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專業(yè)心理學家?guī)憬庾x社會時事,全球心理咨詢資源盡在簡單心理。
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一定很熟悉,每每面臨這種時刻,父母一方面會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沒有滿足孩子抱抱的要求;
一方面擔心自己不夠有耐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大聲吼了他,傷害了孩子的幼小心靈;擔心自己做得太多,苦了自己,慣了孩子,到頭還養(yǎng)成了孩子耍賴的壞習慣……
想做好家長太難了,做出的每個決定都需要斟酌再三,生怕因此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然而,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這些育兒焦慮的背后,都是和孩子的界限出了問題。
我們沒有尊重孩子的邊界,總是忘記去信任孩子,忘記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能力,他們有自己的路。
同時,我們也沒有照顧到自己的界限,看清楚那些是我力所能及的,哪些是我可以拒絕的。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不合理要求時,我們會感到如此痛苦。
如果家長和孩子擁有了非常健康的界限,父母就不會因為這些事情焦慮,感到痛苦;不會將焦慮轉(zhuǎn)嫁給孩子,給孩子壓力;孩子也不會肆意撒潑,而會獨立自主,懂事負責,一切都會變得輕松起來。
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德國慕尼黑大學 教育學/心理學/藝術(shù)史三專業(yè)博士,德國Galli劇場在中國首位認證的戲劇治療師,也是簡單心理專欄課程《年輕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課》主講人。
開篇提到的2歲孩子,就是我的寶寶慕慕。在面對這個情況時,我是這樣做的……
我在德國居住了11年,在這11年中,我系統(tǒng)扎實地學習了心理學與教育學,也耳濡目染了德國社會的一些先進教育理念。
在我成為媽媽之后,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想要保護孩子、想要給Ta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的那種心情。
伴隨這種心情,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焦慮,我們擔心自己養(yǎng)育方式不對,擔心孩子受欺負,擔心孩子上學問題,擔心孩子未來的戀愛……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似乎就不是自己了,說到這簡直感覺要焦慮死了。
只不過,我的專業(yè)領(lǐng)域,心理學和教育學,讓我能夠不斷地覺察這些焦慮背后的原因,進行處理和調(diào)整。不然只會重蹈我們原生家庭的覆轍,那就是:孩子是父母的全部人生,而孩子卻越來越厭煩,離父母越來越遠。
比如在文章開頭,我自己的例子。面對慕慕的哭鬧,我調(diào)整了一下心情,想到,他在車上睡著又被弄醒,這其實是打破了他慣有的睡眠節(jié)奏的,他這樣坐著肯定很難受。我肯定不會棄他不顧,但是我自己也真的很累,于是我選擇抱著他坐到沙發(fā)上,他還是哭。
我對他說:“媽媽抱著你走很累,我現(xiàn)在可以這樣抱著你坐一會兒,如果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就這樣我抱著他在沙發(fā)上,輕輕晃著他。
慕慕宣泄式地大聲哭喊了一會兒,就漸漸停下來了,等他停了以后我說:“媽媽這樣抱著你舒服么?”慕慕說舒服,我說:“那等你感覺舒服了以后,我們?nèi)ニ⒀老茨樕洗采纤妹??”慕慕說嗯。我老公在旁邊露出了很驚訝的眼神:“都這狀態(tài)了,還能洗臉刷牙呢?”
