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胃腸病漫話
胃腸病漫話
  一。嘔吐、干嘔、噦逆、蓄飲、反胃、噎膈的治法
  〔嘔吐〕
  嘔吐是胃腸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癥狀,但不要一見到嘔吐癥狀就用止吐藥來處理,因為有些嘔吐,是人生來就有的一種嘔除病邪的本能。譬如我們有事飲食不注意,吃了一些霉爛或有毒的食物,或貪食過量,胃中飽脹不安,都會引起嘔吐。這樣得嘔吐,能排除胃中得瘀積和毒素,對人體是一種保護性反應(yīng),是非常有益處得。正因如此,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還要人為得造成嘔吐,這就是中醫(yī)臨床治病八法之一的吐法。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嘔吐不能排除病邪,又不能自己制止,頻頻發(fā)作,以致妨礙進食,或者出現(xiàn)其它不適的癥狀,這就是病態(tài),就必須給予治療。
  祖國醫(yī)學中止嘔的藥物是很多的,這里介紹幾種常用的、簡單的如下。
  1 生姜、半夏
  這是治嘔吐用的最廣泛的兩味藥。我國有名的古代內(nèi)科專著《金匱要略》中有這樣的記載:“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薄∵@里的“諸”,是指一般情況下的意思,“谷不得下”,就是影響進食。嘔吐既然影響進食,就不能聽之任之,非治療不可了。小半夏湯是半夏和生姜兩味藥物所組成,這就說明半夏和生姜是止嘔的常用藥。臨床處方,也常常是見到嘔吐就加入生姜、半夏。
  半夏配生姜之所以能治嘔吐,是因為二藥能把胃的上沖之氣降下去,把胃的痙攣之性緩解開,這叫降胃和逆止嘔。但是這兩味藥都是溫性的藥物,最適用于胃中偏寒的嘔吐,而臨床所見到的嘔吐癥,病機是多樣的,并不一定都是胃中寒,因此要用生姜、半夏治療“諸”嘔吐,在配伍方面,還有其各不同的“諸”法在。
  譬如《壽世保元》這部書上有一個治熱吐的方子,是:
  半夏(姜制)6克 干葛6克 青竹茹12克 甘草2.5克 加入大棗 生姜水煎服。(劑量是據(jù)臨床經(jīng)驗改現(xiàn)代劑量,以下同)
  這個方子,實際是小半夏湯加入干葛、竹茹兩味涼性藥和大棗所組成,因為加了涼性藥,也就適用于熱性嘔吐了。
  半夏和生姜,如果配伍得法,固然可以治療熱性嘔吐,但是熱性嘔吐還有更簡便的小方效方,就是一味蘆根。
  2 蘆根
  蘆根,就是蘆葦?shù)牡叵聶M根,是治療熱性嘔吐的特效藥,而且藥源普遍,各地的下洼水潦之處都有。熱吐的特點,除了小便赤黃、口粘口渴以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征是手腳心發(fā)熱。即使在別的癥狀看不出是熱的情況下,如果這個病人的手足心比一般的正常人為熱,這個熱吐的診斷便基本是可靠的。
  治療嘔吐一般不用帶油性的藥品,象栝蔞仁、桃仁、萊菔子、蘇子等。在寒性嘔吐中用了這些藥,問題不大;而在熱性嘔吐中那就一定不要用。因為熱吐需要清涼瀉熱,而油膩之品卻壅氣助熱,所以屬于禁忌之列。
  蘆根性寒味甘,能清肺胃之虛熱,止嘔吐而不燥?!督饏T玉函經(jīng)》有這樣一段記載:“治五噎、吐逆、心隔氣滯煩悶,蘆根五錢,煮汁飲?!眹I吐兼見煩悶,嘔吐之后又消除不了煩悶,這就是熱吐。
  熱吐在暑熱季節(jié)發(fā)生的比較多,有的熱吐用中西止吐藥物都效果不大,但用蘆根煎飲,卻能很快就好了。他它不但效果快,而且不花錢,又氣味清淡,人人能服,真算是熱嘔的圣藥。
  3 蘇葉 黃連
  蘇葉、黃連,主治濕熱嘔吐,什么樣的嘔吐叫濕熱嘔吐?顧名思義,“濕熱”是又濕又熱,患者必舌苔又黃又粘膩,或者嘔吐酸苦粘液。這樣的嘔吐,常見于又慢性胃炎的患者,治療時可用二陳湯加入蘇葉和黃連。二陳湯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四味藥再加入生姜煎服。這是一個除痰的方劑,方中包括小半夏湯在內(nèi),可以治痰多的嘔吐。但若用以治濕熱嘔吐,因為它燥濕清熱的力量不大,也就達不到止嘔的效果,因此方中還是要加入黃連、蘇葉,因為黃連能清熱,又能燥濕,蘇葉能降氣,又能止嘔,所以效果更好。
  蘇葉、黃連加入二陳湯內(nèi),蘇葉一般可用10-15克,黃連可用5-9克。但濕熱如果僅限于胃上口,沒有大量的酸苦之水,卻嘔吐頻繁,又嘔不出什么時,只用少量的蘇葉、黃連,不加入其它的藥物,效果也很好。
  鄰人王某,男,50多歲,農(nóng)民。偶爾似覺感冒,但沒有明顯的寒熱癥狀,卻頻頻作嘔,又嘔不出什么,從早至午,幾天休止,非常苦惱,求治于余,經(jīng)診查后,既不是寒吐,也不是單純的熱吐,舌苔微黃薄膩。既診斷為濕熱嘔吐,用黃連1.5克,蘇葉1克,水煎服。
  病人第二天來訴,此藥服下之后,胸中覺得十分拘緊,象有人用手大力抓住一般,想有意的試嘔吐也不能了。自后再未服其它藥物,嘔吐也未發(fā)作。
  蘇葉、黃連止嘔方,來源于薛生白的《濕熱條辯》,其方是黃連三五分,蘇葉二三分,煎服。治濕熱證“嘔噦不止,晝夜不差”。“三五分”“二三分”合一克左右,這樣的小方,為什么能治嘔噦不止這樣的重???說起來也真有趣味,不要看他晝夜嘔噦不止,其實這并不是什么重病,只不過是胃上口有點濕熱,濕熱刺激,才引起嘔吐,而嘔吐卻排不除掉這樣的濕熱,所以才晝夜不止。用少量的黃連、蘇葉,清除掉局部的濕熱,不再刺激,也就不嘔吐了。
  蘇葉、黃連有這樣的止嘔效果,所以有人治孕婦嘔吐,也加入這兩味藥。但要知道,所有的止嘔藥物都有針對性,蘇葉、黃連同樣也不能隨便亂用。
  4 伏龍肝
  伏龍肝俗名灶心土,是農(nóng)村中燒雜草的爐灶底下年久燒成的紅褐色土塊。不要看不起這樣的干巴泥塊,它本性沉重,性能下降,氣香性溫,暖脾溫胃,在胃氣太虛,水藥不受,別藥入口既吐的情況下,用伏龍肝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1957年的一個夏天,余由家中返回診所,一路上經(jīng)過炎熱太陽的暴曬和強烈耀眼的陽光的照射,乍一進所,覺得屋子甚暗。忽聞室內(nèi)有呻吟聲,定睛細看才看出是本所會計員張某。原來他患有急性胃腸炎,劇吐劇瀉一晝夜,已嚴重脫水。我看了以后說,我用點藥看看。所內(nèi)另一西醫(yī)因為服藥既吐,主張停用一切藥物,讓胃休息,聽其自然恢復(fù)。我覺得西藥不行,還有中藥,大方不行還有偏方。便到鄰家,從土灶里摳取灶心土一塊,有小雞蛋大小,放在碗內(nèi)搗碎,沖入開水,攪了幾下,等粗渣沉淀后,將帶土黃色混水,傾入另一碗中,乘溫喝下。
  一大碗黃混水,病人一口氣喝下,竟未再吐。病愈后,患者追述說:“那藥真香”。伏龍肝味香,正常人是體會不到的,這只有在胃氣大虛的情況下,才能覺出味香。中醫(yī)講“香入脾”,這證明兩點:一是脾胃之氣太虛,二是藥極對證。
  由于伏龍肝能鎮(zhèn)吐,所以臨床對于一些艱于服藥的人,怕服藥引起嘔吐,常常先用伏龍肝煎水,再用此水煎藥,往往可以避免服藥后引起嘔吐。
  綜合以上所述,常用的止吐藥可以分為4組:
 ?。?) 半夏、生姜:適合于胃中偏寒的嘔吐,尤其是生姜一味,就是止嘔的特效藥,如《食醫(yī)心鏡》記載:治嘔吐不止,用生姜60克,加醋,用銀器煎,連渣服下。
 ?。?) 蘇葉、黃連:適合于濕熱嘔吐。尤其是蘇葉一味,就能治干噦。 《千金方》載:卒 噦不止,香蘇濃煮,服三升。
 ?。?) 蘆根 治熱吐。
 ?。?) 伏龍肝 治胃虛水藥俱不能受之吐。
  以上諸藥,都是以止嘔吐為目的,但嘔吐畢竟是現(xiàn)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質(zhì)。有些病,嘔吐就是主癥,嘔止了,也就是病好了。但是還有一些疾病,光治嘔吐是不行的,還要找一找所致嘔吐的原發(fā)病。譬如腸梗阻、尿毒癥、腦病等,這些病出現(xiàn)嘔吐,只是主病中的一個次要癥狀,主病好了,嘔吐也就停止了。因此,臨床見到嘔吐,不能都以單純止吐為目標,用藥不效,還要考慮其它一些原因,或送如醫(yī)院,以防止耽誤病情。
  〔干嘔、噦逆〕
  在醫(yī)學術(shù)語上,干嘔和嘔吐是有差別:嘔吐是指有嘔出物說的,如能嘔出食物、膿血、糞塊、蛔蟲等,都叫嘔吐;如果患者只有嘔的形態(tài),也發(fā)出嘔的聲音,卻嘔不出什么來,或者有,也只是 一些涎沫,這便叫作干嘔。干嘔能嘔出涎沫的,多是胃中有痰飲,治療時要溫胃,促使痰飲消散;連涎沫也沒有的,治療時要和治噦逆(俗稱打呃忒)相同。所以,本節(jié)把干嘔和噦逆合并討論。
  1 干嘔吐涎沫
  涎沫是胃中的水液,不能充分吸收,以致隨著干嘔而嘔出。水液不能被吸收,大都由于胃寒,所以吐涎沫一般是采用暖胃藥。但是臨床所見,吐出的涎沫也有不同。有的是水飲清稀,不粘不稠;有的是滿口粘液絲,掣不斷,吐不掉,也吐不完。前者寒而清,應(yīng)當用溫性藥把寒飲運化開,以干姜為主藥,如半夏、干姜就是。后者寒而濁,應(yīng)當用溫性藥把寒飲降下去,以吳茱芋為主藥,如吳茱芋湯就是。
  半夏干姜散(《金匱要略》)
  半夏、干姜各等份,水煎服
  本方就是小半夏湯把生姜換成干姜。生姜止嘔的效果好,干姜溫化水飲的力量大,所以干姜并嘔出清稀水液的,本方效果好。
  吳茱芋湯(《金匱要略》)
  吳茱芋12克 人參9克 生姜18克 大棗3枚,水煎服。
  吳茱芋能溫胃降濁飲,又重用生姜,止嘔散水,人參、大棗,是扶助正氣,增強削除痰飲的功能。
  2 干嘔、噦
  干嘔如果連涎沫也沒有,就用不著溫化水飲,只調(diào)調(diào)氣就行了。實際這僅僅是胃痙攣,止住痙攣,就可以不嘔,所以有時和治療膈肌痙攣的噦逆相同。譬如《金匱要略》中的橘皮湯,橘皮15克,生姜30克,只兩味藥,但橘皮能調(diào)氣,生姜能和胃,所以不管是干嘔或者是打呃忒,本方都有效。
  但是噦逆和干嘔,其病機有時并不相同,因此治噦逆除了上述的橘皮湯之外,還另外有一些專方。如《簡要濟眾方》治寒呃,用丁香49粒,柿蒂27個,只兩味藥煎服。又如《沈氏良方》治寒呃,用橘皮、通草、干姜、桂心、灸甘草各等份,人參減半,將共碾成粗渣,每服12克,水煎服,這些方,都只治噦逆,不能治療干嘔。
  從上面這幾個治噦逆的方子看,噦逆癥的病機是屬寒屬熱的都有,治療的藥物有的偏熱,有的偏涼,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斂降與辛散合用。試看:橘皮性降,生姜性散;柿蒂收澀,丁香辛散。斂降與辛散,其作用是矛盾的,但合用起來又達到矛盾的統(tǒng)一,所以用于膈肌痙攣的噦逆癥,一般會有良好的效果。根據(jù)這個原則,古方還有些治噦逆的單方、效方,如伏龍肝配丁香就是。此外,一些降性藥,如代赭石、枇杷葉等,都可以用來治噦逆。刀豆子一味,人們都推崇為治噦逆的特效藥,就是因為刀豆子性降的緣故。
  治噦逆雖然列舉了以上一些簡效方,但是促成噦逆的原因,也是極為復(fù)雜的,所以有時單靠以上幾個方還不夠,還要臨癥化裁,獨出巧思。譬如歷來醫(yī)籍的記載:有活血化瘀法治愈的,有消食藥治愈的,還有用通利大、小便藥治愈的??傊?,遇到頑固的噦逆癥,還是要請教醫(yī)生。
  一般來說,噦逆并不難治,但也不要太麻痹大意。中國古代醫(yī)書《內(nèi)經(jīng)》就有“病深著,其聲噦”的告誡。的確,噦逆有的是在病情加重的危險期出現(xiàn),所以重病人出現(xiàn)噦,需要提高警惕,不要過于麻痹。
  〔蓄飲〕
  蓄飲也叫蓄水,它是胃里的水,沒有很好的被吸收,有沒有嘔吐出來,以致停蓄在胃內(nèi)所形成。蓄飲不一定都出現(xiàn)嘔吐,但嘔吐常常是蓄飲的特征之一。上面講過吐涎沫,涎沫就是水飲,但不是蓄飲,水飲蓄起來,癥狀就變了。
  凡嘔吐一癥,如果胃脘部按之似痞硬,或口干口渴,或頭暈眼花,或心慌心跳(痞、渴、眩、悸),就大都是蓄飲所致。在中醫(yī)術(shù)語中,痞硬叫做水飲結(jié)聚;渴叫做水飲阻礙,正津不能輸布;眩暈叫做水飲阻礙,清陽不能上升;心慌心跳叫做水飲凌心,蓄飲的形成,實際上是胃脘部或上消化道有炎癥并且伴有炎癥滲出物,這在祖國醫(yī)學解釋為“脾不散精,水停為痰”。也就是說,胃吸收水液的功能差,而且不斷的滲出,逐漸積蓄而成痰成飲。
  蓄飲的嘔吐,一般是嘔痰嘔水,不常嘔食,而且也不是天天嘔,而是嘔出一些宿痰宿水之后,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又蓄到一定程度,再重新嘔吐。這樣的嘔吐,容易使人和其它原因所致的“反胃”-如癌瘤等相混淆,往往抓不住病因,掌握不了重點,以致藥不對癥,纏綿難愈。因此還要掌握痰飲嘔吐和其它原因的“反胃”之間的鑒別法。
  痰飲嘔吐,往往在將嘔的前幾天,口渴貪飲,飲不解渴。這是痰飲蓄積到一定程度,影響消化道腺體分泌功能的緣故,是將要出現(xiàn)嘔吐的先兆。此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般的嘔吐,嘔后常感到口中多少有些干渴,這是因為嘔吐后會耗傷胃中的津液的緣故,即使是痰飲嘔吐也罷,嘔后痰飲雖然去了,津液卻必受傷,所以也會有這種干渴現(xiàn)象。如果大量嘔吐之后,口中不干不渴,象未曾嘔吐一樣,這也說明是蓄飲。這是痰飲未曾全部嘔出來,而且嘔吐之后,水飲又繼續(xù)浸漬入胃的緣故。
  先渴后嘔,或者嘔吐之后反不渴,以及胃脘痞硬、頭暈眼花、心慌心跳等癥伴嘔吐而出現(xiàn),都證明是水飲,用前面所講的小半夏湯止嘔,再加入一味茯苓把陳舊的積水滲出,這個方子就叫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12克 生姜24克 茯苓12克
  水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蓄飲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比較頑固的蓄水證,渴而嘔,嘔后又渴,又飲水,又渴又嘔,反復(fù)不已,這說明水飲不是嘔一兩次就嘔盡了。水飲既然頑固難除,單靠小半夏加茯苓湯就不行了,還須要在除水的方劑中,加上能促使胃吸收水飲的藥物---如白術(shù),才能徹底的治愈。如古方中的豬苓散就是這樣一張方劑。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各等分
  以上共軋成細末,每次溫開水沖服10-15克,每日服三次。
  以上所講的這些治蓄飲嘔吐方,都是一些常用藥,簡單方,平淡無奇。正是由于平淡無奇,容易被人瞧不起,致使本來不是難治的一些病,卻去追求大方、怪方、貴藥、怪藥,結(jié)果越治越重,或棄而不治,這實在是令人痛心的。
  《金匱要略》“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飲者,豬苓散主之”。
  例如:某地區(qū)有個內(nèi)科資料,報道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好了一個諸藥不效的多年的頑固性嘔吐。既然說“諸藥不效” “多年” “頑固”,可以想象這個患者,遭受了多少痛苦,浪費了多少藥費,后來卻服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好了。
  又如《新中醫(yī)》1978年第一期載有四川唐愛之醫(yī)案一則,摘錄如下:“杜某,女,29歲,嘔噦、呃逆已7年,近幾月加重。頭眩、惡心、食則嘔吐食物痰涎,呃逆,脅下隱痛,牽引肩背,胸痞、脘脹、食少,便溏,四肢不溫,口渴,喜熱飲。痰濁上逆而嘔吐,宜溫中、降逆、和胃、止嘔”
  不要把這個病例看的太復(fù)雜,也不要把7年頑固病得效看得太神奇,其實本案得嘔吐,包括了痞、暈、嘔、渴等癥狀,是典型的痰飲嘔吐,其處方中就有小半夏加茯苓湯在內(nèi),所以取得很好得療效。
  把一般痰飲病當做重病治,越治越重,就連清代名醫(yī)葉天士也犯過這樣得錯誤。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洞庭有一個姓金的人,患嘔吐癥多年,他的先人和葉天士是最要好的朋友,所以葉老給他全心全意的治療,用了不少的人參、干姜、附子等與治蓄飲毫不相干的藥,治了一年多,越治病越重。后來這病人找到徐靈胎治療,徐靈胎看了以后說,這是蓄飲,給他開了一張?zhí)幏剑戮秃昧?。這人因此拜徐靈胎為老師,跟他學醫(yī)。
