng)攻頭面,壅熱,口干心煩,不欲吃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石膏湯
處方:石膏(研、三分) 白茅根(三分) 扁蓄(三分) 滑石(半兩)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頭疼,煩熱口干,小便赤。
用途用量: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遠(yuǎn)熱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天麻丸
處方:天麻(半兩) 蝎稍(微炒、一分) 沒藥(研、一分) 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 丹砂(研、一分) 麝香(研、一分) 地龍(去土、炒、半兩) 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川烏(生用、去皮臍、半兩) 自然銅(火煅醋淬、半兩) 乳香(研、半兩) 安息香(一兩、酒化入蜜、熬成膏)
制法:上除安息香外,搗研為末,卻入別研藥,以安息香膏和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四肢筋脈拘攣,骨節(jié)疼痛少力。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丸,不拘時以薄荷酒下。素有熱人,減川烏一半。
注意:忌羊血。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犀角散
處方:犀角屑、麻黃(去根節(jié))、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防風(fēng)(去蘆)、桂心、白術(shù)、人參、川芎、白茯苓、細(xì)辛、當(dāng)歸,各三分。石膏(二兩)、甘草(炙赤、半兩)
制法:上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角弓反張,心神煩亂,口噤不語。
用途用量:每服四錢,用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麻黃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先煎掠去沫、焙干、二兩) 甘草(炙、一分) 當(dāng)歸(焙、一分) 黃芩(去黑心、一分) 石膏(搥碎、一兩) 桂心(半兩) 川芎(半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干姜(炮、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研、二十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痙,身體強(qiáng)直,口噤,不知人事。
用途用量: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荊瀝半合,更同煎三五沸,溫服日二夜一。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一方治風(fēng)痱,身體不能自收,不能言語,冒昧不知人者,不用荊瀝。每服六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夜臥各并二服。初服一日,猶能自覺者,勿熱服。服訖,密室臥,用厚衣覆,微汗出,漸減衣。未汗出,更用熱生姜稀粥投之,汗出忌觸外風(fēng)。并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坐,不得臥,凡產(chǎn)婦并病人已曾大汗者,不可服;若虛嬴人,但當(dāng)少服。
名稱:附子湯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甘草(炙)、防風(fēng)(去叉)、獨(dú)活(去蘆),各一兩半。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術(shù)、川芎、柴胡(去苗)、當(dāng)歸(酒浸、切焙)、人參,各一兩。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細(xì)辛,一兩。
制法: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亸曳,手足不隨,身體不能俯仰。
用途用量:每服五錢匕,水酒共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八風(fēng)九州湯
處方:麻黃(去節(jié)、四兩)。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風(fēng)、獨(dú)活,各三兩。石膏(綿裹、搥碎)、茯苓、白術(shù)、川芎、柴胡、當(dāng)歸、人參、細(xì)辛,各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制法: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漬三夜,煮取四升。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寒冷,不自愛護(hù),當(dāng)風(fēng)解衣,汗出臥冷濕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難,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狀如風(fēng)狂,飲食損少,手足苦冷,或不隨。
用途用量: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藥訖厚覆,當(dāng)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豬肉雀肉。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至圣一醉膏
處方:天麻(一分) 沒藥(半兩) 黃明滴乳香(半兩) 附子(一兩、炮制、去皮臍) 安息香(一分) 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 片腦(少許)
制法:上件七味,一處搗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癱緩風(fēng)。
