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痞滿
生姜瀉心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生姜 三錢 法半夏 三錢黃連黃芩
各二錢黨參 炙甘草 各三錢干姜 二錢大棗 三錢掰
治傷寒壞病,心中痞硬,發(fā)熱頭汗,干噫,食嗅,脅下腹中雷鳴,下利日數(shù)十行,脈輕按浮澀,重按虛小者。
此清熱溫寒升陷降逆并用之法也。心中痞而硬者,中氣虛寒,旋轉(zhuǎn)無力,膽胃之經(jīng)氣不降也。發(fā)熱頭上汗出者,膽胃不降,相火上逆也。干噫食嗅者,膽經(jīng)不降,木氣逆沖,上脘橫滯也。脅下腹中雷鳴者,膽經(jīng)橫滯,相火散漫,寒熱混亂,水氣漫溢也。下利目數(shù)十行者,膽胃之經(jīng)熱,散漫不收也。此病復(fù)雜極矣。其實(shí)只是中氣虛寒,因而升降反常之故。
方用生姜半夏溫中降胃,以開相火下降之路。用黃芩黃連,降相火降膽經(jīng),以收散漫之熱。用干姜棗草人參,以溫補(bǔ)中氣而升降上下。經(jīng)方寒熱并用,此為大法。瀉心者,降相火也。熱利有屁而射遠(yuǎn),寒利無屁不射遠(yuǎn)。寒利一日數(shù)次即危,不能數(shù)十次。此方撥亂反正,各得其宜。此方升陷之法,乃間接的非直接的。上降則下升也。此方與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均稱瀉心者,言只瀉胃上之熱,不可瀉動胃氣之意,利雖屬于熱,中氣卻是虛寒。
注意:
此方與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證為對應(yīng)的治法。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證,不過在上的火氣,上逆而已。此方則在上之火,既已上逆,在下之火,又復(fù)下陷,在內(nèi)之火,又復(fù)外泄?;饸馍⒙?,內(nèi)必生寒,上逆下陷,中氣必虛,所以生姜干姜與連芩并用,而以參棗炙草補(bǔ)中,用生姜者,降胃也。此病復(fù)雜極矣,而治之法,則甚簡單。脈象輕按浮澀,重按虛小,膽熱外泄則脈浮,汗出津傷則脈澀,中氣虛寒,則重按虛小。
方名炙甘草茯苓杏仁甘草湯酸棗仁湯白頭翁湯薯蕷丸生姜瀉心湯
證狀心動悸胸痞氣短不得眠而虛煩下利后重, 渴而飲水虛勞, 里急, 自汗, 煩熱, 腹痛, 食減, 遺精白帶, 氣短形廋等.心痞, 下利, 發(fā)熱, 頭汗, 干噫, 食臭, 脅下腹中雷鳴
原理血枯中傷肺氣濕逆膽經(jīng)寒肝木下陷生熱, 有濕肺金失斂, 風(fēng)水妄動, 五行皆病中虛, 膽胃逆, 上熱中寒, 外熱內(nèi)寒
治法潤血補(bǔ)中除濕潤肺養(yǎng)中溫肝經(jīng)以降膽經(jīng)清熱除濕補(bǔ)金斂木, 去滯調(diào)中溫寒清熱補(bǔ)中
脈象脈結(jié)代脈濡短脈虛浮細(xì)沉而數(shù)弦澀小數(shù)脈澀虛小
備考理中丸證中虛而脾胃濕, 此證中虛而血液燥麥門冬湯證肺氣燥, 此證肺氣濕.麥門冬湯證中虛甚, 此證中虛不能補(bǔ)中.溫肝經(jīng)以補(bǔ)膽經(jīng)之陽, 膽經(jīng)陽足, 自能下降.小建中湯證, 膽熱不降, 此證膽寒不降.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證, 肝木下陷生寒. 此證肝木下陷生熱.肝為陰臓, 陰臓病寒者輕, 陰臓病熱者重.腎氣丸證木泄耗水, 此證金氣木動.金敗木動因而火逆金虧, 木滯生熱此治虛勞病之大法.大黃黃蓮黃苓瀉心湯證, 為熱氣不降, 此證熱氣不降, 又兼中氣虛寒, 經(jīng)氣散亂, 下焦不升.
黃連瀉心湯-《外科正宗》卷四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黃連 山梔 荊芥 黃芩 連翹 木通 薄荷 牛蒡子各3克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燈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用】清心瀉火。
【主治】大人、小兒心火妄動,結(jié)成重舌、木舌、紫舌,脹腫堅(jiān)硬,語言不利。
編輯本段
黃連瀉心湯-《明醫(yī)指掌》卷五
【來源】《明醫(yī)指掌》卷五。
【組成】黃連1錢2分,厚樸1錢(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參8分,白芍藥8分。
【主治】心下虛痞,按之痛。痞滿,脈弦數(shù)者。
【制法】上銼1劑。
【用法】加生姜3片,水2鐘,煎8分,空心熱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黃連清膈熱以消痞,厚樸瀉中滿以除痞,干姜溫胃散寒滯,人參挾元鼓胃氣,甘草和中氣,半夏燥痰濕,更以生姜溫氣散寒滯也。
編輯本段
黃連瀉心湯-《外科真詮》卷上
【來源】《外科真詮》卷上。
【組成】人參1錢,黃連5分,熟地1兩,白芍2錢,遠(yuǎn)志1錢,麥冬2錢,茯神2錢,銀花5錢,公英2錢,甘草1錢。
【功效】大補(bǔ)其水,內(nèi)疏心火。
【主治】井疽。生于心窩中庭穴,屬任脈經(jīng),由心經(jīng)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腫痛,漸增心躁如焚,肌熱如火,乃心熱不能下交于腎,腎水不能濟(jì)心火也。
編輯本段
黃連瀉心湯-《云歧子脈訣》
【別名】瀉心湯
【來源】《云歧子脈訣》。
【組成】黃連半兩,生地黃半兩,知母半兩,黃芩1錢,甘草半兩。
【主治】傷寒太陽、少陽相合,伏陽上沖,變?yōu)榭癫 ?div style="height:15px;">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1盞半,煎服。
【附注】瀉心湯(《雜病源流犀燭》)。
痞滿
痞滿 ,證名。多指胸腔部痞塞滿悶,而外無脹急之形。《素問·五常政大論》:“卑監(jiān)之紀(jì),其病留滿痞塞?!币酁橥劣簦ㄆ⒂簦┲R姲Y候?!?a target="_blank" >景岳全書·傷寒典》:“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滿,……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于臟,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證,只宜以小柴胡湯之屬加枳殼之類治之?!逼渲畏?,龔?fù)①t《壽世保元》主張“調(diào)中,補(bǔ)氣血,消痞清熱,攻補(bǔ)兼施?!薄峨s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痞滿,脾病也。本由脾氣虛,及氣郁不能運(yùn)行,心下痞塞(月真)滿,故有中氣不足、不能運(yùn)化而成者,有食積而成者,有痰結(jié)而成者,有濕熱太甚而成者。虛則補(bǔ)其中氣,宜調(diào)中益氣湯;實(shí)則消食,宜資生丸;豁痰宜豁痰湯;除濕宜二陳湯加豬苓、澤瀉;有濕熱清熱,宜當(dāng)歸拈痛湯而消導(dǎo)之,亦不可用峻劑,致傷元?dú)??!眳⒁?a target="_blank" >痞、氣痞、痰痞實(shí)痞、虛痞等條。
痞滿是由表邪內(nèi)陷,飲食不節(jié),痰濕阻滯,情志失調(diào),脾胃虛弱等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病證。本證按部位可劃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稱為胃痞。本節(jié)主要討論胃痞。 胃痞是脾胃腸病證中較為常見的病證,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胃痞在《內(nèi)經(jīng)》稱為痞、滿、痞滿、痞塞等,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的“臟寒生滿病”,《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的“備化之紀(jì),……其病痞”,以及“卑監(jiān)之紀(jì),……其病留滿痞塞”等都是這方面的論述?!秱摗穼Ρ静∽C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該病病機(jī)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diào),并擬定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治療法,其所創(chuàng)諸瀉心湯乃治痞滿之祖方,一直為后世醫(yī)家所賞用?!吨T病源候論·痞噎病諸候》提出“八痞”、“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內(nèi),論其病因有風(fēng)邪外人,憂恚氣積,墜墮內(nèi)損,概基病機(jī)有營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血?dú)廑杖?,不得宣通。