  通過這一段故事,我們可以想到,有不少腸胃病嘔吐,本來不是難治的,只是診斷不明確,或責任心不強,才把一些本來很容易治愈的病,當成頑固病,使病人遭受了不少痛苦。
  〔反胃〕
  反胃,或稱“翻胃”,或稱“胃反”,都是一回事。它和蓄飲的嘔吐不同,蓄飲是嘔吐痰水,并且是蓄到一定程度才吐,反胃是嘔吐所進的食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只要進食,就必吐出,并且必須吐盡,象是把胃反過來一樣。除此之外,蓄飲嘔吐,多兼有渴、痞、眩、悸等癥狀,而反胃沒有這些癥狀,蓄飲由于不常嘔食,且常能間歇多日不吐,飲食物一般可以少量進入大腸,所以對于大便的影響不大,而反胃則由于嘔吐頻繁,每日必吐,飲食不能進入大腸,就會數(shù)日或十數(shù)日、數(shù)十日大便一次,而且艱澀異常,形如羊屎,人們多認為這是胃脘干枯。
  胃反的形成,實際是胃下口---幽門梗阻,可能是炎癥產(chǎn)物,如瘀血、稠痰,或炎癥變形,如瘢痕狹窄、水腫,腫瘤或其它臟器腫瘤壓迫等,此外,胃反病人往往大便干如羊屎,排便不通暢,大便不暢又反過來更使飲食不入,食入即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也是胃反不可疏忽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大便不暢也是反胃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治療反胃,就離不開消除梗阻和潤腸通便,或止嘔的同時又潤滑大便等幾個方面。
  1 消除梗阻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有一治反胃方:柿干三枚連蒂搗爛,酒服(黃酒)甚效,切勿以別藥雜進。它又引用《經(jīng)驗方》一段記載:有一家三代,都死于胃反病,后來到了子孫輩,得了一個秘方,用柿干和干米飯?zhí)焯斐?。絕對不喝稀飯,也不喝水,結(jié)果治好了。根據(jù)“絕對不喝稀飯、不喝水”,而且柿干燒灰外用能治鐮瘡?fù)?,敷在舌上能治鵝口瘡,內(nèi)服能治大便干燥或下血,可知柿干有清熱、潤便、燥濕、化痰、收斂愈合潰瘍面的作用。所以這樣的反胃,可能是食道或胃有糜爛面,或有粘液性分泌物的緣故、
  2 止嘔與潤便同用
  《金匱要略》記載:“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贝蟀胂臏牵喊胂?20克 人參20克 白蜜200克 
  用水600克,加入白蜜,再用勺揚水幾百遍,使水和蜜混的極勻,用此蜜水煎上面的三味藥,使水減一半后,取下,分兩個服。
  本方用半夏止嘔,用人參養(yǎng)胃,并且蜜內(nèi)加水,揚之幾百遍,使水與蜜融合的均勻,以潤腸胃,通大便。
  這就為后世治胃反病提示了治療原則。如朱丹溪治反胃,用韭菜搗汁攪在牛奶里喝,或韭汁兌入童便喝。韭汁能散結(jié)氣,和半夏的作用有些相似,牛奶潤腸,童便滋潤,也和大半夏湯水內(nèi)加蜜的作用相仿。不過韭汁還有散瘀血的作用,如果梗阻部位充血、郁滯,用韭汁就更為相宜。
  3 潤腸通便
  《局方發(fā)揮》有這樣一個故事:臺洲有一個醫(yī)生,得了噎膈病,這人工作很勤,經(jīng)常的喝酒。面色白,脈搏澀,重按則大而無力。朱彥修叫他辭去工作,住在一個養(yǎng)牛的人家里,每天都取新牛奶用火加溫飲之,每次飲一杯,一晝夜飲5-7次,別的食物一概不用,逐漸加量到每天8-9次。這樣,半個月以后,患者的大便就不干燥了,約有一個月的時間,病基本上都好了,僅僅有時口中發(fā)干,這是酒毒未解,令其在口干時飲以少量的甘蔗汁。
  從這個病案看,朱彥修認為,患者由于工作勞心,又嗜酒,耗傷胃腸津液,以致大便干燥,因為大便干燥又使食物難以下大腸,才出現(xiàn)噎膈病。所以只用牛奶潤腸胃,使大便通暢以后,飲食也就正常了。
  這個醫(yī)案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一是治反胃證的大便燥結(jié),單靠草根樹皮不行,牛奶是動物藥品,最能治腸胃枯燥,而且要持之以恒,較長期的服用。二是避免過度的腦力勞動,避免燥烈辛辣的飲食,以保持胃腸的津液。因此苦寒瀉下藥、辛燥止嘔藥,都不利于腸胃津液,都必須禁用。
  胃反這一病名,有時很近似現(xiàn)在醫(yī)學所講的胃下垂?!镀諠健分挝阜磭I吐,用刺猬皮焙焦,研末,酒服,或者加入調(diào)味品浸漬后煮熟了吃。《葉氏摘玄方》治大腸脫肛,用刺猬皮500克,焙;磁石,煅,15克;桂心,15克。共研細末,每服6克,米湯送下?!镀諠健分挝阜磭I吐,也應(yīng)當是治胃下垂所致出現(xiàn)的嘔吐。記得有個老藥工,傳一治胃下垂的秘方:刺猬皮,剪成小塊,另將白礬入鐵勺加熱溶化,登白礬見熱發(fā)泡,好象將沸的時候,把刺猬皮傾入礬中炸酥,成老黃色,再急傾入鐵篩中,使礬從篩孔中漏下,凈剩猬皮,取出研成細末,每服9克,米湯送服。
  由于刺猬皮能治胃反吐食,所以寇宗爽在他所著的《本草衍義》中說:“猬皮能治胃反,猬這個字,一旁是蟲,一旁是胃,很有道理?!?br>  〔噎膈〕
  噎膈,是食難下咽的意思,它和胃反在病理方面有時相同,如炎癥、炎癥分泌物以及食道狹窄等,但病變部位有差別。反胃的病變部位多在下部幽門或十二指腸,而噎膈多在食道或胃上口---賁門。所以反胃是食入一段時間后,又復(fù)吐出,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噎膈是食不得入,或食入之后即時吐出。
  由于噎膈和反胃的病理有時相同,所以治療方藥有時可以互用。周慎齋把噎膈分為痰膈、血膈、氣膈等,就是根據(jù)炎癥滲出物有的是痰、有的是血,而痰血又能阻礙氣機升降的緣故。
  徐靈胎曾說:“膈乃胃脘干枯之癥,百無一生?!标愋迗@也說過:“膈癥既成,只不過盡人事而已。”徐、陳兩人之所以說膈癥絕對不能治,這是指現(xiàn)在的惡性瘤說的。惡性腫瘤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噎膈,在目前來說,確實仍無辦法,但是有不少的噎膈患者,之所以食難下咽,并不一定在腫瘤本身,而往往是受阻于腫瘤的大量分泌物。辯證用藥,雖然不能消除腫瘤,但是消除這些分泌物,改善癥狀是有可能的。
  下面列舉一些治噎膈的簡郊方。用這些小方消除炎癥滲出物,消除癌瘤的分泌物,或消除由癌瘤阻礙所引起的瘀滯物,使食道暫時暢通,也是有益的。
  1 《中醫(yī)驗方匯選》:威靈仙30克,水煎,三付。每煎分兩次服,四小時服一次,一日服完,連服七天,停藥一天。全療程為1個月。
  2 《千金方》 常吃干粳米飯。
  3 《得效方》 治翻胃,惟食干飯餅餌,盡去羹飲水漿,藥亦用丸,自不反動,調(diào)理旬日,奇效。有人三世死于胃翻,至孫收效于此方。
  4 炭末,羅細,丸如彈子大,含少許,細細咽津下。
  5 一患者,年過五旬,患噎膈,在濟南某醫(yī)院X光片,診斷為食道賁門癌,表示無法治療。筆者處方,用月石9克、杮霜30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少與溫開水送服。服后大吐涎沫,滿口不斷,進食即覺通暢。
  6 常莊公社一噎膈患者,多方治療不愈,后因不斷飲大量濃茶,自愈。
  7 《證治準繩》記載:“得藥不反,切不可便與粥飯及諸飲食,每日用人參15克,陳皮6克,作湯細啜,以保胃氣?!?br>  以上諸方可以看出,噎膈是由于痰的阻礙,但痰有濃稠、清稀、粘、滑的不同,所以用方也不一樣。
  除以上治濕痰方外,還有治和血方。據(jù)文獻記載,有的膈患者,飲生鵝血后,嘔出大量瘀血而愈。這應(yīng)當是食道內(nèi)血腫?!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引楊素園的話說:“此癥與失血異癥同源,血之來也暴,將胃壁之膜沖開,則為之吐血;其來緩也,不能沖開胃膜,遂瘀于上脘之處,致食道狹窄,即成噎膈?!敝劣跒槭裁囱獣魷谖改ぶ拢R姷脑蚴牵河昧^猛,或卒經(jīng)撞打。
  古人稱噎膈病為神思間病,神思間病,就是思想不解放,有顧慮,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勸導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些開郁理氣的藥物,也常取得很好的效果。下列諸方,有利無弊。
  和中暢胃湯 (《易氏醫(yī)案》)
  炒香附2.4克 蒼術(shù)2.4克 貝母2.4克 連翹1.5克 川芎1.8克 炒神曲3克 沙參3克 桔梗1.2克 南木香0.15克   大劑煎,徐徐呷之。
  啟膈散 (《醫(yī)說》方)
  沙參 丹參 茯苓 川貝 郁金 砂仁 荷葉蒂 杵頭糠 共搗細末,清水煎服。
  以上兩方,藥量不要過大,過大反影響療效。
  徐靈胎批《臨癥指南醫(yī)案 反胃門》云:“果糸膈癥,百無一生,不必言治”。又說“此癥年過五十者不治”,這是指惡性腫瘤所形成的噎膈癥,但是臨床所見,腫瘤的發(fā)病率,老年人確實比年青人多些,但是青壯年也不是絕對沒有,老年人的噎膈,也并非全是惡性腫瘤。因此我們對于噎膈病的診斷,有必要藉重于現(xiàn)代醫(yī)學,但在治療方面,既不要掉以輕心,也不要被個別的西醫(yī)診斷所嚇倒。因為有不少被西醫(yī)診斷為癌瘤而宣判死刑的患者,卻運用民間流傳的單方、小方治愈,或癥狀得到改善。
              二、嘈雜、泛酸、脘痞、胃脹的治法
  〔嘈雜〕
  “嘈雜”這個詞,本來是眾聲喧鬧的意思,它用在醫(yī)學上,也是形容胃中象發(fā)酵一般,懊惱不寧,有難以說明的感覺。有的還兼有噯氣、惡心或痞硬、脹滿等癥狀。但是這些癥狀,只要和嘈雜一癥一起存在,就應(yīng)以治療嘈雜為主,適當?shù)募尤胍恍┱疹櫦姘Y的藥物。只有在不兼嘈雜的情況下,噯氣、惡心、痞滿等才另有專治。
  嘈雜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由于平素飲食沒有規(guī)律,粘、滑、腥、冷雜進,傷了脾胃的沖和之氣,不能正常的消化吸收,日積月累,變成痰飲,留滯在胃脘而形成的。
  嘈雜既然是稠痰濁飲留滯在胃脘之中,所以調(diào)和胃氣、消除痰飲,就是治療嘈雜的首要方法。又因為粘膩油腥等物,不但容易釀成濁痰,也容易郁而化熱,所以在治痰方中,有時還要加入一些清熱瀉火藥,以保持胃的沖和之氣。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健胃。因為胃本身是消化器官,如果人有一個健康的胃,對以飲食物能消化能吸收,本來是不會形成痰飲的,既然已經(jīng)形成了痰飲,就已經(jīng)提示患者的胃并不健康,尤其在病程太久,影響進食,或葷腥雜進的情況下,胃就更不能發(fā)揮正常的作用。因此,治療嘈雜,除了消痰、清火外,健胃也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使經(jīng)過治療,嘈雜癥狀已經(jīng)消失了之后,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對于飲食也要清淡一些,使胃得以休息將養(yǎng),以鞏固療效,防止復(fù)發(fā)。
  下面就列舉幾個這些方面的方劑,以備試用。
  1 生姜半夏湯(《金匱要略》)
  半夏60克 生姜汁一杯。
  用水三杯,煮半夏,至水剩二杯時,去半夏,入生姜汁,再煮至一杯半,離火使溫,每六小時服一次分四次服完。
  本方就是小半夏湯去生姜,改用生姜汁。這也是祖國醫(yī)學治嘈雜的第一張方劑。生姜汁比生姜更能和胃,少服頻服,以散胃中的痰濁。
  2 加味小陷胸湯(《證治大還》方) 
  黃連9克 半夏6克 瓜蔞半個 枳實3克 梔子3克 水煎服
  本方能消痰、清熱,又有枳實消痞,適用于痰火嘈雜兼覺痞脹的患者。
  3 加味三黃丸(《萬病回春》方)
  蒼術(shù)50克 醋炒香附60克 姜炒黃連18克 酒炒黃芩60克 童便炒黃柏45克
  研末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臥時清茶送下。
  本方有蒼術(shù)燥濕,三黃清熱,適用于濕熱痰火,嘈雜泛酸。
  4 三圣丸(《醫(yī)統(tǒng)》)
  白術(shù)120克 炒黃連15克 橘紅30克 共研細末,作丸服。
  本方用黃連清熱,橘紅調(diào)氣,白術(shù)促進胃的吸收功能,適用于嘈雜兼泛酸的患者。做丸常服,即能消除癥狀,又可鞏固療效。
  把上列各方的藥物綜合起來分析一下,蒼術(shù)、白術(shù)都是健胃藥,芩、連、梔、柏,都是清熱藥,橘紅、瓜蔞、枳實、半夏、香附、姜汁,都是調(diào)氣祛痰藥物。掌握了這些藥物,再根據(jù)病情,加以篩選配伍,痰多的用理氣祛痰藥物,熱重的酌加清熱瀉火藥,胃太弱或久病體弱的,配入健胃藥。這樣,對于治療嘈雜,一般是沒有困難的。
  嘈雜除了上述屬于痰火者外,還有一種名叫血嘈,它是血少嘈雜,和一般的嘈雜治法不同,要特別提出來討論一下。
  一般嘈雜,是晝夜不分的,而血嘈卻是白天不嘈,每到半夜才嘈起來,常常把人嘈醒,常兼有心慌心跳。因為夜間屬陰,所以血嘈實際是胃陰虛形成的嘈雜?!把佟币簿褪顷幪摰囊馑?,不要和現(xiàn)代醫(yī)學說的貧血,當成一回事。
  陰虛是津液虧少又有內(nèi)熱的現(xiàn)象。胃病出現(xiàn)陰虛,往往是胃本身有炎癥,病人感覺不舒服,經(jīng)常服用消痰、瀉下、消導等藥,就會胃熱未消,胃陰先虧,形成血嘈。因為胃里的痰濁也是胃陰所化,如果頻頻給與克伐藥、消導藥,專門除痰而不注意保護胃陰,消痰就成了變相的消爍胃陰,所以就造成了血嘈。另外,是患者曾過別的熱邪傷陰的疾病,或是久病耗傷胃津(如長期嘔吐),也能致成血嘈。  
     血少嘈雜和一般嘈雜,可以根據(jù)下列情況作出鑒別:
     (1)必是胃陰受到耗傷而促成的。因此多出現(xiàn)于久患嘔吐或者屢用消食化痰藥之后,或其它熱性病傷及胃陰之后。
 ?。?)所謂血少,實質(zhì)是局部胃陰虛,夜間屬陰,所以往往在夜間嘈醒。
 ?。?)吃豬血可以緩解。
  血嘈既然是胃陰虛,所以治療時就應(yīng)當以補血養(yǎng)陰藥為主,尤其是生地、熟地、白芍、麥冬等養(yǎng)陰藥,本身就具有退內(nèi)熱的作用,治療時更為常用之藥,如果還需要加入清熱、消痰、健胃藥的話,如梔 子、黃連、半夏、白術(shù)、茯苓等藥,也要少于補血養(yǎng)陰藥,因為這些藥都有苦寒傷津的缺點,和補血養(yǎng)陰藥是相茅盾的。
  現(xiàn)舉幾個治血嘈的方劑如下,以便臨床選用。
 ?。?)當歸補血湯(《萬病回春 》方)治血少而嘈。
  當歸、白芍、生地、熟地各9克 人參 1.5克 白術(shù)、茯苓各2.4克 甘草0.6克 麥冬、梔子仁、陳皮各2.4克 朱砂0.6克(研沖) 烏梅一個 炒粳米100粒
  本方是八珍湯去川芎加麥冬、五味子、生地、梔子、陳皮、朱砂。要注意方中四物湯的用量大于四君子湯的三倍有余,又加麥冬、五味子、生地,說明本方是以養(yǎng)陰生津為主,不兼見心慌心跳的,朱砂可以不用。
 ?。?)養(yǎng)血四物湯(《壽世保元》方)治血虛嘈雜,兼有火的。
  當歸9克 川芎4.5克 白芍(炒)6克 熟地(姜炒)12克 人參6克 白術(shù)4.5克 茯苓6克 半夏(姜炒)6克 黃連(姜炒)2克 梔子9克 甘草2.5克 生姜2片。水煎服。
  〔泛酸〕
  胃中痰火而有酸味上泛的,叫做泛酸。古人把酸水上沖咽喉,還沒有來的及吐出,又復(fù)咽下,好像咽了一口米醋似的,叫做吞酸。其實吞酸吐酸,都是胃酸過多,所以把這二者合稱為泛酸。
  《內(nèi)經(jīng)》曾講:“諸嘔吐酸,皆屬于火?!钡桥R床證明,來不及吐又復(fù)咽下,酸味刺心的,確實是屬于火。朱丹溪認為肝屬木,其味酸,稱之為肝火燥盛。至于吐酸,也多屬于火。但有些患者大吐無聲,連食嘔出,并且面黃肌瘦,肢體倦懶,大便溏薄,則不是火而是寒。所以治療泛酸,有適合于用寒涼藥的,也有適合于用溫熱藥的,應(yīng)當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劑。
  1 左金丸(朱丹溪方)
  治肝火燥盛,吞酸吐酸