用途用量:每服四大錢,用法酒一升,于銀石器內(nèi)熬成膏后,去出分在四盞內(nèi),別用法酒,看病人吃酒多少,漸調(diào)膏子,服盡為度。令枕病處臥,以衣被蓋,或汗出,或似蟲行即效。次日在吃一服。
注意:此疾五十日已上方治。若發(fā)直者,不在治限。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清涼丹
處方:片腦(半兩、另研) 牛黃(三兩、另研) 蝎稍(去毒、炒、一兩半) 石膏(一兩半) 白花蛇(酒浸取肉、一兩) 犀牛角(一兩) 防風(fēng)(去叉、一兩) 甘草(炙、一兩) 珍珠末(一兩) 朱砂(一兩) 大黃(一兩) 南星(末、四兩、臘月黃牛膽制者)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壅實(shí),上攻頭面,口眼歪斜,語言不正,肌肉瞤動,面若蟲行;及治傷寒熱盛,狂言昏則,剛痓及一切風(fēng)熱,并皆治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皂角膏
處方:大皂角,五兩,去皮子。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歪不正,語則牽急四肢,余無他苦。此由居處不便,因臥而孔風(fēng)入耳,客于陽明之經(jīng),宜傅之。
用途用量:上為末,以三年米醋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乾更涂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白魚膏
處方:衣中白魚七枚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
用途用量:摩偏緩一邊,才正便止,恐大過。凡患急邊緩邊皆有病,先摩緩邊,次摩急邊,急邊少用。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萆麻膏
處方:大萆麻子(一十四個、正東南枝上取七個、正西枝上取七個) 巴豆(七個、去皮)
制法:上為泥,成膏子后,加麝香半錢,一處和成膏子。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不正。
用途用量:左患安藥于右手勞宮穴,內(nèi)用紙七重,蓋定藥餅上,以碗坐在藥上,碗用藥酒蒸之;如右患用左手。略坐一時辰,用手托碗便正也。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一方無麝香。
名稱:透骨膏
處方:生乾地黃(半斤) 馬鞭草(半斤) 吳茱萸(三兩) 白面(三兩) 骨碎補(bǔ)(四兩) 敗龜板(酒炙、四兩) 鱉甲(酒炙、三個) 蒲黃(二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似膏子。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fēng)濕走注疼痛。
用途用量:火上溫?zé)幔瑪傆谕刺?,用紙裹候冷再炒,于避風(fēng)處用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射干湯
處方:射干(二錢半) 芍藥(二錢半) 薏苡仁(三錢) 桂心(半錢) 牡蠣(二錢) 石膏(二錢)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受病,多汗惡風(fēng),善悲嗌干,善怒時增,女子目下青黃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壯,更宜行經(jīng)順氣;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黃一白者,不可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薏苡仁散
處方:薏苡仁(一錢半) 麻黃(去節(jié)、一錢半) 防風(fēng)(去蘆、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川芎(一錢) 佰子仁(去殼、一錢) 桂心(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 石膏(一錢) 細(xì)辛(一錢) 獨(dú)活(去蘆、一錢) 羚羊角(一錢)
功能主治:治肝臟中風(fēng),四肢攣急,身體強(qiáng)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種,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犀角散
處方:犀角屑(二錢) 石膏(二錢) 羌活(去蘆、一錢半) 羚羊角(一錢半) 人參(五分) 甘菊花(五分) 獨(dú)活(去蘆、五分) 黃芩(五分) 天麻(五分) 枳殼(去穰、麩炒、五分) 當(dāng)歸(去蘆、五分) 黃蓍(去蘆、五分) 芎窮(五分) 白術(shù)(五分) 酸棗仁(五分) 防風(fēng)(五分) 白芷(五分) 甘草(三分)
功能主治:治肝臟中風(fēng),流注四肢,上攻頭面疼痛,言語蹇澀,上焦風(fēng)熱,口眼歪斜,腳膝疼痛無力。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追風(fēng)散
處方:川烏(炮、一兩) 石膏(另研、一兩) 防風(fēng)(去蘆、一兩) 甘草(炙、二兩) 白僵蠶(炒、去絲、二兩) 全蝎(去尾、二兩) 荊芥(二兩) 川芎(一兩) 麝香(另研、一兩)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上攻,頭疼目眩,鼻塞聲重,皮膚瘙癢,口角牽引,婦人血風(fēng),及一切頭風(fēng)并治之。
用途用量: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后服臨臥,茶湯調(diào)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清神散
處方:檀香(挫、一兩) 人參(去蘆、一兩) 羌活(一兩) 防風(fēng)(一兩) 甘草(炙、一兩) 荊芥穗(一兩) 薄荷(一兩) 細(xì)辛(去心、二兩半) 石膏(研、二兩半)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化痰。治頭風(fēng)目眩,耳鳴鼻塞,咽嗌不利。
用途用量: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后服,沸湯點(diǎn)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祛風(fēng)至寶丹