并對痞作了初步的解釋:“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睎|垣所倡脾胃內(nèi)傷之說,及其理法方藥多為后世醫(yī)家所借鑒,尤其是《蘭室秘藏·卷二》之辛開苦降,消補(bǔ)兼施的消痞丸、枳實(shí)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兜は姆āてΑ穼⑵M與脹滿作了區(qū)分:“脹滿內(nèi)脹而外亦有形,痞則內(nèi)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在治療上丹溪特別反對一見痞滿便濫用利藥攻下,認(rèn)為中氣重傷,痞滿更甚。《景岳全書·痞滿》對本病的辨證頗為明晰:“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shí)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shí)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shí)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shí)痞、實(shí)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bǔ)不可?!薄额愖C治裁·痞滿》將痞滿分為傷寒之痞和雜病之痞,把雜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滯停痰,飲食寒涼傷胃,脾胃陽微,中氣久虛,精微不化,脾虛失運(yùn),胃虛氣滯等若干證型,分寒熱虛實(shí)之不同而辨證論治,對臨床很有指導(dǎo)意義。
西醫(yī)學(xué)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當(dāng)出現(xiàn)以胃脘部痞塞,滿悶不舒為主要表現(xiàn)時,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jī)】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司水谷的納運(yùn)和吸收,清升濁降,納運(yùn)如常,則胃氣調(diào)暢。若因表邪內(nèi)陷入里,飲食不節(jié),痰濕阻滯,情志失調(diào),或脾胃虛弱等各種原因?qū)е缕⑽笓p傷,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即可發(fā)生痞滿。
1.表邪入里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其法,濫施攻里瀉下,脾胃受損,外邪乘虛內(nèi)陷入里,結(jié)于胃脘,阻塞中焦氣機(jī),升降失司,胃氣壅塞,遂成痞滿。如《傷寒論》所云:“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人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div style="height:15px;">
2.食滯中阻或暴飲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濃茶烈酒及辛辣過燙飲食,損傷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如《類證治裁·痞滿》云:“飲食寒涼,傷胃致痞者,溫中化滯?!?div style="height:15px;">
3.痰濕阻滯脾胃失健,水濕不化,釀生痰濁,痰氣交阻于胃脘,則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痞滿。如《蘭室秘藏·中滿腹脹》曰:“脾濕有余,腹?jié)M食不化?!?div style="height:15px;">
4.情志失調(diào)多思則氣結(jié),暴怒則氣逆,悲憂則氣郁,驚恐則氣亂等等,造成氣機(jī)逆亂,升降失職,形成痞滿。其中尤以肝郁氣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而成之痞滿為多見。即如《景岳全書·痞滿》所謂:“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div style="height:15px;">5.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饑飽不勻,飲食不節(jié),或久病損及脾胃,納運(yùn)失職,升降失調(diào),胃氣壅塞,而生痞滿。此正如《蘭室秘藏·中滿腹脹》所論述的因虛生痞滿:“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div style="height:15px;">胃痞的病機(jī)有虛實(shí)之分,實(shí)即實(shí)邪內(nèi)阻,包括外邪人里,飲食停滯,痰濕阻滯,肝郁氣滯等;虛即中虛不運(yùn),責(zé)之脾胃虛弱。實(shí)邪之所以內(nèi)阻,多與中虛不運(yùn),升降無力有關(guān);反之,中焦轉(zhuǎn)運(yùn)無力,最易招致實(shí)邪的侵?jǐn)_,兩者常?;橐蚬?。如脾胃虛弱,健運(yùn)失司,既可停濕生飲,又可食滯內(nèi)停;而實(shí)邪內(nèi)阻,又會進(jìn)一步損傷脾胃,終至虛實(shí)并見。另外,各種病邪之間,各種病機(jī)之間,亦可互相影響,互相轉(zhuǎn)化,形成虛實(shí)互見,寒熱錯雜的病理變化,為痞證的病機(jī)特點(diǎn)??傊?,胃痞的病位在胃,與肝脾有密切關(guān)系?;静C(jī)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證以自覺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痞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五脹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滿悶,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稍舒,大便不調(diào),消瘦等癥。發(fā)病和加重常與諸如暴飲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飲濃茶烈酒,過食辛辣等飲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調(diào)等誘因有關(guān)。多為慢性起病,時輕時重,反復(fù)發(fā)作,纏綿難愈。
【診斷】
1.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痞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視之無脹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滿悶,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癥。
3.發(fā)病和加重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調(diào)等誘因有關(guān)。
4.多為慢性起病,時輕時重,反復(fù)發(fā)作,纏綿難愈。
5.纖維胃鏡檢查、上消化道K線檢查、胃液分析等的異常,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鑒別診斷】
1.胃痛胃痛與胃痞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脹滿,胃痞時有隱痛,應(yīng)加以鑒別。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痞塞滿悶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壓痛,胃痞者則無壓痛。
2.鼓脹鼓脹與胃痞同為腹部病證,且均有脹滿之苦,鼓脹早期易與胃痞混淆。鼓脹腹部脹大膨隆,脹大之形外現(xiàn);胃痞則自覺滿悶痞塞,外無脹大之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軟。鼓脹有脅痛、黃疽、積聚等疾病病史;胃痞可有胃痛、嘈雜、吞酸等胃病病史。B型超聲波和纖維胃鏡等檢查,有助于二病證的鑒別。
3.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可有脘腹?jié)M悶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應(yīng)予區(qū)別。胸痹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yǎng)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癥,伴有心悸、脈結(jié)代等癥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癥,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癥狀。心電圖和纖維胃鏡等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diǎn)