  黃連 吳苿萸(鹽水泡)
  上藥用量,以6:1的比例配合起來,研成細末,水泛為丸,或以米粥調(diào)和作丸亦可。每服9克,熱水送服。
  泛酸多是慢性胃病的反應(yīng),服藥暫時有效,也不等于痊愈,必須堅持服藥到一定時期,才有治愈的希望。因此左金丸也以少量久服為最好,據(jù)作者經(jīng)驗,每次只服3克,每日服2-3次,連續(xù)服用,不可停頓,一般服至30-60克,就有顯效,即使是較重的病人,一般也不會超過120克,療效鞏固可靠。此方最好是丸服,不要煎服。丸服可以使藥持續(xù)作用于胃腸,使胃腸壁粘膜早日恢復(fù)正常。若服煎劑,短期服用不能鞏固療效,長期服用又給病人增加負擔,在而且藥物的浪費太大,療效亦差。
  2 茱連丸(《壽世保元》方)
  蒼術(shù) 陳皮 半夏 茯苓 黃連 吳茱萸各30克。蒸餅作丸,綠豆大,每服30-50丸,白滾湯送下。
  此湯的作用和左金丸基本相同,只是比左金丸多了二陳湯和蒼術(shù),去痰濕的力大些,又因黃連的比重,本方比左金丸少,所以適合于郁熱不太重,或者服左金丸覺得胃發(fā)涼的病人。
  3 吳茱萸丸(《壽世保元》方)
  蒼術(shù)30克 吳茱萸15克 肉桂15克 陳皮15克 炒麥芽15克 炒神曲15克 為末,粥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0丸,米湯水送下。
  本方除用蒼術(shù)燥濕外,又用吳茱萸、肉桂等熱藥,助火以暖胃。陳皮、麥芽、神曲,消食行氣,所以適用于泛酸癥兼之有飲食減少,大便稀薄,手腳發(fā)涼等胃氣虛寒的病人。
  吳茱萸丸治療胃寒泛酸,這只是一個啟發(fā)性的例子,臨床不一定拘守此方,只要在制酸藥中加些溫熱藥就能有效。譬如理中湯加黃連就是,因為方中有干姜溫胃,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補胃。黃連去濕熱制酸。
  4 廣濟檳榔散(《外臺秘要》方)
  檳榔16克 人參6克 茯苓8克 橘皮8克 蓽撥6克
  共搗為散。早晨空腹時用生姜汁和藥3-4克,溫水送下。
  本方的作用和前方相同,只是檳榔瀉痰水的力量和人參補胃氣的力量都比前方大。
  除了上述各方外,還有一些制酸藥的小方單方,可以選擇配合使用
 ?。?)煅瓦楞子、煅牡蠣、烏賊骨、具有制酸的作用,可以單味服,也可以加入其它煎劑中服用。
 ?。?)生嚼核桃仁、花生仁,煮食蘿卜片等,有助于緩解胃酸
  〔痞硬〕
  正常人在飲食物已經(jīng)消化之后,胃脘部觸摸按壓,一般說是柔軟的。如果按之覺得發(fā)板發(fā)硬,病人或者有似悶似痛的感覺,這叫胃脘痞硬。胃脘出現(xiàn)痞硬,不但其硬度有似硬、較硬的差別,就是摸到的形狀,也不一樣,有的是彌漫性痞硬,沒有明顯的邊緣,有的則邊緣清楚,象一只瓷盤嵌在那里一樣,不但能摸到,甚至可以用手指沿邊緣壓下,好像可以掀起似的。胃脘痞硬,實質(zhì)是胃壁或胃周圍有炎癥的反應(yīng)。從中醫(yī)的角度來分類,有水飲、濕熱、胃虛、胃寒之分,在慢性胃病中以水飲和濕熱所占的比例最大?,F(xiàn)將胃脘部各種痞硬的特點和治法,介紹如下。
  1 水飲結(jié)聚的痞硬
  水飲致成的痞硬,實質(zhì)是胃壁或兼胃周圍水腫,多出現(xiàn)在慢性胃炎的患者,常舌質(zhì)胖大,口干多飲,飲不解渴,并且小便量大都比正常人為少,有的舌上能出現(xiàn)白砂苔--像一層砂粒滿鋪在舌上那樣的舌苔。
  枳術(shù)湯(《金匱要略》方)
  治水飲結(jié)聚的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枳實 白術(shù)各15克。水煎服。
  本方散水消痞,藥簡效速,被稱為健脾導滯的基本方。金 張元素將本方白術(shù)用量加倍于枳實,作為丸劑,名枳術(shù)丸,治療胃虛有濕,食不消化,氣壅痰聚,胃脘痞悶等證。李東垣又把枳術(shù)丸加味,制成枳術(shù)消痞丸,治胃脘痞悶脹飽,喛氣厭食,大便不調(diào)等癥,功能開胃消食,是有效的名方。
  枳實消痞丸方:
  枳實、黃連各15克 白術(shù)、人參、半夏各9克 厚樸12克 干姜、炙甘草、白茯苓、麥芽各6克。共研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不拘時,白湯送下。
  2 濕熱結(jié)聚的痞硬
  胃熱痞硬,必舌苔黃厚,食欲不振,或兼嘔吐,或兼腸鳴腹瀉。治療時以干姜配黃連為主藥,干姜味辛,能散,黃連味苦,能降,這叫做辛開苦降。半夏瀉心湯,就是以干姜、黃連為主藥的治濕熱痞硬的一張名方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治心下痞硬及嘔而腸鳴腹瀉
  半夏10克 黨參、黃芩、干姜各9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水煎服。
  3 胃虛痞硬
  這樣的痞硬,有由久病胃虛出現(xiàn)的,有經(jīng)過多次服瀉下藥或破氣藥、消導藥所致成的,這是真虛假實證,比上述兩種痞硬按之更硬,或者按之則痛,服破氣消導藥,痞硬不但不消散,反而更加重,應(yīng)在相應(yīng)的方藥中重加人參為主,才能使腹軟痞消。
  4 胃寒痞硬
  這是胃陽虛衰,寒凝氣滯所形成的痞硬,常伴有腹瀉鴨溏,脈遲肢冷,舌淡苔滑等虛寒癥狀,治療時忌用寒涼藥,當重用干姜,以理中湯為最好。
  理中湯方
  干姜9克 人參9克 炒白術(shù)9克 甘草6克。水煎服。
  最后附帶說明一個問題:上述治痞硬的方中,用白術(shù)的不少,有用以散水行濕的,有用以健補脾胃的。用以散水的,必須生用,用以健補脾胃的,則要炒用。
  〔脹滿〕
  脹滿和痞硬不一樣,痞硬在觸診時有板硬、緊張的感覺,只局限在胃脘部,而脹滿則是撐脹不堪,輕的也可能只局限在胃部,而重的可能全腹膨脹,腹皮繃急。
  由胃腸本身不健康所出現(xiàn)的脹滿,都是腸胃充氣,腸胃之所以充氣,則是胃內(nèi)或腸腔內(nèi)的食物沒有完全消化好,而且向消化道下端的傳送力減弱,甚至停止,使胃腸內(nèi)積存過量的氣體或液體而膨脹。
  胃腸內(nèi)的食物,為什么會消化不良?又為什么傳送力減弱或停止?這有多種原因。有由于飲食物太多,超過胃腸正常的負擔能力;有由于腸道內(nèi)有陳舊的糞便等物留滯,擋住新進食物的去路,都能使腸胃內(nèi)容物太多,并產(chǎn)生氣體而形成膨脹。另外是胃腸自身有病,如腸熱、腸寒或胃腸虛弱等,這使胃腸的蠕動功能麻痹或減弱,因而食物積存,出現(xiàn)脹滿??偠灾洕M的病理是寒熱虛實都有,因而治療的方法,也有溫涼補瀉的不同。
  進食過多,致使消化不良而形成的脹滿,必不斷的喛出傷食的氣味,或兼嘔吐和腹瀉。這當用神曲、麥芽、山楂、萊菔子等消食藥為主,或者再加點枳實、枳南、枳殼等行氣藥,消去積食,脹滿就會消失。如果是大便秘結(jié)致使食物停留的脹滿,就當以大黃、芒硝等通利大便藥為主,再酌加枳實、枳殼、厚樸、木香等,使腸道通暢,隨著糞便的排泄,飲食物下行,就可不脹。以上這兩種脹滿,都屬于實癥,是最容易治療的。
  由腸胃虛寒而出現(xiàn)的脹滿,必大便溏薄,四肢不溫,舌淡不渴,喜熱怕涼。這是胃腸功能衰減所致成的腹脹,稱為“寒脹”。當用熱性藥振奮胃腸機能,中醫(yī)術(shù)語叫作“溫中祛寒”,溫中祛寒的特效藥是干姜。以干姜為主,再配上一點炙甘草,叫作甘草干姜湯,主要用以振奮腸胃功能。甘草干姜湯再加入一味炮附子,就叫四逆湯;若加入人參、白術(shù)就叫理中湯,都是治寒脹的常用方。也可以在這些方中加入小量的辛溫行氣藥,如砂仁、草豆蔻、木香等,效果會更好。
  熱脹是腸胃有熱。熱脹夾濕的最多,常見大便酸臭,粘溏不爽,舌苔黃膩,小便黃濁。這樣的脹滿,必須清熱、燥濕,再加行氣藥。黃連配枳實,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下面介紹治濕熱脹滿的兩個常用有效方。
  枳實導滯丸(東垣方)
  治脾胃濕熱,胸悶腹痛,脹滿泄瀉。枳實15克 白術(shù)、黃芩、黃連各9克,澤瀉6克,炒神曲15克、煨大黃30克,共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心熱水送服。
  中滿分消方(東垣方)
  治腹?jié)M熱脹,二便不利
  厚樸30克 黃芩、半夏、黃連、枳殼各15克 澤瀉9克 干姜、茯苓各6克 白術(shù)、豬苓、人參、炙甘草各3克,共研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食前溫開水送下。
  熱脹也有不兼濕的,大便不粘不溏,脈必洪大有力,口干喜涼,當重用石膏瀉胃火。清代名醫(yī)李延昰,曾治過一個福建人,名周東志。此人形體較瘦,卻食量很大,忽然得了脹滿病。一般醫(yī)生都懷疑他飲食過量,,給與檳榔、枳殼、山楂、麥芽、神曲、厚樸等消食行氣藥,越吃越重。后來經(jīng)李延昰診治,右手脈特別洪滑,知是胃火,改用石膏、黃連、梔子、木香、陳東、酒蒸大黃等清熱瀉火藥,只服了兩劑就好了。
  除了前面講的實脹、寒脹、熱脹、濕熱脹等以外,這有一種脹滿是在胃腸功能極衰弱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叫虛脹。虛脹的腹部外形,也能像實脹那樣,膨脝脹大,兼之患者都迫切的要求寬脹,所以醫(yī)生往往習慣用消食破氣藥,而不敢大溫大補,以致越治越脹。怎樣認識腸胃虛弱與脹滿的關(guān)系呢?可以這樣來體會:停食的胃脹,雖然屬于過食的實證,但消化能力很強的人,就比較少見。而虛脹的病人在病情嚴重時,那怕只多吃了一口食物,也會脹滿不堪,展轉(zhuǎn)難安,甚至想法吐出才好,因而常常形成畏食。只有這一點,就要從胃腸機能衰弱上去考慮,而少去考慮消食、寬脹。
  虛脹的病機既然是腸胃虛弱,治療時就應(yīng)當用溫補藥,而禁用消食寬脹的藥物。因為消食寬脹的藥物,只有在胃腸消化功能還不算太虛弱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消化飲食的作用,如果胃腸虛弱的程度已很重,那只能先健補脾胃,不能奢想撇開胃腸的作用,只靠一包神曲、麥芽就能把所進的食物消化掉,相反的,在胃腸功能極為衰弱的情況下,這些藥非但不能消食,而且還能消耗胃氣。有這樣一些例子最能說明問題:有不少食后容易腹脹的人,初次給與一些消食行氣藥,效果很好,后來再脹再消導,效果就差些。如果把這些消食行氣藥不斷的繼續(xù)下去,脹滿反而會繼續(xù)加重,這就是消導藥能消耗胃氣的證明。胃氣被消耗了,對于消食反而更不利,這在醫(yī)學上叫“虛虛”
  促成虛脹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疾病本身的發(fā)展,如久吐久瀉,胃腸功能逐漸衰減而形成的。但是這樣的虛脹,一般的說,還不至于達到絲毫不能進食和腹脹難澀的嚴重程度。臨床的虛脹重癥,往往是因長期服用消食藥或破氣藥,傷了胃腸的功能,改變了胃腸的沖和之氣所形成。
  服藥傷殘胃氣,能使脈象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是極度細弱,虛不任按。這是久服神曲、麥芽等消食藥,使胃氣逐漸消耗到極嚴重的時候出現(xiàn)的。這種脈象容易診斷。另一種脈象是弦大鼓指,即脈管又硬又粗。這是服了過量的破氣寬脹藥,如枳實、厚樸等,胃氣受了破氣藥的沖擊,發(fā)生了反作用。這種脈象,按之有力,容易給人造成假象。但是按之繃緊,一點柔和之氣也沒有,這叫“脈無胃氣”,是診斷胃氣受創(chuàng)的重要依據(jù)。
  弦大鼓指,是真虛假實的脈象,如果沒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可能難于掌握,但是可以根據(jù)下列特點,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 消食藥、行氣藥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 病情進展緩慢,不是暴脹;(腹暴脹大,多屬于熱)
 ?。?) 服寬脹藥似乎略有輕松,但一會有和從前一樣,甚至加重;
 ?。?) 久不進食,而脈反弦大;
 ?。?)進一口食也會脹滿難忍;
 ?。?) 脹減時,腹軟無物。
  弦大鼓指,毫不柔和,既然是脈無胃氣,治療時就當溫補脾胃,或少佐養(yǎng)肝之品,絕對禁用行氣消導藥。
  下面兩例醫(yī)案,是上述兩種情況的說明:
 ?。ɡ唬?br>  呂某之母,年四旬余,患腹脹,已治療半年,越治越脹,因求余診治?;颊吖鞘萑绮?,腹脹如鼓,腹皮淺薄、繃緊,扣之有鼓音。自稱每進一口食,就脹滿難忍,必須想法吐盡才好。不進食就差些,因此形成畏食。出示厚厚一疊中藥處方,約五六十張,都是些消導藥,如神曲、山楂、麥芽、檳榔、谷芽、五谷蟲、廣木香等。按其脈象,細弱無力,舌淡苔薄,舌體瘦癟。因為服過那么多的消食藥無效,故改用大補之方,給予圣術(shù)煎(張景岳方)
  白術(shù)(微炒)30克 陳皮3克 干姜(微炒)6克 上肉桂3克 水煎服2劑
  給予上方時,原是試服,想在有效時再繼續(xù)服用。未想到只服了這兩劑藥,便癥狀消失,再也未用任何其它藥,竟使半年之久的重病,恢復(fù)了健康。這一意外的效果,引起我的深思,這患者的脹滿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重病,只是服消導藥太多所造成的。所以重用白術(shù)之補,又少加干姜、肉桂鼓舞胃氣,陳皮行滯氣,以補 為消,就取得顯效。也可以說是消導藥中毒,而現(xiàn)在糾正了藥誤的緣故。
 ?。ɡ?br>  劉某,男,中年,歷城人
  患者曾因生氣,逐漸食欲不振,不能進食,尤其不能進硬食。略進稍硬食物,就似痛非痛,滿悶發(fā)脹,喛氣不止。胃脘部按之能出現(xiàn)較淺的指印陷窩。小便略有不通暢的感覺。曾不斷的服中藥達半年之久,全是些破氣消脹的藥物,但毫無效果?;颊咦约簯岩墒俏赴鯙閼n慮,于1963年3月17日求余診治。
  按其脈象,沉而稍數(shù),澀而不流利,舌質(zhì)淡。給予溫補脾胃之藥,少加疏肝理氣之品。處方:茯苓9克 炒白術(shù)9克 炙甘草3克 大棗2枚 川椒6克 吳茱萸6克 炮姜3克 刺蒺藜9克 木瓜9克 佛手片9克 生麥芽6克,水煎服。
  本方共服12劑,未服任何其它藥物,基本痊愈。
  上方中的木瓜很重要,因為木瓜不但能養(yǎng)肝和胃,而且在久服破氣藥的情況下,病人氣散不收,脹滿更重,木瓜有“酸以收之”的作用。
  上面講的這些脹滿,都發(fā)生于胃腸疾病,但是脹滿這一癥狀,除了胃腸病以外,還有許多其它原因,如腹水、腫瘤等,都能形成脹滿。就是胃腸病本身,也有一些不容易治愈的,如幽門狹窄、十二指腸變形等。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還需要現(xiàn)代醫(yī)學配合。
三、食欲改變的治法 
  食欲改變,包括食欲不振、食欲亢進和嗜好習慣的改變。之所以叫做“改變”,是和正常情況對比起來有所不同而言。因此,凡平素食量的大小和嗜欲秉性差別,不作為病理標準。
  〔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什么東西也不想吃,吃什么也不香,常不覺的饑餓,勉強吃些,也吃不多。這可能是腸胃本身的疾病,也可能是其它疾病影響到腸胃出現(xiàn)的兼證(如發(fā)熱、痢疾等所致)如果是其它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那就要治療其主病(或適當?shù)恼疹櫹履c胃),主病好了,食欲也就恢復(fù)正常了。如果查不出其它原因,就應(yīng)以增進食欲為主要治療目標。
  食欲不振的病理各不相同,有些醫(yī)生,一聽說病人訴說食欲不振,就想到山楂、神曲、麥芽等消導藥,其實治療食欲不振,并不是那樣簡單,消導藥只適合于傷食以后的食欲不振。現(xiàn)將各種增進食欲的治法、方藥及適應(yīng)癥,列舉如下,以備選用。