處方:防風(fēng)(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石膏(一兩) 黃芩(一兩) 桔梗(一兩) 熟地黃(一兩) 天麻(一兩) 人參(一兩) 羌活(一兩) 獨(dú)活(一兩) 當(dāng)歸(二兩半) 川芎(二兩半)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梔子(六錢) 白術(shù)(一兩三錢) 連翹(五錢) 荊芥穗(五錢) 薄荷(五錢) 麻黃(五錢) 芒硝(五錢) 黃連(五錢) 大黃(五錢) 黃柏(五錢) 全蝎(五錢) 細(xì)辛(五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治諸風(fēng)熱等證。
用途用量:每服一丸,細(xì)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防風(fēng)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五分) 川芎(五分) 當(dāng)歸(五分) 芍藥(五分) 大黃(五分) 薄荷葉(五分) 麻黃(五分) 連翹(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錢) 黃芩(一錢) 桔梗(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二錢) 荊芥(二分半) 梔子(二分半) 白術(shù)(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風(fēng)熱等證。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聚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川芎石膏湯
處方:石膏(一錢) 桔梗(一錢) 川芎(五分) 芍藥(五分) 山梔(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五分) 黃芩(七分) 大黃(七分) 菊花(七分) 荊芥穗(七分) 防風(fēng)(七分) 寒水石(二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連翹(一錢) 薄荷(一錢) 縮砂(三分)
功能主治:治風(fēng)熱上攻,頭目眩痛,咽干煩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大秦艽湯
處方:秦艽(一錢半) 石膏(一錢半) 甘草(一錢) 川芎(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羌活(一錢) 獨(dú)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黃芩(一錢) 白芍藥(一錢) 白芷(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生地黃(一錢) 熟地黃(一錢) 白茯苓(一錢) 細(xì)辛(半錢)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外無六經(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為血弱不能養(yǎng)於筋,故手足不能運(yùn)化,舌強(qiáng)不能言,宜養(yǎng)血而筋自榮。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如心下痞,加枳實(shí)一錢。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備注:
名稱:藿香正氣水
處方:蒼術(shù)160g 陳皮160g 厚樸(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廣藿香油1、6ml 紫蘇葉油0、8ml
制法:以上十味,蒼術(shù)、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jìn)行滲漉,前三種各收集初漉液400ml,后一種收集初漉液500ml,備用,繼續(xù)滲漉,收集續(xù)漉液,濃縮后并入初漉液中。茯苓加水煮沸后,80℃溫浸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甘草浸膏打碎后水煮化開;合并上述水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用
性狀:本品為深棕色的澄清液體(久貯略有渾濁);味辛、苦。
規(guī)格:每瓶裝10ml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夏傷暑濕,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時搖勻。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藿香正氣口服液
處方:蒼術(shù)160g 陳皮160g 厚樸(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廣藿香油1、6ml 紫蘇葉油0、8ml
制法:上十味,厚樸加60%乙醇加熱回流1小時,取乙醇液備用;蒼術(shù)、陳皮、白芷加水蒸餾,收集蒸餾液,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備用;大腹皮加水煎煮二次,濾過;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溫浸二次,濾過;生半夏用水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二次,濾過。合并上述各濾液,濃縮至適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勻,加乙醇使沉淀,濾過,濾液與厚樸乙醇提取液合并,回收乙醇,加入廣藿香油、紫蘇葉油及上述蒸餾液,混勻,加水使全量成2050ml,用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5、8~6、2,靜置,濾過,灌裝,滅菌,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色的澄精液體;味辛、微甜。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夏傷暑濕,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時搖勻。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鷺鷥咯丸