辨寒熱虛實(shí)痞滿綿綿,得熱則舒,遇寒則甚,口淡不渴,苔白,脈沉者,多為寒;痞滿勢急,胃脘灼熱,得涼則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飲,苔黃,脈數(shù)者,多為熱;痞滿時減復(fù)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體虛者,多屬虛;痞滿持續(xù)不減,按之滿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邪滯者,多屬實(shí)。痞滿寒熱虛實(shí)的辨證,還應(yīng)與胃痛互參。
治療原則
胃痞的基本病機(jī)是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胃氣壅塞。因此,其治療原則是調(diào)理脾胃,理氣消痞。實(shí)者分別施以瀉熱、消食、化痰、理氣,虛者則重在補(bǔ)益脾胃。對于虛實(shí)并見之候,治療宜攻補(bǔ)兼施,補(bǔ)消并用。治療中應(yīng)注意理氣不可過用香燥,以免耗津傷液,對于虛證,尤當(dāng)慎重。
分證論治
『實(shí)痞』
邪熱內(nèi)陷
癥狀:胃脘痞滿,灼熱急迫,按之滿甚,心中煩熱,咽干口燥,渴喜飲冷,身熱汗出,大便于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瀉熱消痞,理氣開結(jié)。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
方中大黃瀉熱消痞開結(jié),黃連清瀉胃火,使邪熱得除,痞氣自消。可酌加銀花、蒲公英以助瀉熱,加枳實(shí)、厚樸、木香等以助行氣消痞之力。若便秘心煩者,可加全瓜蔞、梔子以寬中開結(jié),清心除煩;口渴欲飲者,可加花粉、連翹以清熱生津。
飲食停滯
癥狀:胃脘痞滿,按之尤甚,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厭食,大便不調(diào),苔厚膩,脈弦滑。
治法:消食導(dǎo)滯,行氣消痞。
方藥: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dǎo)滯,半夏、陳皮行氣開結(jié),茯苓健脾利濕,連翹清熱散結(jié),全方共奏消食導(dǎo)滯,·行氣消痞之效。若食積較重,脘腹脹滿者,可加枳實(shí)、厚樸以行氣消積;若食積化熱,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檳榔以清熱導(dǎo)滯通便;若脾虛食積,大便溏薄者,可加白術(shù)、黃芪以健脾益氣。;;
痰濕內(nèi)阻
癥狀:脘腹痞滿,悶塞不舒,胸膈滿悶,頭重如裹,身重肢倦,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寬中。
方藥:二陳湯合平胃散。
方中蒼術(shù)、半夏燥濕化痰,厚樸、陳皮寬中理氣,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寬中之功??杉忧昂?、桔梗、枳實(shí)以助其化痰理氣。若氣逆不降,噫氣不除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胸膈滿悶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枳實(shí)、瓜蔞以理氣寬中;咯痰黃稠,心煩口干者,可加黃芩、梔子以清熱化痰。
肝郁氣滯
癥狀:胃脘痞滿悶塞,脘腹不舒,胸膈脹滿,心煩易怒,喜太息,惡心噯氣,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消痞。
方藥:越鞠丸。
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氣,活血解郁;蒼術(shù)、神曲燥濕健脾,消食除痞;梔子瀉火解郁。本方為通治氣、血、痰、火、濕、食諸郁痞滿之劑。若氣郁較甚,脹滿明顯者,可加柴胡、郁金、枳殼,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氣;若氣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可加龍膽草、川棟子,或合左金丸,以清肝瀉火;若氣虛明顯,神疲乏力者,可加黨參、·黃芪等以健脾益氣。
『虛痞』
脾胃虛弱
癥狀:胃脘痞悶,脹滿時減,喜溫喜按,食少不饑,身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或虛大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補(bǔ)中益氣湯。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等補(bǔ)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當(dāng)歸、陳皮理氣化滯,使脾氣得復(fù),清陽得升,胃濁得降,氣機(jī)得順,虛痞自除。若痞滿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實(shí)以理氣消痞,或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以消補(bǔ)兼施。若脾陽虛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吳茱萸以溫陽散寒;濕濁內(nèi)盛,苔厚納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滲利濕;若水飲停胃,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吳茱萸、生姜、半夏以溫胃化飲。若屬表邪內(nèi)陷,與食、水、痰相合,或因胃熱而過食寒涼,或因寒郁化熱而致虛實(shí)并見,寒熱錯雜,而出現(xiàn)心下痞滿,按之柔軟,喜溫喜按,嘔惡欲吐,口渴心煩,腸鳴下利,舌質(zhì)淡紅,苔白或黃,脈沉弦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bǔ)瀉兼施;若中虛較甚,則重用炙甘草以補(bǔ)中氣,有甘草瀉心湯之意;若水熱互結(jié),心下痞滿,干噫食臭,腸鳴下利者,則加生姜以化飲,則有生姜瀉心湯之意。
【轉(zhuǎn)歸預(yù)后】
胃痞一般預(yù)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有節(jié),并堅(jiān)持治療,多能治愈。但胃痞多為慢性過程,常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所以貴在堅(jiān)持治療。若久病失治,或治療不當(dāng),常使病程遷延,并可漸漸發(fā)展為胃痛、胃癌等疾患。
【預(yù)防與調(diào)攝】
對胃痞患者,要重視生活調(diào)攝,尤其是飲食與精神方面的調(diào)攝。飲食以少食多餐,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為原則,不宜飲酒及過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飲食,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應(yīng)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憂思惱怒及情緒緊張;注意勞逸結(jié)合,避免勞累,病情較重時,需適當(dāng)休息。
橘枳姜湯治上樓梯喘氣痰多的病人
2011年2月23號,男,54歲,進(jìn)門就讓我把脈看看有何病,稍休息把脈:雙手寸脈沉伏,右手關(guān)脈博動有力,尺脈正常,左手關(guān)尺正常。尺脈正常比如大樹有根,告患者說沒有大病,但雙寸脈沉伏,胸喉有病,寸脈即侯胸以上病?;颊唏R上說我家住5樓,這幾天一上樓梯就喘氣,胸憋,懷疑是心臟病,這幾天咽痛痰多,吃治咽炎的藥?;颊叽┮逻m節(jié)令,不惡寒,食納好,二便利。處方:陳皮24克枳實(shí)9克生姜16克。3副上樓不喘,胸憋好。
【金匱胸痹篇】: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也主之?!厩Ы稹吭疲洪勹捉獪涡乇詰C慍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燥,唾沫。結(jié)胸是寸脈浮需區(qū)別。
橘枳生姜湯與茯芩杏仁甘草湯同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證。《醫(yī)宗金鑒》認(rèn)為水盛于氣者,主以苓杏甘草湯;氣盛于水者,主以橘皮枳實(shí)生姜湯。蓋前方著重利水,后方著重行氣。
痞滿
痞滿是指以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主要癥狀的病癥。按部位痞滿可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又可稱為胃痞。相當(dāng)于西醫(yī)中的慢性胃炎(包括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1. 二香養(yǎng)胃丸(《楊氏家藏方》卷六)
