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卷15衛(wèi)靈公篇詩解2義禮遜信但求諸己群而不黨不欲勿施
題文詩:
顏淵也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
,服周之冕,樂則韶舞.禁放鄭聲,遠(yuǎn)侫之人.
鄭聲也淫,侫人也殆.孔子之曰:人無遠(yuǎn)慮,
必有近憂.子曰已矣,吾未之見,其好德如,
好色者也.孔子乃曰:臧文仲其,竊位者歟,
知柳下惠,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
不易其介,其至賢而,不與立也.孔子是曰: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子曰不曰,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子曰難教.子曰君子,
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
真君子哉.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
不己知也.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君子也者,但求諸己,小人也者,只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真君子不,
以言舉人,以人廢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
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yù)?
如有所譽(yù),其有所試.誠哉斯民,三代所以,
直道而行.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也.
曰眾惡之,吾必察焉;而眾好之,亦必察焉.
【原文】
15.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yuǎn)侫人。鄭聲淫,侫人殆。”
【注釋】
1夏之時:夏代的歷法,便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2殷之輅:輅,音lù,天子所乘的車。殷代的車是木制成,比較樸實(shí)。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4韶舞:是舜時的舞樂,孔子認(rèn)為是盡善盡美的。
5放:禁絕、排斥、拋棄的意思。6鄭聲:鄭國的樂曲,孔子認(rèn)為是淫聲。
7遠(yuǎn):遠(yuǎn)離。8殆:危險。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yuǎn)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br>
【評析】
這里仍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夏代的歷法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殷代的車子樸實(shí)適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優(yōu)美動聽,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禮的問題,他還是主張“復(fù)禮”,當(dāng)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選擇。此外,還要禁絕靡靡之音,疏遠(yuǎn)侫人。
【原文】
15.12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br>
【原文】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strong>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br>
【原文】
15.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strong>
【注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謚,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雖遭三黜,不去故國;雖榮三公,不易其介。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br>
【原文】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br>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事應(yīng)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們應(yīng)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zé)別人的不是。責(zé)己嚴(yán),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strong>
【注釋】
1如之何:怎么辦的意思。2末:這里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才好?!?br>
【原文】
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dá)不到義的標(biāo)準(zhǔn),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dǎo)?!?br>
【原文】
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dá),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br> 【原文】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br>
【原文】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strong>
【注釋】
沒世:死亡之后。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dān)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br>
【原文】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br>
【原文】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strong>
【注釋】
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br>
【原文】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strong>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yàn)橐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br>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認(rèn)為,他應(yīng)當(dāng)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zhǔn)則;他嚴(yán)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于后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jié)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dāng)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trong>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fā)明。這個發(fā)明對后人影響很大??鬃影选爸宜≈馈笨闯墒翘幚砣思宏P(guān)系的一條準(zhǔn)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guān)系,安定當(dāng)時的社會秩序。
【原文】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yù)?”如有所譽(yù)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strong>
【譯文】
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jīng)考驗(yàn)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p>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strong>
【注釋】
1闕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闕文。
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rèn)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diào)教,而靠別人訓(xùn)練。本書依從后者。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diào)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br>
【原文】
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于那些有志于修養(yǎng)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yīng)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yīng)有開闊的胸襟,遠(yuǎn)大的抱負(fù),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dá)到自己的目標(biāo)。
【原文】
15.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strong>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br>
【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biāo)準(zhǔn)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獨(dú)立思考,經(jīng)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后再作出結(jié)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diǎn),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去評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