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通
殘杯冷炙,出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今世曲解,雖變于古,猶足以暢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边@是顏之推談及琴瑟時,告誡后人的一段話。大意是說名士自古喜愛音樂,認為不懂琴瑟的人是不完美的。因為它可以使人精神愉悅。但不可以此出名。因為一旦出名,會被權(quán)貴利用,從而淪為下人,只能吃殘羹剩飯,遭受屈辱。不過,這樣的遭遇,卻應驗在唐代詩圣杜甫的身上。
杜甫,字子美,生于鞏義。他年輕時聰穎好學,才華橫溢,且胸懷天下,立志報國,但殘酷的現(xiàn)實,擊碎了他報效國家的美夢。三十五歲那年,他赴長安參加科考,雖然成績優(yōu)異,但因權(quán)臣李林甫作祟,未能考中。后來唐明皇見他《三大禮賦》寫得新奇,遂授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這是一個無職無權(quán)、幕僚型的閑職。官職不大,待遇不高,從此這位聲名遠播的大詩人,成了寄人籬下的門客。對于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尤其對唐天寶中,朝廷詔征天下有一技藝者,赴京考試,從中選拔人才,而由于李林甫加以抑阻,致使全國無一人入選一事,杜甫更是憤憤不平、耿耿于懷,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他滿懷悲情,向當時身為尚書左丞、也是河南同鄉(xiāng)的韋濟(韋是陽武即今原陽縣人)作了傾訴,于是就有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一詩作。
他在詩中寫道: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短短的數(shù)十句,詩人把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政治抱負、不幸遭遇、凄涼處境,以及自己的政治主張、理想和愿望,抒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謂淋漓盡致、一覽無余。盡管內(nèi)中有跑官要官的成分,但杜甫為國為民的思想與報國無門的苦衷,卻貫穿始終,讓人為之同情、為之感動。
殘杯冷炙,也作“杯殘炙冷”“殘羹剩汁”“殘羹冷飯”“殘羹剩飯”等。原意系指喝剩下的酒,吃冷了的烤肉,即吃剩下的酒食飯菜。后用來形容一個人受到冷遇且不公正的對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