【藥物組成】★∮№015★丁香7.5g,木香7.5g,陳橘皮(去白)、益智仁、縮砂仁、甘草、肉桂(去粗皮)、檳榔、肉豆蔻(面裹,煨熟)各15g,青橘皮(去白)12g,干姜(炮)9g。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30g作10丸。
【用法】每次l~2丸,食前細(xì)嚼,熱湯送服。
【功能】溫脾和胃,行氣消滯。
【主治】心下痞悶,不思飲食,嘔吐痰逆,噫氣吞酸,口苦無味。
2. 丁皮丸(《御藥院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丁香皮、陳橘皮(去白)、京三棱(煨,切)、檳榔各30g,青木香7.5g,麝香(另研)60g,蓬莪術(shù)(煨,切)15g。
【制法】上藥搗羅為粗末,微炒,再搗為細(xì)末。水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7~10丸,溫生姜湯送服;若胸膈滿悶,用橘皮湯送服7丸,漸加至60-80丸,不拘時候。
【功能】理氣寬胸,消滯進(jìn)食。
【主治】胸膈滿悶,食欲不振。
3. 丁沉丸(《楊氏家藏方》卷五)
【藥物組成】★∮№015★丁香60g,沉香30g,人參15g,肉豆蔻10枚(面裹煨熟)。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甘草300g,捶碎,入水1L,揉盡去滓,熬成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生姜湯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益氣,降逆止嘔。
【主治】胸膈痞悶,嘔逆惡心,腹脅脹滿。
4. 丁沉煎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xù)添方)
【藥物組成】★∮№015★丁香360g,沉香60g,木香4.5g,丁香皮30g,白豆蔻仁285g。
【制法】上為細(xì)末,另用甘草熬膏子為丸。每30g分作250丸。
【用法】每次l粒,含化,空心時服。
【功能】行氣辟穢。
【主治】心胸痞悶,噎醋吞酸,兩脅刺痛,腹中堅(jiān)滿,口苦無味。
5. 丁香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七)
【藥物組成】★∮№015★丁香、藿香葉、附子(炮裂,去皮、臍)、各7.5g,干姜(炮)4g。
【制法】上銼碎。用水650ml,煎取300ml,去滓。
【用法】徐徐溫服。
【功能】溫胃健脾。
【主治】胸膈虛滿。
6. 丁香附子散(《宣明論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015★附子30g,母丁香49個,生姜250g(取自然汁125ml)。
【制法】上藥附子鉆孔49個,以丁香填孔內(nèi),將生姜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卜1個,取一穴子,入附子又填內(nèi),將蘿卜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搗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3g,用米湯150ml調(diào)服,一日三次。
【主治】胸膈痞悶,吐逆不止。
7. 八味平胃散(《易簡方》)
【藥物組成】★∮№015★厚樸105g,蒼術(shù)165g,橘紅105g,甘草30g,縮砂、香附子、茯苓、丁香各90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至140ml,去滓。
【用法】食前服。
【功能】燥濕運(yùn)脾,理氣和中。
【主治】中脘痞塞,不進(jìn)飲食。
8. 八味厚樸丸(《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藥物組成】★∮№015★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60g,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0g,訶黎勒(取肉,生用)30g,桂(去粗皮)30g,附子(炮裂,去皮、臍)30g,干姜(炮)30g,白茯苓(去黑皮)30g,甘草(炙)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心、晚食前嚼破后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功能】溫中燥濕,行氣健脾。
【主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腹中脹滿。
9. 人參散(《太平圣惠方》卷五)
【藥物組成】★∮№015★人參225g,白術(shù)15g,赤茯苓15g,黃芪15g(銼),附子22.5g(炮裂,去皮、臍),木香15g,桔梗15g,大腹皮30g,甘草7.5g(炙微赤,銼),陳橘皮30g(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30g(煨,用皮)。
【制法】上為散。每次9g,用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食前溫服。
【功能】溫胃散寒,補(bǔ)氣健脾。
【主治】胸膈腹脅脹滿。
10. 上二黃丸(《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下)
【藥物組成】★∮№015★黃芩60g,黃連(去須,酒浸)30g,升麻、柴胡各9g,甘草6g。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50—70丸,白湯送服。
【主治】胃脘痞悶。
11. 九味資生丸(《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藥物組成】★∮№015★人參、白術(shù)各90g,茯苓45g,炙甘草15g,橘紅、楂肉、真神曲各60g,川黃連、白豆蔻各10g。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搗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次1丸,食后細(xì)嚼,溫開水送服;嚴(yán)寒時,用淡姜湯送服。
【功能】健脾開胃,消食和中。
【主治】脘腹脹悶,或惡心嘔吐,或大便泄瀉。
12. 三香正氣散(《楊氏家藏方》卷五)
【藥物組成】★∮№015★木香、丁香各15g,香附子(炒去毛)60g,陳橘皮(去白)、益智仁、甘草(炒)、縮砂仁、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各45g,烏藥、干姜(炮)、丁香皮、蓬莪術(shù)(炮)各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棗l枚,同煎至l00ml。
【用法】熱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散寒,理氣降逆。
【主治】胸膈痞塞,脅肋膨脹,時或刺痛,嘔噦酸水。
13.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015★大黃12g,黃連6g。
【制法】以麻沸湯200ml漬之,須臾,絞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瀉熱消痞。
【主治】心下痞塞。
14. 開結(jié)枳實(shí)丸(《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八)
【藥物組成】★∮№015★橘皮、白術(shù)、澤瀉、茯苓、麥蘗面、炒神曲各30g,干生姜、青皮各15g,枳實(shí)(麩炒)45g,半夏(湯洗七次)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空腹時溫水送服。
【功能】健脾消食,導(dǎo)飲行水。
【主治】心下痞悶。
【辯證加減】如有積塊,加巴豆霜4.5g。
15. 人參利膈丸(《顧松園醫(yī)鏡》卷九)
【藥物組成】★∮№015★人參、白芍、大黃(九制)、枳殼、厚樸、檳榔各等分,沉香減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泛為丸。
【用法】每次3g,白湯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健脾理氣,消滯通便。
【主治】痞滿不利,大便燥結(jié)。
16. 川椒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藥物組成】★∮№015★川椒30g(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夏30g(湯洗七遍去滑),附子30g(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丸,以醋湯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祛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中寒凝氣滿,引心背徹痛。