處方:麻黃12g 苦杏仁60g 石膏60g 甘草12g 細(xì)辛6g 紫蘇子(炒)60g 白芥子(炒)12g 牛蒡子(炒)30g 瓜萎皮60g 射干30g 青黛30g 蛤殼60g 天花粉60g 桅子(姜炙)60g 牛黃5g
制法:以上十五味,除牛黃外,其余麻黃等十四味粉碎成細(xì)粉;將牛黃研細(xì),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綠色的大蜜丸;氣微,味甜、苦。
規(guī)格: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百日咳,痰濁阻肺,陣陣咳嗽,痰鳴氣促,咽干聲啞。
用途用量:梨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顛茄浸膏
來源:為顛茄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浸膏。
制法:取顛茄草粗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85%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約300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俟生物堿完全漉出,續(xù)漉液作下次滲漉的溶劑用。將初漉液在60℃減壓回收乙醇,放冷至室溫,分離除去葉綠素,濾過,濾液在60~70℃蒸發(fā)至稠膏狀,加10倍量的乙醇,攪拌均勻,靜置,俟沉淀完全,吸取上清液,在60℃減壓回收乙醇后,濃縮至稠膏狀,取出約3g,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生物堿的含量,加稀釋劑適量,使生物堿的含量符合規(guī)
性狀:為灰綠色的粉末。
功能主治:抗膽堿藥,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等。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10~30mg,一日30~90mg;極量,一次50mg,一日150mg。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顛茄流浸膏
來源:為顛茄草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顛茄草粗粉1000g,照顛茄浸膏的[制法]項下制得稠膏,測定生物堿含量后,加85%乙醇適量,并用水稀釋,使含生物堿和乙醇量均符合規(guī)定,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為棕色的液體;氣微臭。
功能主治:抗膽堿藥,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等。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0、01~0、03ml,一日0、03~0、1ml;極量,一次0、06ml,一日0、2ml。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橘紅丸
處方:化橘紅75g 陳皮50g 半夏(制)37、5g 茯苓50g 甘草25g 桔梗37、5g 苦杏仁50g 紫蘇子(炒)37、5g 紫菀37、5g 款冬花25g 瓜蔞皮50g 浙貝母50g 地黃50g 麥冬50g 石膏50g
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20~3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香,味甜、微苦。
規(guī)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悶口干。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儲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鎮(zhèn)咳寧糖漿
處方:甘草流浸膏40ml 桔梗酊240ml 鹽酸麻黃堿0、8g 桑白皮酊60ml
制法:上四味,桔梗酊系取桔梗8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40%乙醇作溶劑,進(jìn)行滲漉,收集漉液240ml;桑白皮酊系取桑白皮20g同法進(jìn)行滲漉,收集漉液60ml;另取蔗糖600g制成單糖漿,待糖漿溫度降至60℃以下,加入甘草流浸膏、桔梗酊、桑白皮酊、鹽酸麻黃堿、酒石酸銻鉀0、1g與羥苯乙酯0、1g的醇溶液、香草香精2ml,攪勻,加水使成1000ml,混勻,濾過,即得。
性狀:為深褐色的黏稠液體;氣芳香,味甜。
功能主治:鎮(zhèn)咳祛痰。用于傷風(fēng)咳嗽,支氣管炎,哮喘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3次。
儲藏:密封,置陰涼處。
注意: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冠心病,心絞痛和甲狀腺機(jī)能亢進(jìn)患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名稱:催湯丸
處方:土木香膏30g 土木香20g 懸鉤子莖(去皮、心)90g 木藤蓼(去皮)50g 野姜20g 訶子(去核)36g 余甘子40g 毛訶子(去核)20g 塊根糙蘇60g
來源:系藏族驗方。
制法:上九味,除土木香膏外,其余土木香等八味粉碎成粗粉,過篩,混勻,用土木香膏與水制丸,干燥,即得。
性狀:為灰黃色的大丸,表面粗糙,纖維碎末明顯;氣香,味苦、辛、微咸。
規(guī)格:每丸重4g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咳止痛。用于感冒初起,咳嗽頭痛,關(guān)節(jié)酸痛;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途用量:水煎服,用冷水約400ml浸泡1~2小時后,煎至約300ml,趁熱服湯;一次1~2丸,一日3次。
儲藏:密閉,防潮。
注意:腎病患者慎用。
摘錄:《中國藥典》
備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