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很有講究,一般開頭都給幾道面目新穎、但難度不大的“熱身題”,引導學生漸入佳境。
從命題人的主觀意愿來說,不想讓學生一上來就“胸悶氣短”甚至直接“卡殼”。
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有時這只是命題人一廂情愿。命題人眼里的“送分題”,到學生這里很可能變成難于上青天的“送命題”。
原因有二:
一是,純粹記憶性的考試內容,你若記不住、記不準、記錯了,那就“比登天還難”。
二是,初學時對概念理解不透徹,內涵、外延沒把握好,以偏概全,思維固化。簡單說就是學得不到位。
比如下邊這道2018北京卷第6題(化學學科第1道題)。
此題正確選項是B。據說當年考場上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答對。
學生覺得“化學變化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你這個B選項里的“核聚變”都生成新元素了,還不叫生成新物質嗎?那當然不能選B了。
于是,四處亂找,思緒慌亂中終于發(fā)現選項D里“開采可燃冰”字樣。這個“開采”可不只是物理變化嗎?——至此,他把題干里的“所涉及物質的應用”忘記了!——“燒可燃冰”屬于化學變化呀。
說這是“人慌無智”,多少有些冤枉學生了。
事實上,初中化學所學“化學變化就是生成新物質的變化”這個概念它不夠精細。(按說也不必過于精細。死摳概念的教學,是我們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弊端。包括這種考題,事實上也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此弊端。)
化學,只是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科學。
以物質尺度為坐標軸,大于分子(也有說超分子的)的物質運動規(guī)律,歸經典物理學的力學運動學范疇;小于原子的亞原子粒子的運動規(guī)律,歸現代物理學的量子力學范疇。
在我們國家的基礎化學領域,化學變化是不包含核裂變與核聚變的(它們屬于“核物理變化”),因為初中化學里還講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都是些無聊的“強調”,這類強調于科學教育害大于利)
類似“化學變化”這種基礎化學里沒有“講透”的知識還有:(我個人認為十分重要)
1.吸附的本質是什么?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不是利用它“疏松多孔”的小孔,把被吸附的物質微粒“裝進小孔里”了呢?
當然不是!
試想,如果吸附是把微粒“裝入小孔”,那豈不也可以倒出來么?你的活性炭小孔口都是朝上的不成?
吸附的本質,是物質表面原子與被吸附物質微粒的相互作用!
絕大多數物質的表面原子,其價鍵是不飽和的(有的則是帶有正負電荷)。于是容易跟環(huán)境里的微粒發(fā)生電性作用。
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根本原因是它的總表面積大(單位質量的表面積,叫“比表面積”),表面積大,則價鍵不飽和的原子就多、吸附能力強。
膠體粒子具有吸附作用,根本原因也在這里。
2.溶解的微觀本質到底是怎樣的?是“小米”掉進“綠豆”之間的縫隙里了嗎?
不是!
溶解的本質是水合。
是物質在水里,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水分子撞擊,離開它原來的團體表面,然后跟水分子結合形成水合分子或離子,分散到水里去的過程。
于是:
在蛋白質的水溶液里加入無機鹽濃溶液,由于無機鹽離子強烈的水合作用需要較多的H2O,原來跟蛋白質分子水合的水分子數減少,蛋白質溶解度下降,于是析出。
是謂“鹽析效應”。
相應的,在硫酸銅濃溶液里加乙醇、乙二醇、甘油等容易跟水分子形成氫鍵的有機物,它們把銅離子、硫酸根離子身邊的H2O“拉走”,于是降低了硫酸銅的溶解度,就析出了膽礬。
是謂“醇析效應”。
3.物質與水分子間易形成氫鍵,就一定會溶解么?
未必!
比如淀粉分子、纖維素分子、大一些的蛋白質分子,它們渾身長滿了“-OH”“-COOH""-NH2"“-CONH-”等親水基團,易形成氫鍵,但溶解性卻很差。
這是因為,這些物質自身分子間氫鍵作用很強,且分子鏈很長,即使局部被水分子以氫鍵形式結合,另外的部分仍然跟自家分子之間糾纏在一起,很難完全被水分子扯開。
所以只有分子相對較小的直鏈淀粉可溶于熱水(且降溫也不再析出淀粉),以及一些小分子的蛋白質(雞蛋白里的一部分)才會溶于水。
4.升華,一定都是物理變化么?
我們學過碘和干冰的升華,它們確實屬于物理變化。僅僅通過這2個個例能不能概括出一個概念呢?顯然不可以。
紅磷也會在隔絕空氣情況下加熱到416℃升華,直接變?yōu)?/span>P4分子(白磷),磷蒸氣中只有P4分子,不再有紅磷分子。顯然這里的升華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他們只分析到高考題“形”的層面,沒有看到內里——學科素養(yǎng)有多個層次,各個層次在考題中何以體現?
學生對于學科的情感,有時可能通過考查其知識面寬窄(對本學科是否真正感興趣,決定著他在本學科相關領域課外閱讀面)和對學科概念的深層次理解水平來落實。
有一年某地一位教研員言之鑿鑿地說,能量變化示意圖高考不考,結果當年就“被打臉”。
有老師覺得石油和煤這些“零散知識”不會考,我卻覺得早晚會以一定方式呈現。要知道,這些物質屬于國民經濟的基礎物資,它們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與化學工作者密切相關呢!
如何避免“送分題”變成“送命題”?
一是學習要細致,努力做到深入思考與理解。
比如貫穿中學化學始終的“化學變化”概念,它跟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是一一對應關系嗎?
再比如,化學反應速率與反應進行的程度之間有無必然聯系?什么情況下反應速率會影響轉化率?
二是不要忘“本”,教科書是首要的學習資源,不要讓自己只埋進題海里。
教材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之一,而各種??碱}卻都是過去考過的內容。
過去的考題于今年考生而言,主要有形式、思路上的啟示。它不構成對今年考試內容方面的限定。
正是那些過去沒有考過的東西,今后考到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