  1 消導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跋?,是消除;“導”,是疏導。就是把胃內(nèi)過多的食物疏導開、消化掉的意思。本法適用于飲食過多,或飽食后不注意休息,反伏案工作,致使食停胃中,出現(xiàn)脘腹膨滿脹飽,不斷的喛出腐敗難聞的傷食氣味,見到食物就感到厭煩等癥狀??蓪ΠY選藥:傷肉食者用山楂,傷于面食或豆類食品者,用萊菔煮服最好,神曲、麥芽、谷芽也很有效;傷于蛋類者,用陳皮煎服;傷酒,用葛根或枳椇子煎服??偠灾?,一物一治,可單味用,也可幾味合起來用,如神曲、山楂、麥芽同用,幾乎可以治療一切傷食病。此外,民間簡方,常用所傷的食物,用火焙成炭,研末服用。譬如傷了米飯,就用米飯在火上焙焦,傷了面飯,就用饅頭焙焦,研了以后,用溫開水和服,或攪在稀粥里服下,對于傷食輕癥,也很有效。
  消導法的主要目的,是消去胃里的陳舊食物,而不是象健脾藥那樣加強胃的消化機能。因此,與健脾藥對比來說,消導法不消極的治法,而健脾法才是積極的治法。譬如說脾胃消化力弱,最容易傷食,而停食之后,又必影響消化力,因此,健脾有利于消食,消食又有利于健脾,所以有些傷食的人,需要在消導藥中酌加一些健脾藥。尤其對經(jīng)常傷食的病人,更要這樣。清代名醫(yī)尤在涇曾有這樣一段話:“飲食物停滯在胃脘,雖然可以用消導藥治療,但是要使這些藥物發(fā)揮消導作用,還必須依靠胃氣運行藥力?!彼詫τ诮?jīng)常吃些消導藥而仍傷食的人,我就在這些消食藥方中加入人參9克,效果非常好。
  凡用消食藥開胃進食,一般是一劑當見效,如果服二三劑后,食欲仍不見增進,就應(yīng)當考慮以下治療方法。
  2 健脾 飲食物進入胃中,全靠脾來運化,如果脾氣虛弱,不能運化,就會見食即飽,所以治療食欲不振,有時要用健脾藥。健脾主藥是人參、白術(shù)、山藥、白扁豆、蓮子肉等,也可在這些健脾藥中加入少量的消導藥,如神曲、麥芽等,更有利于健脾。常用的方劑有:
 ?。?)異功散(錢氏方)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上藥各3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參苓白術(shù)散(局方) 治脾胃虛,飲食不進
  本方即異功散加山藥、蓮肉、白扁豆、苡米、桔梗、砂仁,研為散,米湯或棗湯送服,亦可煎服。
 ?。?)濟生丸(繆仲淳方) 健脾、開胃、消食。
  即參苓白術(shù)散再加山楂、神曲、黃連、白蔻仁、澤瀉、藿香、炒麥芽、芡實。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一丸,淡姜湯送下。
  3 補火 健脾雖然是增強消化的主要方法,但是臨床證明,只健脾有時效果并不理想,若加入溫補下焦的藥物,才能起到健脾的作用。因此,增強脾胃消化力的辦法,除了健脾以外,還有“補火”一法。
  補火,是指用熱性藥溫補命門?!懊T”是什么呢?從其性質(zhì)來說,是下焦屬火的器官,有溫養(yǎng)脾胃的功能。所以當食欲不振,又有下焦虛寒的癥狀時,如大便溏薄,四肢常冷,則采取溫補命門火這一方法,對于增進食欲,能起重要作用。
  《本事方》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人全不進食,曾服過不少補脾藥,都不見效,后來授給二神丸(補骨脂、肉豆蔻兩味補命門藥組成),服后很快就好了。又記載有個黃魯直老先生,嘗把莬絲子用水淘洗干凈,用酒浸了以后,曬干,每天抄取幾茶匙,用酒送服,十天以后,食量比以前增進了不少。
  補骨脂、肉豆蔻均屬下焦溫熱藥。莬絲子味苦性平,雖然不熱,但也是入下焦肝腎的強壯藥??梢姕匮a下焦,對于健補脾胃也很重要,這在中醫(yī)術(shù)語叫做“補火以生土”。但是入命門的補火藥,都有燥大便的作用,因此,凡大便燥結(jié)的病人,多不屬于命門火衰的類型,也不宜用補骨脂、肉豆蔻等藥。
  4 養(yǎng)肝 肝在五行中屬木,木味酸,能克脾土,所以肝氣太旺和肝火熾盛的人,會出現(xiàn)胸脅滿悶,或胃中泛酸,影響進食。但是反過來,肝氣不足,也會影響食欲,這叫木不疏土,當以養(yǎng)肝為治。消谷丸效果最好。
  消谷丸方(《沈氏尊生》方)
  麥芽90克 神曲180克 干姜(炮)、烏梅(炒)各120克 上藥研細末,煉蜜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黃酒或米湯水送服,一日三次。不作丸,用水煎服,效果也一樣。
  〔消谷善饑〕
  消谷善饑,也叫食欲亢進,它和食欲不振相反,是食量大增,甚至食不知飽,食欲亢進可見于不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這些都屬于祖國醫(yī)學三消病的范圍。這里只講腸胃病引起的消谷善饑。
  消谷善饑,是指飯后不久,又覺得餓的不好受。有的病人甚至口袋里裝著食物,走到那里吃到那里,一二小時不吃,就饑餓難忍。這樣的病人,不少是胃中有痰火,實際是嘈雜的另一種類型?!顿Y生經(jīng)》有這樣一記載:有一病人,放下碗后就覺得餓,再吃,一會兒又餓。用生姜搗碎,取汁兩碗,一次服下,病就好了。服生姜汁,實際也是治嘈雜的方法,如前面治療嘈雜的生姜半夏湯,方中也有生姜汁,只是這里的用量比前面大的多。
  下面介紹一個食欲亢進的病例,很能啟發(fā)思路。
  濟南鐵路局公安部某干部,女性,32歲?;际秤哼M癥。曾經(jīng)鐵路醫(yī)院診斷為神經(jīng)衰弱、肝炎、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治療無效,轉(zhuǎn)請周鳳梧老中醫(yī)治療。
  患者多食多便,隨食隨饑,每天進食十多次,總量達三斤左右。每次進食后,腹中必隱隱作痛,里急下墜,每天大便十多次,但量很少,且往往在大便時暈倒,一會兒又蘇醒過來。因此每次去廁所都要有人扶持。形體肥胖,腹大如鼓,體重大增。但面色晦暗,心慌,睡眠不好,胸腹脹悶,氣短,右脅疼痛,頭暈眼花,多臥少坐,全身無力。脈象是右滑左沉澀,舌苔黃厚,干燥少津。這些癥狀中,最突出的是多食多便。
  周大夫診視后,給予三一承氣湯(厚樸、枳實、大黃、芒硝、甘草),大便次數(shù)逐日減少。最后瀉下一塊狀物,長近一尺,顏色黑褐如醬色,腹內(nèi)頓覺舒適,多食一證,也有好轉(zhuǎn),但仍不徹底。以后曾迭用過葉氏養(yǎng)胃湯、四逆散、五皮飲、歸脾湯等,隨證加減。前后共服三一承氣湯42貼,葉氏養(yǎng)胃湯10貼,五苓散、五皮飲加味12貼,歸脾湯20貼,共84劑,歷時6個月,才基本痊愈,恢復(fù)工作。(見《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7年第3期)。
  根據(jù)這一病案的病情和治療經(jīng)過,不問可知此病是常久食用肥鮮油膩等品太多,又缺乏適當?shù)倪\動,以致腸胃之中形成郁滯。兼之病人言虛,醫(yī)生又不斷地給予滋補藥物,致使腸中瘀滯更不能傳導,才形成這樣真實假虛的現(xiàn)象。大量的三一承氣湯,起到了“去菀陳莝”的作用,所以病才有了轉(zhuǎn)機。
  〔味覺與嗜味習性的改變〕
  人們對于味的嗜好,大同之中有小異,因此不能把個別人的不同嗜好,一概看作病態(tài)。如果在某一時期,其嗜好與平素對比有顯著的改變,這就有可能是病態(tài)。
  嗜味習性的改變,說明臟器有變化。譬如婦女在懷孕期間,喜歡吃酸物,就是證明。有腸寄生蟲的兒童,常喜歡吃土塊、火炭,甚至有一些奇怪的嗜好。曾見到一個兒童,喜歡吃橡膠,家長制止也不行,給他買了一雙新鞋,他趁家長不在時把鞋的橡膠底也吃了。又如過去的醫(yī)書記載:有誤吃頭發(fā)形成瘕塊的病人,喜歡喝大量的豆油,一時不喝,就象要鬧病一樣。李時珍曾記載:有一婦女,喜歡吃河中的污泥,每天必須吃上幾碗,后以墻壁上的陳土,用水調(diào)和喝下才好了。為什么有這樣一些不同的嗜好?現(xiàn)代醫(yī)學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中醫(yī)有的可以用臟氣虛來解釋,譬如喜歡吃土塊,是脾氣虛,喜歡吃大蔥或其他辣物,是肺氣虛也。但象吃橡膠和喝豆油等,仍然解釋不了。
  對于五味的嗜好,可因病有所改變,對于味覺也同樣可能改變。譬如胃腸道有熱的人,口里常覺發(fā)苦,處方中可加入偑蘭葉。除此以外,味覺的變化,也常是診斷其他臟腑病癥的依據(jù)。如《羅氏會約醫(yī)鏡》記載:“口苦是肝膽熱,澀是風熱,辛是燥熱,咸是脾濕兼腎虛”等,這不在胃腸病治療范圍之內(nèi),所以從略。
  〔胃脘痛的治法〕
  胃脘痛,也簡稱胃痛。有的僅僅痛在胃脘部位,有的則連及兩脅;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感覺燒灼熱痛,有的則拘攣或脹痛,有的痛在食前,有的痛在食后,有的常年發(fā)作,有的則按季節(jié)發(fā)作;有的因飲食不調(diào)引起,有的因情緒不好,或過饑、過勞促使發(fā)作。或輕或重,雖然表現(xiàn)不一,但其根本原因,不外上消化道有潰瘍或炎癥,或潰瘍合并炎癥。不但潰瘍和炎癥能引起疼痛,就是伴隨潰瘍或炎癥而出現(xiàn)的病理滲出物------如痰或血,或痰血混雜,以及這些滲出物阻礙部分食物順利下行所形成的瘀滯,也都是作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胃痛,有滌痰、消瘀、活血等治標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癥消散和潰瘍使命愈合的清熱、祛寒、健胃等治本的方法。這些方法,應(yīng)當根據(jù)病情的緩急,疼痛的特點,病程的長短,選用一種或多種方法同時合用,或分期采用。下面就談?wù)勥@些問題。
  1 滌痰止痛
  滌痰止痛,是用消除痰飲的方法來達到止痛的目的。滌痰、消瘀和活血等方法,雖然是治標,但在這些病理產(chǎn)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和潰瘍面的愈合,,所以也是治療胃痛的有效方法。
  痰飲胃痛,常表現(xiàn)口干、口粘,或嘔出粘液,疼痛脹滿,不能進食等癥狀。這樣的痰,膠著難消,或嵌入潰瘍的坎陷之中。治療須采用消除頑痰的方法。輕癥用清熱化痰法,使熱解痰消。如果效果不大,兼見胸滿氣粗,大便秘結(jié)等癥狀,則用攻逐法。前者可用海蛤丸,后者可用小胃丹。
  海蛤丸方(朱丹溪)
  海蛤殼(在炭火上焙過,放冷,研成細末) 瓜蔞仁(搗研)將二味混合成稠膏狀捏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次服五十丸,每日服三次,開水送下。
  小胃丹(《證治準繩》方)
  芫花(醋拌炒)、甘遂(濕面裹煨)、大戟(水煮曬干)各15克,大黃(酒潤炒熟焙干)45克,黃柏(炒)90克。以上共研細末,另用白術(shù)煎汁成膏,調(diào)和藥末為丸,如萊菔子大,每服3克,空腹溫開水送下。此方藥力較峻,最好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
  除了上述兩方外,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也有降氣除痰止痛的作用,也可以用來治療痰飲胃痛。
  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方)
  瓜蔞一個搗碎、薤白15克、半夏9克,水煎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方)
  治療胃脘滿悶,上沖作痛。
  瓜蔞一個 薤白15克 桂枝3克 枳實3克 厚樸12克
  水三盅,先煮枳實、厚樸取一盅,去渣,入余藥,煎數(shù)沸,去渣溫服。
  2 消瘀止痛
  “瘀”指胃腸道有瘀滯。中醫(yī)診斷為胃腸道有瘀滯的病人,有不少是十二指腸球部有潰瘍存在。在服用消瘀藥之后,多數(shù)能排出一些如白凍狀物,爛肉狀物、黑色堅硬的粒狀物,或異常堅硬的糞塊等。據(jù)此可知,腸胃的瘀滯,實際是炎癥或潰瘍滲出物的積存,以及因胃腸蹦蠕動遲緩使部分食物或殘渣碎屑不能順利下行,又與滲出物混合而成。瘀滯形成之后,就會出現(xiàn)疼痛,或使疼痛加重。因此消瘀一法,有時是達到止痛的重要手段。
  瘀滯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重,而且由于腸胃蠕動遲緩,還會出現(xiàn)大便干結(jié)、多日不大便,以及噯氣、食少、腹痛拒按等癥狀。由于伴有炎癥或潰瘍,所以胃脘部也常怕風冷,不敢吃冷食。治療時應(yīng)以攻逐法消去瘀滯,可用遇仙丹。若表現(xiàn)為寒證,當于攻逐藥中加入溫藥,可用大黃附子湯。
  遇仙丹(《蘇沈良方》)
  驅(qū)蟲、逐積、消癖、除痰
  黑丑(頭末)、檳榔各120克,三棱、莪術(shù)(醋炙)各30克,大黃60克,木香15克,共研細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濃湯,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五更時清茶送下。如大便未通,再飲溫茶助之。驅(qū)盡蟲積惡物,以白粥補之。
  一男性,年四旬余,患胃痛已多年,曾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遇寒加重,大便秘結(jié),滿舌白沙苔,厚如積霜,自述曾服過不少中西藥物,俱無效果。余根據(jù)舌苔,認為胃脘必有濕痰瘀積,因仿遇仙丹之意,用黑丑、檳榔、木香、大黃等藥煎服,幾天后,患者復(fù)診,諸癥悉除。又給與原方三劑,鞏固療效。
  李某,年四旬余,胃痛已三年,每日胃痛徹背,連及兩脅,飲食減少,大便不爽。西醫(yī)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中西藥無效,即往手足多汗癥,自患胃痛之后,手足不再汗出,舌苔脈象無異常。余從患者從前手足多汗,可見里濕太盛,以后手足無汗而胃痛加劇,是因濕氣內(nèi)結(jié)。大便不爽快,也是腸道有瘀滯的緣故。因遇仙丹方,去皂莢,改丸劑為湯劑煎服,連服二劑,大便瀉下大量如粉團、海哲樣的白凍狀物,腹中頓時舒暢,胃痛也大減輕。據(jù)方又酌加苡米、蒼術(shù)等健脾藥,幾劑后,飲食正常,癥狀消失。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大黃9克 炮附子9克 細辛6克,水煎服。
  一男性農(nóng)民,年40余,脘腹疼痛多年,每腹痛時數(shù)日不大便,脈沉緊,出示以前服過的藥方,有枳實、厚樸、大黃等,其中大黃曾一度用到30克,但大便仍不通暢。余給予大黃附子湯,一劑后大便就暢下,便中有黑色粒狀物,大的如黃豆大,數(shù)量很多,堅硬異常,自瀉下后,腹部舒適,亦未再痛。
  1958年,余在靈巖寺中醫(yī)進修學校講課時曾將此方的主治與用法,向?qū)W員作過介紹。后來下鄉(xiāng)巡回醫(yī)療時,一學員遇到一農(nóng)民,因多年頑固性胃痛求診,因其自述癥狀與大黃附子湯證符合,遂將原諒抄用,每味各9克,但細辛用到9克,很不放心,一夜也未睡好,不料次日一早,患者即來叩門道謝。并說,服藥后大便瀉下大量如爛肉狀物,疼痛完全消失,多年宿疾,徹底治愈。
  以上兩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寒象不明顯,大便秘結(jié)不重的,用遇仙丹。若手足發(fā)涼,尤其是脈博沉緊,大便秘結(jié),舌淡少苔,其人不嘔,寒證明顯的,可用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湯中的大黃用量,并不算大,它所以能起到瀉下瘀積的作用,全靠附子溫能祛寒,細辛辛能散結(jié),使似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的胃腸重新活動起來,才能起到推陳致新的作用,如果不用附子和細辛,那么大黃的苦寒之性會使腸功能更加呆滯,所以前案用到兩也不起作用。
  3 活血行血止痛
  瘀血作痛,大多是潰瘍病的結(jié)果。因為潰瘍面不斷的滲出血液,能留滯而成為死血、瘀血,或與滲出的津液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痰血混雜。痰血滯留于胃腸道,或嵌留于潰瘍的坎陷之中,不但妨礙潰瘍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熱不調(diào),或辛竦觸動,就會疼痛發(fā)作,因而使?jié)兛C綿難愈。