17. 木香理中湯(《傷寒全生集》卷三)
【制法】陳皮、半夏、甘草、木香、白術(shù)、砂仁、枳實(shí)、青皮。
【制法】上加生姜4g,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消痞。
【主治】心下痞滿?;蚱M雖解,而胃脘脹痛者。
【辯證加減】氣痞,大便秘實(shí),加檳榔、大黃;有煩熱,加姜炒黃連。
18. 五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藥物組成】★∮№015★五味子(洗)4.5kg,良姜(炒)、陳皮(去白)、茴香(炒)各750g,甘草(炒)8.75kg,鹽(炒)11k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6g,食前用沸湯點(diǎn)服。
【功能】溫中祛寒,理氣止痛。
【主治】胸膈痞滿,心腹刺痛,短氣噎悶,不思飲食。
19. 廿四味流氣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yàn)秘方)
【藥物組成】★∮№015★半夏(湯洗七次)60g,陳皮(去白)lkg,厚樸(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蘇葉各500g,人參、赤茯苓、干木瓜、白術(shù)、白芷、麥門冬各120g,草果仁、肉桂(不見火)、蓬莪術(shù)(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檳榔、木香(不見火)各180g,木通240g,沉香180g,枳殼(去瓤,麩炒)120g,大黃(面裹煨,去面,切)60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12g,以水200ml,人生姜3片,大棗2枚,煎至140ml,去滓。
【用法】熱服。傷寒頭痛,人連根蔥白9cm同煎,汗出即愈;自利,人粳米煎。均不拘時候服。
【功能】調(diào)氣和血。
【主治】諸氣痞滯不通,胸膈膨脹,口苦咽干,嘔吐少食。
20. 中和湯(《雞峰普濟(jì)方》卷二十)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120g,黃橘皮、厚樸、人參、茯苓、甘草各75g。
【藥物組成】★∮№015★上為細(xì)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煎至l00ml,去滓。
【用法】空腹時溫服。
【功能】養(yǎng)脾健胃,行氣和中。
【主治】脅肋脹滿,惡心嘔逆,食欲不振。
21. 化滯湯(《會約醫(yī)鏡》卷五)
【藥物組成】★∮№015★陳皮(去白)3g,青皮1.8g,茯苓4.5g,厚樸3g,白芥子(炒,研)1.8g,大黃(煨)6g。
【制法】水煎。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化滯。
【主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胸腹飽脹。
22. 分心氣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藥物組成】★∮№015★木香(不見火)、桑白皮(炒)各15g,丁香皮30g,大腹子(炮)、桔梗(炒)、麥門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白術(shù)、人參(銼)各15g,香附子(炒去毛)、紫蘇(去梗)、陳皮(去白)、藿香各45g,甘草(炙)30g。
【制法】上?咀。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棗1個(掰破,去核),燈心10莖,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肝解郁,行氣調(diào)中。
【主治】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口苦舌干。
23. 四加減正氣散(《溫病條辨》卷二)
【藥物組成】★∮№015★藿香梗9g,厚樸6g,茯苓9g,廣皮4.5g,草果3g,楂肉(炒)15g,神曲6g。
【制法】用水lL,煮取400ml,滓再煮取20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溫服。
【功能】化濕和中,健脾消滯。
【主治】胸脘痞悶,舌苔白滑。
24. 白術(shù)湯(《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柴胡、生姜(去皮,薄切,焙干)、厚樸(涂生姜汁,炙香熟)、桂各90g,甘草(炙,銼)30g,檳榔(銼)10枚。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9g,用水150ml,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溫服。微利為度。
【功能】健脾疏肝,行氣消痞。
【主治】痞氣,脅肋滿悶。
25. 勻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60g,藿香葉、甘草(炙)各240g,縮砂仁120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3g,加鹽末0.3g,用沸湯點(diǎn)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脾暖胃,理氣消滯。
【主治】胸膈虛痞,心腹脹痛,嘔吐惡心。
26. 六一湯(《雞峰普濟(jì)方》卷二十五)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180g,甘草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服6g,開水沖服。
【功能】健脾益氣,燥濕和胃。
【主治】心腹痞悶??诳酂o味,嘔穢惡心,不思飲食。
27. 正元丹(《雞峰普濟(jì)方》卷十四)
【藥物組成】★∮№015★附子、干姜、良姜、烏頭各120g,胡椒、蓽澄茄、人參、紅豆蔻、白術(shù)、桂各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功能】溫胃散寒,健脾化濕。
【主治】心腹脹滿,脅肋牽疼,吞酸氣逆,嘔吐清涎,腸鳴泄瀉,手足厥冷。
28. 玉芝徐老丸(《宣明論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天南星、干姜各15g,黃柏45g,牽牛240g,半夏、白礬、大黃各30g,蛤糊60g。
【制法】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次10~20丸,一日三次,食后溫水送下。大便結(jié)者,除腸垢積物,可漸加至30—50丸。
【功能】清熱祛濕,化痰利膈,消滯通便,增進(jìn)食欲,令人徐老。
【主治】胸脅痞悶,食欲不振。
【禁忌】孕婦及大便滑泄者忌服。
29. 白術(shù)散(《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訶黎勒(煨,去核)各22.5g,甘草(炙,銼)、丁香、厚樸(生姜汁炙)各7.5g,木香、桂、人參、檳榔(半生半熟,銼)各22.5g,陳橘皮(去白,麩炒)、草豆蔻(去皮)各30g。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次6g,生姜、木瓜煎湯調(diào)服。
【功能】溫胃行氣,消脹除滿。
【主治】胃冷,氣脹滿悶。
30. 白茯苓散(《太平圣惠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白茯苓30g,人參30g,防風(fēng)15g,桂心22.5g,遠(yuǎn)志15g,桔梗22.5g,枳殼22.5g(麩炒微黃),訶黎勒22.5g(煨,用皮),白術(shù)15g,半夏22.5g(湯洗七遍去滑,微炒),甘草7.5g(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每次9g,以水250ml,加生姜4g,大棗3個,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補(bǔ)心氣,解郁化痰。
【主治】心膈脹滿。
31.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015★半夏9g(洗),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6g,黃連3g,大棗4枚(掰)。
【制法】以水1L,煮取600ml,去滓,再煎取300ml。
【用法】每次溫服200ml,一日三次。
【功能】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
【主治】心下痞滿不痛,干嘔或嘔吐,腸鳴下利。
32. 半夏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
