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中,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生命成長。
這幾天,我一直強調了一個觀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在知識方面,老師是教不壞他們的。
教不壞的原因在于,這個階段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對知識一點不漏的記憶能力的。
對于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回過頭看一下,基本上都是如此。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都是后來要不斷重新學習的,不斷再學習的。
因為這些知識,其實都是最為粗淺的感知性知識。
那么,小學教育中,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什么?
小學教育中,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肯定是學生的生命成長,我會特別強調包括身體成長的生命成長。
01
身體成長本身是生命成長的階段任務,所以學校教育從設計來說,是要把它作為一個任務來設計的,要從形式和內容上,對孩子的生命成長給予充分關注的。
所以,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說教學任務分成“德智體美勞”,也會說到更為豐富的內容,這樣的表達,是以任務感的方式來探討的。
我覺得比任務感更重要的是,提出教育內容的應有之義——就是從生命發(fā)展來說,這就是教育工作最為核心的工作,最為重要的使命。
從生命成長來看,你不能隨便放棄某一些教育工作,或壓縮扭曲工作的價值——比如不開藝術課、體育課,只重視“主科”。
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身體教育,變得非常重要。
當然,生命教育其實也是需要好好設計管理的。
生命成長可分成很多任務,這些任務都可融會貫通,融為一體的。
在此之上,在小學教育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一定是高于具體的知識的教育的。
02
作為教師,一方面,他要在意教學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對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包括趣味、才藝、價值觀、人生的豐富性的要求。
因為在小學教育階段,師生之間確實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推動生命的,我們把它稱為范本教育,也就是教師是榜樣,什么樣的教師會影響什么樣的學生,教師甚至會影響到民族的未來。
反過來,我又可以談到另外一個觀點:教師有必要把小學階段的知識教得那么精深、那么精確嗎?考查得那么精準嗎?
其實,你所做的工作無非是,加深一些兒童的感知而已。
這樣的感知,其實是很難形成他的記憶和邏輯的,甚至還很難形成他的判斷力。
所以從教學的角度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增加孩子學習的樂趣。
學習形式最重要的意義(教學設計方面),就是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形成興趣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知識,而是對獲取知識的過程,形成他們獨特的感知系統、感知習慣,對之后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兒童這一階段的發(fā)展來說,通過他的動手操作,通過他的身體實踐,通過和同學間的討論、爭論等,形成最基本的、最基礎的理解力。
更重要的是,要擴張兒童的活動視野,要讓他參與到更多的活動過程中去,要讓他有更豐富的體驗,要讓他像個兒童一樣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去探究、去爭論、去表達、去質疑,等等。
這樣的一種訓練,對兒童形成習慣、形成學習的熱情以及形成學習的興趣,是大有幫助的。
03
我們今天的小學教育,確實是越來越精細化了,小學課堂的研究,也越來越嚴格了。
所謂的嚴格,就是對教師學科教學精細化的理解力,對課堂表現的技巧,對教師課堂舞臺表現能力,要求會越來越嚴苛。
同時,又因為有教研機構的存在,使得聽課、公開的教學研討,并對教學狀況進行具體、深入的評價,變成教師非常重要的提高專業(yè)能力的一種訓練方式。
這樣的訓練方式,帶來更普遍的教學表演化現象,教學為所謂的教研服務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它還導致了另一個結果,這樣的公開教學會與日常教學嚴重脫節(jié)?;氐饺粘=虒W,大量教師又完全處于一種“不會教”的狀態(tài)。
但在小學階段,“不會教”其實也是很難檢測出來的,因為對學生知識方面的要求不高,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他自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解讀能力,具備被強化訓練的、形成條件反射似的解答能力。
這種反復訓練,其實使得兒童的感知系統有格式化與鈍化這么一種傾向。
所以,我們今天越來越多的兒童,對戶外活動、身體的活動、身體的競爭,包括對未知事物的自然的好奇心,都遭受到非常嚴重的磨損。
對學生而言,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各種各樣的電子游戲。
電子游戲對遲鈍、饑渴的心靈構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種強刺激,也是一個程序化的互動方式。
某種意義上說,確實無助于孩子感知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教育,要讓兒童跟土地、跟自然、跟生活廣泛接觸,要尊重孩子身體的感受,發(fā)展他們身體的能力,這才是觸摸到教育本質的教育形態(tài)。
04
所以,對于一個教師,我現在會越來越看重他對兒童本身的研究。
比如說,我們對課程的自主開發(fā),它更重要的不是一種知識系統的建構,而是在對兒童身體,對兒童發(fā)展的心理、生理等特別了解基礎上的一種設計。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這樣的課程,必須是能真正推動兒童積極成長、正面成長的一個課程系統。
如果說,教育真的有朝更積極方向變革的話,這樣的變革肯定是從研究兒童開始的。
所以,我經常會說,實際上我們的老師,首先要成為生命的老師。
我這么強調,是因為小學教育及教師的重要意義就在這里了。
對教師來講,一方面要對自己有專業(y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等,這一切都會構成對孩子的熏陶。
對學校來講,要給孩子大的引領,也就是引領孩子懂得社會的一些共識,共同的價值觀。
我們要培養(yǎng)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公民,培養(yǎng)孩子們個人服務于社會的一種熱情,這一切構成了他生命成長的價值背景或者成長的起點。
所以,我覺得所謂好的學校、好的教育,也真的可以叫作“既相似又各不相同”。
相似,就是美好的理念形態(tài)、美好的校園生活,構成了學校的一種共同色彩,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fā)展學校的個性和特殊性。
教育,如果能讓一個人憧憬美好,對人類有更遼闊的信念,對自己生命的擔當有更堅定的立場,這樣的教育,可以說是最美妙、最透徹生命本質的教育。
你可能會感興趣
作者丨張文質
來源 | 張文質家庭教育研究(ID:zwzjtjy),本文選自《教育的勇氣:張文質和青年教師的談話 》
責編 | 王藝
10-職業(yè)與生活平衡/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聯系客服