  有瘀血的胃痛,多呈針刺樣疼痛,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為主,靈脂、蒲黃、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都是常用藥。尤其是靈脂和蒲黃,在活血行郁的同時,又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對于痰血混雜的病人,更為適宜?,F(xiàn)介紹幾個簡單的效方如下:
 ?。?) 五靈脂3克 枯白礬2克,共研細末,溫酒調(diào)服。
 ?。?) 失笑散(《經(jīng)驗方》)
  五靈脂9克,蒲黃6克,共研為末,每服6-9克,用好醋調(diào)熬成膏狀。再入清水一茶盅,煎至七分,食前熱服。或酒煎入砂糖少許,連渣服,少傾,再進一服。
 ?。?)手拈散
  草果仁 元胡 炒靈脂 制沒藥各9克,水煎服。
  (4) 桃仁、炒靈脂各15克,共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醋任下。
  4 解熱止痛
  熱癥胃痛,常常胃中燒熱,舌紅脈數(shù),時痛時止。痛重時出現(xiàn)煩躁而吐,額上自汗,手足發(fā)涼等證。
  痛而兼脹,兩脅脹痛,脈弦數(shù)者,用兼能平肝下氣的金鈴子為主藥。如:
  金鈴子散(《病機氣宜保命集》方)
  金鈴子 元胡各等份,共研為末,每服9克,溫酒調(diào)下。
  胃熱疼痛,常用藥物是梔子,因梔子長于解郁瀉熱。熱重夾濕的,梔子配黃連更好。
  倉促散(《醫(yī)徹》方)
  梔子15枚,濃煎,入生姜汁二匙,再煎一沸,服下。
  又方
  梔子15枚,川芎3克,香附3克,水煎三沸,加生姜汁三、四匙,再煎一沸,去滓,入百草霜二匙,調(diào)和服用。
  熱痛夾濕的,多是由于過食油膩等物而致,常兼泛酸,舌苔黃膩??捎茫狐S連 甘草,兩味藥量取六比一,水煎服。
  又方,生白礬、枯白礬各等份,共研細末,面糊為丸,櫻桃大,每服三丸。燒酒送下,以上諸方,藥簡效速。尤其是梔子和黃連,為臨床常用藥,流傳下來治胃熱疼痛的名方,如清中湯,清熱解郁湯等,均以梔子黃連為主藥,又加入其它輔助藥所組成的。
  清中湯(《統(tǒng)旨方》)
  治胃熱作痛。
  梔子 黃連各6克,陳皮 茯苓各5克,半夏3克,草豆蔻 炙甘草各2克,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清中蠲痛湯(《張氏醫(yī)通》方)治胃脘火郁疼痛,或間作寒熱。
  梔子 香附各5克,炮干姜1克,川芎 黃連 橘紅各1.5克,蒼術(shù)2.5克,炒神曲3克,生姜三片,大棗1枚,水煎食前熱服。
  清熱解郁湯(《沈氏尊生》方)治胃熱疼痛,
  梔子5克,枳殼 川芎 香附各3克,黃連 蒼術(shù)各2克,陳皮 干姜 炙甘草各1.5克,生姜三片,水煎服,服后禁食大半日,再服一劑。
  以上三方,都是以黃連梔子為主藥,所不同的是,清中湯里有二陳湯,清中蠲痛湯和清熱解郁湯是配入了越鞠丸。前者宜于胃痛夾痰,吐酸多者,后二方能開郁理氣,對于情志不舒所誘發(fā)的胃脘熱痛,最為相宜。
  應(yīng)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后兩方內(nèi)都有干姜炭,這是“反佐法”,對于疼痛劇烈的患者,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極熱極痛,都是熱邪郁結(jié)最利害的時候,里熱越重,越會出現(xiàn)表面象寒的假象,如四肢發(fā)涼,全身出冷汗,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脈博也摸不到,這些體表的寒象,正是熱結(jié)太重,郁在里面不能達于外的表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給與寒涼藥,不用熱藥配伍,那么寒涼的藥凝斂之性,就更會促使熱邪郁結(jié),起不到清散宣泄的作用。明明是胃熱疼痛,但病人卻怕冷風,不敢吃冷食、喝涼水,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啟示病人也不能服用單純的寒涼藥。這只有在寒涼藥中加入一點善于走竄的辛熱藥,才能糾正寒涼藥凝斂的缺點,從而發(fā)揮其清熱解熱的作用。
  上面提到的幾個方劑,如梔子配伍生姜汁,配川芎、配香附,都是走竄活動的藥物,和反佐的道理有些相似,但熱邪郁閉還沒有達到出現(xiàn)假象的時候,這些藥就算輔佐藥,而不算反佐藥。
  下面再介紹一些治療胃熱痛重的簡便方。
 ?。?) 梔子9克 附子9克,加鹽少許,水煎服。本方適用于痛極全身出冷汗的病人。
  (2) 梔子9克 川烏9克,水煎服。
  郁熱胃痛,選用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迅速止痛。但有的在痛止后不久再次復(fù)發(fā),再服本方,效果不大,這不是上方不對癥,而是熱邪雖然輕清了,但胃中還有些穢濁物留滯不去。這時,可用元明粉3-6克,開水化服。
  治療胃痛,當疼痛好轉(zhuǎn)之后,必須注意飲食,要少吃,吃軟食,吃素食,忌油膩辛辣。尤其是胃熱疼痛,這些禁忌更為重要。
  5 溫中止痛
  凡胃痛表現(xiàn)為虛寒現(xiàn)象,喜溫惡寒,大便溏薄,四肢發(fā)涼,舌淡脈遲的,可用辛熱藥祛寒止痛。如:
  理中湯方
  人參 干姜 白術(shù) 炙甘草,水煎服。
  又方:
  良姜末1克,米湯水調(diào)服。
  又方:
  良姜45克,吳茱萸120克,胡椒30克,共研細末,每次服用1-1.5克,加入朱砂1克,調(diào)服。
  6 養(yǎng)胃健胃及善后諸方
  養(yǎng)胃、健胃等止痛法,是在腸胃道沒有病理產(chǎn)物,或者病理產(chǎn)物基本上不占主要地位的情況下合用的。這些藥物也有促使胃腸本身,從病理狀態(tài)恢復(fù)為健康狀態(tài)的功能,所以也常是胃病基本治愈的善后方。常用的有當歸建中湯,異功散,葉氏養(yǎng)胃湯等。
 ?。?) 當歸建中湯
  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18克,飴糖30克,當歸12克,生姜三片,大棗3枚。水煎去滓,入飴糖融化,溫服。本方溫而不燥,能養(yǎng)血,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用本方的指征是:胃痛喜按,舌紅少苔,或舌中心光剝無苔,若舌苔過厚或泛酸、作嘔,則不宜使用本方。
 ?。?)異功散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陳皮,水煎服。
  凡胃病用過不少攻瀉藥,癥狀消失之后,可用本方健補胃氣,本方是補益之劑,不宜服之過急,應(yīng)當,采用小劑量,最好每劑不超過30克,促使胃氣逐漸的,緩慢的,然而卻穩(wěn)步的恢復(fù)健康。如果操之過急,劑量過大,也會象飲食過量一樣,增加胃的負擔,反面效果不好。
 ?。?)葉氏養(yǎng)胃湯
  沙參 桑葉 麥冬 玉竹 白扁豆 甘草 ,水煎服。
  胃酸缺乏,舌紅少苔的,可加烏梅三枚,可木瓜6克。本方適用于胃陰虛的患者,凡舌紅少苔,胃中覺熱,口干口渴,疼痛喜按者,可用本方。
  下面一些簡效方,可以止痛,也可以養(yǎng)胃,取用方便,有利無弊,有時勝于服湯劑。
 ?。?)沙糖半盅,熱酒調(diào)服。
 ?。?)蜂蜜一盅,酒一碗,同蜜煎后,調(diào)白礬末3克,溫服。
 ?。?)蜂蜜每次30克,熱水沖服,每日三次,功效不亞于服當歸建中湯。
五 腹瀉、便秘、大便下血和治法
  [腹瀉]
  腹瀉的原因很多,中醫(yī)治療腹瀉是根據(jù)腹瀉的不同特點來辯證施治。明代李士才曾總結(jié)出治瀉九法,現(xiàn)把這九法加以擴充,并附以簡方和有啟發(fā)性的醫(yī)案,以供臨床參考。
  1 滲利法
  本法適用于:大便稀薄如水瀉,小便短少,腹部發(fā)滿,沒有里急后重感,也沒有膿血混雜。這樣的腹瀉,病灶一般在小腸。因為小腸不能泌別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趨大腸,才致成腹瀉。治療這樣的腹瀉,應(yīng)當用利小便的藥物,使水走前陰,大便才能不瀉。這種方法,叫做“滲利法”。
  《蘇沈良方》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得了急性腹瀉癥,請?zhí)t(yī)院里的國醫(yī)治療,絲毫沒有效果。他的夫人對他說,市集上有人賣治腹瀉的藥,三文銅錢一帖,服過此藥的人,都說效果好,咱何不買一帖吃吃看。歐陽修說,咱們這些人的體質(zhì)和勞動人不一樣,,他們敢吃的藥,我們卻不敢輕試??墒欠蛉瞬m著他買來一帖,攪在國醫(yī)處方的藥劑中,給歐陽修服下。只服了一劑藥,歐陽修的腹瀉就完全好了。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詳情對他說了,歐陽修也著實佩服,便把賣藥人叫來,答應(yīng)很高的代價請他傳方。賣藥人起初不肯傳,經(jīng)歐陽修百般動員,才說:這主是車前子一味,碾成細末,每服六克,攪在稀米粥里服下。
  車前子有利小便以達到止瀉的作用,所以趙學敏編寫的《串雅》中,有一張方劑叫分水神丹,即白術(shù)30克,車前子15克,水煎服。治療水瀉,非常有效,。明末羅國綱的《羅氏會約醫(yī)鏡》提到治水瀉的秘決,是在藥方中加入一味蓖薢,蓖薢也能滲利小便,和車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 升提法
  本法適用于:稀便中夾有氣體,瀉下泡沫,排便時連續(xù)有排氣聲響,脈博可能見浮脈。這種現(xiàn)象,中醫(yī)叫做飧瀉。因為有氣體,便把病因歸屬于風,治療時必須用治風的藥物,如防風、荊芥、麻黃、桂枝、葛根等。凡是風藥,都能鼓舞胃氣上升,胃氣一升,大便就不會泄瀉,氣體也就消失了。
  《邵氏見聞錄》記載:夏英公得了腹瀉癥,太醫(yī)院里的醫(yī)生,認為是虛癥,,用補脾藥治療,始終不見效。有一個姓霍的老醫(yī)生,問明了大便的性狀,說這是腸中受風,開了一個有蒿本的藥方,服下后,腹瀉就好了。
  李延昰《脈訣匯辨》記載:閩中地區(qū)有個太學生張仲輝,終年喝酒、吃瓜果,一天,怱然得了腹瀉癥,從半夜到天明,瀉了二十多次,醫(yī)生們先給以利滲利小便的藥物,無效,又給予健脾藥,瀉的更加厲害。后來李延昰看了,六部脈都輕輕一按就能摸到,這是浮脈,認為浮脈是感受了風邪,《內(nèi)經(jīng)》早就指出:“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非使患者出汗不可,給開了一張有麻黃 升麻 葛根 甘草 生姜等有發(fā)汗作用的藥方。先前看過此病的醫(yī)生嗤笑說:“這書呆子,好奇行險,麻黃是發(fā)汗重劑,連傷寒病都不敢輕易使用,這種腹瀉癥,卻用麻黃,這豈不是用藥殺人嗎?”仲輝聽了,也猶疑起來,不肯服用李延昰的藥,可是越停越重,沒有辦法了,說道:“服下此藥,聽命吧!”服后得汗,腹瀉很快就好了。
  據(jù)以上二例,可見飧泄,是外受風邪引起腸胃功能失調(diào),外感風邪的癥狀,存在也好,已不存在只剩下脈浮也好,脈象看不出風邪,僅從大便看出風邪也好,用祛風藥治療,都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不過脈浮可外邪表證明顯的,服風藥應(yīng)當發(fā)汗,沒有風癥表脈,只是大便溏薄夾有氣體的,服風藥是提升胃氣,就不需要發(fā)汗了。
  3 清涼法
  清涼法是用于治療熱瀉的。熱瀉的特點是:大便的時候,覺得肛門灼熱,糞門彈響連聲,糞色深黃,酸臭難聞,小便赤短。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苦寒瀉熱藥才能起到泄熱止瀉的作用。李士材說:用清涼法治熱瀉,就象炎熱的夏天刮起一陣涼風一樣,使熱氣消散。這也是《內(nèi)經(jīng)》:“熱者清之”的治法。
  《本草匯言》記載:有一個患腹瀉的人,不論吃什么粥、飯、蔬菜,一入口,咽喉就有針刺樣的感覺,吞咽時,喉中覺的很辣,腹部滿痛,大便時,肛門灼熱,彈響連聲,脈洪大而數(shù)。給與黃連9克,白芍6克,甘草2.5克,一劑藥就好了,這一處方,實際就是黃芩湯把黃芩改成黃連,又去了大棗,原則未變,所以效果很好。
  《壽世保元》還載有一方:有個病人,每次進食后,就腹中鳴響,響完就瀉,以致不敢進食。服了不少治瀉的方藥,都不見效。后來有人傳方,將紅柿核用濕紙包裹多層,放在炭火上煨熟吃下,吃三四個就好了。這也是治的熱瀉,而方更簡單,效果也不弱于上面所講的黃芩湯和黃連方。
  4 疏利法
  疏利法是用于腸道內(nèi)有陳舊性未消化好、未排泄凈的食物、瘀滯或糞塊。這些陳舊的物質(zhì),留滯在腸道之中,就象行水的管道積存有泥石濁垢等沉淀物一樣,它使水不能從管道內(nèi)順利流出,卻又使水不斷的向外溢出。所以治療這樣的腹瀉,必須像疏通管道那樣,除掉腸道里的廢物,使大便按時排泄,按時停止。排除這些廢物的辦法,叫“疏利法”
  《冷廬醫(yī)話》記載:謝時素有腹瀉病,已有三十年之久,未能治愈。后來鄞縣名醫(yī)周公望,用礞石滾痰丸與服,服了三付,這多年的頑固久病就痊愈了。礞石滾痰丸是治頑痰的效方,用它來治腹瀉,也必然是腸道中有稠痰一樣的粘濁物質(zhì),這樣的病人大便時不但不爽快,瀉出物中也有可能帶有這樣的粘液。
  腸中有象痰一樣的粘濁物質(zhì)所致的腹瀉,中醫(yī)叫痰瀉。痰瀉除了極頑固的須用滾痰丸一類較為猛烈的藥物以外,,其余病程較短,癥狀較輕,只是陣發(fā)腸鳴,大便夾痰夾水的,用二陳湯回味治療,也很有效。
  還有傷食致成的腹瀉,也適用疏利法。這樣的腹瀉,常噯腐敗難聞的傷食氣味,腹中鳴響,連連放屁,瀉出的稀糞之中,常兼有未消化好的硬塊??捎闷轿干⒓由袂?、麥芽等治療,使積食消除,大便也就正常了。
  腹瀉癥中有一種慢性久瀉,時輕時重,也是腸道瘀滯,但用一般的疏利藥物治療,總不見效。這是瘀積的時間太長了,就象我們用過的器具上有年久沉淀的積垢一樣,初得的時候容易去掉,但時間久了,就洗不掉,刮不凈,所以一般的常用藥物不易見效。即使暫時見效,但病根未去,過一段時間又會反復(fù),甚至會按照最初得病的季節(jié),按時復(fù)發(fā),形成“休息痢”。在這樣病情極為頑固的情況下,必須改用較為劇烈的藥物,才能達到除惡務(wù)盡的目的。這些頑固的瘀滯,根據(jù)其不同的癥狀表現(xiàn),可分為積熱、痼冷兩大類,簡述如下。
  瀉下黃赤,粘濁,或如魚腸、爛肉,腹脹,腹痛,脈數(shù),舌赤,反不敢吃涼物,五心煩熱,不喜油膩辛辣,口粘口臭等癥,屬于積熱。積熱兼濕的最多。
  瀉下如白凍,或谷食不化,不臭而腥,脈細肢冷,喜溫惡寒,屬于痼冷。
  治積熱痼冷,現(xiàn)舉兩個代表方如下。
  將軍飲(《醫(yī)鑒》方)
  治腹瀉如痢疾,經(jīng)久不愈,膿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無度,并治休息痢,愈而復(fù)發(fā),止而復(fù)作。
  大黃30克,好黃酒兩大盞,同浸半日,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將酒分二次服下。
  蠟匱巴豆丸
  治多年凡吃生冷和肉類即瀉者。
  明朝大醫(yī)學家李時珍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個老年婦女,約六十多歲,患腹瀉已經(jīng)五年,無論吃肉食或者別的油脂性食物,或者生冷之物,吃下后必腹瀉。服過許多調(diào)理脾胃藥,升提藥、固澀藥,不但不好,反而腹瀉的更重。他請李時珍看了看,脈博沉滑。李時珍認為,這是脾胃功能損傷的時間太長,有冷性積聚凝結(jié)在腸道,因給予蠟匱巴豆丸五十丸。服下以后,一連二天未大便,腹瀉從此就好了。以后李時珍又用此方治好了多年痼冷久瀉的患者近百人多。