【藥物組成】★∮№015★半夏9g,生姜、黃芩、茵陳、當(dāng)歸各3g,前胡、枳實(shí)、甘草、大戟各6g,茯苓、白術(shù)各9g。
【制法】上?咀。以水1L,煮取300ml。
【用法】分三次服。
【功能】清熱利濕,理氣健脾。
【主治】脘腹脹滿。
33. 加味二陳湯(《醫(yī)學(xué)正傳》卷二引丹溪方)
【藥物組成】★∮№015★橘紅、茯苓各2.1g,半夏(湯泡洗)3g,甘草(炙)1g,川芎、蒼術(shù)、白術(shù)各2.4g,山楂肉4.5g,砂仁1.5g,神曲(炒)2.1g,香附子3g,麥蘗面(炒)1.5g。
【制法】上除神曲、麥蘗面細(xì)研,炒,另包,余細(xì)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大棗l枚,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將神曲、麥蘗面調(diào)入。
【用法】溫服。
【功能】化痰燥濕,行氣消食。
【主治】脘腹痞滿,泛惡欲嘔。
34. 加味二陳湯(《壽世保元》卷二)
【藥物組成】★∮№015★陳皮6g,半夏(姜炒)6g,枳實(shí)(麩炒)3g,黃連(姜炒)1.8g,山楂(去子)6g,木香2.4g,青皮(去瓤)6g,白茯苓(去皮)9g,砂仁2.4g,甘草2.4g。
【制法】上銼。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祛痰。
【主治】痞滿,按之軟而無塊者。
35. 加減思食丸(《御藥院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神曲60g(炒黃),大麥芽60g(炒黃),烏梅120g,干木瓜15g,白茯苓、甘草(細(xì)銼,炒)各7.5g。.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用法】每次1丸,細(xì)嚼,白湯送服,不拘時候。如渴時噙化1丸。
【功能】健脾生津,和胃進(jìn)食。
【主治】胸膈痞悶,腹脅時脹,連年累月。及反胃。
36. 加減痞氣丸(《東垣試效方》卷二)
【藥物組成】★∮№015★黃芩(酒制)22.5g,黃連(酒制)22.5g,厚樸3g,半夏1.5g,益智22.5g,吳茱萸15g,紅花4g,青皮15g,當(dāng)歸尾15g,茯苓15g,澤瀉15g,炒神曲15g,莪術(shù)15g,昆布15g,橘皮(去白)15g,熟地黃15g,人參15g,附子15g,葛根15g,炙甘草15g,巴豆霜15g。
【制法】上為細(xì)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初次2丸,一日加1丸,二日加2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2丸加服,食前煎淡甘草湯送服。
【功能】健脾行氣,化淤消積。
【主治】脾積痞氣。
37. 沖和資生丸(《活人方》卷二)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120g,茯神75g,棗仁75g,當(dāng)歸75g,蓮肉75g,人參60g,黃芪45g,陳皮45g,砂仁45g,山楂肉45g,神曲45g,麥芽粉45g,白蔻仁30g,遠(yuǎn)志30g,益智仁30g,木香15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6~9g,早、晚空腹用米湯或參湯吞服。
【功能】補(bǔ)脾和胃,寧心安神。
【主治】痞滿。
38. 異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藥物組成】★∮№015★石蓮肉(去皮)30g,蓬莪術(shù)(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180g,青皮(去白)、陳皮(去皮)各150g,厚樸(姜汁炙)6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每次6g,用水150ml,生姜3片,大棗1個,鹽1捻,煎取105ml。
【用法】通口服,不拘時候,鹽湯點(diǎn)或鹽酒調(diào),皆可服。
【功能】消癥散積,和胃進(jìn)食。
【主治】腹脅膨脹,痞悶噎塞,喘滿不快,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氣痞。
39. 導(dǎo)氣丸(《宣明論方》卷七)
【藥物組成】★∮№015★姜黃120g,香附子120g,縮砂、甘草、廣茂各60g,丁皮、甘松、木香、荊三棱各30g,白檀15g,藿香葉15g。
【制法】上為末,入綠豆粉60g,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食后細(xì)嚼,白湯送服,一日3次。
【功能】寬膈進(jìn)食。
【主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
40. 均氣丸(《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
【藥物組成】★∮№015★牡丹皮、當(dāng)歸(切,焙)、木香、京三棱(炮,椎碎)各7.5g,半夏15g(別搗末,生姜自然汁和為餅,焙干,同杵),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枳實(shí)(去瓤,麩炒)各15g,檳榔(銼)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丸,空心、食前用生姜鹽湯送服。
【功能】行氣和中,除滿降逆。
【主治】心胸滿悶,不能飲食。
41. 均氣丸(《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藥物組成】★∮№015★木香、胡椒、干姜(炮)、烏頭(炮裂,去皮、臍)、茴香子(炒)、蓽澄茄、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蓬莪術(shù)(炮,銼)、肉桂各30g,牽牛250g(揀凈,炒,搗羅取末120g,余者不用)。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20丸,炒生姜、鹽湯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消滯。
【主治】腹脅脹滿,胸膈滯悶,嘔吐酸水,不思飲食。
42. 豆蔻丸(《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藥物組成】★∮№015★肉豆蔻仁、京三棱(炮)、蓬莪術(shù)(炮)、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肉桂各30g,檳榔(銼)、木香各15g,牽牛子(半生半熟,取末)60g。
【制法】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食后用生姜湯送服。
【功能】行氣活血,散結(jié)除滿。
【主治】五膈氣痞悶,腹脅脹滿。
43. 克堅(jiān)酒(《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藥物組成】★∮№015★水紅花3g(凈末)。
【制法】上用火酒1kg浸之;或用水紅花子熬膏。
【用法】時時飲酒;或每日取膏6g,酒化下。外用消痞膏貼之。
【功能】活血消痞。
【主治】脘有痞氣,中脘腫塊突起,狀如覆盤,肌肉消瘦。
44. 抑木和中湯(《醫(yī)醇剩義》卷一)
【藥物組成】★∮№015★蒺藜12g,郁金6g,青皮3g,廣皮3g,茅術(shù)3g(炒),厚樸3g,當(dāng)歸6g,茯苓6g,白術(shù)3g,木香1.5g,砂仁3g,佛手1.5g,白檀香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疏肝健脾。
【主治】中脘不舒,飲食減少。
45. 利膈丸(《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一)
【藥物組成】★∮№015★木香21g,檳榔23g,厚樸(姜制)60g,人參、藿香葉、當(dāng)歸、炙甘草、枳實(shí)(麩炒)各30g,大黃(酒浸,焙)6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清水為丸,或少用蒸餅亦可.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食后用溫開水送服。
【功能】行氣利漏,攻積通便。
【主治】胸膈痞滿,大便秘結(jié)。
46. 利膈化痰丸(《丹溪心法》卷二)
【藥物組成】★∮№015★南星、蛤粉(研細(xì))各30g,半夏、瓜蔞仁、貝母(去心)、香附各15g(童便浸)。
【制法】上為末,用豬牙皂角14挺敲碎,水500ml,煮杏仁(去皮、尖)30g,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人前藥搜和,再入姜汁泡,蒸餅為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
【用法】每次50丸,姜酒送服。
【功能】化痰利膈,行氣解郁。
【主治】胸膈痞悶,痰壅氣喘者。
47. 谷神丸(《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五)