過了一會兒,慕慕說,“舒服了。” 我愉快地說:“好的,那我們?nèi)ニ⒀腊?!”于是就很正常的進行睡前程序到床上睡覺了。
孩子哭的時候,我們也通常會很難受,所以我們會想各種辦法來希望他不哭。
除了前面說過的嚴厲制止的類型很糟糕以外,還有一種看似不糟糕的做法,就是一味的滿足他。比如慕慕這個例子,那就是一直抱著他走來走去,他也就不哭了。
這樣一不小心成為孩子的奴隸,為了讓他高興,做很多超出自己舒適度的事情,這些疲勞和犧牲是會積累和爆發(fā)的。我剛才選擇先坐下來,是首先保護了自己的邊界:我能做到的就這么多了。然后我后來才有了力氣,擁抱他,接納他的哭泣,而不再因為他的哭泣心煩氣躁。這種平靜和容納他哭的感覺是能夠傳遞過去的,所以他哭了一會兒也就好了。
我的疲勞被我自己接納了,他的情緒也被我接納了。這就是邊界的力量。
所以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哭一會兒,試圖去理解他的哭想表達什么,然后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來處理,尊重了孩子的邊界,也維護了自己的邊界。
前段時間幼兒園的很多負面新聞后,很多人開始注意教孩子說不,教孩子辨別哪些是不好的事情。
但是在教給孩子對外說不之前,他還需要一個基本的信任感,就是他可以和父母溝通他所遭遇的不好的事情。
我在一個室外噴泉,見過一個6,7歲的女孩,在一個小橋上跑來跑去,后來一下子掉下去了,水不深,就到腳踝。但孩子嚇壞了,哇哇大哭,媽媽從遠處跑過來,把孩子揪上來,沒有好好的撫慰孩子,而是怒氣沖沖的批評她說:“我不是告訴要看著路嗎! ”
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摔倒,或者做的不夠好、哭泣的時候,總是先被父母有意無意的指責,那又怎么能指望他對外面的侵害說不呢?他不敢說不,因為他會首先想到一定是我的問題,是我不夠好。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一定是要先共情孩子的害怕或者疼痛,接納她的情緒,到最后你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摔到。這樣,父母孩子間就建立了信任的關(guān)系。
當然,做到這些不容易,我們指責孩子的時候,通常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處理和面對這些失敗、錯誤和不完美。但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界限之后,可以去覺察和改變的,學會給孩子時間,給孩子信任,認真地去理解他們和與他們溝通。
界限還是規(guī)則,在愛和信任的基礎(chǔ)上,用規(guī)則來讓孩子知道哪些是我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我不可以做的。
有一個朋友前幾天很苦惱的來吐槽,說青春期的孩子,晚上主動把手機和ipad交給爸媽看管,自己好專心學習。
結(jié)果有一天媽媽剛沒收了ipad,兒子又去找爸爸拿回了手機,我這個朋友很生氣,她主要生氣的點是:她覺得爸爸總是當好人,讓她當壞人。
這是個很典型的規(guī)則問題。很多家庭,都跟孩子一起制定規(guī)則,并努力遵守規(guī)則。但別忘了,規(guī)則就是保護界限的,很多時候我們說給孩子立規(guī)則,就是立界限。
但為什么這個規(guī)則容易被破壞?為什么會讓父母產(chǎn)生“總是我當壞人,你當好人”這樣一個感受呢?
那其實是因為這個規(guī)則本身不恰當。規(guī)則有兩個最重要的要素:
規(guī)則要明確,責任的承擔人
要明確規(guī)則被破壞時候,要承擔的結(jié)果
比如上面的例子,當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對你說:“請爸爸媽媽幫我保管手機,因為我自己總是控制不住想玩兒。” 然后把手機放在父母手里:“我寫完作業(yè)再過來找你們拿,可以嗎?”
這本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這個例子里面,孩子才應該是規(guī)則的責任承擔人。因為讓父母幫助保管是孩子的愿望,他就應該負擔這個責任,也就是說,你送過來,我們幫你看著。你拿走了我們不負責。
但父母應該明確的是:如果孩子總是破壞這個規(guī)則,總是拿走,那對不起,以后我們也不幫你看著手機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爸爸媽媽把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的例子。這就造成了界限的模糊,造成了父母自己內(nèi)訌,說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
一旦我們清晰了界限,就可以制定出更清晰和便于執(zhí)行的規(guī)則。不然的話很多規(guī)則都變成了雞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