  蠟匱巴豆丸有這樣幾種做法:《危氏得效方》治夏天水瀉,用巴豆一粒,去殼,插針上,在植物油燈上燒,存性,再把蠟化開,包在巴豆外面,冷卻后就是一丸。如果是治小兒,要把丸做的更小。用巴豆一個,燒法同前,再用豆粒大一塊黃蠟,在燈上燒化,滴入水中涼卻,取出,同巴豆一起搗爛,做成黍米大的小丸,每服五丸到七丸,蓮子或燈心煎湯送下。
  5 甘緩法
  有的腹瀉,次數(shù)太多,可能每天數(shù)十次或至百次,而且一覺得要大便,就必須急忙奔向廁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祖國醫(yī)學認為,這是脾虛下陷,當用味道很甜的藥治療。因為甘味藥能減緩瀉下的程度,這叫“甘以緩之”?!读_氏會約醫(yī)鏡》的甘緩湯,就是起到這樣一種作用。
  甘緩湯方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各5克,升麻1.5克,陳皮2克,苡米 芡實各6克,木瓜 白蔻仁 砂仁各3克,紅棗4枚,水煎溫服。
  如嫌人參價貴,可改用山藥12克代替。本方若加入肉豆蔻3克,木香,亦很好。
  6 酸收法
  腹瀉的時間太久,雖然不是急不可待,卻也是頻頻入廁,糞便量不多,也沒有熱痛酸臭等癥狀,這是久瀉耗氣,氣虛不能固攝的緣故。治這樣的腹瀉,可在相應(yīng)的處方中加石榴皮、烏梅、五味子等酸味藥,才能起到止瀉的效果?!读_氏會約醫(yī)鏡》的酸收丸,就是這樣一張方劑。其方是:
  人參 山藥 炒白術(shù) 炙甘草各90克,良姜45克,訶子肉60克,石榴皮60克,白石脂60克,五味子30克,上藥共研細未,用醋煮面糊做成丸劑,米湯送下。
  又如《扶壽精方》治腹瀉兼治口渴,用烏梅一味,煎湯代茶常服?!吨夂蠓健分胃篂a癥,在腸垢已經(jīng)很少的情況下,仍頻繁作瀉,用烏梅肉20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下。又如五味子一味,煎服治五更瀉。
  7 固澀法
  固澀法和酸收法有些相似。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周身無力,頻瀉量少,正氣耗散的用酸收法,以酸味藥為主;肛門下墜,或兼脫肛,虛坐努責,是大腸已滑,用固澀法,以澀味藥為主。但澀是酸的變味,滑脫必兼氣虛,所以酸收和固澀可以借用。主要是,沒有大便也虛坐努責,并兼有脫肛的,當用固澀法,只是氣虛,有大便即瀉,努責并不突出的,用酸收法。酸收是收斂正氣,固澀才是固澀大腸。無論酸收或固澀,都是在邪少虛多的情況下才可使用。也就是說,肛門不灼熱,大便不酸臭,舌苔不厚膩,脈博不弦數(shù),才可使用,這樣是防止治病留邪。
  澀腸的常用藥有罌粟殼 赤石脂 枯礬 木賊 龍骨等。
  《三因方》治大腸脫肛,焙木賊存性,研末,摻之,以手按入。也可用龍骨末。
  《經(jīng)驗方》治水瀉不止,罌粟殼去蒂膜,一枚,烏梅、大棗各十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太平圣惠方》治老人泄瀉不止,用枯白礬30克,訶子15克,共為末,每服6克,米飲調(diào)服。
  《壽世保元》治久瀉,大便滑泄,用五倍子150克(炒),研末,面糊為丸,每服5丸,米飲下,每日三次。
  8 健脾法
  凡腹瀉癥,大便稀溏,又兼身體疲倦懶惰,食欲不佳,腹部發(fā)滿,就是脾臟虛弱。脾的正常工作,是把飲食物消化之后,又把營養(yǎng)物質(zhì)運送到全身各部,這在醫(yī)學術(shù)語叫作脾主運化。如果脾虛脾瀉,不能很好的吸收,致使水谷直趨大腸,就會出現(xiàn)腹瀉,治療方法,應(yīng)當加強脾的功能,如人參 白術(shù) 蓮子等藥,促使其吸收,這叫做健脾法。健脾藥中,最好加入一些滲利小便的藥物,如茯苓 車前子等,效果更好。常用方如胃苓湯,平胃之中,就有健脾利濕的作用。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各5克,澤瀉 豬苓各3克,肉桂1.5克,水煎服。
  9 溫腎法
  溫腎法,是用溫腎的藥物把腎陽發(fā)動起來。腎陽也叫命門火。它對于脾胃來說,正好和灶下加火一樣,是脾胃熱能的來源。因此,在脾陽大衰,并出現(xiàn)命火不足的情況下,溫補腎陽就是第一要著。
  怎樣知道是命火不足呢?凡大便溏瀉,飲食減少,全身倦懶,沒有別的嚴重癥狀,是屬于脾胃虛寒,如果再兼有四肢發(fā)涼,脈博沉遲細弱,大便清稀象鴨糞一樣,或者每天在天明之前五更的時候,按時腹瀉,這就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除此以外,凡脾虛脾寒的時間太久了,用溫脾藥治療不效,也大都是腎陽虛衰,也必須改用溫腎藥。
  溫腎止瀉的常用藥有補骨脂 骨碎補 附子 肉桂 益智仁等。又因為所有的腹瀉,差不多都與脾胃有關(guān)系,所以溫腎止瀉藥中,也常加一些溫脾健胃的藥物。現(xiàn)舉例說明如下:
  《世醫(yī)得效方》記載:凡腹脹怱瀉,日夜不止,諸藥不效,這是氣脫,用益智仁60克,水煎服即止。益智仁溫脾固腎,所以有這樣的效果。
  《本草綱目》記載:魏刺史的兒子,患腹瀉很久了,請了不少的醫(yī)生治療,都不見效。病情逐漸危重。名醫(yī)李時珍看了,用骨碎補研成細末,另用一個豬腰子劈開,把藥末加入其中,放在火里煨熟,令病人吃下,腹瀉很快就好了。
  四神丸(《證治準繩》方)
  治久瀉腰酸,四肢發(fā)涼,不思飲食,或治五更瀉。
  肉豆蔻、五味子各60克、補骨脂120克、吳茱萸30克。以上共研細末,另用生姜240克,切碎,紅棗100枚,清水煮爛,去皮核,與藥末同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飯前米飲,開水或淡鹽水送下。本方中的肉豆蔻,就是用來溫腎止瀉。
  以上幾個方子,都治久瀉,寒瀉,凡寒瀉日久,必傷腎陽,所以都用溫腎藥取得滿意的效果。
  上面提到四神丸能治五更瀉,為什么瀉在五更天?五更瀉為什么用四神丸也有治不好的?下面就談?wù)勥@個問題。
  五更瀉是腎瀉中的一種,因為是在半夜以后,天未亮以前,必腹瀉一、二次或多次,其余的時間不瀉,每天如此,絲毫不減,所以叫五更瀉。為什么瀉在五更天呢?正常人排便,一般是有一定的時間的間隔,而且大多都在起之后,未起之前很少有想大便的。祖國醫(yī)學認為,肝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發(fā)泄;腎主閉藏,閉藏就是關(guān)閉,收藏。排便是屬于疏泄的,但又可以暫時不排,這是由于腎能閉藏的緣故。這樣,肝腎協(xié)調(diào),互相制約,疏泄和閉藏統(tǒng)一,大便就會正常。反之,如果肝氣太強,疏泄太過,腎氣太弱,不能閉藏,就不會分晝夜,大便頻繁。另一方面,如果腎閉藏太過,肝不能疏泄,又會大便閉而不行。這都是病態(tài),肝氣生于子時(夜11時到次日凌晨1時),旺于寅時卯時(3-7時)。也就是說,人從睡眠中休息到半夜以后,全身的臟腑氣血機能,都逐漸的恢復(fù)活動,這叫做肝氣萌動。臟腑活動,包括大腸,它積存了一天的糞便,也要開始傳導、排便等活動,但在腎陽充足,能閉藏固攝的情況下,可以從容不迫的等到起床以后,而在起床前,不會有急于大便的要求。而腎陽虛的五更瀉,卻是半夜之間,或剛過夜半,肝氣略為的萌動,就急不可待,馬上要腹瀉,這就說明五更瀉的關(guān)鍵,在于腎而不在于肝。所以四神丸以五味子、補骨脂、吳茱萸溫腎為主。又因泄瀉大都與脾有關(guān),所以四神丸中也加入肉豆蔻溫脾健脾。
  治療五更瀉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把所有起床以前腹瀉的人,都認為腎陽虛。因為天明前后,有許多情況可以出現(xiàn)腹瀉。譬如有酒積的人,常常在早晨還沒有起床就想大便。但是他的大便溏粘,或夾雜糞塊,午后卻仍然是好糞。也沒有手足發(fā)涼,臍下冷等腎陽虛的癥狀。用二陳湯加酒煮黃連、紅曲,研末,再用陳酒曲打糊為丸,烏梅煎湯送服,即可逐漸治愈。
  也有的白天還好,一到傍晚就肚腹膨脹,一夜不安,在天將明時,腹瀉一次,瀉后癥狀減輕,這也不是腎瀉。因為大便不是鴨溏,也沒有手足發(fā)涼,精神疲憊等腎陽虛的癥狀,而且在半夜之前腸胃就已經(jīng)有不舒適的感覺。這是脾濕太盛,與肝腎沒有關(guān)系,可用胃苓湯加木香、砂仁,或理苓湯加木香。
  如上所述,可見瀉在五更也好,不在五更,任何時候都瀉也好,只有在出現(xiàn)手足不溫,大便鴨溏,食少,祛寒,舌淡。脈遲等命門火衰癥狀時,才算腎瀉。如果大便酸臭,腹?jié)M膨脹,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這雖然瀉在五更也不是腎瀉,用溫腎法治療,是不對癥的。
  此處,腎陽虛腹瀉,一般都是久病體弱,或者是其它慢性腹瀉的進一步發(fā)展。沒有一個平素健壯的人,怱然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出現(xiàn)腎瀉的。這一點,也有助于臨床診斷時作參考。因此,凡慢性久瀉,只要出現(xiàn)一兩個腎陽虛的癥狀,就要考慮在相應(yīng)的方劑中,加入一些溫補腎陽的藥物,如骨碎補、益智仁。
  還有一點須要說明,凡治五更瀉,必須在臨睡前服藥。若服在起床以后,距離腹瀉時間太長,效果就差。
  10 平肝法
  中醫(yī)講“肝主筋膜之病”,“在變動為握”?!拔铡本褪钳d攣的意思。因此,凡腹瀉而兼有痙攣性腹痛的,應(yīng)當采用平肝法。平肝止瀉的代表方是:
  痛瀉要方(劉草窗方)
  治痙攣性腹瀉腹痛,痛一陣,瀉一陣,脈弦。
  白芍 防風 白術(shù) 陳皮,水煎服。
  白芍和防風,能舒肝解痙攣;白術(shù)健脾,陳皮理氣,有增強腸胃功能的意義??傊?,本方的作用,可以歸結(jié)為平肝補脾。
  平肝止瀉法,不論是新病,或常年久病,也不論是不是瀉在五更,只要見有脈弦,或兼痙攣性腹痛,或其它能說明是肝氣太強的癥狀,就可以采用平肝法來止瀉。下面是兩個很有意義的例子。
  《羅氏會約醫(yī)鏡》記載:羅國綱治了一個二十多年的腹瀉患者?;颊叩奶攸c是:每年春天發(fā)作,夏天不治自愈。發(fā)作時,每天寅卯時(上午3-7時)一連瀉十幾次,其余時間差些,肝脈弦,脾脈弱,。服了不少補脾止瀉藥無效。羅國綱看后,擬了一張平肝補脾湯,只吃了一劑就好了,而且沒有再發(fā)。處方是:
  白術(shù) 茯苓 沙參 白芍 當歸 木瓜 肉桂 白豆蔻 炙甘草
  這個腹瀉的特點:脈弦,是肝旺的脈象,春天是肝旺的季節(jié),寅卯時是肝旺的時間,又兼脾脈弱,所以是肝強脾弱。方用白術(shù) 茯苓 白豆蔻 炙甘草健脾,白芍 肉桂平肝,當歸 木瓜 沙參養(yǎng)肝。肝氣得養(yǎng),剛性變?nèi)?,不去半凌脾,腹瀉自然就好了。
  朱某,男,青年職工,每在五更天未明時,必腹痛,痛而即瀉,瀉后痛減,一會兒又痛又瀉。脈弦,舌淡紅,苔薄黃。病程四個多月,服過不少四神丸、健脾藥、固澀藥,一概無效。我為其處痛瀉要方:白術(shù)15克 白芍15克 防風9克 陳皮9克 生姜兩片。睡前服下。服第一劑,腹瀉推遲到次日11時,大便比以前稍干,瀉時仍腹痛。又服第二劑,腹瀉推遲到下午五時左右,瀉量少,痛大減,大便已成形。后因吃西紅柿過量,又瀉在五更,又與前方加木香、吳茱萸,痊愈。
  [便秘]
  “秘”,有“閉”的涵義,便秘,就是大便不暢快。通常認為只有糞塊干硬難出,才算便秘,這是不對的,其實,只要排便時感覺困難,費力,不論糞塊干硬與否,都叫做便秘。便秘之重者,也叫大便不通。
  古人對于便秘,有風秘、濕秘、氣秘、寒秘、熱秘之分,稱為“五秘”。五秘都是以便秘為主癥,再根據(jù)出現(xiàn)的各種不同特點而分為風、濕、氣、寒、熱等,特點不同,說明病理有差別,治療方法也就不同。現(xiàn)分述如下:
  1 風秘
  風秘是除了大便秘結(jié)以外,還表現(xiàn)為皮膚皴裂,筋脈拘攣,爪甲枯槁等,有的還會兼有陳發(fā)性寒熱。大便常干燥堅澀,不易排出。風秘的原因,有人認為是肺腑受風,肺和大腸相表里,風從肺傳入大腸,能像風吹干濕氣一樣,致使腸中津液干燥而形成便秘。也有人認為是病人腸中平素積有瘀熱,熱久傷津化燥,風從內(nèi)生,致成便秘。這里且不管其病因如何,只談?wù)劄槭裁达L秘能出現(xiàn)皮膚皴裂等癥狀,由于人體各處的津液,是互相周轉(zhuǎn)輸布的,腸道既然干燥,全身的皮膚、肌肉、筋膜,自然也缺乏津液濡養(yǎng),所以皮膚起皴裂開,筋脈伸展不得力,爪甲也呈現(xiàn)枯槁的現(xiàn)象。至于出現(xiàn)寒熱,大都是在夜間。這是因為,津虛血虛,都是陰虛,而夜間也屬陰的緣故。
  治風秘的主方是滋燥養(yǎng)榮(《證治準繩》方)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 黃芩 秦艽各5克,當歸6克,防風3克,甘草1.5克,水煎服。(按:本方是膚燥之方,若用以治腸燥便秘,須加大地黃、當歸、白芍的用量)。
  一老年婦女,年約五旬,七一年夏天,到山醫(yī)二大隊(當時大隊在曲阜)求診?;颊呦破鹨路?,全身上下,丘疹密布。由于搔癢,抓的一片黑痂。自述發(fā)病已二年,曾到濟南各大醫(yī)院皮膚科抽血化驗,診斷為皮炎,但治療毫無效果。患者每至夜間,必發(fā)一陣寒熱,寒熱過后,即出一片丘疹,因此,舊疹未愈,新疹又生,輾轉(zhuǎn)纏綿,始終不愈,煩躁失眠,極為痛苦。察其脈象,沉而微數(shù),舌紅少苔,大便干燥,排便費力。我即診斷為血燥風秘。
  患者問,為什么夜間必發(fā)寒熱?我答到:人體的陽氣,白天活動的時候,大都集中在體表,夜間睡眠的時候,大都集中于體內(nèi),這叫做“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贝蟊慵热辉锝Y(jié),已經(jīng)是津枯血燥,經(jīng)不起陽氣的侵擾,所以在白天衛(wèi)氣行陽的時候,病人還不覺得怎么樣,而在夜間衛(wèi)氣行陰的時候,已虛的陰血,配不過不虛的陽氣,就寒熱發(fā)作。發(fā)作寒熱,實際就是血熱外出發(fā)疹的反應(yīng),所以本癥的主訴是搔癢,寒熱,而本癥的本質(zhì)卻是便秘。也就是由秘生風。治療的方法,應(yīng)當養(yǎng)血以治燥,涼血以治血熱,加入驅(qū)風藥以治皮疹和寒熱,因開了一張滋燥養(yǎng)榮湯,生熟地各用至30克,歸、芍各15克,黃芩、艽、防風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患者服了3劑,大便通暢,寒熱停止,身癢大減,丘疹漸消。囑其回家再服幾劑,服至所有丘疹結(jié)痂脫落后,即可停止藥。
  養(yǎng)血驅(qū)風除了滋燥養(yǎng)榮湯外,還有何首烏,也很有效。丹方:“治肝腎風秘,至夜微發(fā)寒熱者,用生何首烏兩許,頓煎,服之神效”。上述患者,一年之后,前癥又發(fā),余改用此方與服,也有效果,但對比起來,不如滋燥養(yǎng)榮湯效果迅速。
  2 氣秘
  氣秘的特點是病人常常喛氣。其大便之所以不順利,倒不一定由于大便干燥結(jié)硬,而是氣不下降?!睔狻笆鞘裁茨兀坎⒉皇侵负粑目諝?,而是代表人體各個臟器生理活動的功能。人的排便,并不是大便會自己下行,而是小腸、大腸蠕動的結(jié)果,大小腸的這種功能,就是“氣”?!皻狻奔热徊幌陆?,大便下行就不痛快,而且會出現(xiàn)時常喛氣和兼有脘腹?jié)M悶的感覺,這就叫做“升降失常“。因此治療氣秘,必須以降氣藥為主,如蘇子 枳殼 枳實 厚樸等,把這些降氣藥加入通便藥中,就是治氣秘的效方。
  木香檳榔丸(《衛(wèi)生寶鑒》方)
  治一切滯氣,心胸腹脅痞滿,二便澀滯。
  木香 檳榔 枳殼 青皮 莪術(shù) 黃連各30克,黃柏 香附 大黃各90克,牽牛子末120克(腹?jié)M便秘用黑者,喘滿膈塞用白者)。共研為細末,芒硝泡水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食遠以姜湯送下,以輕微腹瀉為度。
  又方
  治大便干結(jié),腹中脹悶,頻頻入廁,里急后重。人參 當歸 枳殼,水煎服。加入陳香櫞尤效。本方各藥分量,可以靈活運用。其中枳殼,在便秘的情況下,最好是生用,因為生用力量最大。若兼有胸脅脹滿時,可以炒用?!?br>  3 濕秘