【藥物組成】★∮№015★小麥蘗(炒)、陳曲(炒)各45g,烏梅肉(炒)30g,生姜(切,焙)、陳橘皮(焙,去白)、枳實(shí)(去瓤,麩炒)各15g。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后用米飲送服。
【功能】溫中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中脘痞悶,痰逆嘔噦,水谷遲化。
48. 沉香降氣丸(《御藥院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沉香45g,香附子15g,蓬莪術(shù)(炒,銼)、木香各60g,甘草(輕炒)21g,豆粉(輕炒)27g,姜黃(洗凈,焙)25g。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櫻桃大,以本末為衣。
【用法】每服2~5丸,細(xì)嚼,以生姜湯或溫水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和脾胃,進(jìn)飲食,利胸膈。
【主治】胸膈痞悶,嘔噦惡心,臍腹疼痛。
49. 附子瀉心湯(《傷寒論》)
【藥物組成】★∮№015★大黃6g,黃連3g,黃芩3g,附子3g(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制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600ml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主治】心下痞悶。惡寒汗出。
50. 枳木丸(《丹溪治法心要》卷四)
【藥物組成】★∮№015★白術(shù)60g,枳實(shí)30g,半夏30g,神曲30g,麥芽30g,山楂30g,姜黃15g,陳皮15g,木香7.5g。
【制法】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
【用法】每次9g,溫開水送服。
【功能】健脾消食,理氣和胃。
【主治】心下痞滿而不痛者。
51. 枳殼湯(《蘇沈良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桔梗、枳殼(炙)各30g。
【制法】上藥銼片。用水1L,煎至500ml,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宣肺理氣,利膈寬胸。
【主治】傷寒痞氣,胸滿欲死。
52. 枳梗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藥物組成】★∮№015★枳殼、桔梗、甘草各等分。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理氣寬胸。
【主治】結(jié)胸痞氣,煩悶欲死。
【辯證加減】表熱或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內(nèi)熱,加黃連;痰喘,加瓜蔞仁;口燥,加天花粉,去半夏。
53. 枳殼半夏湯(《世醫(yī)得效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枳殼、半夏、黃芩、桔梗各60g,甘草15g。
【制法】上銼散。每次12g,加生姜3片,桑白皮10g,烏梅1個,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化痰清熱,下氣寬中。
【主治】痞滿。
【辯證加減】未效,加葶藶子、馬兜鈴、防己、薄荷。
54. 香附六一湯(《醫(yī)方類聚》卷一○一引《澹寮方》)
【藥物組成】★∮№015★香附子180g,甘草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適量,開水調(diào)服。
【功能】行氣解郁。
【主治】胸痞煩滿。
55. 香砂寬中散(《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015★制香附、廣木香各15g,春砂仁、白蔻仁各9g,真川樸30g,炙黑甘草6g。
【制法】上為細(xì)末。
【用法】每次9g,開水調(diào)服。
【功能】行氣除滿,寬中開胃。
【主治】痞滿。
56. 順氣消痞丸(《保命歌括》卷二十四)
【藥物組成】★∮№015★木香15g,益智仁7.5g,厚樸(姜汁炒)7.5g,草豆蔻7.5g,陳皮、青皮、蒼術(shù)(米泔浸)、茯苓、澤瀉、干姜各21g,枳實(shí)(炒)30g,甘草、半夏各15g,人參、當(dāng)歸各9g,黃連15g。
【制法】上為細(xì)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丸,白開水送服。
【功能】行氣除滿,健脾進(jìn)食。
【主治】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57. 退熱清氣湯(《醫(yī)學(xué)人門》卷七)
【藥物組成】★∮№015★柴胡、陳皮、茯苓各3g,半夏、枳殼各2.4g,香附2.1g,川芎1.5g,砂仁7粒,木香、甘草各1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理氣退熱。
【主治】氣逆身熱,中脘痞滿。
58. 桔梗丸(《魏氏家藏方》卷二)
【藥物組成】★∮№015★桔梗(微炒)、半夏(湯泡七次)、枳實(shí)(去瓤,麩炒)各30g,陳皮60g(去白)。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90丸,生姜湯送服。
【功能】化痰理氣。
【主治】胸脅脹滿,寒熱嘔噦,心下堅(jiān)痞,短氣煩悶,飲食不下。
59. 柴胡湯(《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藥物組成】★∮№015★柴胡、厚樸(姜汁炙)、白茯苓各60g,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人參、訶黎勒(煨,去皮)、桔梗(炒)各45g,紫蘇莖葉、甘草(炙)各37.5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15g,水220ml,加生姜6g(拍碎),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溫服,一日二次。
【功能】疏肝健脾,行氣和中。
【主治】胸滿氣逆,嘔不下食。
60. 桔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桔梗(細(xì)銼;微炒)、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陳皮各300g(去瓤),枳實(shí)(麩炒赤黃)150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6g,用水250ml,加生姜5片,同煎至200ml,去滓。
【用法】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除痰下氣,消痞散滿。
【主治】胸脅脹滿,寒熱嘔噦,心下堅(jiān)痞,短氣煩悶。
61. 柴梗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藥物組成】★∮№015★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枳殼、桔梗。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和解少陽,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痞滿或痛。
62. 消痞丸(《蘭室秘藏》卷上)
【藥物組成】★∮№015★干生姜、神曲(炒)、炙甘草各0.6g,豬苓7.5g,澤瀉、厚樸、砂仁各9g,半夏(湯洗七次)、陳皮、人參各12g,枳實(shí)15g(炒),黃連(凈,炒)、黃芩各18g,姜黃、白術(shù)各30g。
【制法】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100丸,空腹用白湯送服。
【功能】清熱化濕,健脾消痞。
【主治】心下痞悶。
63. 陷胸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015★瓜婁仁18g(杵),小枳實(shí)4.5g,生川軍6g,仙半夏9g,小川連2.5g,風(fēng)化消4.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化痰寬胸,瀉火通便。
【主治】胸膈痞滿而痛,甚則神昏譫語,腹?jié)M便閉。
64. 寬膈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藥物組成】★∮№015★木香、京三棱(炮)、青皮各15g,半夏90g(湯洗七次),大腹子7.5g。
【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行氣寬膈,化痰消痞。
【主治]胸膈結(jié)痞。
65. 通膈丸(《御藥院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檳榔90g,枳實(shí)120g(麩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食后用生姜湯或溫水送服。
