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丹媽
童書編輯 + 兒童心理咨詢師
眼看開學一周啦,有些地區(qū)的朋友可能都已經(jīng)是第二周~
大家過的還好嗎?
孩子們上學都還順利嗎?
這兩天在鐵粉群里看多許多媽媽說孩子剛上學那幾天挺好,第三天之后就開始集體爆發(fā)了!
如果你家寶寶正是這種開學一周后才開始哭的孩子,很正常,而且丹媽還要恭喜你——
其實這說明孩子的安全感培養(yǎng)的還不錯,獨自離開父母幾天不是問題,而且還是個好奇心探索欲比較強的孩子。
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剛?cè)雸@的幾天,對新環(huán)境的好奇會超過對媽媽的不舍。
上了幾天學,幼兒園混熟了,新鮮勁也過去了,孩子通過幾天的實際生活明白了“上幼兒園”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才從“好奇期”真正進入到了“適應(yīng)期”,比起新奇,現(xiàn)在孩子在幼兒園的感受到的是:
● 各種束縛和不適應(yīng):規(guī)則比家里多,關(guān)注我的人比家里少,吃飯要自己吃,睡覺要自己睡,被欺負了也沒有媽媽撐腰……
● 這才明白過來媽媽之前說的話都是真的:這里不是游樂場,想走就走,以后每周都要來,還得從早上呆到下午……
叮當明年才上幼兒園,對于入園焦慮,丹媽的經(jīng)驗主要來自當年送小侄子上學,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多好方法,我這幾天還專門請教了自己身邊幾個孩子入園特別順利的媽媽,將她們用過的一些特別實用有效的小方法分享給大家:
幫助孩子開發(fā)新的好奇點
開頭說了,這種后面才哭的孩子往往是好奇心重的寶寶,那我們不如把寶寶的好奇心利用起來。
放學后陪同孩子,或者讓老師帶著孩子去發(fā)現(xiàn)一些幼兒園里,他還不知道的東西,比如——
● 帶他去其他班級看看:“哥哥姐姐們在干什么呢?”;
● 學校各個功能室,區(qū)域看看:“再過兩個月老師就會帶你們來小花園種果果哦,你會有一顆自己的哦”;
這里我只是舉幾個其他媽媽用過的例子,具體還得爸媽們結(jié)合幼兒園情況發(fā)揮想象哦。
給孩子布置點小任務(wù)
之前小侄子剛上幼兒園不想去,我就和他說:“姑姑也想認識你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可是幼兒園不讓姑姑上,只讓你上,你去了認識了那些小朋友,知道了他們的名字,愛好,回來告訴姑姑好嗎?”
之后我們還給他做了個榜單,記錄他每天又多認識了幾個新朋友。
通過布置任務(wù),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使命感,這樣可賦予去幼兒園新的意義。
把思念裝進口袋里
對于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其實能給孩子帶一個他平時熟悉的安撫物是最好,當年小侄子上幼兒園帶的就是每天陪他睡覺的兔子娃娃。
但鐵粉群很多媽媽告訴我,現(xiàn)在很多幼兒園都不讓帶,那其實我們也可以給孩子的口袋里裝一個家庭照、媽媽寫的鼓勵的小卡片,或者是媽媽常用的,帶有媽媽味道的,寶寶也熟悉的物品。
比如媽媽常用的廚房小手帕,告訴孩子,想媽媽了就可以聞一下,摸一下,看一下。
或者哪怕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比如“魔法親親”:在寶寶手里親一下,然后說:“現(xiàn)在媽媽把魔法親親放在你手里了,你想媽媽的時候,用手摸摸胸口,媽媽在家也會感應(yīng)到,會在心里親你”。
一方面這個東西可以代表媽媽,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愛一直都在,在陌生的環(huán)境,這樣一個熟悉的物品可以給孩子內(nèi)心帶來力量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這是提前幫孩子想好,想媽媽的時候除了哭,還可以怎么安慰自己。
滿足孩子的秩序感和控制感
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三歲左右上幼兒園,這個時期孩子的控制感(想自己做主)和秩序感(某樣事情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進行)是非常強的,我們不妨把上幼兒園變成一個可以滿足秩序感和控制感的事情,比如:
● 上學的路線可能有幾種,讓孩子挑選哪一條路線上學;
● 給一些固定選項,讓孩子自己挑選帶什么穿什么去學校,參與入學準備;
● 把每天上學前的準備,變成一個按順序有秩序的過程:比如之前小侄子上學之前,我們就和他一同商量了一套上學前的步奏——起床時聽音樂,穿衣服襪子洗漱完畢就和爸爸擊掌,再“檢閱”自己的上學物品,和媽媽擊掌,然后吃早餐……
嫂子在上學前還刻意告訴他,這是幼兒園小朋友才擁有的專利。
用語言正面強化
我的好友山媽的孩子入園特別順利,其他的孩子第一周還是每天只上半天學(幼兒園允許),她的孩子特淡定,上學之后幾乎沒啥分離焦慮,第三天就開始上全天了。
我覺得和她經(jīng)常和孩子說的這些話有關(guān):
● 讓孩子感覺上幼兒園是件光榮的事:
山媽擔心兒子前幾天看到其他孩子中午被接走,會難過,就提前給他洗腦:“ 你和她(另外一個也上全天的孩子)先排的隊,所以這周你們可以先去幼兒園睡午覺,其他人后排,所以下周才能在幼兒園睡覺 ?!?/span>
● 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很好,爸爸媽媽都很喜歡幼兒園:
“小三班是你幼兒園的家,老師是你幼兒園的媽媽,代替媽媽照顧你 ”
猛夸孩子的幼兒園和每個老師、同學:“ 媽媽好喜歡你的老師啊,今天門口的那個老師叫什么名字?媽媽今天都沒來得及問,聽說她很會彈琴哦,今天她有彈給你們聽嗎。”
多和老師溝通