  濕秘也叫痰秘,它是濕熱、痰飲等阻礙氣機下降,以致大便不能順利排出。濕熱、頑痰膠結(jié),又會出現(xiàn)胸脅痞塞滿悶,或喘促、頭汗出,頭暈眼花等癥狀。痰濕在腸中又會兼腸鳴。
  治療濕秘,主要是用蒼術(shù)、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除濕??捎冒胂摹④蜍摺㈤偌t、白芥子,姜汁、竹瀝等搜逐痰飲,再加入一些順氣、降氣藥。如果導痰湯煎送控涎丸或礞石滾痰丸。
  導痰湯(濟生方)
  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飲,咳嗽惡心,發(fā)熱背寒,飲食少思,中風痰盛,語澀眩暈等。半夏6克,南星、橘紅、枳實、赤茯苓各1.5克,炙甘草1克,生姜5片,水煎服。
  4 冷秘
  便秘的同時,又兼有四肢發(fā)涼,喜溫怕冷,舌質(zhì)淡白,脈博沉遲等陰寒的癥狀,叫做”冷秘“。冷秘常見于老年人,須用溫潤通便藥,如巴戟天、肉蓯蓉、當歸、熟地等。
  半硫丸是治療冷秘的專方。
  半硫丸(局方)
  治痃癖冷氣、冷秘、虛秘。
  半夏90克,硫磺60克,二味共研細,加生姜汁同熬,入干蒸餅?zāi)?,攪和勻,入臼?nèi)搗數(shù)百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空腹用黃酒或米飲,生姜湯送下。
  5 熱秘
  熱秘和冷秘相反,兼見的一些癥狀,不是寒證,而是熱證,如面赤、舌干、小便赤黃,喜涼惡熱,脈博沉數(shù)等。這樣在瀉熱通便藥中加入些潤腸藥就可以了,如
  四順清涼飲(《證治準繩》方)
  當歸 赤芍 大黃 甘草各5克,水煎,入生蜜一茶匙,溫服。
  更衣丸
  飛朱砂15克,蘆薈20克,滴入好酒少許,和為丸,每服3-6克,好酒送服。
  又方
  芒硝15克,熱酒化開,澄去滓,加香油三四茶匙,溫服。
  又方:蘚生地黃搗汁服。
  又方:大黃 黃芩 炙甘草各15克,水煎,入生地汁兩茶盅,再煎三沸,分二次服。
  除了以上五秘以外,還有久病體弱,大便干燥,努責不下,頻頻入廁,氣虛下陷,里急后重的,叫做氣虛秘。傷津失血,大便燥結(jié),滯澀難出的,叫做血虛秘。血虛的,應(yīng)當養(yǎng)血潤腸,如當歸、地黃、肉蓯蓉、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麻仁、蜂蜜等。氣虛的當加入補氣藥,如人參、黃芪等。這些主要是在于臨床時隨機應(yīng)變,靈活運用。
  [大便下血]
  大便下血能出現(xiàn)于許多疾病,如腸傷寒、血小板減少癥、門靜脈阻塞等。但這些病不屬于胃腸病的范疇。另外,如菌痢、阿米巴痢疾以及痔瘡等,雖然屬于腸道疾病,但菌痢,阿米巴痢疾屬于傳染性病癥,痔瘡屬于痔漏???,因此本篇只是有選擇的介紹這方面幾個下血的簡方,而不作全面討論。本篇重點討論的,只是胃腸道炎癥或潰瘍所致成的大便下血。
  中醫(yī)對于腸道的大便下血,有腸風、臟毒之分。凡血色清新,血量不多,成沫四濺,大便之前,鮮血先見的,叫做腸風;血色污濁黑暗,血出在大便之后,出血量較多,下血的時間又較長的,叫做臟毒。
  從前有人認為腸風是風邪入于腸胃之中,臟毒是大腸積有病毒,這個說法還不容易被人理解,腸風和臟毒,實質(zhì)是把腸道出血的性狀和特點加以概括的一種術(shù)語。腸風是脾氣下陷不能正常統(tǒng)運血行,以致大腸壁細小脈絡(luò)充血,在用力大便時,小絡(luò)破裂,不成流而四濺,所以大便未出,下血先見,或者大便與鮮血齊下。臟毒是大腸濕熱瘀積,使腸壁細小血管破裂,逐漸腐蝕擴大,形成坎陷??蚕葑钊菀资?jié)B出的血積存起來,量多色暗,在用力時,血在大便之后,驟然而下。
  腸風既然是脾氣下陷,所以治療時當用升散上行的藥物,如防風,荊芥之類,而這些藥物又多是治風的,因而這樣的下血定名為腸風。臟毒是大腸有濕熱,應(yīng)當清熱燥濕,如黃連、黃芩、地榆等,而這些藥物都是清熱解毒藥,所以就把這樣的出血定名為臟毒。無論治風治毒,都應(yīng)當在相應(yīng)的方劑中酌加涼血止血藥。下面是治腸風、臟毒的兩張標準方。
  治腸風方
  荊芥、生地黃各60克,甘草45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食后溫酒下。
  治臟毒方
  槐花 側(cè)柏葉 荊芥 枳殼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6克,食后米飲下。
  以上兩方,并非是治腸風臟毒的唯一有效方劑,也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的要求是,掌握升散、涼血、止血、清熱、燥濕等方法,是腸風也好,是臟毒也好,只要根據(jù)下血的性狀和特點,能確定治療原則,能選用方藥,就可以治療常見的大便下血癥。下面介紹一些治大便下血的簡效方,以備參考應(yīng)用。
  1 《余居士選方》 治腸風下血不止,白芷、烏梅,煎服。
  2 《慎齋遺書》 腸風下血不止,白芷、烏梅,煎服。
  3 《張氏醫(yī)通》 治腸風下鮮血,象從竹筒噴出似的,用鮮小薊搗取汁,稍稍加溫,服一大茶杯。
  4 《張氏醫(yī)通》 治腸風下血,劉寄奴15克,芽茶30克,墨灰9克,共為末,分三服,烏梅煎湯送下。
  5 《張氏醫(yī)通》 腸風下血,一味旱蓮草,濃煎,蔥白湯下。
  6 《王璆百一方》 曾通判的兒子,大便帶血半年,用柿干燒灰,米飲送服,一次即愈。
  《泊宅編》 外史劉豫,病臟毒下血,已半月,自恐病重將死,后得一方(即上方),飲服6克,遂愈。
  7 《食療》 小兒秋痢,以粳煮粥,加入柿干末,再煮兩三沸,食之。
  《臨床心得選集》 張贊臣云,某年秋,余患赤白痢甚劇,諸藥不效,病延四十余日,每登廁,肛門突出,直腸下墜一二寸,乃用民間驗方:柿干一只,重12-15克,去蒂,鍋內(nèi)烘熱,加白蠟一塊,約三克多,烊化,煎至荷包蛋樣,趁熱食之,每日吃一二只,十天左右,痢止,腸脫亦收。
  《折肱漫錄》,乙酉歲六月,余避亂小船,奔走冒暑,處暑后患痢,余年老,不敢服攻下藥,用一般平穩(wěn)方調(diào)治,凡七天,病愈。但痢雖愈而血未止,兼大便燥結(jié)為苦。又治了半月,無效。后來讀《玉機微義》有:“柿干,燒,米飲調(diào)服”一方,因覓此藥服之,服不到30克,病即痊愈,可稱神方。
  8 《集簡方》 血痢不止,貫眾酒煎服。
  9 《百一選方》 腸風下血,用清熱藥及補脾藥不效者,單用山楂為末,艾葉湯調(diào)下,立愈。
  10 《羅氏會約醫(yī)鏡》 便血不論新久,白礬二三克,大人五克,研細,調(diào)入雞子內(nèi),煎熟,切作細塊,空腹白開水送下。
  11 《種褔堂方》 治大便下血,荸芥汁半盅,好酒半盅沖入,空心溫服。
  12 《本草通元》治血痢,平胃散15克,入川斷4克,煎服必效。
   六 胃腸病引起精神、神經(jīng)癥狀的治法
  由腸胃病所引起的精神失常各神經(jīng)障礙,只是腸胃病全部癥狀中的一部分,但有的卻很突出,常使其它腸胃癥狀極不重要,使患者和醫(yī)生根本不去注意,這就常常抓不住病的本質(zhì),只對癥處理,久治不愈。
  腸胃病之所以能使精神、神經(jīng)失常,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營養(yǎng)缺乏和代謝紊亂或其它現(xiàn)在尚不明了的原因所致。這在中醫(yī)術(shù)語叫做“腸胃不和,則九竅不通?!蹦c胃不和為什么能出現(xiàn)精神、神經(jīng)癥狀呢?這首先應(yīng)從腸胃的功能說起。腸胃主管吸取營養(yǎng)和排泄糟粕。營養(yǎng)物質(zhì)通過腸胃到達耳目口鼻,人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就靈敏,就正常,這叫“清陽出上竅”。飲食物經(jīng)過消化吸收以后剩下的糟粕,又經(jīng)過腸道的泌別與排泄,下出前后二陰,人的大小便就正常,這叫“濁陰出下竅”。如果胃腸道有病,不能充分吸收營養(yǎng)以增強上竅的機能,或者排泄障礙,糟粕不能徹底的及時的出下竅,這叫做“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這樣,耳目口鼻得不到正常營養(yǎng),反受濁陰的蒙蔽,就可能發(fā)生幻聽、幻視、幻覺等不正?,F(xiàn)象。尤其是精神比較脆弱的人,或者有先天遺傳因素的人,就更會這樣。耳、目、口、鼻是七個竅,加前后二陰兩個竅,共九個竅,所以叫做“腸胃不和則九竅不通”。前幾年出版的《沈紹九醫(yī)話》中提到“九竅不和,皆屬胃病”,也是這個道理。
  腸胃病所致的九竅不和,常見的癥狀是頭暈、目眩、耳鳴,以及煩躁、失眠,甚至譫妄、發(fā)狂等。后者屬于意識障礙,中醫(yī)術(shù)語不屬于清竅,而稱為迷了心竅。
  下面講述幾個腸胃病所引起的精神、神經(jīng)失常癥狀和治法,以供臨床參考。
  1 發(fā)狂案
  名醫(yī)張子和,路過古毫,逢見一個婦女,喜笑不止,已有半年。請過好多醫(yī)生治療,總不見效果。張子和診視后,令人把約二兩重的一塊滄鹽,在火上燒紅,放冷后研成細末,,另取河水一大碗煎鹽,三五沸后,離火放溫,分三次飲下。飲后用釵向喉嚨探吐,結(jié)果吐出熱痰約五大盞。又給與大劑黃連解毒湯,幾天后,就不再嘻笑了。
  2 癲癇案(脾胃虛弱)
  尚小寶,七歲,某工廠工人之女。1976年6月中旬,其父領(lǐng)來求診。
  其父代述,患兒二風歲時,因感冒發(fā)高燒,后又受驚,致成癲癇發(fā)作。每日發(fā)作三四次或四五次,從未間斷。長期服西藥冬眠靈,每日三片,亦未停止發(fā)作。予因其系高燒引起,懷疑是腦炎后遺癥,因給予《金匱》風中湯方,囑其回家連服幾劑后再來復(fù)診,觀察療效。
  7月25日復(fù)診,前方連服三付,無效,反間盜汗,即在白天,也比從前容易出汗。并且面色蒼白,脈細兼弦,虛象比初診時更為明顯。其家長追述:此女二三歲時,曾患過嚴重的腹瀉,晝夜不計次數(shù),甚至臥著時大便也不自覺的流出,服藥無效,后經(jīng)針刺治愈。根據(jù)這一病史,結(jié)合目前虛象,知與腸胃虛弱有關(guān),因另擬一暖脾兼鎮(zhèn)靜之方。
  黨參15克 炒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橘紅3克 炮附子3克 炙甘草6克 僵蠶3克 全蝎1.5克 遠志3克 柏子仁9克 龍骨12克 牡蠣12克 半夏6克 肉桂1.5克 石菖蒲1.8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上方共服25劑,冬眠靈已由每日三片改為每日只服一片,患兒面色紅潤,盜汗已止,精神遠比以前活潑。癲癇雖然仍有發(fā)作,但已極輕,只幾秒鐘即已過去,陌生人,一般不易看出,其家長并說,此女從前煩躁易怒,現(xiàn)已大為改變。且已經(jīng)入學,并擔任班長云云。診其脈象緩和,舌診無異常。上方去僵蠶、全蝎、半夏,加入熟地黃9克,肉桂改為1克,囑其續(xù)服,鞏固療效。
  3 癲癇案(痰結(jié)胃脘)
  王某,女,年約五旬余,住濟南市白馬山。
  患者經(jīng)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時每天發(fā)作數(shù)次,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癲癇,中醫(yī)藥通嘗不效,后經(jīng)人介紹求我診治。
  望其舌上,一層白砂苔,干而且厚。觸診胃部,痞硬微痛,并問知食欲不振,口干欲飲。當即告訴病人,此系痰飲結(jié)在胃脘。但患者迫切要求治療癲癇,并不以胃病為重。我想:癲癇雖然是腦病,但是腦部這一興奮灶,必須通過刺激才能引起發(fā)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有很多的。譬如用中藥治癲癇,可以任選祛痰、化瘀、解郁、理氣等各種不同的方法,都可能減輕發(fā)作,甚至基本痊愈,就足以證明。本患者胃脘有停痰宿水,可能就是癲癇發(fā)作的誘因,如果消除了這些誘因,就有可能避免癲癇的發(fā)作。據(jù)以上設(shè)想,處方如下:
  茯苓12克 生白術(shù)10克 炙甘草6克 白芍9克 枳實9克 僵蠶6克 蜈蚣1條 全蝎6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患者于一年后又來學院找我看病,自稱上方服了十數(shù)劑之后,癲癇一次也沒有發(fā)作,當時胃病也好了?,F(xiàn)在胃病復(fù)發(fā),只要求治療胃病云云。因又給予健脾理氣化痰方而去。
  4 煩躁失眠案
  李某,女,年約六旬余,山東大學干部家屬。
  70年春,失眠癥復(fù)發(fā),屢治不愈,日漸嚴重,竟至煩躁不食,晝夜不眠。每日須服安眠片,也只能少睡片刻。按其脈,澀而不流利,舌苔黃厚粘膩。并問知其胃脘痞悶,絲毫不愿進食,多日未大便,但腹部并不脹痛。這是濕熱結(jié)于胃脘,“胃不和則臥不安”,要想安眠,先要和胃。
  處方:半夏12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炙甘草6克 枳實9克 炒麥芽9克 蒼術(shù)12克 炒神曲6克 大棗2枚,水煎服。
  傍晚服下,當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滿悶煩躁,都大見好轉(zhuǎn)。接著略作出入加減服了幾劑,終至食欲增進,大便通暢,一切癥狀,大有好轉(zhuǎn)。
  本患者治愈一年后,失眠癥又發(fā)作過一次,也是伴隨腸胃癥狀出現(xiàn)的,這足以證明,其失眠的根本原因,在于腸胃不和。
七 胃腸病的預(yù)防及治療中的一些有關(guān)的問題
  腸胃病對于人體的健康,關(guān)系極為重大,所以必須及時的細心的治療。但僅僅是治療,這是不夠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經(jīng)常防止胃腸病的發(fā)生。下面就談?wù)勥@些問題。
  腸胃病是怎么發(fā)生的呢?最常見和原因是:
  1 飲食沒有規(guī)律 進餐有時過早,有時過晚,可口的就吃得多,不可口的就吃的少,或任意吃零食,不按時,不定量,使腸胃的工作量緊一陣,松一陣,這就容易致成胃腸病,因此,有規(guī)律的進食,是防止胃腸病的首要問題。
  2 恣食肥甘,缺乏素食 要保持腸胃的沖和之氣,就得常吃些素食淡飯,適當?shù)妮o佐一些肉類肥甘食品?!端貑枴∨K氣法時論》主張,以五谷(粳米 小豆 麥 大豆 黃黍)為養(yǎng)(即主食),以五果(桃 李 杏 粟 棗)為助,五畜(?!⊙颉∝i 狗 雞)為益,五菜(葵 藿 薤 蔥 韭)為充,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貪食肥甘,以酒為漿,就會使腸胃的沖和之氣,變?yōu)闈駸巅諠M,發(fā)生病變。所以提倡素食,對于防止胃腸病,也有助益。
  3 缺乏適當?shù)捏w力鍛煉 適當?shù)捏w力勞動,能加強人體所有器官(包括胃腸在內(nèi))的鍛煉,譬如體力勞動者的食量總比腦力勞動者為大,就是證明。古語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本褪翘崾救藗儯哼m當?shù)捏w力活動,是防止一切疾病的訣竅。
  4 經(jīng)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過度的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憤怒都能導致胃腸病的發(fā)生。因此,預(yù)防和治療胃腸病,都要經(jīng)常心情愉快,保持樂觀主義。避免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以正確的態(tài)度,來認識《內(nèi)經(jīng)》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br>  5 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 古人講到“魚餒而肉敗不食”,這是說,凡腐爛的食物,吃了容易中毒。又,醫(yī)書記載,吃柿子不可喝燒酒,吃大蔥不能蘸蜂蜜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選擇食物,要注意新鮮、清潔,調(diào)和食品,要恰當、可口,防止發(fā)生副作用。