【功能】下氣通膈,消飲利水。
【主治】胸中氣痞不通,水飲停滯。
66. 理氣湯(《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三)
【藥物組成】★∮№015★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川芎、當(dāng)歸、白芍、枳實(shí)、枳殼、木香、烏藥、香附、陳皮、砂仁、桔梗各適量。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溫中健脾,化痰行氣。
【主治】妊娠,胸部痞滿而痛。
67. 黃連消痞丸(《蘭室秘藏》卷上)
【藥物組成】★∮№015★澤瀉、姜黃各3g,干生姜6g,炙甘草、茯苓、白術(shù)各9g,陳皮15g,豬苓15g,枳實(shí)21g(炒)、半夏27g,黃連30g,黃芩60g(炒)。
【制法】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丸,空腹時用溫湯送服。
【功能】消痞行滯,和中泄熱。
【主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
68. 黃芪補(bǔ)中湯(《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一)
【藥物組成】★∮№015★黃芪3g,人參2.4g,炙甘草、白術(shù)、蒼術(shù)、陳皮各1.5g,豬苓、茯苓各1g。
【制法】上?咀。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補(bǔ)氣健脾,行氣利濕。
【主治】心下痞悶,延久不愈。
69. 散痞四物湯(《魯府禁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當(dāng)歸(酒洗)2.5g,川芎1.5g,白芍(酒炒)3g,枳殼(去瓤,麩炒)、枳實(shí)(麩炒)、青皮(去瓤)、香附米(炒)、烏藥、檳榔各2.1g,青木香1.5g,陳皮3g。
【制法】上銼。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養(yǎng)血行氣。
【主治】胸痞悶不舒。
70. 紫沉通氣湯(《御藥院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紫蘇葉、枳殼(麩炒)、陳皮(去白)、檳榔、赤茯苓、甘草(微炒)各30g,沉香、木香、麥門冬(去心)、五味子、桑白皮、黃芪、干生姜、薄荷葉、荊芥穗、枳實(shí)(麩炒)各15g。
【制法】上為粗末。每次15g,用水225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空心溫服。
【功能】理氣行滯,宣肺通腸。
【主治】腹脅痞悶,大便難。
71. 智意湯(《雞峰普濟(jì)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015★肉豆蔻、白術(shù)、益智、半夏、附子、桂、干姜各30g,藿香、甘草、茴香、人參、木香、丁香、大麥芽、破故紙、當(dāng)歸、神曲各15g,青皮、陳皮、蓽澄茄、細(xì)辛、良姜各15g。
【制法】上為細(xì)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棗1個(掰破),同煎至105ml,去滓。
【用法】空心溫服。
【功能】健脾和胃,行滯消食。
【主治】中滿氣痞,飲食無味,大便秘澀。
72. 檳榔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藥物組成】★∮№015★檳榔30g,川大黃30g(銼碎,微炒),枳殼30g(麩炒微黃),甜葶藶30g(隔紙炒令紫色),郁李仁30g(湯浸,去皮,微炒),木通30g(銼),杏仁30g(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g,用生姜湯送服,一日三四次。
【功能】降氣寬胸,導(dǎo)滯通便。
【主治】胸中滿悶,大便不利。
73. 解郁和中湯(《萬病回春》卷三)
【藥物組成】★∮№015★赤茯苓、香附米(童便炒)、枳殼(麩炒)、梔子各3g,半夏、前胡各2.4g,神曲(炒)、厚樸(姜炒)、黃連(姜汁炒)、蘇子(研碎)各2.1g,生甘草1.2g,陳皮(去白)3.6g,青皮(去瓤,醋炒)1.5g。
【制法】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
【用法】熱服。
【主治】胸隔痞滿內(nèi)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74. 橘皮枳術(shù)丸(《內(nèi)外傷辨》卷下)
【藥物組成】★∮№015★橘皮、枳實(shí)(麩炒,去瓤)各30g,白術(shù)60g。
【制法】上為細(xì)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g,食遠(yuǎn)用熟水送服。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寬中。
【主治】心下痞悶。
75. 集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藥物組成】★∮№015★白豆蔻仁、縮砂仁、木香(不見火)、姜黃各120g,丁香(不見火)180g,香附子(炒去毛)144g,麝香(研)25g,甘草500g(納60g入藥,420g搗汁煎膏)。
【制法】上為細(xì)末,入麝香拌勻,用甘草膏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l~2丸,細(xì)嚼咽津,不拘時候。
【功能】寬中順氣,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悶痛,脅肋脹滿,噯氣吞酸,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76. 賺氣散(《博濟(jì)方》卷二)
【藥物組成】★∮№015★荊三棱150g,白術(shù)90g,蓬莪術(shù)150g(煨熟,杵末),枳殼(去白,麩炒)30g,木香15g。
【制法】上為細(xì)末。每次6g,加生姜3片,用水150ml,煎至90ml,去滓。
【用法】溫服。如和脾胃,即更入棗同煎;若解傷寒,并二三服,汗出立愈。
【功能】理氣調(diào)中,健脾和胃。
【主治】心胸痞悶,腹脅虛脹。
77. 增損流氣飲(《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藥物組成】★∮№015★半夏、赤茯苓、陳皮各3g,炙甘草1.5g,蘇葉、香附、檳榔(大便溏者去之)、木香、大腹皮、枳殼、桔梗各2.1g,人參4.5g,肉桂、厚樸(姜制)各2.4g,生姜7片,紅棗2枚(劈)。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熱服。
【功能】行氣解郁,健脾利濕。
【主治】胸膈痞滿。
78. 橘皮枳殼湯(《御藥院方》卷三)
【藥物組成】★∮№015★枳殼(麩炒,去瓤)、半夏各60g,陳皮90g,人參30g。
【制法】上銼。每次30g,用水300ml,加生姜10片,煎至240ml,去滓。
【用法】稍溫服。
【功能】益氣行滯,寬中消痞。
【主治】胸膈氣痞,短氣噎悶。
79. 藿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四)
【藥物組成】★∮№015★厚樸(姜汁炙)、炙甘草、姜半夏、藿香葉各30g,陳皮15g。
【制法】上為粗散。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棗l枚,同煎至105ml,去滓。
【用法】熱服,一日二三次,不拘時候。
【功能】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
【主治】胸膈痞滿,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咯酸,噦逆惡心。
80. 麝香寬中丸(《楊氏家藏方》卷五)
【藥物組成】★∮№015★沉香12g(細(xì)銼),香附子(去毛,炒)60g,縮砂仁45g,甘松(洗去土)60g,姜黃60g,木香15g,陳橘皮(去白)60g,甘草30g(炙),白檀香30g(銼細(xì)令取末),麝香6g(別研)。
【制法】上為細(xì)末,次入麝香研勻,熬甘草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5丸,嚼細(xì),沸湯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理氣止痛,調(diào)胃止嘔。
【主治】中脘不舒,胸膈痞悶,嘔逆惡心,腹脅刺痛,不思飲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枳術(shù)湯
【內(nèi)科名醫(yī)方系列(234)陳樹森內(nèi)科方32首】
胃痛方94首學(xué)習(xí)輯要
痞滿 古方
中醫(yī)治療食管炎的9種小偏方
翁氏家傳驗(yàn)方(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