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文學(xué)戲劇對此傳說中凄美愛情的渲染使人們想當(dāng)然地把七夕當(dāng)做中國的情人節(jié),模糊了七夕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那么在這一天,古代男女不談情說愛會做些什么?
星象圖(局部),壁畫,西漢
古人對織女的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夏代到西周,織女的名字在《夏小正》和《詩經(jīng)》兩本古書中都有記載。不過在那時,織女的CP——牛郎還沒有出現(xiàn),自然也沒有兩人的愛情故事。書中記載的織女指的是每到七月黃昏散發(fā)明亮光華的織女星,古人以此星象標(biāo)志七月的到來。
菱花形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故事鏡,宋金時期
灑線繡鵲橋補子,明代;紅紗地灑線繡云龍紋方補,明代
《緙絲七夕圖鏡心》,47.1×31.8cm,清代
古人將明亮的星宿看作住在天上的仙人化身,賦予了它們神的屬性。織女星是七月的標(biāo)志,而七月又恰好是女子開始織布的季節(jié)。質(zhì)樸的人們相信此時的辛苦紡織會得到織女之神的庇佑,通過抬頭望向閃耀的織女星來獲得勞作的動力。
費丹旭《七夕圖》軸,紙本設(shè)色,120×51.8cm,清代
《宮蠶圖》卷局部,絹本設(shè)色,明代
在古代封建社會,每個女子都渴望成為賢妻良母,過上相夫教子的安穩(wěn)生活。而針線活又是古代女子的必備技能,女紅手藝甚至成為衡量女性價值、獲得美好姻緣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子們相約聚集在院子里,遙拜織女星祈求自己心靈手巧。
金線和銀線,清代
乞巧活動項目繁多,其中“穿針乞巧”的習(xí)俗起源最早、與針線技能也最相關(guān)。七夕之夜,女子們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并排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著月光連續(xù)地穿針引線,將線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即使失敗一處也是“不得巧”,需要向織女神乞巧。
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388.3×27.9cm,明代
女子的勝負欲不輸男子,她們還舉行了快速穿針的比賽。將線最快穿過針孔的人為“得巧”,反之就是“輸巧”。賽前大家準(zhǔn)備好紡織資源作為“賭注”,當(dāng)比賽結(jié)束時全部贈與得巧者。
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388.3×27.9cm,明代
善于觀察生活、充滿創(chuàng)意的古人還讓“織布高手”蜘蛛?yún)⑴c到乞巧活動中,稱為“喜蛛應(yīng)巧”。她們各自將捉到的蜘蛛放在小盒里,等到第二天清晨再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jié)網(wǎng)的情況。結(jié)網(wǎng)密為“巧多”或“得巧久”,結(jié)網(wǎng)疏則為“巧少”或“得巧短”。
《紫檀木邊繡七夕圖圍屏》左起第三條屏(局部)之“切瓜”
但觀察蜘蛛結(jié)網(wǎng)判斷得巧的標(biāo)準(zhǔn)不是固定的,有時則以形狀更接近圓形的網(wǎng)為“得巧”。女子們還會在院中準(zhǔn)備切好的瓜果,吸引蜘蛛在瓜上結(jié)網(wǎng)。
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388.3×27.9cm,明代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第七開(局部),絹本設(shè)色,37×31.8cm,清代
任頤《乞巧圖》,紙本設(shè)色,34.5×34.5cm,清代
在七夕這一天,人們在桌上布置許多碗盞,但這絕對不是女子們在解放天性、聚眾飲酒,而是在進行“投針驗巧”的活動。在正午時分,她們陸續(xù)將針丟入碗中后觀察其在水中的倒影,如果影子形似云、花、鳥獸等就是“得巧”,形似棒槌則為“失巧”。不得巧的女子在夜里會更加虔誠地拜祭織女神,向其乞巧。
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388.3×27.9cm,明代
姚文瀚《七夕圖》軸(局部),紙本設(shè)色,176×92.2cm,清代
民間乞巧遠不及宮廷的七夕活動盛大。在元代,皇親貴族于七夕之夜搭建場地,張掛七夕牽??椗畧D,擺設(shè)盛有瓜果、酒餅、蔬菜、肉脯等食物的筵席,邀請女眷作巧節(jié)會,稱為“女孩兒節(jié)”。
唐岱、沈源、冷枚等合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西峰秀色”,清代
《十二月月令圖》之“七月乞巧”,清代;《胤禛十二月行樂圖》之“七月乞巧”,清代
到了清代,除七夕夜拜月乞巧、祭祀雙星之外,宮中還上演《仕女乞巧》等節(jié)令承應(yīng)戲。雍正在位時,將乞巧大會從宮中遷至圓明園西峰秀色舉行,七夕活動又增加一項郊游賞景。
綿億《耕織圖》冊(二十四頁選四),紙本設(shè)色,9.1×9cm,清代
閔貞《采桑圖》軸,紙本墨筆,123.8×52cm,清代
在七夕乞巧活動之后,女子們還要回歸平靜的生活,紡紗織布自然也就成為七月紡織之月的主題。母儀天下的皇后必須要以身作則,為后宮眾嬪妃等天下女子樹立楷模。焦秉貞的作品《歷朝賢后故事》,第一幅描繪的就是勤儉仁厚的文王之母太任親采葛覃草的畫面。
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冊之“葛覃親采”,絹本設(shè)色,37.4×30.8cm,清代。葛覃,在詩里面指的是一種草。花紫紅色,它的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叫夏布;其藤蔓可以做鞋,叫葛屨,夏天可以穿。
不僅如此,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也傳到了朝鮮和日本,當(dāng)?shù)厝诵Х轮袊e辦乞巧大會,在宮中供上山貨海鮮等特產(chǎn),在管弦樂伴奏中觀賞星星、穿針乞巧。日本的七夕風(fēng)俗發(fā)展至江戶時代還增加了一項活動——在竹枝上懸掛寫滿七夕祈福吉祥話的彩紙。遠遠望去,城中掛滿彩紙、大小不一的竹枝隨風(fēng)搖曳,承載著人們對生活最樸素的企盼和念想。
到了現(xiàn)代,女性早已乘風(fēng)破浪,可以選擇多樣的人生、追求自己的愛情。七夕的“乞巧”求的也不再是善紡織刺繡的巧手,而是自我價值的多樣化實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