  上面所講的,是預(yù)防胃腸病的一般常識,下面再講一講在治療過程中和治療以后應(yīng)當注意的一些問題。
  1 癥狀消失,不等于胃腸病徹底治愈。
  中醫(yī)中藥治療胃腸病,歷來是依據(jù)癥狀來辯證施治,如果方藥運用得當,??墒盏揭庀氩坏降男Ч?。但是慢性胃腸病,多發(fā)展為器質(zhì)性病變,癥狀雖然可以很快的暫時消失,但創(chuàng)面還需要逐漸的恢復(fù),因此有的服藥應(yīng)當繼續(xù)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2 用藥要精煉
  藥物對癥,便宜專攻,單方小方,既有效,又經(jīng)濟,應(yīng)當大力提倡。因此除了個別情況以外,應(yīng)盡量避免開大方、貴方和雜亂無章的藥方。療效的大小,不在于主大藥貴,而且大方貴藥,病人限于經(jīng)濟,往往望而生畏,即使有些效果,也不能繼續(xù)吃下去。
  3 要使病人樹立堅強的信心
  胃腸病,包括器質(zhì)性的,大多數(shù)是能夠治愈的。但有時要走一些彎路,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醫(yī)務(wù)工作者,要多掌握一些資料,細心診斷與治療,全心全意為病人負責。病家也要與醫(yī)生合作,認真按醫(yī)囑行事,耐心治療,不要輕易喪失信心,棄而不治。
  4 要中西醫(yī)結(jié)合
  中醫(yī)診斷,有片面性,中藥治療,也有局限性。譬如有一些疾病,如巨結(jié)腸、腸畸形、腫瘤、科研室等,中醫(yī)診斷有困難,治療也有困難,因此,有時要借助于現(xiàn)代醫(yī)學,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
  5 排除其它疾病
  臨床常有這樣一些病人,腸胃癥狀很突出,但實際是其它疾病的一個癥狀。例如主訴是厭食,而實際是肝炎或妊娠;主訴是嘔吐,而實際是尿毒癥等。因此,作必要的檢查,排除疑似癥,也是必要的。
《胃腸病實效良方》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近年來應(yīng)用或醫(yī)藥治療胃腸疾病的最新方法,精選了320余種行之有效、方便易用的中醫(yī)良方,每種方劑分別介紹其組成、用法及功效等,具有方法實用、通俗易懂、療效確實等特點。適合中醫(yī)藥從業(yè)人員參考,也可供患者及家屬閱讀參考。
 
  第1章 胃炎
  第一節(jié) 慢性胃炎
  1. 百合柴平湯 2
  2. 柴平煎加減 3
  3. 膽胃舒 4
  4. 制附子理中丸 5
  5. 佛手胃痛飲 6
  6. 和胃溫中湯 7
  7. 黃連清心湯 8
  8. 黃連溫膽湯 9
  9. 黃芪建中湯加味 9
  10. 加味枳術(shù)丸 10
  11. 健脾平胃湯 11
  12. 健胃疏肝湯 12
  13. 理氣和胃止痛湯 13
  14. 蒲蛇清胃湯加減 14
  15. 啟脾和胃湯 14
  16. 清胃健中湯 16
  17. 清胃湯 16
  18. 三烏益氣和胃湯 17
  19. 疏肝健脾方 18
  20. 疏肝理胃湯 19
  21. 天烏藥散 19
  22. 通降和胃飲 20
  23. 胃寧湯 21
  24. 胃痛要方 21
  25. 溫土湯 23
  26. 溫中健胃湯 24
  27. 香砂六君子湯 24
  28. 香芍枳佛湯 25
  29. 小柴胡湯加減 26
  30. 小陷胸湯 27
  31. 香蘇散 28
  32. 新加半夏瀉心湯 29
  33. 新加三仁湯 30
  34. 養(yǎng)胃湯加減 30
  35. 養(yǎng)陰清胃湯 31
  36. 益氣健脾湯 32
  37. 愈胃湯 33
  38. 愈胃消痞湯 34
  39. 枳實消痞湯 34
  第二節(jié) 慢性萎縮性胃炎
  1. 安胃湯 35
  2. 百合加味湯 36
  3. 百合養(yǎng)胃湯 37
  4. 柴芍六君湯加味 38
  5. 紅英湯 39
  6. 黃連湯加減 40
  7. 健脾活血湯 41
  8. 健脾消萎方 42
  9. 健脾養(yǎng)胃湯 42
  10. 健脾瀉胃湯 43
  11. 健中化瘀湯 44
  12. 建中調(diào)胃湯 45
  13. 慢胃寧湯 46
  14. 清萎平湯 46
  15. 清幽湯 47
  16. 祛瘀消萎生肌散 48
  17. 榮胃湯 49
  18. 三參調(diào)胃湯 50
  19. 參術(shù)平萎湯 51
  20. 失笑丸加減 52
  21. 疏肝化瘀方 53
  22. 四逆散加減 54
  23. 菟枸六君子湯 54
  24. 調(diào)胃飲 55
  25. 萎復(fù)康 56
  26. 胃復(fù)散 57
  27. 胃歡飲 58
  28. 胃寧和絡(luò)湯 59
  29. 胃萎湯 59
  30. 胃愈湯 60
  31. 溫通養(yǎng)胃湯 61
  32. 溫胃湯 62
  33. 溫中活血湯 63
  34. 消痞湯 64
  35. 消萎湯 64
  36. 養(yǎng)胃湯 65
  37. 養(yǎng)陰化瘀湯 66
  38. 一貫煎加味 67
  39. 益脾滌痰化瘀方 68
  40. 益氣健胃湯 68
  41. 益氣散萎湯 69
  42. 益氣活血養(yǎng)胃湯 70
  43. 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 71
  44. 玉女煎加減 72
  45. 枳實消痞丸合丹參飲 73
  46. 自擬舒胃湯 74
  47. 資生丸 75
  48. 滋胃飲加減 76
  第三節(jié) 膽法反流性胃炎
  1. 百合和胃湯 77
  2. 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 78
  3. 半夏瀉心湯加味 79
  4. 柴胡溫膽湯 80
  5. 柴連瓜蔞湯 80
  6. 柴芩溫膽湯合左金丸 81
  7. 丹梔逍遙散加減 82
  8. 復(fù)方柴枳黃湯 83
  9. 和胃利膽湯 84
  10. 和胃清降湯 85
  11. 黃連溫膽湯加味 86
  12. 蒿芩清膽湯 87
  13. 降膽愈胃湯 87
  14. 降逆和胃湯 88
  15. 平胃降逆湯 89
  16. 蒲柴疏降湯 90
  17. 清膽降胃湯 91
  18. 清胃降逆方 91
  19. 三合湯加味 92
  20. 三仁湯加減 93
  21. 升降湯 94
  22. 疏膽和胃湯 95
  23. 疏肝和胃方 96
  24. 疏肝清膽和胃湯 96
  25. 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 97
  26. 調(diào)氣三宣湯 98
  27. 通降湯 99
  28. 烏螵清胃湯 100
  29. 胃安湯 101
  30. 胃膽寧湯 101
  31. 胃痛飲 102
  32. 溫膽和胃方 103
  33. 溫膽湯合左金丸 104
  34. 小柴胡湯 105
  35. 抑膽清胃湯 105
  36. 銀麥散 106
  第2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
  1. 白術(shù)山楂湯 109
  2. 半夏厚樸湯加味 110
  3. 半夏瀉心湯 110
  4. 柴胡疏肝散加味 111
  5. 柴胡瀉心湯 112
  6. 柴平湯 113
  7. 柴芍六君子湯加減 114
  8. 柴芍益胃湯 115
  9. 陳香飲 115
  10. 大黃建中湯 116
  11. 暢胃寧 117
  12. 肝胃百合湯 118
  13. 和胃健運湯 119
  14. 和胃降逆散 120
  15. 和中消脹湯 120
  16. 厚樸七物湯 121
  17. 健脾消痞解郁湯 122
  18. 加味異功散 123
  19. 降逆和胃湯 124
  20. 姜夏柴枳湯 124
  21. 理氣和胃湯 125
  22. 四磨湯加味 126
  23. 調(diào)胃消痞方 127
  24.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128
  25. 小柴胡湯加味 128
  26. 消痞通降湯 129
  27. 越鞠丸 130
  28. 枳實消痞丸加味 131
  29. 術(shù)芍連防湯 132
  第3章 消化性潰瘍
  1. 安臟解毒愈瘍湯 134
  2. 半夏瀉心湯加減 134
  3. 柴胡白芍甘草湯 135
  4. 柴胡桂枝湯加減 136
  5. 柴胡疏肝散 137
  6. 丹參飲 137
  7. 茯苓丸加減 138
  8. 和胃湯 139
  9. 化瘀生肌湯 140
  10. 黃連湯加減 141
  11. 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142
  12. 黃芪健胃湯 143
  13. 活血生肌湯 144
  14. 加味疏肝散 145
  15. 加味陷胸湯 145
  16. 健胃平潰散 146
  17. 潰愈散 147
  18. 潰瘍丸 148
  19. 理氣健脾湯 149
  20. 六君子三香湯 150
  21. 平潰飲加減 150
  22. 清幽生肌湯 151
  23. 三白二黃湯 152
  24. 芍甘草湯加莪術(shù) 153
  25. 生肌愈瘍散 154
  26. 疏肝和胃湯 155
  27. 四逆烏及湯 155
  28. 胃痛靈 156
  29. 胃痛湯 157
  30. 胃瘍湯 158
  31. 吳茱萸湯合厚樸三物湯 159
  32. 養(yǎng)胃定痛散 159
  33. 養(yǎng)胃清幽湯 160
  34. 益胃湯 161
  35. 愈潰湯 161
  36. 愈潰散 162
  37. 愈胃湯 163
  38. 治潰散 164
  39. 治中湯 165
  第4章 潰瘍性結(jié)腸炎
  1. 白頭翁湯加味 167
  2. 冰硼散灌腸液 167
  3. 腸炎飲 169
  4. 腸愈寧方 170
  5. 除濕活血湯 171
  6. 當歸和血湯 172
  7. 扶脾益腎清化湯 172
  8. 傅青主治痢方 173
  9. 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 174
  10. 紅敗煎 175
  11. 黃芪九味飲加味 176
  12. 健脾祛濕湯 177
  13. 健脾固腎湯 177
  14. 健脾愈腸方 178
  15. 結(jié)腸康灌腸方 179
  16. 苦參湯灌腸方 180
  17. 梅七湯 180
  18. 平腸理腹湯 181
  19. 芩連湯合保和丸 182
  20. 清潰湯 183
  21. 清熱利濕湯 184
  22. 芍藥湯 185
  23. 舌草雙白湯 186
  24. 生肌愈潰湯 187
  25. 烏白湯口服加灌腸方 188
  26. 烏梅敗醬方 188
  27. 烏梅湯加減 189
  28. 仙桔湯 191
  29. 燮理散加味 192
  30. 益腸湯 193
  31. 薏苡制附子敗醬散加味 194
  32. 真人養(yǎng)臟湯 195
  33. 逐瘀清腸湯 195
  第5章 腸易激綜合征
  1. 安腸飲 198
  2. 補腎健脾疏肝湯 198
  3. 柴胡龍骨牡蠣湯 199
  4. 腸康湯 200
  5. 加味逍遙散 201
  6. 健脾運濕湯 202
  7. 理腸方 203
  8. 痢疾驗方 203
  9. 理中湯合痛瀉要方 204
  10. 寧腸治瀉湯 205
  11. 柔肝抑腸湯 206
  12. 疏肝健脾湯 207
  13. 疏理止瀉湯 208
  14. 調(diào)肝扶脾益腎湯 209
  15. 痛瀉苓術(shù)飲 209
  16. 痛瀉要方加味 210
  17. 抑激調(diào)腸湯 211
  18. 益氣健脾清腸固澀方 212
  19. 愈腸煎 212
  20. 隔姜灸法 213
  第6章 腹瀉
  1. 加減不換金正氣散 216
  2. 分水神丹 216
  3. 扶中四神湯 217
  4. 膈下逐瘀湯加減 218
  5. 固腸止瀉湯 219
  6. 黃芪金櫻子湯 220
  7. 藿香正氣散加減 221
  8. 健脾止瀉湯 222
  9. 連理湯加味 222
  10. 六子固腸煎 223
  11. 柔肝濡脾湯 224
  12. 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225
  13. 參芡十味飲 226
  14. 參四方煎劑 226
  15. 溫腎健脾方 227
  16. 烏梅芩連湯 228
  17. 正氣散加味 229
  18. 資生丸加減 230
  第7章 便秘
  第一節(jié) 習慣性便秘
  1. 白術(shù)花粉湯 233
  2. 白術(shù)通便湯 234
  3. 便秘湯 235
  4. 補脾宣肺湯 235
  5. 大柴胡湯內(nèi)服與灌腸 236
  6. 二白通便湯 237
  7. 瓜芍靈湯 238
  8. 歸首肉仁湯 239
  9. 濟川煎加味 240
  10. 和胃湯 240
  11. 加味四物湯 241
  12. 加味增液湯 242
  13. 降氣通腹湯 243
  14. 麻子仁丸加味 244
  15. 秘通煎 246
  16. 潤腸通便方 246
  17. 潤腸丸加味 247
  18. 三白枳甘湯 248
  19. 三仁湯加減 249
  20. 生地黃湯 250
  21. 疏肝潤腸方 250
  22. 肅肺通便湯 251
  23. 通便蕩腸湯 252
  24. 通補陽明湯 253
  25. 桃核承氣湯加味 254
  26. 溫脾潤腸湯 255
  27. 血府逐瘀湯 256
  28. 養(yǎng)陰潤燥湯 256
  29. 益氣健脾潤腸湯 257
  30. 益氣通便湯 258
  31. 益氣運腸湯 259
  32. 玉龍煎 260
  33. 增液濟川煎加味 261
  34. 術(shù)芍火麻仁湯 262
  第二節(jié) 老年性便秘
  1. 補腎益氣湯 263
  2. 補元潤通湯 264
  3. 固金益腎湯 265
  4. 瓜蔞通便湯 266
  5. 化痰通腑湯 267
  6. 濟川煎加減 268
  7. 六味地黃湯加味 269
  8. 麻子仁丸合增液湯加減 269
  9. 秘結(jié)康 270
  10. 芪歸蓯地枳仁湯 271
  11. 清腸飲 272
  12. 潤腸煎 273
  13. 潤腸丸 274
  14. 參歸潤通湯 275
  15. 慎柔養(yǎng)真湯 275
  16. 四物湯加味 276
  17. 通幽湯 277
  18. 溫脾湯加味 278
  19. 行舟湯 278
  20. 宣肺開郁湯加味 279
  21. 一貫煎加味 280
  22. 益氣通秘湯 281
  23. 益氣養(yǎng)血潤腸方 282
  24. 增液承氣湯加味 282
  25. 增液四物湯 283
  26. 滋腎潤腸湯 28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集錄(書摘)
229.中醫(yī)方藥合集
【香砂六君子丸、湯】【升陽益胃湯】
溫膽湯臨床證治
《醫(yī)學正傳》卷之三
嘔吐/腹瀉/反胃/嘈雜/泛酸/腹脹怎么辦?實用,純干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