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鼻衄)既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癥狀,又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輕者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復(fù)出血等則可致貧血。診斷無困難,關(guān)鍵在于查明原因,確定出血部位,迅速而有效地止血。
鼻出血原因分全身和局部兩大類:(1)局部病因。外傷,如鼻及鼻竇外傷、顱底骨折、術(shù)后出血等;炎癥,如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結(jié)核等;腫瘤,如鼻腔、鼻竇及鼻咽部惡性腫瘤、鼻腔血管瘤等;畸形,如鼻部中隔偏曲。(2)全身病因。血液病,常見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及血管硬化,心臟病可引起阻性充血而致靜脈壓增高等;維生素缺乏,風(fēng)濕熱,急性傳染病以及汞、砷化學(xué)物質(zhì)中毒等。
治療應(yīng)仔細詢問病史,清除鼻腔凝血塊,進行全身及鼻腔的檢查,查明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
止血方法:(1)指壓法。用浸漬血管收縮劑棉片塞入鼻腔,囑病人用指緊捏兩側(cè)鼻翼10-15分鐘出血即止。(2)燒灼法。用30-50%硝酸銀、鉻酸燒灼出血點。(3)填塞法。適用于出血量較多、出血部位不明確者。前鼻孔填塞法:用碘仿紗條先壓于鼻腔底部,然后繞至中鼻甲前上方,再由上而下反復(fù)重疊填塞鼻腔,進行壓迫止血;后鼻孔填塞法;經(jīng)前鼻孔填塞無效時改用此法。(4)血管結(jié)扎法。當前、后鼻孔填塞法失敗時可采用。頸外動脈結(jié)扎法:多用于中鼻部平面以下部位的出血;篩動脈結(jié)扎術(shù):中鼻甲平面以上部位出血可結(jié)扎篩動脈。
本病中醫(yī)稱“鼻衄”,屬血證范圍。臟腑病變所致的鼻出血,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實證多與肺熱、肝火、胃熱有關(guān),風(fēng)熱犯肺,邪壅鼻竅,灼傷脈絡(luò),血溢絡(luò)外而衄血;肝火犯肺,肺絡(luò)受傷,發(fā)為衄血;胃熱熾盛,迫血妄行,循陽明之絡(luò),上出鼻竅而衄血。虛癥則常因肝、肺、腎和脾相關(guān),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火載血升,上溢清竅;有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灼傷脈絡(luò),血溢肺竅;亦有脾失統(tǒng)攝,血無所依,溢出脈外者。
【鼻衄的辨證施治】
鼻出血、肺經(jīng)熱盛、疏風(fēng)清熱,涼血止血、胃熱熾盛、清胃瀉火,涼血止血、肝火上逆、清肝瀉火,降逆止血、肝腎陰虛、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止血、陰虛肺燥、養(yǎng)陰清肺,潤燥止血、脾不統(tǒng)血、健脾益氣,攝血止血。常用處方:
1.肺經(jīng)熱盛
治法:疏風(fēng)清熱 涼血止血
方藥:黃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黃芩9g、山梔子9g、連翹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荊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麥冬9g、白茅根15g、側(cè)柏葉9g、大薊9g、小薊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蔞仁、貝母
2胃熱熾盛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清胃湯(《脈固癥治》)合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黃芩15g、黃連6g、蘆根12g、藕節(jié)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沖服)2g、大薊9g、白茅根15g、若失血過多、加黃精、桑椹子等以養(yǎng)血止血
3.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瀉火、降逆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醫(yī)宗金鑒》)加減:龍膽草6g、山梔子9g、黃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車前子18g、澤瀉2g、當歸12g、甘草6g、羚羊角(沖服)1.5g、代赭石15g、鉤藤15g、茜草12g、側(cè)柏葉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鶴草、旱蓮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麥冬、元參以養(yǎng)陰生津
4.肝腎陰虛
治法: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湯(《醫(yī)方考》)加味:熟地黃15g、山萸肉9g、山藥30g、茯苓12g、澤瀉12g、丹皮6g、知母6g、黃柏6g、阿膠10g、旱蓮草12g、桑椹子9g、仙鶴草9g、白及9g
5.陰虛肺燥
治法:養(yǎng)陰清肺、潤燥止血
方藥: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加減:生地黃15g、麥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參12g、貝母9g、白茅根15g、旱蓮草9g、藕節(jié)9g、側(cè)柏葉9g、甘草6g
6.脾不統(tǒng)血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止血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加減:人參9g、黃芪15g、白術(shù)9g、茯苓12g、當歸12g、生地15g、阿膠10g、木香9g、炒棗仁30g、大棗5枚、仙鶴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圓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過多、面色蒼白、心神恍惚、有陰脫陽亡之危急證候、宜急投獨參湯、或加附子以回陽救逆
中醫(yī)治療鼻衄的有效方
1 清金止衄湯
【來源】俞軍,《中國醫(yī)藥學(xué)報》(1)1988年
【組成】桑白皮30克,黃芩、山梔炭、白茅根、茜草、側(cè)柏葉、紫草、當歸、旱蓮草各10克,懷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肺泄熱,涼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熱壅盛或伴脾不統(tǒng)血、胃熱熾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者,肺之竅,肺主氣,宜清肅下降。火熱犯肺,肺失清肅,氣逆不降,上壅鼻竅,損傷脈絡(luò),血隨氣道而致。方中重用桑白皮,瀉肺降氣;黃芩、山梔炭清熱止血;白茅根、茜草、側(cè)柏葉、紫草,涼血止血;旱蓮草養(yǎng)陰清熱;當歸、懷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導(dǎo)熱下行之功,使之肺熱清、氣降,則鼻衄自止。
【主治】鼻衄。
