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利:課堂教學教師為什么不放手
——楊樹濱老師《賣油翁》教學啟示
今天,楊老師給大家展示了《賣油翁》的課堂教學。這節(jié)課是去年他參加省教學能手比賽的課,上個月又在山東省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年會上作了展示。這節(jié)課,是我個人幾年來聽到的雖然不說是最好的課,但可以說是我認為最有特點、最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他代表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正確方向,對我們各個學科、各個學段的課堂教學都有啟發(fā)意義。
我們看這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看誰讀得好——看誰講的好(包括模擬表演)——看誰評得好——看誰背得快”。是“我”——教師看著你——學生去“讀”、去“講”、去“評”、去“背”。作為老師,“我”絕不替代學生,讓學生沉浸文章之中,去經歷,去觀察,去體驗,使得學生成為陳堯咨射箭的園圃中的一名觀眾。他們親耳聽了人物的對話,親眼看到了人物的表情,親自欣賞了賣油翁嫻熟的酌油技術,甚至在內心地為賣油翁叫好。然后,讓學生轉換成故事語言,發(fā)揮想象,補充文字意象空白,講出故事,并且有兩組學生以類似啞劇的形式做了表演。再然后,讓學生跳出文章,評判人物的優(yōu)劣,談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學生嘗試背誦,裝進自己的大腦中。這樣,一節(jié)課就完成了。整個過程,就像老師看著學生爬山。學生們遇到一塊大石頭,手腳并用,咬緊牙關,奮力攀登;遇到一條小溪,小心翼翼,踮起腳尖,穩(wěn)步向前。老師只是在一旁提醒,指導,鼓勁。沒有抱學生,沒有背學生。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任務。
我們平時說三講三不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我們看楊老師這節(jié)課,“三不講”的肯定不講,就是“三講”的也不講。就是不講,徹底不講!這就是楊老師這節(jié)課出類拔萃的地方。我們有的老師也在某種程度上放開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自練、自得。但不如楊老師做得徹底,做得到位,做得自然天成,樸實無華。
新課程倡導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成為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些理念,我想老師們都不陌生。但為什么做不到呢?或者說,為什么做不徹底呢?往大里說,與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與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關,與我們的教育資源匱乏有關,也與我們的教材編寫有關。那是大環(huán)境的事,咱們不說。我們就說我們自己的事。
首先是濫用責任心,不舍得放開。總體來說,我們的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良好的。不少老師關心學生勝過關心自己的孩子,不少老師晚上還要備課,還要值班查宿舍。這種責任心反映在教學上,就是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讓學生學會,恨不能將所有的知識都講給學生聽,不講,擔心學生學不會,擔心學生學不多;講了,哪怕學生沒有聽,作為老師也算是盡到了責任,或者換句話說,良心上也就安了。我們常見到,有不少老師拖堂,“同學們靜一靜,我再講兩分鐘”,就是這種責任心的濫用。
我們看《賣油翁》,大政治家、大文學家歐陽修寫了一篇135個字的小短文,“大家”寫短文,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搬寭ⅰ敝械摹岸笔潜硎卷槼嘘P系還是并列關系?要不要分析?“但手熟爾”和“惟手熟爾”的區(qū)別,要不要學?“熟能生巧”,“熟”的背后是什么?是“恒”啊,是“?!卑?!要不要學?歐陽修把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用富有情趣的故事表達出來,這種寫作手法要不要學習?歐陽修為什么強調經驗,強調實踐?與他的治國理論有沒有關系?可學的東西太多了!但是,楊老師班里的學生明白了故事,知道了人物,背誦了文章,就行了,就完成任務了。再細一點的內容,再深一點的理解,以后再學吧!
責任心可貴,濫用,可能就無益,甚至有害。
第二是行為固化,不習慣放開。我剛才說了,不少老師也知道應該放開,也知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觀念和行動之間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昨天中午,我的一位親戚來到我家,——他是來參加教學比賽的,剛剛講完——一進門就說:“今天講砸了。”,我問:“為什么?”他說:“學生不配合?!蔽医又鴨枺骸笆菍W生不配合你,還是你不配合學生?”他一臉的不解而后又若有所悟。究竟是學生配合老師還是老師配合學生?當然是老師要配合學生。作為老師,這些新課程理念他應該是懂的,但在實踐中,在具體教學中,他做出來的還是要求學生配合老師。
至今,我們不少老師還在追捧“能把學生講哭了”的教學,我們?yōu)槭裁床桓疃鹊厮伎迹涸鯓幼寣W生“學哭了”呢?學生融入文章,情動之處或眉飛色舞,或扼腕嘆息,或會心一笑,這將是多么生動的一個場面,多么有效的學習場景!
有個成語叫“積習難改”,用在這里雖然不太恰當,但我們確實可以理解放開之難。
第三是不了解學情,不敢放開。有個心理學家叫奧蘇泊爾,他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边€有位心理學家叫維果斯基,有一套“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就是我們說的要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而我們的教師不十分知道“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不十分知道學生站的臺階有多高,他們的個子有多高。
具體來說,從學段上,高中教師不知道初中學了什么,初中教師不知小學學了什么,反過來,小學不知初中將要學什么,初中不知高中將要學什么;從學科上,教語文的不知數學,教歷史的不知音樂。有的教師可能說,大家分工不同,但是,在學生那里是沒有分工的,所有的知識都裝在了一個腦袋瓜里去了,都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相互影響的體系,都在影響著“你的”教學。
楊老師為什么敢于不講?他教著初中的語文,但他經常關注小學語文,關注高中語文。這樣,他才能夠給自己的課堂教學準確定位,哪一些內容學生已經學過了,哪一些將在高中學;小學的學生有什么學習習慣,高中還要提升什么學習習慣等等。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校長、主任和教研員們應該多組織學科間的交流、學段間的交流。
第四是不掌握技能,不會放開。假如歐陽修先生來到今天的現場,也來給學生們講《賣油翁》,可以肯定,歐陽修先生不如楊樹濱老師講得好。為什么?因為歐陽修先生不是專職,而楊樹濱老師有教師資格證書,有專業(yè)的技能。
楊老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設計能力,按照活動教學的路子,設計了學生的讀、講、評、背,有較高的教學實施能力,就是把設計落實到教學過程中來,達成教學目標。楊老師沒有講,但學生能夠學起來,而且學得好。楊老師具有較熟練的教學技術,比如,組織活動的技術,比如,指導學生讀書,學生是齊讀還是個別讀,放給學生選擇,讀正確,讀流利,讀得有感情,分開層次,之所以讓學生讀這么多遍,有利于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背誦。我們知道,出聲讀有利于背誦,默讀有利于理解。
我們有些老師也把學習內容放給學生,但不具備技能,或者說技能不熟練。比如,出示教學目標。有的老師不知道,說明性的、議論性的文章才能在課前出示目標,而故事、小說、詩歌、散文是不能課前出示目標的,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性的,前者的學習是奔著目標去,后者的目標需要在自然中生成。還有多媒體的運用,有些老師不管可不可以用,幾乎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到屏幕上來。
我們希望教師放開,楊樹濱老師的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范本。我們希望大家學習其中蘊涵的理念,把握這堂課啟發(fā)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講,有些科目,有些內容,該講的還是要講,甚至滿堂灌也自有它的存在價值,只是在講的時候問一問自己:能不能少講,能不能不講。我們不是要求大家什么都放開,放開不能放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外邊去,不是遠離教學內容,不是盲目和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