有時候孩子不肯上學不一定就是安全感、不適應(yīng)的問題,和老師了解情況會更快更具體。
比如之前我小侄子幼兒園去了幾天就鬧著不想去,嫂子一問老師才知道,原來是有個男孩經(jīng)常喜歡搶他玩具,幼兒園老師也很有經(jīng)驗,告訴嫂子其實那個男孩也只是想和侄子玩,但是不懂表達,還教了嫂子一些方法。
回家以后,我嫂子就按老師的方法專門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了侄子怎么應(yīng)對玩具被搶的狀況,后來碰到那個男孩的媽媽,嫂子主動和她交朋友,熟悉之后委婉地和她交流了她孩子搶玩具,不會交朋友的這個情況。
慢慢的,那個男孩不搶侄子玩具了,兩人還成了朋友,問題解決了,侄子又開開心心的去上學。
也許有的爸媽會說,那是你們碰到的老師好,但丹媽還是想提醒大家,和老師交流的時候,盡量把人往好處想。
說實話,我們平時帶一個孩子都那么費勁,幼兒園老師得帶一個班,其實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情,即使有疏忽,大部分老師一定不是故意的,我們要多多體諒。
分別儀式不要拖泥帶水
而除了剛剛這幾點,最考驗咱們爸媽的,其實還是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時分別的技巧。
在分別時,我們要做好這三點:
(1)理解、接納孩子不想上學的情緒:如果孩子哭了,用語言表達出你的理解,告訴孩子“你哭是不是因為不想和媽媽分開啊,其實媽媽也不想和你分開,媽媽也會想你的”;
(2)讓孩子明白上學是一件必須面對事情:“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事要去做,爸爸要去上班,媽媽也要去上班,你要去幼兒園,爸爸媽媽很愛你,但是我們現(xiàn)在都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得不和你分開”——說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也同時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堅決,不要能讓孩子捕捉到你的軟弱、猶豫;
(3)給孩子一個承諾:“爸爸媽媽答應(yīng)你,你午覺醒來,上完課之后,就一定會來接你”——說一個具體的,孩子能夠理解的時間,接孩子一定不要遲到,要說到做到。
而大家要注意的是,說的時候不要拖泥帶水!不要反反復(fù)復(fù)!
你把這三個意思真誠、認真、清楚地向孩子傳遞完,不管孩子是否還會哭鬧,擁抱一下,親一下。
然后,記得,把孩子遞給老師,不要讓老師過來抱孩子,不然孩子會認為是老師把他和爸媽分開,討厭老師。
最后,我們就得頭也不回的走了,不要留戀,不要讓孩子捕捉到我們的軟弱,大部分的孩子,父母一走,沒過幾分鐘就面對現(xiàn)實了。
我們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相信他們在之后一定會開展新奇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
我們更要相信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放手讓孩子去成長。
“入園適應(yīng)”我們能起的只是一個輔助作用,關(guān)鍵還是得靠孩子自己,我們不能守孩子一輩子。
孩子哭只是因為不理解為什么一定要去幼兒,不確定幼兒園是不是好玩,不確定媽媽放學會不會來接她,恐懼是源于不了解。
解決孩子這些不確定、不理解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手,孩子上幾天幼兒園,自然就會明白了。
文章最后,丹媽想和大家分享一段鐵粉群里,一個媽媽分享的一段話:
在美國——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去吧,孩子。你已經(jīng)長大了!
在英國——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去吧,孩子。爭取屬于你的那份榮耀!
在加拿大——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去吧,孩子。你會是一個勇敢小朋友,去結(jié)識你的新朋友吧。
在中國——
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
為什么不想去幼兒園?老師批評你了嗎?小朋友欺負你了嗎?舍不得媽媽嗎?......
這段話值得深思,我們的思維和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
今天文中分享的這么多方法,其實并不是說每一種都要用在孩子身上,大家可以結(jié)合孩子的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即可。之前我還分享過2本關(guān)于孩子上幼兒園分離焦慮的繪本,在公號后臺回復(fù) 分離焦慮 可查看文章。
對于那些還沒入園(托班)的,我說說給叮當潛移默化做的準備,平時沒事,我喜歡帶他去樓下小區(qū)的幼兒園,看小哥哥姐姐們上課,近距離認識幼兒園;幼兒園放學后,帶他進去玩里面的教具設(shè)施,也告訴他以后等上了幼兒園,他就可以隨時來玩;平時也給他買了繪本,比如《我愛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天》,雖然他還聽不太懂,但是我告訴他,書里面的小哥哥姐姐,就是白天你認識的,他就特別喜歡。
劉先生有時候會笑我,叮當離上幼兒園還早著呢。但我始終覺得,對于養(yǎng)孩子,從來就沒有順其自然,你只有未雨綢繆,孩子才會覺得一切是水到渠成。也歡迎大家分享你這方面的心得和方法。
- End -
后臺回復(fù)見面禮,丹媽免費送你一本育兒秘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