【加減】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飲者,加蘆根、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顯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熱涼血止血;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通腑瀉熱;頭暈頭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病程較長,失血過多,面色無華者,加阿膠珠、炒白芍,黃芪益氣養(yǎng)血攝血。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劑以鞏固其效。
【療效】治療143例,結(jié)果治愈110例,好轉(zhuǎn)2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4%。在治愈和好轉(zhuǎn)的135例中,服藥1劑鼻衄即止者43例,2~3劑而止者58例,4~6劑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數(shù)為3.1天。在無效的8天中,有3例孕婦,1例尿毒癥,1例高血壓。
2 清熱止衄湯
【來源】王永欽,《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梔子、黃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節(jié)25~30克,大薊、小薊、懷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兒劑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方解】臨床所見,以實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熱上蒸鼻竅,迫血妄行而致。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黃芩、梔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熱,斷火之源;輔以白茅根、藕節(jié)、大小薊清熱涼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涼血活血,清血脈之熱,又能疏血中之滯、暢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熱上炎之勢。諸藥配伍,熱清衄止。
【主治】鼻衄。
【加減】肺熱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加生大黃;心火盛者,重用梔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黃芩、梔子、赤芍,加龍膽草。
【療效】治療64例,結(jié)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內(nèi)無復(fù)發(fā))52例;顯效(出血停止,半年內(nèi)復(fù)發(fā)不超過2次)7例,好轉(zhuǎn)(出血停止,半年內(nèi)出血超過2次)3次,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87%。
3 安血飲
【來源】冉瑞金,《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2)1986年
【組成】白茅根20~30克,龍骨、牡蠣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沖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煮沸20分鐘。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隨藥汁送吞。
【功用】涼血止血,平肝潛陽。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節(jié)炭涼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龍骨、牡蠣平肝潛陽;生大黃通腑瀉熱,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則鼻衄可愈。
【主治】鼻衄。
【加減】素有過敏性鼻炎,加荊芥炭、側(cè)柏葉炭各10克;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銀花炭12克;血熱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爛,加焦梔子10~15克,竹葉、連翹各10克;氣虛,加黃芪15~30克,阿膠、當歸各6~10克。
【療效】治療80例,結(jié)果顯效50例,有效13例,進步9例,無效8例??傆行蕿?0.%。平均服藥4劑。
【來源】徐小圃,《上海中醫(yī)藥雜志》(7)1985年
【組成】黑荊芥6克,薄荷炭2.5克,靈磁石30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炒白術(shù)、綠豆衣各12克,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各9克,藕節(jié)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4次。
【功用】清肺健脾,平肝潛陽,涼血止血。
【方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乃小兒病理特點,因肝火旺盛,迫血上溢而犯肺竅,故鼻衄屢見;脾失健運,故多伴大便溏薄。方用磁石、牡蠣平肝潛陽;綠豆衣養(yǎng)血平肝;白術(shù)健脾和中;茜草根炭、藕節(jié)涼血止血;黑荊芥、薄荷炭二味,入肺肝二經(jīng),但炒炭后,其疏散、香竄之性大減,更能入血分而止血,故用治鼻衄可獲佳效;葛花、枳楮子原為解酒常用之品,今用于鼻衄,取其清肺止血之功。
【主治】鼻衄。
【療效】臨床屢用,均獲佳效。筆者臨床驗證10例,依本方,大便正常去白術(shù);肺熱盛,加桑白皮、丹皮。服藥5劑內(nèi),均獲痊愈。效佳。
5 健脾止血湯
【來源】葉明,《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茯苓、白術(shù)、山藥、生地、牛膝、藕節(jié)炭、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氣,補血攝血。
【方解】鼻衄虛證,多因肝腎陰虛,脾不統(tǒng)血所致。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治宜健脾益氣,涼血止血。故方用黨參、茯苓、白術(shù)、山藥益氣健脾,所謂血不足者補之以氣,寓陽生陰長之義;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健脾和中,二者合用以培其本;生地、藕節(jié)炭、白茅根養(yǎng)陰生津,涼血止血以治其標;以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使氣復(fù)血統(tǒng)、血熱清而鼻衄自止。
【主治】鼻出血。
【加減】口鼻干燥,加地骨皮,天花粉;出血量多,加棕櫚炭,仙鶴草。
【療效】治療120例,結(jié)果顯效(出血止,3個月以上未復(fù)發(fā))96例(占80%),有效(出血止,但3個月內(nèi)時有出血,但出血量、次數(shù)較少)15例(占12.5%),無效9例??傆行蕿?2.5%。
6 鼻衄靈
【來源】呂敬仁,《上海中醫(yī)藥雜志》(7)1985年
【組成】生石決明24克(先煎)、代赭石(先煎)、懷牛膝各20克,生地、生白芍各12克,粉丹皮6克,茜草10克,玄參15克,炒地榆、川楝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者一晝夜煎服一劑半。兒童及老人劑量酌減。
【功用】平肝降逆,涼血止血。
【主治】鼻衄。
【加減】若肺熱偏甚,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黃芩各6克;心胃熱盛,加生大黃3~5克同煎;脾胃不和,加廣陳皮6克,云苓12克。
【療效】治療8例,均獲痊愈。一般服藥3~6劑即可奏效。2個月后有2例復(fù)發(fā),但癥輕,繼服本方,仍有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